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何短命?

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一位放牛老人,给我讲王阳明为何短命?

我向来很喜欢王阳明,多年前去贵州出差的时候,忍不住单独去了一趟龙场,就是现在的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

我参观了中国阳明文化园,参观了“玩易窝”。“玩易窝”是一处地下洞穴,是王阳明与三位仆人的栖身之处。

1508年春三月,王阳明主仆初到龙场驿时,没有吃的、没有住的,没有药、没有盐,面临饥饿、疾病,甚至死亡的威胁。

王阳明准备将此洞作为墓穴并交代,如果他死之后,就把他埋在这个洞穴里。王阳明在生命的绝境中,不仅放下得失荣辱,而且还为人类苦苦地追求良知和真理。

他终于向死而生,在此悟道。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龙场悟道”。他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即天理不在天上,天理就是人心。

我在“玩易窝”待了一阵,感受了一下王阳明的气息,便离开闲走。走到一个山坡处,发现风景不错,便停下来拍照欣赏。

此时我的镜头里出现一条水牛,牛旁边坐着一位老大爷,瘦瘦地,眼神深邃矍铄,那景象,仿佛一张画。

于是我走上前攀谈。老大爷说,他在这里放牛啊耕地啊搞了一辈子了,从小就听大人说起王阳明的故事。

我很好奇,就问他:大爷,那你说说,王阳明照理是个悟道之人,为什么还是这么早就死掉了呢?

大爷说:那照你说,活多久算是合理呢?

我说:至少也得来个八十岁吧。

他说:这是啥道理,悟道了就不用走了吗,就可以迟点走了吗?

我说:悟道了,可以超越物理法则了吧应该,可以随时走,也可以不走吧。

他笑了:你这个说法,不过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你既没有见过谁说走就走,也没有见过谁一直留下吧。

其实悟道之人,如果功夫到了,想走是能走,但是这想走就走的功夫,第一不是随便能达到的,第二你要知道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要走,为什么要留。

当年释迦牟尼悟道之后,马上就要走掉,这又是为什么?他不走又是为什么?这都值得一个修行人去参一参,而不是学人家说的说一说。

我说:你这样一问,我也糊涂了。那王阳明早亡,是怎么回事呢?

他说:天命如此,谁能逃开。不过王阳明必定会坦然接受。

二祖慧可,在法场被刽子手砍头,那按你说,悟道之人,要多活几年,慧可大师为什么要自己去伏法呢?这也可以参一参啊。

我问:大爷,你意思是说,悟道之人,也是要受因果的对吧?

他点点头:是的,一个人活多久,确是注定之事,该来的一定会来,早晚而已,轻重而已,不会不受,而是不昧。不昧,是清清楚楚,不为所动。

所以如果王阳明真的悟道,也断不能随便延续寿命,随时可走。

然生亦何哀,死亦何苦。走的是洒洒脱脱好不羁绊,古往今来,多少大德,也都是说走就走,坐脱立亡,是为何?

世俗之人学不来,理解不了,皆因对生命的理解不同。

他们看待生命,犹如水中花镜中月,一场幻梦而已。我们看待生命,是手往死里抓,心往一处拧,没真正畅快地活一分秒。他们的一分秒,搞不好比我们的一辈子还要充实。为何?刹那已经通圆融。

当一个人活到了生命的最基本状态,已经完全不会在乎这些了。

我问:什么是生命的最基本状态。

他说:计算器那一声归零,多么美妙啊,生命也可以归零,时时刻刻都归零,即抓即放,一边嬉笑怒骂一边随时归零,到这个状态,生啊死啊活多久啊,都不会在乎,更加何况名利金钱情爱。

所以我们用我们的目光去看他们,当然有点无法理解。

但是有一点,他们活的时候,那可是一分一秒扎扎实实地活着,绝不空过啊。

你看王阳明,一辈子做了多少事情,虽然年纪不大就走了,但是却建功建言,流芳百世,可谓切切实实地成功人士,当然从世俗眼光看,不一定算成功人士,多苦啊,多险阻啊,多坎坷啊,一般人听到都会想办法避开这样的命运。

可是,这就是悟道的前提条件,没有人轻松念几句坐几天就可以悟,都是大生大死,一番磨砺。

所以王阳明说:在事上磨啊。为何,因为他这点光,就是事上磨出来的。

我们要知道,生命的长度,真的不代表什么,有些人活了一百多岁,也只是如此而已,有的人活了短短四五十年甚至更少,但是找到了归处。

人的活法,首推宽广。

我说,什么是宽广?

他说:就是不受限制,不被任何东西,方位,概念,羁绊束缚,自在的很。

我说:那是不是可以为所欲为?

他说: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无为无不为。

宽广,是认知对象没有边际,是万事万物都在心中,一如海纳百川,正因为宽广,人便能回到极其极其极其的平凡当中。

这就是悟道者的风范,如果说悟道者有风范,那绝对不是发光动地道貌岸然,就是这两个字——平凡。

依然吃饭穿衣、三餐一宿,该干嘛就干嘛,不作妖不炫耀,以平淡应万事。这就是宽广的人生。

我听到此,我抬头一看,夕阳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在天边染红了一大片,一阵清风吹来,那牛甚是惬意,走过来用牛头蹭了一蹭大爷。大爷没有再说话,抚摸着牛头。我也沉醉在那一抹斜阳里了。

王阳明为何短命?

