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样貌与才华,是不是《红楼梦》中所有其他人都比不过她?

林黛玉的样貌与才华,在《红楼梦》里是最具有灵性的,其他众人多有不及。

01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正如甲戌眉批: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作者笔下的宝玉眼光独到,能品出林妹妹与众不同的风姿。

巧的是,薛蟠初见林黛玉也神魂颠倒了。“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真正的美好,群众的眼光是一致的。

秦可卿在形象容貌上(警幻之妹兼美),“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难怪宝玉看宝钗也是醉了一回: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从描写宝钗的文字,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这是一个凡间美丽女子的风姿。

一个仙姝超凡脱俗,一个风姿绰约动人。

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实则宝钗世故圆滑,迂腐而心机。

黛玉聪明通透,以己之心度人之苦,知世故而不世故。

钗黛并列榜首,确实是凸出了两人的极端品行。

02

黛玉的才情,也是旁人所不及的。

一句“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直透心灵深处。

评诗词,李纨强说宝钗第一,说明她也是封建社会忠实的拥护者。她不是缺乏审美的慧眼,只是接受不了黛玉的真性思维。

我相信,李纨听出了弦外之音。那是发自内心的呼喊:“孤标傲世的人应该找谁一起归隐?为什么同样是开花,你却比春花更迟?”

以花喻人:知心的人啊你到底在哪里?怎么还不出现?

宝玉到底是懂黛玉的,不愧是知己,坚持说她的诗最好。

03

如果《葬花吟》是宝黛爱情的总预言,《桃花行》便是黛玉命薄如花的写照,《桃花行》哀音更甚。

黛玉的诗词很具灵性,能穿透灵魂,读者无不悲伤感叹。

它们的格调大多一致,一语成谶,预示着悲剧。

史湘云口快,说出演戏的孩子“倒像林妺妺的模样儿”。宝玉怕黛玉恼,马上使眼色,结果恼了湘云。宝玉忙去解释,又被黛玉听到,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两面受气,觉得庄子的消极无为的思想有道理,联想到自己也如《寄生草》曲中所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十分颓伤,便参究禅理,题了一偈和下面一支《寄生草》曲。

第二天黛玉看了,说偈末二句“还未尽善”,便又续了两句。

  参禅偈(第二十二回)

  (贾宝玉)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林黛玉续)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宝玉不愧是顽石的主人,不够通透。

这时,宝钗说起六祖慧能的故事,好为人师者再露一手。然而,他们怎么都不及黛玉有慧根。

林黛玉的样貌与才华,是不是《红楼梦》中所有其他人都比不过她?

林黛玉的样貌与才华,是不是《红楼梦》中所有其他人都比不过她?

对于林黛玉,曹雪芹是偏爱的,费尽笔墨去刻画她,褒扬她……赋予了她绝世的容貌和旷世的才华,所以才有了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完美女性形象。

吕启祥说: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她是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华粹精英……

林黛玉的才华除了通晓音律,主要体现在诗歌上:

《唐多令• 咏絮》: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朱光潜说过:诗词是心感于物的结果。诗词的境界是情景交融的境界。

诗词通过意象来表露情感,林黛玉通过“飘零的柳絮”比喻自己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处境,自然贴切。读来让人觉得凄婉缠绵、愁肠百转。

飘零的柳絮触发了她的心情,体现了她的心情。“柳絮”既是景象、喻象,更是心象。景为情而设,情由景而生。

因这一首词,曹雪芹称其为“柳絮才”,“颦儿才貌世应稀”,才华堪比晋代才女谢道韫。这一赞誉,林黛玉是当之无愧的。

她的菊花诗三首《咏菊》、《问菊》、《菊梦》在 诗社夺魁;《咏白海棠》、《秋窗风雨夕》《五美吟》、《桃花行》众姐妹中独占鳌头,《葬花吟》更是成为了她最凄美的绝唱。

《葬花吟》节选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我)知是谁 ?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林黛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通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她把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林黛玉是花的精魂,诗的化身。

所以,林黛玉的才华在《红楼梦》中是无人可比。

林黛玉的样貌与才华,是不是《红楼梦》中所有其他人都比不过她?

