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称帝后为什么没有给关羽张飞封王?
三国时代,前朝异姓王丶同姓王的自相残杀,无一不给三国君主以深刻教训,天下未定,不敢过早封侯拜王。
刘备是在曹魏取代汉室后,也与孙权相继称帝。刘备本来地微将寡,事实上连五虎将都不敢上,关丶张丶马丶黄分列四方大将,赵云也只能屈为警卫团长。更不用说其它文官能封异姓王了。
而且关羽曾被汉帝封为汉寿亭侯,曹操比刘备出手还要大方。刘备除了兄弟情分,连美女都不曾奖赐一个,关丶张两人竟暗渡陈仓不约而同地抱了曹操家女人。关羽后来以"虎女岂嫁犬子"拒绝孙权联姻。可见关羽如到魏丶吴,封官许愿更甚刘备处。
也因此,刘备与关羽君子之交淡如水,而更加反衬君臣的兄弟情份,义薄云天,关羽才能日后直上青云,成为忠义的关公大帝,立庙享受了无限风光!
刘备称帝后为什么没有给关羽张飞封王?
封爵不封王,刘备对于这同甘共苦的两兄弟,始终没有忘记祖训,但与此同时,他也是出于大局考虑。
虽然能用封王解决的的问题,必将产生更大的麻烦与信任危机,毕竟当时还不是居功自傲,封王称霸的时候,为何这样说,且听我一一道来!
刘备与张飞关羽的交情,是我国古代史上为人称颂的兄弟情义,兄弟三人也一起打拼下大半个江山,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没有深究历史的绝大多数人仅仅还将思维停留在《三国演义》中,三人并非同胞兄弟,但却情同手足,着实让人羡慕,三人桃园结义的佳话其实是有史以来,存在很大误解与狭隘偏见的。
之所以如此,就是我们绝不能否认小说与历史事实的差距,人心隔肚皮,当没有利益关系涉及,三人确实能够做到同甘共苦,但是也并非绝对,时间会让友情贬值,同样也会让友情升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其实已经言过其实。
为了顾全大局,牺牲兄弟情义也是常有的事,何况我们要知道,涉及的是政治权力,亲兄弟、亲父子都会反目成仇,何况是异姓兄弟。三人能够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就是最大的幸福,并不是封王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不封王还好,要是封王将会产生蝴蝶效应。首先当时刘备称帝,并不足够支撑他为兄弟封王。登基称帝只是确定其政治主导地位,当时并未实现天下大一统,也并不是该论功行赏的时候,时局未稳就盲目封王,难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提前封王,也极易造成将领和下属产生懈怠,积极性很难提升,将大大提升将来作战失利的可能新性。
其次当时封王,也面临着极大的舆论压力对于封王这回事儿,属实要慎重,毕竟论功行赏没毛病,但是如果不能准确揣测人心,就极易造成误会,很难做到公平共正,这也是刘备不敢轻易封王的重要原因。
其实封张飞和关羽为王也未尝不可,但是要妥善处理其他将领的功劳,就不见得一朝一夕就能轻易解决,太过草率必将遭人口舌。凡事都由刘备决策,反而降低了决策成本,独裁是当时最好的团结方式。
最终刘备不敢如此,是因为有前车之鉴还记得当年称帝的刘邦吗?他作为汉高祖,自然也有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异姓将领,大约在公元前185年,刘邦亲自立下白马之盟约,就是为了解决异姓王的问题,当然也有防止吕后干政的意思。
总之当时对于异姓王的封杀排挤,相当厉害。刚开始确实问题较少,但是日久见人心,诸侯王很难再服从刘邦管制,时常会有造反的嫌疑,为了警醒诸侯王,还特地召集群臣,拉来白马,将其杀之。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祖训。刘备一直以来都有作为正统汉室的优越感,自然对于先祖教训不敢轻易淡忘,兄弟情义一旦涉及政治纠纷,就不见得有那么纯正了,直接关乎利益大小。
刘备自然不敢轻易试探人心,自然也不想拿兄弟情义开玩笑,倘若不出问题还好,一旦出现问题,反目成仇,就不是能轻易解决的了。
(刘备画像)
何况刘备的识人用人之术了得,当初和张飞、关羽结拜,自然有出于自己的考虑。很明显,张飞关羽都不像是那种争强好胜之人,即使刘备不封王,也不会说什么,他们想要的很简单,称王那不过都是后话。
刘备称帝后为什么没有给关羽张飞封王?
