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这个成语有怎样的故事?揭示了什么人生道理?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桑田”的故事,特别适用于职场,对当代年轻人有警示的意义。
初入职场,分不清轻重。有些人往往会沾沾自喜,多嘴多舌,结果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比如:公司有一个管理职位空缺,上头属意是A上任。他也察觉到了确实有这个意思,高兴得和S同事说起,俨然已经是管理阶层了。
A和S的对话被第三个人D听到了,默默记在心里。
正好此时公司有大项目,D的能力不亚于领导属意的A,便公开角逐管理职位。
领导不淡定了,两个人都很优秀,真是左右为难。
这时候,领导的秘书说:“D是听到A那番对话才开始公开竞争的。”
领导心中有数了:A的浮夸给自己设了障碍,D心中坦荡公开竞争,成绩突出。D成功上位。
要知道,在职场任命通知没收到之前分分钟有变数,A的行为无异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好不要多嘴,以免引火烧身,便宜了别人。
据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记载:三国时,有人入山捕一大龟,献给孙权。权命煮之,烧柴万车,龟仍不烂。诸葛恪说:燃以老桑,乃熟。权使伐桑煮龟,很快就煮烂了。后来煮龟多用桑柴。
老龟不易煮烂,就要另加枯桑去烧。比喻成全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要受了损失。或喻嫁祸于人。所谓“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这个成语有怎样的故事?揭示了什么人生道理?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周易》中的一卦:
这是“无妄”卦,我们通常所说的“无妄之灾”就来自于这一卦的爻辞:
“无妄之灾。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一个行人白捡了一头牛牵着走了,本地的住户却被人认为是偷牛贼。所以,我们称那种平白无故而受伤害的情况为“无妄之灾”。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和无妄之灾说的同一个意思,就是指很无辜的情况下招惹的灾祸。
白居易有这样一首《杂感》诗:
君子防悔尤,贤人戒行藏。
嫌疑远瓜李,言动慎毫芒。
立教固如此,抚事有非常。
为君持所感,仰面问苍苍。
犬啮桃树根,李树反见伤。
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
城门自焚爇,池鱼罹其殃。
阳货肆凶暴,仲尼畏于匡。
鲁酒薄如水,邯郸开战场。
伯禽鞭见血,过失由成王。
都尉身降虏,宫刑加子长。
吕安兄不道,都市杀嵇康。
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
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
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
诗中用到了很多典故,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其中一句“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这就是这个成语语句的出处。因为白居易诗通俗上口,这句话慢慢就成了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特别是古代话本小说尤其爱用,如在《三言二拍》中就多次出现,往往是说书人对一段莫名其妙灾祸(无妄之灾)的结语。
“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这个朗朗上口的句子出自白居易,故事却出自南朝刘敬叔的《异苑》,是个类似卡通片的小故事:
三国孙权称帝时,永康县有人在山里捕获了一只巨大的乌龟,只听老龟叹口气说道:“哎,今天出游没算日子,被你给抓了。”这人听老龟说话愈发感到神奇了,心想,干脆把这灵物献给吴王请赏吧。
他载着乌龟前往国都建业,晚上停在一处港湾,把缆绳系在一棵巨大的桑树上就歇了。夜半时分,忽然听见有说话的声音,一个陌生而苍老的声音说:“元绪因何事到此啊?”另一个则是老龟的声音:“别装傻行吗,我这不是被人逮到了吗,马上就要下锅煮了。不过呐,就算他们把南山的柴禾都烧干净了,也奈何不了我,呵呵呵。”此时,这人偷眼去看,原来绑在船头的老龟正在跟那株大桑树对话呢。大桑树又说道:“你别美得太早,朝中的诸葛恪可不是一般人,他博学多才,一定不会轻易放过你哦,他要是派人去找像我这样的材料,你又该如何是好呢?”老龟赶忙阻住大桑树的话头说:“嘘,子明,别说了,估计这回悬了!”大桑树这才闭嘴不言语了。
