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惠能比神秀更优秀?原因何在呢?
菜市场旁边隐居的老大爷和我谈惠能神秀的区别。让我醍醐灌顶。
当年这位隐居在菜市场旁边小屋子的老大爷,常常独自在家里做手艺活,我时常过去搅扰,因为他懂很多东西,愿意耐心给我解说。
有一次我对慧能神秀的两首佛偈很感兴趣,于是就去问他,看他作何答复!
(高下何能立判)?我问他:为什么大家都说惠能比神秀要更优秀。
他说:从后往前看的缘故。
我说:什么是从后往前看?
他说:就是从结果往前推,一般人看不了过程看不懂,只能看结果,结果就是惠能成了禅宗六祖大力的发扬了禅宗,所以影响力大。
那神秀呢,在历史上所记载和所传扬的东西不是很多。大家从结果上往回看看觉得惠能比神秀要优秀,这是其一。
其二呢就是从当年的那两首偈子来比较。似乎在知见上,玄乎其玄的程度比神秀要更高一点。
其实呢,这两位大师,我们后人拿来糊涂分别,总觉得惠能比神秀要高明很多,这只不过是我们愚昧众生的一种糊涂偏见。
我说:为什么呢?明明看那首偈六祖的境界确实是要高很多。
他说:是的,惠能的偈从了义上将禅的根本说出来了。你知道禅宗的来由是怎样的?
我说:佛陀一次讲课时拿起一朵花啥也没说,所有弟子都没明白怎么回事,只有摩诃迦叶,会心一笑。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的由来。
(根器是什么)?他说:实际上这只是佛陀在教学课程上的一次随机应现。因为有一些人他的根器,就像摩诃迦叶这样的人,他们领会这事情的敏锐度角度不太一样。
这类人听到了义的时候,悟性非常的敏锐,能够比常人更快的亲近道的本源。根器,这两个字的意思,其实就是一个人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逻辑,比常人更为明确通透。至于这样的程度如何来,就有多种原因综合起来,先天秉性带来和后天的都有。
佛陀传法有八万四千法门,禅宗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法。我们不可以说禅宗的上根器人就是最高明的,其他宗派的人就不高明,或者说其他修法就显得低了一截,这都是一种糊涂分别心在作怪。
六祖自己关于南宗顿悟和神秀的北宗渐悟的说法上,也很明确的告诉大家,佛法也只有一种,只是人们领悟的时候有快有慢。至于说顿渐的区别,完全是因为学习的人资质不同,有人善于顿悟,有人喜欢渐悟,仅此而已。
其实没有什么顿悟渐悟的区别,谁都是渐渐用功到顿悟,包括佛陀本身也是如此。世人喜欢去加以分别,因为人最喜欢干的就是分别定义。
即使惠能悟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的高境界。他也必须要到岭南的深山当中磨砺15年。
知见上明白了之后再去磨砺,和一边磨砺,一边慢慢使知见明白,这两种只不过是方法的不同。
(优秀的神秀)!神秀到弘忍的门下已经是50岁的年纪了。他年轻的时候已经是博览群书,学问非常的高。
到了弘忍的门下的时候,老师非常的器重,曾经想把衣钵传给神秀。
可是当惠能出现并写下这首千古成名的偈子的时候,弘忍当即就决定把衣钵传给惠能。
为什么?因为像这种人才及其难得,这种根器的人极其稀有,确实,现实情况就是如此
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样的根器和悟性,当一个高明的老师能够在这一辈子碰到这样的一位学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别人找都找不到,现在就在眼前,当然还不赶快付诸衣钵,岂不是空手放过。
实际上神秀当年即使在知见上看似没有惠能那么究竟,那么彻底。然而我们却不能小看他那四句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两句已经非常高的见解了。
当许多人都还在心外求法的时候,神秀已经将佛性就在自心中表达出来,所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就是身心本来就是佛性。
身不但说自己的身体,而是广泛代表了器世界。也就是一切有为法,所谓七情六欲、贪嗔痴慢、喜怒哀乐、生死存亡,山川大地花草树木风雨雷电,无不是菩提呀。