不管是称帝前还是称帝后,刘备都没有给关羽、张飞封王。
因为关羽、张飞不够格,汉末三国没有随便给武将封王的例子。刘备严格遵循了当年汉高祖刘邦定下“非刘不王,非功不侯”的规矩。关羽、张飞虽然战功显赫,但并不是刘姓皇亲,只在功臣武将之列,是没有资格封王爵。
公元219年,刘备平定汉中,进位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左将军。当时,关羽远在荆州,曹操曾经封关羽汉寿亭侯,所以刘备也保留了他的这个爵位。张飞被封为西乡县侯,也没有封王。
其中,除了有汉高祖留下的规矩,非刘姓不能封王以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刘备自己都只是一个汉中王,更没有能力给关羽、张飞二人封王。
到了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三国之一的蜀汉时,张飞被刘备提拔为车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马超为车骑将军,赵云为征南将军。关羽由于已经死了的缘故,所以没有得到升职,职位仍然只是前将军。
在关羽、张飞二人都死后,蜀汉朝廷也没有追封两人为王,只是追封关羽为壮缪侯、张飞为桓侯。赵云死后被追封为顺平侯,黄忠死后被追封为威侯。由此可见,汉末三国对于功劳最高的武将也仅仅是封侯,没有封王的惯例!
在汉末三国,“王”的含金量是很大的,不能随便封王,而且由于汉高祖留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规矩,所以即便是曹操和孙权也非常慎重,是在天下大定之后才实现称王。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外打出“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旗号,已经牢牢控制了朝廷。可是,曹操一生也没有称帝登上皇位,只是在自己61岁那年才进位为魏王,可这仍被许多人口诛笔伐,比如大臣荀彧就大力反对此事。
孙权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建立者,从公元200年就接任了江东的领袖。可是,孙权也是在公元222年才称吴王,7年之后才正式地称帝。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刘备,自己对于称王都是极为慎重的,更不可能给异姓武将随便封王。
曹操的外姓名将张辽、徐晃、张郃、乐进等人颇有战功,都只是被封为侯爵。曹操的宗室兄弟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人既有战功,也和曹操有血缘关系,但也只是被封为侯爵。
孙权的哥哥孙策亲手打下了江东的地盘,并传位给弟弟孙权。孙权就是靠着哥哥留下的基业,在吞并了荆州和交州的基础上才建立了三国之一的吴国。可是,孙权称帝后不肯追封哥哥孙策为帝,甚至打压孙策的后人,只给孙策追封了一个“长沙桓王”的爵位。
只有皇族宗室可以封王,异姓武将毕竟不是一家人。后世王朝对于武将封王也极为慎重,唐朝和明朝对于功劳最高的武将也只是封为公爵,不肯封王,比如唐朝的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绩等人,明朝的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等人。
因此,王爵在古代任何时期是非常贵重的,一般只有皇族宗室才能袭封,一般的外姓将领或者大臣,哪怕是功劳再高,也仅仅是封侯爵或者公爵。按照“王公侯伯子男”的排列,侯爵距离王爵确实是相去甚远,但三国时期用来安置战功显赫的武将就是最好的待遇了。
刘备称帝后为什么没有给关羽张飞封王?
刘邦称帝后,一直致力一件事,那就是消灭异姓诸侯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异姓王基本被灭绝,只有长沙王吴芮势力弱小而得已保存。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代相国阳夏侯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皆被诛杀,为了保证大汉江山永固,刘邦大封刘姓诸侯王。刘邦死前,为了防止异姓诸侯王崛起,刘邦跟心腹大臣王陵,周勃,陈平等举行的一次秘密盟会,约定:非有功者不得候;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次会盟被史书称为"白马之誓"。从此人臣功勋生前的最高爵位就是公爵了,但死后可享受王爵待遇。
刘邦定下了规矩,吕后第一个没有遵守,她执掌大政后,大量分封吕氏家族的人为王,史称诸吕王。吕后崩后,陈平等人发动政变,将诸吕王全部斩杀,又诛杀汉惠帝刘盈的几个儿子,,迎代王刘恒为帝。刘恒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文帝,他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刘姓诸侯王的权力。在汉景帝时,大汉帝国爆发了七王之乱,这是刘姓诸侯王与汉帝国中央的一次战争,此战过后刘姓诸侯王衰弱。汉武帝时期又大力推行”推恩令“,允许刘姓诸侯王分封自己的所有儿子,这样刘姓诸侯国分封几代后,一个大国就变成了无数个小国,刘姓诸侯再无法跟中央相抗!