献龟之人这下明白了,原来老龟和桑树都有名字,老龟叫元绪,桑树叫子明。到了建业城,孙权命人将老龟煮死,不知是想吃肉还是想要龟甲占卜,可是烧了近一万辆车的柴,也煮不烂,老龟还在锅里唠唠叨叨说话呢。此时,诸葛恪出班奏道:“可以用桑树之木作柴煮之。”献龟之人一听此话,也大着胆子向孙权说了自己在路上偷听到的龟桑谈话,孙权说:“那就用路上那课大桑树当柴吧。”很快下人就把那株大桑树砍了送柴回来,再煮那只老龟,一煮即烂。直到今天,人们煮龟吃的时候,还喜欢用桑树枝作柴,乡下人还称呼龟为“元绪”。
吴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以归。龟便言曰:“游不量时,为君所得。”人甚怪之,担出欲上吴王。夜泊越里,缆舟于大桑树。宵中树忽呼龟曰:“劳乎元绪,奚事尔耶?”龟曰:“我被拘系,今见烹臛。虽然,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诸葛元逊博识,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计从安泊?”龟曰:“子明无多辞,祸将及尔。”树寂而止。既至建业,权命煮之,焚柴万车,语犹如故。诸葛恪曰:“燃以老桑树乃熟。”献者乃说龟树共言,权使人伐桑树煮之,龟乃立烂。今烹龟犹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龟为元绪。
这个故事里,本来没大桑树什么事,可老龟遇难它也跟着倒霉了,运气太背了。可世间有的事就是这样,辗转相因,互相牵连,莫名其妙走好运或者莫名其妙走霉运。平白无故招惹的灾祸即是前面所说的“无妄之灾”,俗话叫做“吃瓜落儿”。
用另外一个成语,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着火了,人们都到护城河取水救火,水用完了,鱼也死了。这个成语,也被白居易用到了《杂感》诗中。该诗用博喻的手法诠释了同一个道理。
其他诸如,“鲁酒薄如水,邯郸开战场”:春秋时楚国会盟,因鲁国献的酒薄而愤怒,派兵攻打楚国。梁国一直有打赵国的打算,因为怕楚国援赵,迟迟不敢动手,这次一看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发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伯禽鞭见血,过失由成王”,周公旦辅佐自己的侄子周成王,看到成王有过错,但也不能直接处罚他,因为人家毕竟是皇帝,自己又不是当爹的,怎么办呢?拿鞭子抽自己儿子伯禽呗,这是杀鸡儆猴的办法,可是伯禽这倒霉孩子招谁惹谁了。
诸如此类的故事,都与“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是一个意思。
试想,我们自己不也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知不觉,或者得罪了人,或者招领导不待见,怎么想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或许这就是“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的情况是一样的。电影《有话好好说》对此解释很到位,一位老实巴交的知识分子好不容易攒钱买了个笔记本电脑,路遇有人打架,拿起他的电脑当板砖用了,从此他开始了艰苦甚至是玩命的索赔之路。
“我从小儿,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过谁,没惹过谁,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我买了个电脑,爱如珍宝,小心翼翼在书包里装,真倒霉,至今没娶个媳妇儿……”——您说他倒霉不倒霉。
虽说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这种无辜受到的伤害感到气愤、委屈和无奈,但同样也有一句话叫“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有时提早观察,提早预防,提早离场,或许可以避免“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的无妄之灾。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这个成语有怎样的故事?揭示了什么人生道理?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是一个成语故事。相传有一个渔民捉到了一只千年的大乌龟,于是就把它献给了吴主孙权。
孙权一看满心欢喜,心想这要是煮一锅“王八汤”孝敬母亲该多好呢?