这样的见解很多人学佛一辈子也都没有达到。
所以我们不能小看这一句身是菩提树。物质的世界,物质的身体,物质的一切都是佛性所现,这就是身是菩提树的奥妙。
心如明镜台。说的是,这颗妙明本心就像一面镜子,万法皆在镜中映现,不过是镜子里的影尘。影尘摇动,镜子却如如不动,这与佛在《金刚经》里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如出一辙。
所以这前两句其实已经是非常终极的佛性表述。
当时的弘忍门下弟子们,估计极少有人能领略到这种地步。
而后面两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的是见性之后的保任。
明白了前面的知见之后,你需要去保护,需要去呵护这一份佛性的觉明。
不要轻易让妄念杂念客尘烦恼无明蒙昧污染这一份佛性的光明。这也是修行人的日常功夫。
其实他说的这两句恰恰就是六祖慧能在岭南的山里面15年所做的那些事情。
相信惠能大师在那15年里应该时时想起师兄神秀的这两句话,说的是如此的贴切,如此的精准。搞不好就是六祖那十几年的磨砺指导法则。
(破天荒的惠能!与其说传承,不如说鞭策)我们再来看慧能的那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两句表面上看,似乎把神秀的前两句给否定了。
其实不然,神秀的前两句不过是借喻用比喻的办法来展现。
而惠能的这两句是比较直观的来讲佛性的本质。
因为一切无可得。在终极了义上讲一切都是无可得的。即使你有菩提树的概念和一镜子的概念。都有可能落在下乘。
所以从知见的角度讲,他这两句确实是要高明很多。但这个高明并不是说他就要高级很多,智慧很多,而是他所讲的角度不一样。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句更加厉害。这属于幡然醒悟话。无论慧能是在理论上理解的,还是说在悟性上已经到达了,能说出这两句话已经是非一般人了。
如果说弘忍将衣钵传给惠能是一种赐予,我更愿意理解为它是一种鞭策。
如果当时不把衣钵赐给慧能,有可能惠能就会废了,因为他可能会陷入狂禅,陷入口头禅。
而反过来看神秀要不要衣钵,其实并无什么大碍,因为以他这样的路子搞下去迟早都是要到岸的。
而上根器的人反而不是很稳定,需要有明师在特殊的时候给予点拨,给予刺激,给予极其精妙和智慧的教导。否则靠自己,风险很大。
此时禅宗衣钵这样的东西,六祖的这样的名号,对于弘忍来讲,无非是拿在手上的最后一张王牌,这是他成就六祖慧能的最后一招绝招。
当你继承这样的名头和使命感,你自然就不会空空放过自己的一生,必然会要不辜负这样的名头。
根据《坛经》的记载,其实当时慧能已经有很高的证悟了。或者说已经见性了。
然而即使你开悟了也一样需要除习气。需要到事上继续去磨砺。你头上顶着六祖这样的大光环。能不能够在这种压力之下继续往前走,继续突破,最后得成圆满大成,这才是五祖弘忍所关注的事情。
至于六祖谁来当,对于这师徒三个人来讲,根本没有人在乎。后来神秀创立北宗声名一样大振,深得武则天的器重。一代女皇曾经亲自跪迎神秀,封为国师,但是他当着武则天就说了:我没有这样的资格,其实真正的传承人是我的师弟惠能。
那时候惠能还在深山里面和猎人混在一起,中华大地还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两位大师)!!后来神秀的门下弟子,讥讽惠能南宗门人没文化大字都不识一个,被神秀狠狠的批评了一顿,神秀说:人家是悟性极高且无师自通的天才,比我强太多了。
而且五祖大师亲自把衣钵传给他,这绝对是有道理的!我现在在这里享受皇家顾问的虚名,没法亲自登门去拜访他,这是令我最感到遗憾的事。你们也别在这耽误时间了,去曹溪向他请教吧。
神秀的襟怀和心量证明了他也是非同一般的大师。
实际上禅宗的方法虽然在外人看起来有些虚无缥缈,似乎有点落不到实处。
其实他和其他宗派的方法大同小异。核心都是一个点。没有什么两样。
真正在禅宗里面修到一定程度的人和真正在密宗里修到一定程度的人和真正在其他宗派里修到一定程度的人,通通都会领略到禅秘净,都是不分家的。
而喜欢分家分派,分高低优劣的往往都是那些分别心极为严重的门外汉。
我问:那神秀真的不如惠能吗?
