冬至明明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为什么总有人喊冬至快乐?

刚过完中秋,很多朋友都在微信祝福我中秋快乐,我很感动,我也常祝福别人中秋快乐,或者加一句,圆满吉祥之类的。

按照很精准的古代文化,我也不懂到底这些传统节日要怎么说祝福语。

但我大概的觉得,中秋,应该可以和团圆圆满吉祥这些扯一下,于是我一般都加个圆满如意。

端午大家最近这些年都是说安康,也有人说这个不行不合规矩,但是大家都这样说了,安康也没有不妥,我也跟着说一下。

过年了都是说拜年,冬至这样的节日,我感觉带着一种浓厚的家庭气息,所以我都是说一声冬至安好,一切顺利。

其实以前我很在意这些东西,我总喜欢鸡蛋里挑骨头,一定要找最精准的说法,但是后来发现很费劲,

原始的说法大部分人不适应,我也无法确定那个说法就是原始的,好像故意这样一说,显得你自己更有文化在抛书包招人恨。

祝福的方式千千万万,有的人认为,在传统节日后面加一个简单的快乐,太西化,太浅薄,很不好。等于无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其实道理确实如此,什么都是快乐,确实很浅薄。

较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每一个节日包括端午、重阳、中秋、中元、元宵、哪怕是二十四节气,都是很有讲究的。背后都是我们几千年的璀璨文化。

但是我们也不必因此而烦恼。我记得多年前我是一个强烈的传统文化维护者,我眼里揉不得沙子,

比如看到电视剧衣服错了,会骂上好久,为什么宋朝的戏剧衣服却是唐朝的,为什么那些古人演的礼仪都是错的,等等。

有时候看见人家穿汉服,也喜欢去挑毛病。看到别人写古诗韵脚错了,平仄有问题,都喜欢挑刺。

有时候看见学校搞什么开笔礼啥的,也喜欢骂几句。

我慢慢的变成了一个愤世嫉俗的傻子,总觉得传统文化这一块,自己拿捏的死死地,搞到很疯狂,很清高傲慢。

什么都一眼看不惯,变成了自己最牛,别人都是傻瓜的那个感觉。

后来我遇到一位老先生,老先生九十多了,小时候读过私塾,国学文化很深厚,他和我聊天,很快就感觉到我身上的戾气。

他说:你有没有去一些饭店吃饭,看到人家的墙上挂着那些迎客松、牡丹富贵、等等的国画。

我说:这是我最受不了的,为什么挂的那么俗,就不能挂点正经的国画?

他说:他开个酒楼,来吃饭的都是老百姓,难道必须挂上关山月、徐悲鸿、才算高档吗?你要看到的是,中国文化作为符号已经出现在那里了。

这就是好事。

比如你在广东吃饭很多酒楼里一进去就有一个大神龛、里面要么是供着关二爷、要么是供着土地公公要么是福禄寿,你觉得如何?

我说:俗啊,俗啊。简直就是封建迷信。

他说:你难道喜欢看见中国人的酒楼一进去供奉着耶稣玛利亚,墙上挂着蒙娜丽莎向你微笑你才开心吗?

关二爷哪里俗了,义薄云天,是正神。土地公公哪里俗了,憨态可掬亲和慈祥,

福禄寿哪里俗了,老百姓最爱的梦想男神。财神哪里俗了,人见人爱,你不要给我。

这都是咱们的符号,即使它有时候不标准、不严谨、但是我们要承认它们的文化背景。

要懂得为这些感到珍惜。若干年后,你敢保证我们的牡丹富贵、千里江山图、厚德载物的书法等等这些还能不能挂在中国酒楼茶楼和生意人的办公室里?

好像人家学佛的人老是说,哎哎呀,末法时代啊,大家都不懂啊,乱搞啊,

以为念个阿弥陀佛可以去西天啊,以为去庙子里拜佛可以咋样咋样啊,以为看看佛经就怎么了?

你想想,真正的末法时代来的时候,佛经都没有了,寺庙可能都没有了,僧人可能也没有了,那个时候,怎么办?

可能你要在那时候,只要看到有人念一句佛烧一根香你就要痛哭流涕。

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在学在求,按佛法说的道理,叫做为众生种福根,

很多人他不懂什么禅理不懂高深悟性,只能先告诉他念佛好,拜佛好,烧香好、敲木鱼好、等于先种下种子,以后还有机会再发芽。

现在起码什么都还很丰盛兴旺,虽然良莠不齐,但是你要珍惜和庆幸在先,补救和助益在后。

你不能抱怨和怀疑在先。否则你就自己折磨自己。

比如你看到少数一些和尚贪财好色,你就跟着社会大众大刀一挥打倒一片,对僧众失去信心对佛法失去尊重,这些都是个人的偏执。

僧人也是人,也是有欲望,他那个团体里面一样是有利益纷争,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僧人都如法,这是不可能的,

等于我们期望每一个当官的都是清官,每一个生意人都是有良心的,这是很傻很天真。

僧人只不过是平凡普通人穿起僧衣专职去修行,受供养去修行,他们不如法,自然有他们的因果,

而我们因此而产生爱憎烦恼,却是我们自己的执着报应。

看待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一样,眼里揉不得沙子,非要水至清无鱼,不接受世界的真实,不接受人间的无常、不接受世事的不完美,人就会痛苦不堪。

你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恨不得全是你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乌托邦之所以不可能存在,就是因为众生心各不同,你我他的心意和观念是不同的,