“就这么办”,孙权命人在宫外支了一口大锅,添满水把乌龟扔进去开始用火煮。
谁知千年的“王八”成了精,厨师用了1万车柴火也没有把乌龟煮烂。
孙权大怒,认为厨师水平太低,把厨师拉出去砍了。
然后重新换厨师继续煮,然而又用了1万车柴火,乌龟仍然煮不烂。
这时孙权才意识到不是厨师的水平低,而是这只千年的乌龟邪门儿有灵性。
眼看“王八汤”就要泡汤,孙权突然想起诸葛恪十分聪明,也许他有办法。
诸葛恪是诸葛亮的侄子,他父亲诸葛瑾是孙权的谋士,最初他的父亲和叔叔诸葛亮分别辅佐刘备和孙权。
诸葛恪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异于常人的天赋,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
相传有一次吴主孙权在宫里设宴招待群臣,当时诸葛瑾领着7岁的诸葛恪一起去赴宴。
在开席之前,孙权为了活跃气氛,于是宣布赐给诸葛瑾一头驴,人们一看这头驴的脸上贴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诸葛瑾”,群臣一看不由的哈哈大笑。
原来诸葛瑾的脸特别长,长得像驴脸,孙权借此拿诸葛瑾开涮。
这时诸葛瑾羞红满面,他的儿子诸葛恪拿起毛笔走到驴前,在那张纸条下面写了两个字“之驴”,纸条的字就变成了“诸葛瑾之驴”。
孙权一看这小孩儿太聪明了,不动声色挽回了尴尬局面,最后还白捡了一头驴。
长大后的诸葛恪受到孙权的重用,成了东吴的主要智囊。
孙权求计于诸葛恪,他早就得知了事情的经过,心想普通的柴火肯定煮不烂乌龟,前面两拨儿厨师都被杀了。
千年的乌龟必须用千年的树木来煮,这就是“恶人自有恶人磨”的办法。诸葛恪想起宫门外有一棵上千年的桑树。
何不用桑树来煮?
想到此,诸葛恪向孙权献计用千年的桑树来煮,孙权依计而行,千年的乌龟果然煮烂了。从此以后,人们煮乌龟的时候都会添一把桑树枝。
也因这事人们不在院子里种桑树,“桑”谐音“丧”,认为是不幸的树。
本来桑树和乌龟八竿子打不着,就因为自己长得年数多,稀里糊涂被人砍掉当柴禾烧了,桑树向谁喊冤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些莫名其妙的灾难会不期而至,无关自己灾祸,有时会移祸自己。
这和“城失火,殃及池鱼”的意思差不多。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明清时期的“文字狱”,一些人就是被莫名其妙的罪名砍了头。
雍正时期的“年羹尧案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年羹尧原本是雍正帝手下的权臣,因居功自傲引起雍正的恼怒,后年羹尧被雍正皇帝治罪关进了监狱。
雍正在抄年羹尧家时,发现文人汪景祺的一首诗,诗中有歌颂年羹尧的句子,雍正一怒之下就把汪景祺杀了,据说汪的头颅被悬挂了10年。
汪景祺就和千年的桑树一样,是个倒霉鬼。这正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有时候你还真不知道,死亡和幸运哪个来的更早一些,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好每一天。
文/秉烛读春秋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这个成语有怎样的故事?揭示了什么人生道理?
作者:史遇春
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公元182年~252年)的治下,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永康县。
这个永康县有点小来历。
据说当日的永康县在今天浙江省金华市辖下。永康县於三国时期由吴国设置。
吴大帝赤乌八年【公元245年,赤乌为孙权的年号。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孙权登基后,所用的年号如下:黄龙(公元229年~231年)、嘉禾(公元232年~238年)、赤乌(公元238年~251年)、太元(公元251年~252年)、神凤(公元252年)】,孙权的母亲因病到乌伤县南上浦乡进香,祈求“永葆安康”。进香之后,吴国太病体痊愈。因为母亲恢复健康,所以孙权非常高兴。于是,他就赐名吴国太进香地为“永康”,并设置了永康县。
话说永康县有一个人,有一天,他到本地的山间行走,在路上碰到了一只很大的乌龟。这个人很高兴,感觉自己这天的运气很不错。发现大乌龟之后,这个人找了一条绳子,绑了大乌龟的腿,提拉着往家里走。
捉龟人拖拽着大乌龟回家的途中,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忽然间,那只大乌龟竟然张口说起人话来了:
“真是悲摧啊,今天我出门不慎,没有挑好时日,被您给抓住了,没办法,也只能算我倒霉了啊!”