推恩令的结果有利于国家的中央集权,但是不利于皇族分支的坐大,数代分封过后,许多皇族远支成员变成了白丁。比如到了刘备这一代,他虽是皇族远支出身,但是已经沦落成织履贩席之辈,生活穷苦不堪。刘姓皇族尚且难以封王,异姓人臣就更难以封王,事实上人臣功勋能得到公爵已经十分困难,万户侯已经是凤毛麟角了。非刘姓不得封王,不仅仅汉朝在实施,后世皇朝均在实施。刘备称帝后,自然也不会封自己的两个义弟为王的,封两个义弟为王,实则是害了他们——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滔天,但是他的成公成王之路也是十分艰辛,遭到天下臣民的反对。当曹丞相当了魏王后,刘备更是打出”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的旗号,将曹丞相视为汉贼,名正言顺的讨伐他。公元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公元216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曹丞相当了王,一直侍奉他的荀彧都表示反对,最终魏王曹丞相赐死荀彧!
因此刘备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为了避免将义弟陷入不义之地,没有封两弟为王。关羽被大汉朝廷封为寿亭侯,张飞被蜀汉国封为西乡侯,侯爵都是他们自己用军功挣来的,可谓名至实归!
刘备称帝后为什么没有给关羽张飞封王?
桃园三结义是人们熟知的经典故事,它说的是,东汉末年决心匡扶汉室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为了共同的理想而结拜成了兄弟,最终,他们一起漂泊、一起努力,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尽管在史书中,这三人并没有真的结拜,但也有着他们“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记载,可见,不管是史书还是小说中,刘备与关、张二人都是十分亲密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在夺取汉中后自立为汉中王,并将关羽、张飞二人分别封为前将军、右将军,并都“假节钺”,也就是赐予他们战时遇到状况自行决策的权力。后来,刘备又在两年后登基,当了皇帝后,张飞被升为了车骑将军。可是,我们知道,汉朝建立之初,刘邦将开国功臣中的许多都封为了王,而关羽、张飞在蜀汉建立过程中居功至伟,却没能封王。那么,刘备为何不肯给关羽、张飞封王呢?
其实,这一切还要从“白马之盟”说起。秦朝刚灭亡后的天下形势,原本是西楚霸王项羽占据优势,而刘邦为了取得胜利,便大肆拉拢其他诸侯,最终,汉朝虽然统一天下,但刘邦还是不得不将许多功臣、诸侯封为王,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彭越、英布、韩信等。尽管分封之初中央与诸侯王之间还算和谐,但时间一久,问题便产生了。
一方面,刘邦内心并不信任这些诸侯王,另一方面,确实有些诸侯王不满足于自己的待遇,于是心存异志。不久,或是因计划败露,或是被刘邦逼反,曾经的诸侯王们便被刘邦先后剪除。到了刘邦晚年,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他召集群臣,杀白马来进行约定,其中的一条内容便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之后,汉朝传承近四百年,只有吕后专权时封诸吕为王、东汉末年曹操独揽朝政,逼汉帝册封自己为魏王等少数情况下,才没有践行这一约定。刘备自诩皇亲国戚、汉室正统,他当然不会不顾先祖刘邦定下的规矩,硬要册封并非同姓的关羽、张飞为王了。所以,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刘备不肯,而是为了尊重祖制,刘备不能封关、张为王。
当然,践行白马之盟是主要原因,但或许并非是唯一的原因。毕竟,曹操、孙权都先后被汉献帝封为魏王、吴王,至少在当时保持着正统地位的献帝都已经开了先河,加上身在乱世,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刘备就算是封几个异姓为王恐怕也招不来太多的非议。笔者猜测,或许他还有着其他的考虑和原因。
举例来说,或许刘备是考虑到,如果将关羽、张飞都封为了王,那么同样立下不少功勋的其他功臣心中难免不满,而要是为了安抚他们而大肆封王,无疑是对祖制的大不敬,要是只封一个两个,那么还算是特殊嘉奖,而一旦王位成了“烂大街”的东西,无疑会造成权力泛滥,影响朝政的稳定。
刘备称帝后为什么没有给关羽张飞封王?
这正是刘备的明智之举,当年刘备立下誓愿匡扶汉室,并没有想当皇帝的愿望。经过半生的征战打拼,已拥有西南两川之地。当惊闻曹丕篡汉之后,刘备的终生愿望已经破灭,加上刘备又是汉室亲,一帮谋士将军劝进刘备继位续统就是必然的了。虽然是继位汉统,但偏居一隅的地位没变,大片汉家的疆土仍被魏吴占有,刘备实现一统天下的目标任重而道远,甚至是虚无缥缈!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大搞封赏就不合适宜了。一是汉朝初创,汉高祖刘邦定下一条规矩,非刘氏不能封王。二是此时关羽与张飞已经离世,即使封王也没有多少意义了。况且关羽失荆州被杀,导致了夷陵之战削弱了蜀国的国力,也不具备封王的功业。张飞残暴部下被杀也不是什么壮烈之举,二人对蜀汉的贡献与五虎将其他几个并无多大差距,因此与封王名不符实。再者蜀乃小国,疆域有限,封地缺少,不会有此一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