王阳明为何短命?王阳明确实是英年早逝!真为之挽惜!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深知王阳明毕生精力为社会进步挚着追求,狂超圣人之志,辉煌的事功和杰出的学说。而遭受百死磨难,操劳过度而身患痨疾导致短命。

王阳明短命并没有什么迷团,而是过份透支全身精力造成的。现以王阳明超強毅力突出表现,归纳分类各要点作个简述,以便一目了然。他奋进追求一生,经历坎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现代后世人感到不可思议!感人事迹在下:

第一点:挚着追求。

王阳明11岁时就很懂事,就以“学圣贤”作为自己的理想。15岁游居庸关,山海关壮志倍增。十分崇拜东汉大将马援的功业,就开始学骑射而且炼就很精。

拼命追究学术道理,根据朱子所言一草一木皆至理,为了彻底弄明白,就以父亲官署中的竹子为对象,不吃不喝冥思苦想观察七天,以究格竹子之道理。到第七天支撑不住,生大病一场,还弄得病根在身。从此身体欠佳。

对朝廷奸宦当道不作为,敢于上疏朝廷请罢奸宦刘瑾,结果逮系诏狱,被贬谪贵洲龙场,日夜端居澄默,最终大悟了格物致知之旨,从而全身贯注研究心学学术。每到异地就设立书院授徒讲学。

第二点:百死磨难。

王阳明到贵洲龙场,说是贬低官职,实属设计谋杀王阳明,刚启程不远就遭追杀差点丢命。只得跳水假装自尽才逃过一劫,逃到一处寺庙停竭。长老劝他留下从道,可他却执意赴任龙场工作,真正的把生死至之度外,忠诚为朝廷效力。

在平定宁王之乱中,有功于社稷,不仅末获封赏,却被奸宦诬告与其同党谋反,至此招来一场灾祸。真是“谗邪拘煽,祸变叵测”,罢官还乡,到世宗即位才复官任职。

第三点:狂超圣人之志。

授徒讲学是王阳明一生的追求,在任期间,几次因重病回乡休养。可是并没有养病,每到一处就设立书院,授徒讲学。传播心学真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在贵洲龙场期间,忙中抽闲给当地老百姓扫除文盲。并在此设立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得到当地百姓爱戴,身名远扬。“龙场顿悟”更使得王阳明成为一个狂圣,有了自己的学朮论言。“知行合一”这一心学经典句,就在贵洲府城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直到贬谪期满。得到朝廷重用。

第四点:操劳过渡归命途中。

王阳明由竹子格物连饿七天,弄成大病并栽下病根,身体一直欠佳。王阳明不仅仅是单纯研究心学学术,同时还是官职重任在身,朝廷交以重任忠心耿耿完成。可想而知,工作圧力之大而透支精力,也使得王阳明身体提早衰老而造成短命。

王阳明为官之地大都不太平。社会矛盾突出,匪犯猖獗。为此,消除匪犯基本上在他一生中度过。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特别在广西匪犯地区,自己亲自考察剿匪要道,跋山涉水坚超持久,自带干粮费尽,只有饥饿伴行,导致病根复发。并带病亲自上阵,导至病情加重,直至平定匪犯才回乡救治,在回乡途中病亡在南安。就是现在的江西大余县境内。真是为之感叹!可歌可泣!

综上所述,王阳明的一生,是拼命追求的一生,是百死千难中磨炼的一生,是授徒讲学传播心学真理的一生。他的挚着追求,奋进向上,尽身尽责,是常人难已想象的,给他“超狂圣人”之称一点都不为过,名符其实!在此,值得还有特别要说的是:王阳明讲学开课,作的一首“开课之诗”,是一首拼命讲学而很有自信的诗句!值得欣赏: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滿太清。

为此,王阳明短命,英年早逝,实在是超狂工作,身体无限透支而造成短命。并没有其它原因,更不会有什么别的迷团之解。

王阳明为何短命?

大家好,我是微知,我答一下。

活不到多少岁算是“短命”,没有统一的说法。古人一般把60岁称为“下寿”,80岁为“中寿”,百岁以上为“上寿”。王阳明先生享年57岁,还不到下寿,说“短命”也说得过去。

明代沈俊绘的王阳明像

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达到“三不朽”境界的人之一,是后世儒家心学学者心目中的圣人,可惜天不假年,只活了57岁便骤然离世,实在令人惋惜。假如上天能让他多活十年二十年,他的心学学说将更加精纯,也会免去后人许多不必要的纷争。