捉龟人听到大乌龟说话,先是吃了一惊。接着,他平静了一下心情,想着:
今天真是奇了怪了!不但平白捉了一只大乌龟,而且,这个大乌龟还会说人话。看来,我真是撞了大运了,发达的机会来得有点让人措手不及。
我要是把这硕大无朋、会说人话的乌龟献给国主吴大帝,这还不知道将来会有多少荣华富贵等着我下半辈子来享用呢!
这么一想,捉龟人心中更坚定了念头:
绝不能放走这只大乌龟,我一定要把它献给吴王。
这样一想,捉龟人又把大乌龟缠捆了几圈。
回家之后,捉龟人将大乌龟冲洗了一番,然后又仔细捆绑结实,等到第二日,捉龟人便挑了大乌龟,准备前去吴国的都城,造访朝廷收纳稀罕物件的部门,向吴王献奇。
因为捉龟人的家乡离吴王的宫廷禁地相距较远,走陆路需要好几日的行程才能到达。为了方便,捉龟人选择了水路行进。他挑了大乌龟,来到码头,坐船前往。捉龟人赶了一日的路程,去吴国的都城尚远。当天晚上,捉龟人搭乘的船儿就停泊在一个猜想大概叫做“越里”的地方。
为了船儿停泊牢靠稳当,船家就把船缆绑在河边的一颗老桑树上。
说是奇怪,还真奇怪啊。
奇怪的事会接二连三地发生。
当晚夜半三更的时候,这拴船的老桑树也开口说起了人话。
只听得老桑树对着大乌龟说到:
“元绪老兄啊,您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落得如此光景啊?”
老桑树这一喊,大家才知道:
奥!原来这大乌龟还有名字,而且,这大乌龟的名字还挺文雅的,叫做元绪。
元绪是啥?元是大,绪是业,据说这“元绪”的意思就是“大业”。
有史书可以为证,不信您看:
《三国志·魏志·杨阜传》里这样写到:
“伏惟陛下奉武皇帝开拓之大业,守文皇帝克终之元绪。”
这里的“元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就是“大业”。无疑!
这样说下去,原来所谓的江山社稷、事功大业,也不过是一只大乌龟而已。
一笑!
老桑树看着大乌龟被牢牢捆绑,它似乎没有半点同情。刚才的这番问话之中,老桑树倒有几分的嘲笑与讥讽。
大乌龟活了这么久,人话都会说了,它怎能听不出老桑树对它的揶揄。
大乌龟对于老桑树的话,并未放在心上,它没有上火、没有生气,沉稳依然、淡定依然。
老桑树说完之后,大乌龟慢吞吞地回答到:
“我今天被五花大绑,人家要拿我去进献给吴王。猜想,吴王得到我之后,一定会把我炖汤喝、或者清蒸了吃。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即便是炖汤或者清蒸,又能奈我何呢?我可以肯定地对您说,他们就是砍完南山的树木,用这些树木全部做成柴禾来烧火,也是炖不坏我、煮不伤我的。”
“我今天虽然处境这般,这又有什么呢?这也不值得一笑啊!”
老桑树听了大乌龟的话,被大乌龟的语气和言辞有些激怒了,它气得呼呼直冒烟。
老桑树扯开了嗓子,对着大乌龟嚷嚷道:
“元绪老兄,您不要高兴地太早!”
大乌龟不屑一顾地回到:
“这话是怎么说的?高兴就高兴,不高兴就不高兴,这还要分什么迟与早吗?”
老桑树愤愤地答道:
“元绪啊,您可能还不知道,吴王孙权手下有一位人才,他的名叫做诸葛恪(公元203年~253年),他的字是元逊。这人您知道吗?”