他笑了笑:我说半天,你还是要给他们分个高下。惠能大师在《坛经》里告诉你了,神秀的办法,是教给适合他那种办法的弟子们的。
佛陀当年就是这样来示范佛法的教育,从来不以一种固定的方法应对所有事,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善巧方便,犹如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一般,绝对不执著。
这是他们的慈悲,帮助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懂了吗?
我听完觉得是似懂非懂,反正也是糊里糊涂的,只好谢谢老大爷,回家自己体会去了。
为什么惠能比神秀更优秀?原因何在呢?
季羡林先生总结禅宗的历史时说了一句颇有哲学意味的名言:“谁的天国入场券便宜,谁就能拥有更多的信众。”
惠能比神秀优秀的地方就在于他将佛教修行成就的标准进行了一次性大降价,并彻底摆脱佛教,而成立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本体论宗教,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能从达摩一人发展到宋初十数万人,期间有两次大降价。季羡林先生研究之后,认为,第一次降价,是达摩祖师将印度那烂陀寺见佛性的修法三十七道品,只取其中一品,就是念佛法身。达摩祖师实现了禅门向净土的转变,真正的禅净双修,且采用秘传的形式,避免了原始佛法那一帮人的指摘,为日后禅宗彻底摆脱佛教,成立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宗教奠定了基础。第二次降价是惠能将成就的要求降低,不用见佛像也算成就。按照神秀与武则天的对答,神秀说达摩西来传的法是一行三昧,修成后能见佛像。见佛像就成就了(离见性还有十万八千里),就及格了。惠能在北宗的基础上继续降价:不要见佛像,不要考最后的成绩,起步就及格了。
熊十力认为,禅宗的两次大降价,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是农耕社会,老百姓要生产生活,复杂的修行方法,会导致生产力的倒退。北魏统治中原几十年,就进行了两次灭佛,可想而知,印度那烂陀寺修三十七道品见佛性的要求高于中国人的现实实际,得降低标准,改成念佛法身,不要修见佛性。而禅宗经过达摩和惠能两代人大刀阔斧的删减改革,在之后的历史中,再没有出现过灭佛,即使是唐武宗灭佛,对禅宗的冲击也不大。
佛学历史学者任继愈认为,大乘原始教法的三十七道品,虽然可以见佛性,但是修起来,至少得几个月,且不能间断,这样生产和生活就无法进行。而神秀主张念佛法身直到见佛像,至少也得二十几天的修行,这都无法与中国农耕社会的现实相契合,因为农时一错过,全家得饿死。所以大乘原始教法在南朝萧齐的时候就灭绝了,而神秀的北宗,因为死死守住经文的标准不变也无法广泛推行。只有像南宗那样,你懂得什么是佛的法身,然后相互聚谈,参公案(念佛法身),知道去念就够了,就及格了,就毕业了。这样才能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为什么惠能比神秀更优秀?原因何在呢?
神秀还把身比作菩提树,把心
比作明镜台,说明他的修行
还执著于事相上,没真正体
悟到万法皆空的含义。
而惠能就恰恰在理体上知一
切法皆空,诸法无相!
所以他的境界更高。
为什么惠能比神秀更优秀?原因何在呢?
