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婵娟,古诗文里形容月亮。千里共婵娟意指:祝愿自己思念的人平安健康,无论相隔多么遥远,同一天空下,一起看明月的皎洁美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的祝愿。

人在他乡,感念尤深。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戳中人心。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只好守着那“一二”,激励自己快乐向前。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大词人旷达,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正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脑补一幅画面:

皓月当空,亲人远在千里,不由得思念感叹……好一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苏轼大词人的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中年以后,也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纠结于儒释道当中。

每当挫折失意时,庄子的思想上升,借以释怀穷通进退的困惑。虽然表现旷达,也难以掩盖深藏内心的郁愤。

《水调歌头》“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手足分离,思念亲人是私情,忧国忧民是大情怀。

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深刻地说明了苏轼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出他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

这首词,表面上埋怨明月使人增添忧愁,语气进一步衬托出作者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和“离人”的共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心安处是吾乡”,“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咏月怀人的佳作,当时苏轼在密州,和他最爱的弟弟苏辙相别七年未见,于是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月圆之夜,苏轼见月起兴,把对弟弟的思念和祝愿写进了词里,词前有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非常符合宋人作诗词的特点,在抒情怀人的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追寻。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为一首中小学生必背的课本词,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就没必要对词意和情感多做分析,只有一点,末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我们都知道“婵娟”在这里代指明月,但为什么要说婵娟,不直接写“千里共明月”呢?

婵娟的3种含义

1、美丽的女子

分别看婵、娟两个字的含义。

婵,形声字,从女,单声;

娟,形声字。从女,从肙,肙声。

这两个字都从女,自然是形容女子,怎样的女子呢?姿态柔美的、长曲婀娜的、明媚纯洁的女子,《说文解字》曰:“婵娟,态也。”意思是说,婵娟,指姿态柔美的女孩子。体态美、状态好的女孩子,就算五观稍差,也给人一种气质美人的感觉,所以婵娟,自然是指美丽的女孩子了。像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一定认识几个名字里带有“娟”字的女孩儿,这是父母对女儿的美好祝愿。

2、美好的事物

婵娟也可以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竹子,在古人心中就是非常美好的植物,苏东坡一生爱竹,而竹子的形象是亭亭玉立的;绽放的花朵也给人花开富贵的美好;又如春天,万物勃发,生机勃勃,也是非常美好的季节。因此,像花、竹、春天这一类美好的事物,都可以叫做婵娟,唐朝诗人孟郊作《婵娟篇》就写道:

“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

3、代指月亮

月亮在古代诗词中的含义非常复杂,它既能象征离别,又能象征团圆,但无论是离别亦或是团圆,心中所怀念的人,总是至亲至爱之人,一个普通的点头之交,你不可能在中秋之夜看着月亮想他,因此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未圆之时,尚有缺口,所以象征着离别,而当满月之时,又象征着团聚。

又,传说中月亮里面住着一个美丽的仙女,名叫嫦娥,苏轼在诗词中经常明里暗里提到嫦娥,如《少年游·润州作》写道:“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也不知道他对嫦娥到底有多喜爱。

嫦娥是一个绰约的仙子,住在月宫中,当人们看到月亮,就想起这位仙女,就浮现出许多美好的意象,于是乎,婵娟也就可以代指嫦娥或者月亮了。

千里共婵娟

那么,为什么在这首词里,要用“婵娟”来代指“明月”呢,首先,苏轼用来怀念苏辙的这轮明月,是非常美好的,婵娟又有美好之意,其次,如果直接写“千里共明月”,就显得过于直白,用“婵娟”来代指,就多了几分含蓄美。

而且,如果直接写“千里共明月”会跟前人诗人撞车,南朝诗人谢庄作《月赋》有“隔千里兮共明月”之语,东坡这里显然是用了谢庄这一典。

唐朝诗人刘长卿《琴曲歌辞·湘妃》有句云“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你看,婵娟是美好的女孩子,蛾眉本意也是指女孩子弯弯的眉毛,但放在这句诗里,就是代指月亮了,和东坡这句“千里共婵娟”异曲同工。

与之相类的诗词也有许多,如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诗《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是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强烈思念,但是苏东坡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境界显然更高,格局更大,“但愿人长久”是时间概念,“千里共婵娟”是空间概念,要突破时间的局限,打破空间的阻碍,连时空都不能阻止我对你的思念,这是何等博大的精神境界,上一个把月亮写出这等境界的男人,名字叫李白: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诗仙,苏轼坡仙,有些诗句,真的只有仙人才能写得出来,我等凡人,只要跪着读就行了,学是学不来的,这辈子也学不来的,八辈子都学不来的。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都说:“明月千里寄相思”,那这相思如何寄呢?

“千里共婵娟”,这就是答案。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在远古时代,人们习惯于尊月为“神明”,多赞誉少贬低。有诗为证(曹松《中秋对月》):

无月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家人。

诗句中的“蟾盘”和“千里共婵娟”的“婵娟”,都是指代“月亮”。既然是崇拜“月亮”,但因人是一种感情动物,会在欣赏月亮的同时,把对千里之外亲人间的相思一并寄托在皓月当空之下。

到底“千里共婵娟”来自于那里?有什么背景?

