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让你领悟了什么?
人生在世,不必拘泥于形式。有至亲在的地方就是家,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于苏轼的《定风波》
苏轼和王定国被贬岭南后,命大北归。后来二人相聚,王定国有一歌姬,名柔奴,曾陪同前往岭南,有幸活着回来,苏轼见她,开玩笑似的问“岭南日子不好过吧?”没想到柔奴回到“吾心安处,便是故乡”,与苏轼内心思想不谋而合,于是苏轼将其引为知己,并做这首《定风波》赠予柔奴。《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女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出门在外,人在他乡,常常叨叨这首词安慰自己,“此心安处是吾乡”……
本来漂泊,浮萍无依。心定,做好本份事,则心安理得,人自在。
久而久之,真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了。
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让你领悟了什么?
我是万方,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苏轼的词作《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里应该是苏轼问柔奴,岭南应该是不太好?(岭南在中原人心目当中还是未开发地区)柔奴的回答。
岭南到开封四千多里地,在当时中原人心目中乃蛮荒之地,没想到如此一个柔弱女子竟能脱口说出如此豁达之语。
读了这一句,我们很想能如此”豁达”。能真正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但现实是生硬和冰冷的,我不到十八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直在离家二百里之遥的瑞昌,一混二十多年,也真正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到两千年,到深圳打工,却很难有此心安处是故乡的感觉!为什么?在外打工的常有的一句话"进厂打工,一脚在门外,一脚在门里。”就没得你心安,又如何是吾乡?年龄大了还得回真正的吾乡九江。
中国的城市何时才能让打工仔心安?中国的老板在高叫要员工以厂为家时,又几时让员工此心安处是吾家?
我是万方,热爱诗词以及人生哲理。读过我的文章请赐评、讨论、点赞和关注!(如有想互关的朋友请私信与我)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让你领悟了什么?
好玩的国学回答的问题,一定好玩有趣!
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
西方的哲学家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
苏东坡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职业哲学家和职业词人苏东坡,对哲学的定义一样,所谓哲学,就是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这个意义,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
因为,家园在哪里,人们的魂就在哪里,这是人类的宿命,更是中国人的宿命。中国人安土重迁,中国人讲究安身立命,这个安身之处,其实就是能安放自己的灵魂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就是飘着母亲的奶香的地方,就是我们物理意义上的家园,更是精神意义的家园。
但是和苏东坡讲家园似乎有些残酷,他是一个流浪的人,但他的流浪不是十八岁出门远行,不是抱着吉他和诗歌去寻找诗与远方,而是被迫地离开,去向那生死未卜的蛮荒之地。苏东坡的大半生,不是在流浪,就是在去流浪的地方,从黄州到惠州到天涯海角,苏东坡一直在贬谪中在异乡度过。
对于别人来说,异乡是孤独的,是无根的飘萍,但是对苏东坡来说,异乡却有着别样的风景,有着别人享受不到的风物。
这就是苏东坡的优势,他总是能把异乡当成家园,这是一种随心所欲随遇而安的心态,正是这种无所谓的甚至是到一地爱上一地的精神,让苏东坡能在北宋党争的凄风冷雨中,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让自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大师,成为中国文人特别是失意文人的图腾。这种精神,体现在他的词中,就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
在这首词中,他没有写自己,而是写了一个美丽的善良的姑娘,跟着自己失意的主人,来到天涯海角,没有被困苦的生活吓到,反倒是唱歌跳舞,越活越年轻,把失意活成了诗意!其实,这个姑娘也是苏东坡自己,他在这个姑娘的身上,看到了豪放旷达乐观的力量,看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上片写朋友的歌女,是那么美丽,这个美丽,不是容貌,更多的是品格和精神。她的不离不弃,他的婉转歌声,传达出人类美好的情感。忠贞和乐观。
主要是下片,集中写出了苏东坡的人生感悟。在那个艰苦的时代,在那个艰苦的地方,姑娘越活越年轻,丝毫没有受到岁月风霜的侵扰,没有受到艰苦生活的打击,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苏东坡一语道出: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们所居住的地方,无论是故园还是异乡,其实无非是生活的表象,身体的皮囊。决定我们幸福指数的,还是我们的心态。心态好清风朗月,心态不好,风雨大作。如果能有一颗随遇而安的新,一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则生活处处都会有阳光!
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让你领悟了什么?
我是钰姐,我来回答。
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来源出处。说到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不得不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其实真正道出此句的是王定国歌妓寓娘,苏轼感同身受,将其引用词中。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宋.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这首词,我们不难理解:
我经常羡慕世间如玉雕琢般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都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让世界都变得清凉了。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笑容依旧了,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苏轼好友王定国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他的歌妓寓娘与之随行。元丰六年,王定国北归,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岭南风土,寓娘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二、“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共同感受。苏轼一生宦海浮沉,数次被贬,四方奔走,颠沛流离。如此遭际而又奔忙的人生阅历,让他从中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在他眼中,极为平常的生活内容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因而他能被寓娘的“此心安处便是故乡”所领悟和感动。
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有拥有共同遭际的人感同身受了,才会产生同样的共鸣。王定国如此,寓娘如此,苏轼同样如此。贬谪并不可怕,流放也不意味着末日,最可怕的是心不安定,就此沉沦,一蹶不振。牛奶既已打翻,一直哭泣又有何用?