首先更正一下问题的描述。惠能可不是一个杂工。他当时在五祖弘忍手下的这种身份,佛教中称为净人。可以理解为准备出家在寺院接受考验的信徒。当然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当时慧能还没有剃度。根据六祖法宝坛经的记载,慧能是在广州剃度的。所以当时慧能还不是比丘。其实现代的寺庙当中也有这样的净人。可见这种制度传承时间很长,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做杂务是净人的分内工作之一,但不是全部。他也是需要陪着僧人,做早午晚课。同时还要接受僧人的教诲。因此用杂工这种称呼是不合适的。
其次谈一下为什么慧能的思想能够比神秀传播的更广泛。
其实有唐一代,慧能的思想主要在南方传播,神秀的思想在北方传播。故有南宗,北宗之称。慧能思想的北传始于其弟子菏泽神会。不过一直到唐代灭亡以前,神秀的思想在北方一直很有影响力。宋代以后,神秀一派的思想渐渐的没落再无传人。这个历史过程证明了慧能的思想优于神秀。
那么回到慧能思想的本身来看,他和神秀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有人说慧能的不利文字,凭心见性的修行方法,降低了学佛的成本,因此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和追捧。这种说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恐怕不完全正确。从佛教界内部的一致观念来看,禅宗的慧能顿悟一派对于天资要求之高,是佛教各派当中最为苛刻的。说这种修行方法是面向普通大众的,恐怕不合适。中国汉传佛教当中,修行门槛最低的应该是净土宗的念佛。所以这个原因可以用来表达净土宗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但用在慧能思想身上不太合适。严格来说,慧能只是为部分天分极高的人扫除了不必要的程序性障碍。
慧能思想能够在后世广泛传播并得到市大夫阶层热捧的根本原因在于,将佛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机融合了起来。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将禅宗彻底中国化了。
慧能思想当中的老庄思想影响成分其实非常浓厚。慧能思想当中对于个人得道的那样一种坚定和潇洒很显然与庄子中的逍遥思想一脉相承。不拘束于外物,甚至于也不拘束于佛法本身。以手指月的典故当中,慧能就说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手指,佛法就像手指,只是一种带你看月亮的工具。修行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得到,而不是沉溺于佛法本身。否则就像关注手指而不关注月亮,那样本末倒置了。
六祖法宝坛经当中又融汇了儒家的思想理念。开篇的时候还刻意营造了慧能的孝子形象。慧能在五祖手下干苦力的形象实际上又契合了,儒家当中注重实践的这样一种思想理念。诚如孟子所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其实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革新,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古印度社会采用种姓制度等级之间法度森严。僧侣作为高种姓是不从事劳动的,完全靠低种姓供养。在慧能以前中国的佛教普遍沿袭了古印度的这样一种文化传统。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受到儒家激烈批判的重要原因。僧侣不事生产,完全是社会的寄生虫。中国社会在宋代以前有过4次的大规模灭佛运动,其实和这一点关系非常密切。慧能通过自身身体力行,把农业生产作为修行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启了中国佛教徒自食其力的历史时代。这既是对儒家思想的认可和接受,也有效的杜绝了儒家对其的批评。而这也是禅宗,在后来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
由此可知,只靠顿悟两个字来概括慧能的思想,实在过于浅薄。慧能的思想融汇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实现了佛教思想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话。这是其思想能够在后世被广泛传承并成为中国佛教主流思想的根本原因。
反观神秀,其思想观念主要来自于传承自身,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创建。高下之分,由此可见。
最后谈一下,慧能思想是中国化的佛教思想,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又融汇到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大浪潮之中,所以它本身也成为了中国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有很多学者认为,虽然佛教本身把禅宗的创立上推到了佛祖,汉地禅宗的传入者被认定是达摩,但实际上中国禅宗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慧能本人。因为在这之前的禅宗思想和之后的禅宗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完成了中国化之后,这个思想本身也变成了中国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之前的任何佛教思想都没有的历史地位。
为什么惠能比神秀更优秀?原因何在呢?
殊途同归,一个顿悟一个渐悟,前者无普适性后者有普适性,求道皆想成惠能,成佛还需学神秀。
为什么惠能比神秀更优秀?原因何在呢?
为什么惠能比神秀更优秀,看看他们写的偈就知道。
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很明显,神秀的偈采用了四个肯定句子,来表达参悟的观点。读来感觉有点像教课书式的口吻。此其一,其二,该偈太过于直白,言语中让人觉得有点霸气外露。其三,该偈没能实现突破自我或突破主观意识。如此一来,秉性自在与霸气外露便会在心中产生矛盾或纠结。也就是说,神秀的思想仍然在因果中轮回。
再看惠能的偈,该偈采用三否定一个肯定,来表达参悟的观点。读来感觉就像对神秀的当头棒喝。此其一,其二,该偈空灵活脱,以空解空,言语中让人觉得茅塞顿开。其三,该偈突破时空,无我无物,就如空灵自在,活水天来。
2021年7月28日广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