哪里会有一个大同的世界,大同的世界,是你的自心已经大同,可以和光同尘了,那你走到哪里都是乌托邦。

你听到任何话都是吉祥话,你看到任何风景都是绝世美景。

没有一段关系在你这里是纠缠和糟糕。没有一个人在你眼里是可以值得去憎恶和疯狂热爱的。

你的心大同,你的世界,就是大同世界。

比如冬至是祭祀祖先的,为什么人家要喊冬至快乐。

你看不惯这个事,但是你没有看到人家至少是在喊冬至快乐,说明他记得和知道这是个冬至的传统节日,需要去祝福别人。

假如真的没人记得这些了,中国人只过圣诞节万圣节的时候,你怎么办?你会抱着那个喊冬至快乐的人哭。

有智慧的人和有智慧的文化,是容纳性很广大的,比如咱们国家民族,对很多东西的容纳,经百上千年很有耐心,

我们从来不害怕被别人吞噬掉,我们这个文化的根非常深,一时半会吞噬不了,也无法被谁连根拔起,社会基因历史基因都是会遗传传承的。

我们要努力矫正不对的,但不能 因此而愤世嫉俗。要鼓励和倡导大潮流,然后这些大潮流里就会有精英冒出来,有精彩冒出来,有正确冒出来。

比如国风汉服文化的兴起,一开始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质疑,觉得很多错误,其实是乱搞,

可是没有这样的潮流在推动,就没有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不断地涌入传统文化复兴的行列,他们中当然有好的有差一点的,有标准 的有搅和的,

但是潮流在,推动力在,里面就有精彩的,

看看河南卫视做的这些精彩绝伦的中国文化歌舞节目,看看现在年轻人做出来的传统手工艺的挖掘复古、看看优秀的古装电视剧在服化道上做的努力,得到的影响,这都是这个潮流里涌现和承载的。

你不去鼓励和倡导,只是怀疑质疑和反对鸡蛋里挑骨头,哪里有这么多精彩出现。

批判和鼓励一定是要同在的,就像信心和反思要同在一样。

一声冬至快乐,端午快乐、中秋快乐,都是很好的,快乐是大家都喜欢的,首先有人在过这些节,就是好事,

还有人在这种日子愿意对其他人发送祝福,更是可喜可贺。

如果还有人愿意挖掘它们背后的文化,普及出来,更加赞叹。这些都是在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心态上才能实现的。

我说:我不同意你所说的啊,我们都唱赞歌,什么都包容,没有是非,很多细节你不去抠,他不去抠,大家都不管,慢慢就习以为常了。文化不一样就消失了。

他笑着说:那你就去做这个纠察队队长吧,去抠细节找茬。哪里不对矛头就指向哪里。谁错了就去骂谁。

可是,你敢保证你自己对吗?纠错的,自有公务的机构和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去干,我和你说的,是个人的心理上怎么看待这种事

我说:哦,您的意思,就是说,冬至快乐没有什么大不了不必为它神经紧张。

他说:对了,就是这样的意思。你要看到错误的背后好的一面,并且去正向助益好的一面。而不是纠结这个错的一面。

冬至明明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为什么总有人喊冬至快乐?

冬至日是一年中阴气最重之日,但也是阳气生发之日,人们一方面祭祀故去的先人,但一方面也是祝福阳气的生发,中国各地纪念的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地方包饺子,有的地方炖老鸡喝鸡汤等等,但朋友间多以互相祝福的方式打招呼我认为也无可厚非哦。

冬至明明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为什么总有人喊冬至快乐?

(冬至)就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冬至节,俗称“数九,冬节,亚岁”等,也是全年最寒冷之季。

在古代,立冬、立春、立夏、立秋是四季节,天子要带众人举行送季的祭拜仪式和民间活动。

(冬至)也是个换季节气节,表示寒天后很快就要进腊月门,休整备年了,问个好,祝声快乐有何妨呀,没有这一说冬至是个祭祖先节,只是个冬至重要节气节。

个人就谈这些吧,谢谢。

冬至明明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为什么总有人喊冬至快乐?

看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做得还不够好。

冬至明明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为什么总有人喊冬至快乐?

封建社会得到皇帝的最高代誉就是死后准许子孙春秋二祭。普通平民就是春祭。至于清明那是上坟。那不叫祭祖。

看过红楼梦贾府祭袓吧。

如果没有圣旨准许春秋祭,就只能每年春祭一次,否则以违旨论处。

既然只有春秋两祭,那来的冬至祭祖?

我们这里每年冬至都是炖补药。连烧纸的都沒有,更没听说祭祖。

也许有些地方觉得快过年了,跟死去的老人烧烧纸,那也是个别行为,根本称不上是祭祖。如有更确切的说法,也愿意恭领。个人看法不足为证。

不过,以前皇帝倒是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祭天活动。

就诚然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又为何不可快乐?难道举国都要悲悲戚戚的过这一天?

我认为要祭祖就祭,祭完照样快快乐乐,这才是应该过好的真实生活。

冬至明明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为什么总有人喊冬至快乐?

各地方人情习俗不同,不值得大惊小怪的。至于节日上坟烧祭品也很正常,象我们这个地方,清明节、7月十五(农历)、冬至、年底腊月二十八、九,都上坟祭祖。对活人说节日快乐!开心!肯定是祝福的意思。你总不会祝你的仇人节日快乐吧!希望朋友之间的问侯都往好处想![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