我不是医生,况且就是医生,恐怕也很难从为数不多的记载中推断出阳明先生短命的原因。但我研读阳明心学多年,对先生的事迹比较熟悉,想从关于阳明先生的史料记载中谈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从家族遗传角度看,阳明先生似乎受母系遗传的比重较大。根据《王阳明年谱》记载,阳明先生的祖母岑太夫人享寿101岁,即便今天也算是长寿了;祖父竹轩公(王伦)享寿约70岁上下,也不短寿。阳明先生的父亲王华享寿77岁。王华本可寿命更长,是因为母亲去世时悲伤过度,为母亲送葬时赤足行走数里,感染风寒生病,不久去世的。但阳明先生的母亲郑氏寿命不长,只活了41岁。因此阳明可能接受母亲的遗传比较多。另多说一句,阳明一生最好的朋友湛若水,活了95岁。周围有这么多长寿者,阳明先生却只活了57岁,实在可惜。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右),成化十七年状元

第二,阳明先生从少时就好学深思,就是我们说的有点“认死理”,使他往往思虑过度,损耗精神。他出身儒学世家,自幼就接受儒家教育。可是,由于天分太高,传统的儒家教育无法解释他脑子里想的问题。于是,他从8岁就开始接触佛家、道家的思想。《王阳明全集》中有他答人问神仙的话,其中说“仆诚生8岁而即好其说,今已余30年矣”。所谓“神仙”,即我们今天说的道家学说,当时人们称之为“仙家”。

阳明20岁左右的时候,对儒家的“格物”学说有极大兴趣,读遍了朱熹的著作。有一天它想到,朱熹说“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于是在父亲的官署里“格竹子”,一连7天对着竹子静坐,最后什么也没有格出来,自己也大病一场。所以说,他早年这种思虑过度的习惯,损害了他的健康。

王阳明塑像

第三,仕途的坎坷让他吃了很多苦头,损害了他的健康。弘治十二年(1499),阳明参加会试,“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观政工部”,从此踏上仕途。他立志干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业,但朱家皇帝不给他这个机会。

正德元年(1506),阳明因上疏为被太监刘瑾迫害的戴铣、薄彦徽等人鸣冤,被廷杖40,流放到贵州龙场驿做一名驿丞。明朝的廷杖,是会打死人的。阳明被40廷杖没有打死,已经算是幸运了,但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可能还留下了病根。

在贵州龙场的,他住了一年多。当时的龙场,是一个位于“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的地方,阳明和他的仆人一度只能在山洞中栖身。这让他本来就不算健壮的身体,遭受寒冷、潮湿的侵袭,无疑更加损害他的健康。当时他正值壮年还好说,年纪一大这种损害就会显现出来。

贵州阳明洞前的王阳明和弟子们雕像

嘉靖六年(1527),朝廷让已经在家乡讲学6年之久的阳明复出,征讨广西田州岑猛的叛乱。当时,阳明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他几次上疏推辞,不被批准,只得抱病前往。叛乱平定后,阳明上疏朝廷班师,但朝廷的旨意迟迟不下。他因为身体状况愈来愈差,只好不经批准就班师。在归途中,病体更加严重,还没有回到故乡,就在江西南安境内病逝。

阳明先生一生身体都不大好,他早年患有肺病,最终死于肺病。然而,他11岁就立志“成圣贤”,37岁在龙场悟道。此后20年,他立志讲学,传播心学。然而朝廷却让他做官、剿匪、平叛。他立功之后,往往得不到赏赐,还遭受小人的诬告。他是心学大师,身体不好,却有无比强大的内心;寿命不长,却做了无数长寿者做不到的事,成为中国历史上“三不朽”人物。

王阳明为何短命?

王阳明:1472年至1529年是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推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人不同质,因材施教。其名言;我不看花时花与我一样寂寞,当我赏花时花才鲜活。人的生命不止于活多长时间更在于影响后世多长时间。王阳明哲学传到日本促进了日本明治维新,而清政府禁止王阳明哲学闭关锁国。王阳明人生历程虽短暂,但其往圣绝学造福后世千秋万代,生命力是旺盛的!

王阳明为何短命?

王阳明结婚前就已经得了病,结婚的时候他去和一位道长论道,忘记了新婚的妻子,他向道长寻求养生之术,道长见此人已经是面色发青,道长问其故,王阳明答有肺病。可见他那时候已经很严重了

再一个就是龙场悟道,那时候的贵州里龙场是瘴气很多的,非常艰苦,这个是当时上一任留守龙场的人诉说的经验,王阳明还自己用草药调理。长期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生活难免留下病根,加上自己本身就有肺病,更加严重

据相关记载,王阳明在后期的剿匪中路途艰辛,还特地带了个私人医生,长期的军旅也落下了很多病

王阳明为何短命?

龙场悟道,王阳明在山洞里睡冰床,使得身体本已亏虚的他,燃尽了最后一丝真火!竹林待了七天格物致知,导致罹患肺病的他,在阴暗潮湿之地让身体饱受璀璨!被锦衣卫追杀寒夜游河逃生,饱受惊吓寒湿阴冷身体更受其害!最重要的是王阳明酷爱讲学,耗散真气,是身体得不到将养,如此种种,金石之人也难承受!画像中的王阳明消瘦见骨。如果不是他早年练功夫对身体有所受益,恐怕早已入不敷出。明朝廷对他的薄恩寡义,若不是王阳明心学了得懂得排解,换做常人恐怕气也气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