公元1074年,诗人苏轼因与变法者王安石等人的政见有所不同,自求外放。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其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目的是能与弟弟常相聚。

他虽辗转各地为官,但当真的来到密州任职时,这一愿望仍未能实现。在1076年中秋节之夜,他喝酒大醉后,面对当空朗月,一时心潮起伏,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照古今,中秋佳节倍思亲。苏轼和苏辙弟兄俩己经是七年未相聚到一起了,那份别离、那份牵挂,只能“但愿人长久”、“天涯共此时”。

“千里共婵娟”的上一句是“但愿人长久”,那“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

婵娟:是指“月亮”;共:共同欣赏。“千里共婵娟”,就是说即使相距千里,也能在晚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南朝宋人谢庄的《月赋》有曰:“隔千里兮共明月”,另魏晋乐府《子夜四时歌.秋歌》也有关于“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描写。同样的道理,他苏轼也寄托于明月,倾诉了相思之苦痛。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尤其是这中秋月圆之夜。

一言以蔽之,古人古诗古义,而我们现化的人们既尊从古义,又赋新篇。歌明月寓爱情爱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千里共婵娟

这句词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传诵的佳句。婵娟本义指美好的样子,词中借指明月,用这样的语汇,蕴含美好的意味,借此表达对中秋月的赞赏之情。结合上句“但愿人长久”,意思是说,人世的离合悲欢固然难免,那就让明月传达思念和祝福的情意吧。即使相隔千里,因为共着同一轮明月,我们的心意就是相通的。

题主在中秋来临之际,问起与明月相关的问题,大概也是不由得“每逢佳节倍思亲”吧。其实,与千年前苏轼借明月起兴,思念亲人的情怀并无不同。

在近一千年前的某个中秋夜,在与亲朋欢庆中秋的酒席宴上,彼时正做着密州太守的苏轼,满怀心事,举杯遥望天上一轮明月,清辉脉脉,笼罩四野,仿佛对人间怀有无限情意,不由得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弟弟子由。于是在醉意中写下这篇逸兴遄飞、神接天外的第一名篇,一唱就唱了一千年。

上片伊始一句,有如天问劈空而来:明月到底是何时才出现在天上的?

明月历来是诗人们追索的对象,因为她既温柔又浪漫,夜夜如约前来相伴,抚慰失意的人们。想必苏轼发此哲学一问,也并不是想追问明月形成于何时,宇宙开始于何处。只是借由这样直白的表达,隐隐流露出对人间的失望,盼望着在人间之外,还别有一处所在。于是接下来就说了,天上果是有宫阙存在的,那么,那里的人是否也遵循着人间的时序?如果不是,今晚在他们的计时里又是何夕,也是一样的团圆、美好吗?

作者写作此词时,退处密州,仕途极度失意。且人到中年,不复少年时的积极进取。于是萌生退意,想效仿老庄,躲避人世的纷争。他假想天上另有平行世界,而自己也曾是那里的一员,所以才会说“欲乘风归去”。可马上又觉月宫既然名为广寒,必然凄冷。哎还是算了吧,倒不如就留在人间,跳跳舞,喝喝酒,也别有趣味。这真是进亦不得,退又难舍。人到中年,进退不由自己,心绪大抵如此。

下片则纯是人间的视角。因为思念,因为醉酒,作者在这个中秋之夜失眠了。他望着月亮——此时月亮也不再是天上宫阙了,也不再是一个归宿了。而变成一个无情的看客,专门在人们离别时,就圆满起来,仿佛对人间怀有怨恨。

但紧接着作者做旷达之语,写出家喻户晓的金句。还是原谅它吧。因为人既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又怎么能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强求人和月一样圆满呢?直到此时,才些些显露出思念之情。与弟弟已是七年不得相见,相距千里,虽然人不能相聚,但在这同一轮明月照耀之下,心意必然是相通的。

正是这样美好的情意与祝福,千年来一直感动着读者。又是一年中秋日,此时,我的窗外正是一轮皎皎明月,温柔照耀大地。苏轼与弟弟子由曾经“千里共婵娟”,而千载之下的我们也正共此明月。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古人们把婵娟一词比喻:花的姿容,女人,明月。

这句“千里共婵娟“是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下片的最后一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的婵娟指的是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千里共婵娟整句的意思是:即使(我们)远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相隔两地的我们联系起来,把我们彼此的心意勾通在一起。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不能见面但可以通过明月传递我们的心意,我们的精神是相通的。

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张九龄的《远月怀远》中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中说:“唯应待明月,千里待君同“。等诗句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味深长且都传为千古佳话。但愿人们岁岁平安健康,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您好谢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用于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的祝愿,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写于1076年中秋,此时苏轼和弟弟苏辙(子由)已经四年没有见面了。先秦有诗曰:"棠棣之花,萼胚依依。兄弟之情,莫如手足。”,更何况苏轼与子由感情甚佳,政见相投,又互相支持,其早年曾与子由有过个“功成名退,夜雨对床”的约定。写此词时,苏轼在密州任职,正逢中秋,心情郁闷,这天晚上苏轼喝了一夜的酒,趁着酒兴,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句。官场失意的诗人不道凄凉语,反说只要大家健康地活着,虽然人隔千里,照耀我们的还是同一个月亮,不仅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态度,而且借月说事,与中秋的背景非常吻合,可谓情景交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与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位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这首词对我们的启示是:人生在世,不可能总是在顺境中,在无力改变所处环境的情况下,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心中保持那一份美好,必然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