还没等大乌龟回答,老桑树马上接着说到:
“诸葛元逊您或许不熟悉,但是,说起他家的长者来,您一定耳熟能详。诸葛元逊就是蜀汉丞相卧龙先生诸葛亮的侄儿;也就是吴国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这下您该知道了吧?”
大乌龟依然缓缓地,它问老桑树道:
“这又如何?知不知道,什么要紧?”
老桑树神色夸张地说到:
“这又如何!您可不知道,这个诸葛元逊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这世上,没有他不知道的事……”
大乌龟听到这里,心里立刻一沉。它知道大事不妙,赶紧制止老桑树到:
“子明先生,请您赶紧打住!……”
我的天啦!真是太意外了。
不但大乌龟有名字,就连这老桑树也有名字啊!
原来这老桑树也有一个动人的名字,它是叫做“子明”的。
名字确实是好名字,但是,至于这个“子”,究竟是“明”,还是“暗”,暂时还不知道。
至于这个“子”,究竟是能“照明”别人,还是会“暗黑”自己,一时还难以知晓。
因为老桑树和大乌龟说的都是人话,大乌龟怕近在咫尺的捉龟人及其他同船者听到它们的谈话内容,所以,在紧要处,大乌龟匆忙堵老桑树的嘴到:
“子明老兄先生,千万不要多嘴,话说到此为止,不能讲得太多,如若不然,可能惹火烧身啊……”
大乌龟觉得子明是聪明的,大乌龟也觉得自己的话已经说得够清楚明白了。
老桑树听到这里,心中忽然一惊,暗暗呼到:
“完了,这下全完了!多嘴饶舌,话说过界限了……”
想到后果,老桑树顿时枝叶下垂,色如土黄,默不作声了。
大乌龟与老桑树的这一席话,早就传进了捉龟人的耳中。当时,捉龟人只做是奇谭,根本没在意下。
捉龟人挑了龟,来到吴国的都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高高兴兴地把大乌龟献给了朝廷。孙权见到大乌龟之后,十分高兴,他召见捉龟人一起见证清炖大乌龟的盛景。
这只大乌龟下了大锅之后,伙夫们烧了上万车的柴禾,这只大乌龟没有半丝损伤,仍然悠闲地在大锅之中游来游去。不但如此,大乌龟还能够自如地说人话:
“你们就放了我吧,这样烧火,是没办法炖熟我的!白白浪费人力和柴禾!”
孙权暴脾气,篇就不信那个邪。他命令手下人把诸葛恪找过来。
诸葛恪到来之后,行礼拜见吴王。
孙权对诸葛恪说到:
“元逊啊,不必多礼!您博学多识,当差这么多年,好像还没有什么知识学问难倒过您。今天遇上大乌龟这茬,煮不熟,熬不烂,它还那么自如的游来游去、说着人话。您倒是看看,这该如何解决?”
诸葛恪笑笑,说到:
“这个简单,大乌龟用老桑树烧炖,一煮即烂……”
孙权有些半信半疑,他问诸葛恪到:
“这老桑树要上哪里去找啊?”
还没等诸葛恪回答,捉龟人举手言到:
“大王,我知道。”
于是,捉龟人把当晚夜泊越里时,大乌龟与老桑树的谈话内容向孙权们复述了一遍。
孙权立即派人前去砍伐了那颗老桑树。这老桑树的枝条、树干一进灶膛,大乌龟马上一命呜呼,并且炖地烂熟。
从此以后,人们炖乌龟时,都要找点桑树枝叶条干做柴禾。
从此以后,乌龟就有了一个别号,叫做元绪;桑树也就成了子明。
这真是:
多嘴引火烧自身,元绪子明命归阴。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好不要多嘴,以免引火烧身!注:本文改编自【南朝·宋】刘敬叔所撰的《异苑》卷三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这个成语有怎样的故事?揭示了什么人生道理?
