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层次不同,就不必强融”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最为经典的例子就是同学聚会,平常不联系的一群人,突然聚集在一起,每一位都是经典。
炫富的:你穷,看在情分上我可以接济你,帮你一把。可是,和你聊天就没意思了。比如:我每周打三场高尔夫,费用就够你一家一个月的伙食……你却和我说你常钓鱼,改善生活质量。
炫富者时常想衬托自己的“富”,各种名牌娓娓道来。有的人听了不语,有的人却卑微地说:
“你真有钱,我们哪里能和你比哟?我一年省吃俭用也买不起你一个包包……”追富的也是一种,你富贵,我攀升,不遗余力句句力捧。志在扩大交际范围,所谓人脉是也。
也有学究类的,自认为怀才不遇,偏偏好出风头。于是,高谈阔论,总结出来不过是纸上谈兵。
沉默不语,微微一笑者,我认为是聪明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和经历,你富我不图,你有才我不羡,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王道。何必强融让自己不痛快?读书时,小伙伴们学习玩耍的纯真去哪了?多年后相见,感情被现实抹杀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参加同学聚会的原因,害怕看到曾经的美好一点点地失去了。不同的生活层次,尚可交。
不同认知层次的人,交流起来就有困难了。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不无道理,阅历沉淀就是认知,而每个人的际遇和阅历都不同。
阅历不同,站的角度不同,聊天的内容自然也格格不入。
我曾参加过同学聚会,对我这种不善于应酬的人来说,各种尬。即便如此,也绝不勉强自己融入那种氛围,没有丝毫共鸣,有的只是为生存而交际的手段。
人的一辈子不长也不短,不必强融任何一个圈子,自己心里舒爽了人生才会更好。
“人与人之间层次不同,就不必强融”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我认同这句话。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由此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主观认识也不同。同一件事的发生,在不同的人的眼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即三观不同,思想各异。三观不同的人不可能长久地融洽相处,常言道:人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强扭的瓜儿不甜。也许只有那些具有高尚风格、严于律己的有教养人士,才能在“求大同存小异”的框架下与不同层次的人相处下去。志同才能道合,不必强求不同层次的人去融合在一块。
“人与人之间层次不同,就不必强融”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非常认同。
黄海渤海都是海,相交处却泾渭分明黄蓝两色永不相融。一样的道理,层次不同,眼界不一,格局不同,三观更难以相互认同。如果硬要砍下某一方的一部分来迁就另一方,造成痛苦也未必一定能拉齐,就不必这样强行认同了。
“人与人之间层次不同,就不必强融”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这需要看个人的性格和对生活追求迫切程度。层次不同的人只要用心去经营,一定会融入更高的圈层,杜月笙由小厮到大佬可说明。当然,如果天生性格孤傲,又没有多大的追求,不屈膝为五斗米折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又有何不可?
“人与人之间层次不同,就不必强融”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我完全同意这句话。层次不同的人,他们的成长环境、经济基础、阅历见识等方面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不在一个层次的人,即使强融进去,也不会走太远。所以,不必勉强融进不属于自己的圈子。
《红楼梦》这本书里的贾宝玉和贾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贾宝玉是老祖宗贾母最宠爱的孙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整天不是混在大观园姐姐妹妹圈里,就是和薛蟠或者其他公子哥们混在一起。而贾芸只是贾家偏房里的一个普通族人,父亲早亡,生活过的很是清贫。因为贾宝玉玩笑似的认了贾芸做儿子,且在他生病的时候贾芸任劳任怨的照顾他。所以,贾宝玉病好以后,就约贾芸见了一面。
他们见面的情景,曹翁是这么写的:“那宝玉便和他说些没要紧的散话。又说道谁家的戏子好,谁家的花园好,又告诉他谁家的丫头标致,谁家的酒席丰盛,又是谁家有奇货,又是谁家有异物。那贾芸口里只得顺着他说,说了一会,见宝玉有些懒懒的了,便起身告辞。宝玉也不甚留,只说:“你明儿闲了,只管来。”仍命小丫头子坠儿送他出去。”
这段很详细的指出了层次不同的两个人,在一起聊天只能尬聊。贾宝玉讲的这些戏子、花园、丫头、酒菜、奇物异物,清贫的贾芸根本没有机会去见识到,所以贾芸没有办法参与话题,以至于贾宝玉后来也懒得讲了。
所以,层次不同的人,不必强融。不强融进不属于自己的圈子,不代表不上进,没追求。等到自己有能力了,达到了那个层次,自然而然也就融进了那个圈子。
“人与人之间层次不同,就不必强融”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我认同这句话。人与人是有层次的,这主要从文化、涵养、好恶等不一样而有所不同,因为不同,而常常不能融合在一起,这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因为层次不一样,你即便融入也会非常勉强。
比如自己,不喜欢打牌,更对赌钱不感兴趣,很多时候,见到打牌的的就避之心怕不及,如何谈融入呐。还有,比如有钱人,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的话题是房子别墅和豪车,我即便融入了,也是非常勉强的,难受而且尴尬,所以常常不愿意委屈了自己而去强融。
第二,不强融不等于不理解和不接受。
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选择,还因为经历不一样,受教育程度和成长环境不一样,所以各人的层次不一样。我们不能因为不同的层次就跟他们产生一种心理抵触甚至鄙视人家。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和王熙凤,在作者心中位置是一样的重要,没有高低之分。我的一帮玩的特别好的朋友,都是打牌赌钱的主儿,除了他们打牌的时候我不参与,平日里大家依然亲如兄弟。所以,不要自己去刻意分层次,然后把自己封闭起来。
第三,融与不融,还是一个可以变化的状态,它是动态的,今天不融,不代表明天不融。
14岁以前的曹雪芹怎么也不会跟街头讨粥的乞丐融为一体,然而事实是,他在写作红楼梦最艰难的时期里,就曾经住庙里靠人施舍粥饭度日。还有,做土匪的,几乎都是“强融”的,一旦强融,他们往往还会成为土匪头子,像《白鹿原》里的大拇指二拇指。
总之,我不主张把人与人分层次,即便这个层次的确存在。我更主张人格和人权上的一律平等,虽然这是两码事,其实也不见得是两码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