林黛玉的样貌与才华,在《红楼梦》中可说是出类拔萃。若说其他人都比不过她,倒也未必。

论容貌,薛家姐妹不在其下

曹公曾以“绝代姿容”、“稀世俊美”赞叹黛玉的美丽容颜,黛玉之美、美之罕见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红楼梦》中还有两个女孩的美貌可以直比黛玉。

在六十三回,怡红院的夜宴上,宝钗抽出的花签上画着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个字。众人看了,都笑道:“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

牡丹花乃花中之魁,只有最漂亮的女子,才敢用牡丹作比。众人都认为宝钗配牡丹花,可见宝钗当的上艳冠群芳。

元春初见黛玉和宝钗,心里暗赞她俩如姣花、软玉一般。兴儿赞宝钗和黛玉“天上少有、地下无双”。宝玉说袭人们常说宝钗是绝色的人物。宝钗的容貌受到的赞美很多,不会在黛玉之下。

宝琴初入贾府,其美貌便惊艳到所有人。在探春看来,宝琴不但比同来的岫烟、李纹、李绮美,就连大观园里所有的美人儿加起来,都不及她。

宝琴之美貌,大有盖压黛玉之势。

论才华,大有人可与之比肩

黛玉自发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参与诗社作诗竞比时,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她的才华着实了得。只不过在《红楼梦》里,可不是只有她独占鳌头。

元春省亲,命众姊妹作诗。这一次可视为大观园里的第一次诗会竞比。元春读过她们的诗之后,赞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黛玉的诗第一次受赞,便是与宝钗同列。

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创立,众人以白海棠为题各作一首。这一次宝钗以含蓄浑厚的诗风力压黛玉的风流别致,拔得头筹。

第三十八回,吃毕螃蟹,宝钗信手作《螃蟹诗》,众人都道是食螃蟹绝唱。至于黛玉作的那首,在宝钗的诗未出之前,她便撕了,令人烧去。

第七十回作《柳絮词》,宝钗又以蓬勃的大气力压众人,毫无争议的夺得第一。

几次的竞比,宝钗与黛玉有胜有负,她们的才华相当,不分轩轾。

第七十六回,黛玉与湘云月下联诗,就在最优质的句子“寒塘渡鹤影”与“冷月葬花魂”出来之后,妙玉突然现身,叫她俩不必再联下去了。

妙玉邀请黛玉和湘云入栊翠庵稍作歇息,自己提起笔来,把后面的韵续完。

黛玉和湘云见了她的诗,皆赞赏不已,说:“可见我们是天天舍近求远。现有这样的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妙玉很少展现才华,可是只要出手,必是精品。她的才华也不会在黛玉之下。

湘云在《菊花诗》和《柳絮词》都落于黛玉之下,不过她的《海棠诗》潇洒自如,众人看一句惊讶一句,不输黛玉。

湘云在芦雪广联诗出句最多,凹晶馆联诗甚有急智,其表现都不输黛玉。湘云的才华去黛玉不远。

黛玉的魅力,不在于容貌无人超越,才华无人比肩。而在于她兼具美貌与才华的同时,又是那么的纯美和高洁。别人可以比过她的样貌和才华,却比不过她在人心中的分量。

林黛玉的样貌与才华,是不是《红楼梦》中所有其他人都比不过她?

林黛玉虽然是作者特别钟爱的人物,却不是十全十美的女子。在林黛玉身上,也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个性。比如,与小丫头们相处,林黛玉的脾气性格,看起来不如薛宝钗大得人心。小红和坠儿在亭子间说知心话,小红后来看到薛宝钗,以为真的像薛宝钗说的那样,刚才林黛玉在一旁玩水,觉得林黛玉说话刻薄,一定会嘲笑她。

在容貌上,比林黛玉美丽的女子好几个

其实,真正嘲笑她的是薛宝钗。这就是人不可貌相。作者最初介绍薛宝钗来到贾府,这样写到:

不想今日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不大,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林黛玉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其实呢,作者明写宝钗看起来比林黛玉容貌还丰美,性格还好,其实真的认识了她们。林黛玉远比薛宝钗好。容貌上,林黛玉偏瘦,不如宝钗丰美。而且在曹公笔下,秦可卿、尤三姐的模样,应该比林黛玉还要好看。尤其是另一个人物的出现,在曹公的笔下,与这个女子相比,其他女子似乎有点黯然逝去。这个女子就是宝琴。