在这个世界上,能成大事者一定是一个能屈能伸的智者。不拘泥于小成就,也不会困惑于大冤枉,他们就那样大无畏的活着,最后却活成了世人都羡慕的样子。
接下来一起来看看这个成语讲了什么样的故事?揭示的是什么道理?
先来看看这个成语的故事来源刻意查阅资料,它有这样一个典故。
南北朝・刘敬叔《异苑》三:权命煮之,焚柴百车,语犹如故。诸葛恪曰:燃以花桑方熟。献之人仍说龟树共语。权登使伐取煮龟,立烂。这里它讲的是,在三国时期,有人捉到了一只大乌龟。据说这只龟是千年的老龟,有灵气,吃了它可以延年益寿,确实是个宝物。因此,捉龟人把它奉献给吴国君主孙权。
于是,孙权下令,让人煮了吃,结果却是烧了一万车柴都没有将这只大乌龟煮烂。于是孙权大怒,他怨厨子的水平太差。
见到此情况,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诸葛恪立即上前,一物降一物,千年的龟只怕用千年的桑树木材来煮。建议砍伐院门外的那棵千年老桑树来煮。于是孙权同意砍伐,结果用桑树烧火一煮就烂了。
在煮龟前那天晚上,夜晚村中人听见老桑树在哭,并且说:“老乌龟呀老乌龟,你自己不小心给人捉住了,那是你活该,可是为什么移祸给我呢?” 第二天早上,人们一看,老桑树一夜已枯萎了,叶子全部枯落。一会儿来了一队军士,把树砍倒了,劈成木块,拿回去一煮,老乌龟也就被煮烂了。 这就是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
再来看看它揭示了什么人生道理?移祸即栽赃嫁祸
不难理解,这里指的是把祸患转嫁给别人,本来桑树是无辜的,却因为老乌龟的煮不烂,受到了一个无妄之灾,自己被迫拖去地狱,也随之进入火葬场,和乌龟同归于尽了。
这个故事用来,比喻有罪过的人安然无事,嫁祸于无辜的人。
总结1、桑树被砍的理由是:因为乌龟寿命长,生长缓慢。所以煮不烂。但是桑树寿命也很长,那么它的木质必定耐火。所以诸葛恪提出用桑树煮老龟的办法。于是桑树的命运也从此终结了。
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深究其意的话,这是有些荒诞无稽的。现在不能再次证明它的存在真实性了,但是也不能太当真了。
2、我们的身边也不乏有那种自己犯了错,或者犯了罪,自己不敢承认。把它栽赃嫁祸给其他人,让别人来替他们受惩罚,甚至去坐牢的小人。有些小人的栽赃嫁祸,让人防不慎防的就中枪了。然后有理也说不清,在真相大白之前,如果没有人能够站出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就只能默默地受着。
通过这个故事它告诉我们:
1、我们一定要远离那些心术不正的人
2、交朋友一定要交人品过关的人,若发现这个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一定要果断断交,哪怕他的实力再强,又多有权势,都要避开,因为他有一天遇到必须要承担却又不想承担的责任时,大部分的情况下,一定会把你拉来当做垫背的。所以,能断交,就不要犹豫。
3、我们要去靠近那些三观很正,思想积极,和他们相处甚欢,又很舒心的人群,他们才是值得深交,值得你去学习的人。
此外,这个世界虽然很美好,也没有那么黑暗了,但是不怀好意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于我们自己而言,你一定要活得有原则,时刻告诫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定要保持正念,同时还要注意,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愿你拥有干净的圈子,积极向上的人生,活成自己都很骄傲的样子!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这个成语有怎样的故事?揭示了什么人生道理?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有人献只大龟给孙权,孙权让人煮了吃,烧了一万车柴都没有煮烂。孙权大怒,怨厨子的水平太差。诸葛恪立即上前建议砍伐院门外的那棵千年老桑树来煮,孙权同意砍伐。结果用桑树烧火一煮就烂了。
【释义】移祸,嫁祸。把祸患转嫁给别人。比喻有罪过的人安然无事,嫁祸于无辜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