初次见到宝琴,贾母喜欢的什么似的,逼着王夫人认了干女儿,还把不舍得给宝玉的衣服给了宝琴。连丫鬟们也觉得,宝琴比宝钗还漂亮。可见,在大观园,林黛玉不是最美的。

在才情上,作者虽然写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各有千秋,其实,很多的展现的机会,都给了林黛玉。

菊花诗社那次不说,林黛玉的《葬花吟》可谓书中诗中之冠,经典中的佳作。当然,史湘、妙玉、薛宝琴也非常有才情,薛宝钗的才情更是博览群书,无所不知。但总体来说,作者还是刻意表现出林黛玉的才情。所以,在才情上,林黛玉的确超越了众人。

林黛玉的样貌与才华,是不是《红楼梦》中所有其他人都比不过她?

确切的答案:不是。林黛玉虽然是贾宝玉心中的“第四个”(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曹雪芹却没有赋予她才貌第一的桂冠。

无论梦境仙界的“兼美”,还是现实中不同人眼里的惊羡,曹雪芹用雪泥鸿爪的手法,魔幻地画出了兼具三人之美、才华更胜凤姐的秦可卿!

秦可卿——钗黛兼美,外加香菱品格

《红楼梦》里,如果说林黛玉、薛宝钗已经是极品之美,那么,秦可卿的美兼具钗黛,外加香菱,更是极品中的极品!

  • “其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这里的“兼美”虽是梦中仙子警幻之妹,并非真实可卿,却是从一个侧面魔化出秦可卿的样貌。而这一样貌当中,“鲜艳妩媚”、“风流袅娜”分别是宝钗和黛玉的特征。
  • “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这是第五回宝玉入梦前,贾母眼中心里的秦可卿。“袅娜纤巧”,自是林黛玉的形体特征;“温柔和平”却是薛宝钗的品格。可见,在贾母眼里,这个重孙媳秦可卿品貌无双!
  • “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这是第七回周瑞家的眼里的香菱形象,正面写香菱,反观,则是“蓉大奶奶”秦可卿品格儿如香菱。曹雪芹用互鉴的描摹方法,从梦境中的兼美进一步升级,让现实中的秦可卿,集薛宝钗、林黛玉和香菱之美貌、品格于一身,在“金陵十二钗”中,是真正的“艳冠群芳”!

其实,曹雪芹笔下,林黛玉之美已经书写到极致了。不说黛玉第一次出场时,从贾宝玉眼里所见所感,单是摔玉一个细节,就把黛玉的美推向极致——神仙似的妹妹!更有第二十六回的悲悲戚戚之时所衬的“落花满地鸟惊飞”,作者直笔写出了黛玉的美——“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

宝钗之美用笔不多,但是鲜明突出,尤其是从宝玉眼里所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据一种妩媚风流”(第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香菱之美用笔则更少。但是,透过曹雪芹人物互鉴的笔法,从雪泥鸿爪中,展露各自之美,还是分得清伯仲!

秦可卿的治家才华更胜一筹

元妃省亲时有评语:“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而薛、林之间,字面上看,《红楼梦》的第一才女自然是林黛玉!从“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到《葬花词》《桃花行》,以至于“凸碧山庄”、“凹晶溪馆”的命名,无处不展现林黛玉的文艺才华。这是因为,不食人间烟火的林黛玉,以诗书为要务;而秉承传统女德的薛宝钗,则与其大不同,案头只有两本书,学问都内化于心。别忘了,薛宝钗的“螃蟹咏”和“柳絮词”可都是大家公认的冠军之作呦!

从治家的角度讲,王熙凤应该是第一能人,协理宁国府,筹划整肃,无人不赞叹,是贾府中公认的第一干才!但是,种种迹象表明,秦可卿的治家才干只怕还要在王熙凤之上。这一点就显现在临终托梦上。秦可卿不仅从理论上告诫王熙凤:“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又嘱咐她:“于荣时筹划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秦可卿的“常保永全”之策,让凤姐“心胸大快,十分敬畏”。而可卿之死,更有一段出奇之语:“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尽管合家对可卿之死“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

总之,林黛玉的样貌才华,在曹雪芹笔下不是无人可比,但在《红楼梦》的中心人物贾宝玉眼里,就是无可撼动的群芳之首!当然,曹雪芹突出了林黛玉,而把秦可卿这位真正的才貌第一写得那样隐晦,根本原因在于这是《红楼梦》,是曹雪芹的理想之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