苏轼也曾说:“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苏轼四处奔走潦倒的”逆旅“一生,便是很好的说明。其实,我们的一生莫不如此。苏轼还有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同样安慰和激劢了世间无数躁动不安的心。
所以,林语堂曾评价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等等,我认为,更多时候,苏轼更象是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哲学思考。苏轼的诗词常为世人所推崇,含义隽永,耐人寻味,让人醍醐灌顶,大多是源于苏轼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这样便增强了诗词的哲理意蕴。虽然他深感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却并未因此否定人生、怀疑人生,而是力求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此心安处是吾乡”,只有让内心泰然自若、安定神闲下来,真正的安静下来,感受到来自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般的温馨和真切,才能让自己处于超脱的状态,才能洞悉自己的本性,才能摆脱名利诱惑,才能关注那些看似稀松平常,实际却有着巨大美感的事物。
如同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并不是说人至闲花儿才凋落,而是说人真正安下来心,静下心来,才能关注到花开花落这些稀松之事,才能意识到世间之美往往在于心安心静的那一刻。所以但凡世间事,“心安”才是前提。
四、“此心安处是吾乡",随遇而安。西方哲学家诺瓦利斯说过,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从庄子那里,我们知道了这种致命的乡愁与致命的寻找,诺瓦利斯的哲学无疑是对失去家园的怀念。
不可否认,故乡之于任何人,都是温馨又神圣的存在,躺在故乡的怀抱中徜徉,那多美好。苏轼所见之寓娘美丽如初,笑容依旧,是把岭南当成了故乡,因而容光焕发。
人的一生,起伏不定,飘零如萍,总在不断的辗转奔波,颠沛流离。如果我们总把自己当成异乡人,难以融入其中,最后的结局终将形容枯槁。而且,入过我们穷尽一生心力,都无法回归故乡,一生都在寻找故乡,那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呢?
这时,淡定从容,随遇而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人总不能一根筋的认为只有生于斯长于斯之地才是故乡吧,因为有时我们无法左右我们的栖息之地。苏轼这里的“故乡”,我认为更多是指“心灵的回归之地”,而不一定指真正的故乡。
人最怕的就是心灵的无处安放、飘泊无依,甚至没有归宿之地。所以,我认为,这里的随遇而安更多的是让心灵随遇而安,让心灵拥有永久的安放之所。
如今,于我们而言,面对任何的改变或变动,譬如升迁、降职、远调等等,则更要学学老苏的淡定从容、随遇而安和乐观向上了。唯有这样,才能笑对人生,无往不胜。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END)
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让你领悟了什么?
【定风波】
序: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常羡人间啄玉郎,天教吩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作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词中的“啄玉郎”是苏轼形容王巩的,王巩,字定国,从苏轼学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王巩因收受苏诗而遭牵连,被贬宾州(今广西宾阳县南)监盐酒税。宾州为岭南地区,僻远荒凉,生活艰苦。王巩赴岭南之时,歌儿柔奴同行,三年后,王巩北归,席间柔奴陪酒,苏轼作此词赞美柔奴。
苏轼多次用琢玉郎形容王巩,“啄玉郎”指善于相思的多情种子,出自唐卢仝的《与马异结交诗》:直当中兮动天地,白玉璞里斫出相思心,黄金矿里铸出相思泪。
而“点酥娘”是苏轼夸赞柔奴的,“点酥娘”出自梅尧臣诗,题云:余之亲家有女子能点酥为诗,花果麟凤等物,一皆妙绝。梅尧臣诗中的“点酥”相当于现在的裱花艺。而苏轼是用“点酥娘”夸赞柔奴心灵手巧,聪明能干。
“常羡之间啄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这两句就说羡慕你这个多情男子,老天交给你一位心灵手巧,聪明伶俐的“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柔奴自己制作的的歌曲从她的皓齿中传出,就好像炎暑之地飞来了雪花变为清凉之地。“诗言志,歌咏言”,苏轼赞美柔奴用高超的歌技表达美好旷达的心灵,给人空灵清丽的美感。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此处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柔奴,赞美她克服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苏轼用夸张的语气歌颂热情洋溢的柔奴,又以否定发问“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却道“二字陡转,柔奴用铿锵有力的话语回答“此心安处是吾乡”,白居易诗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苏轼与白居易是异代知己,自然深受白诗启发,但这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却是专为王巩和柔奴量身打造,歌颂柔奴身处恶境却安之若素,与失意的主人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也寄寓苏轼自已身处逆境,随遇而安,乐观而豁达的情怀。无处不快,这就是苏东坡!
注:天教“分付”点酥娘,分付一本作“乞与”。
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让你领悟了什么?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词,赠友王巩的侍人寓娘即柔奴,感叹他们的爱情,敬佩柔奴的不离不弃。
琢玉郎“王巩不仅长得帅,世家子弟学识渊源为时人推崇。苏轼年长他一轮,却因在徐州做太守时建黄楼,赴宴的王巩席间吹笛一曲《梅花三弄》,令其闻之叹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成为他的"迷哥"知己。
此词羡慕丰神俊貌的王定国,还有清歌传皓齿让炎海变清凉,最慧美最痴情的佳人永伴,妒其琴瑟和美。
受苏轼牵连王巩被贬宾州,他人避之不极,柔奴不惧投荒身死同行。有道是有爱相随不孤单,由于柔奴细心照料,五年后王巩九死生,从瘴疠之地岭南"万里归来年愈少",神色焕发露出满足的笑容。
多少异地恋的女子,离开从小生长青碧的故乡,温暖的双亲呵护,愿意追随爱人的脚步浪迹天涯,有爱人伴左右,无论何时何地都感觉心。
而那些在遥远的他乡生根开花的人,一如那些远赴边陲结婚生子的屯垦戍边者,青春老去早己把边疆作故乡。
苏轼除了表达情比金坚的感动,更在于从此句中得悟:乐观面对人生挫折,才能得心之自由。
"乌台诗案”殃及池鱼一贬再贬,他离京城权力中心越来越远,不免凄惶仍思"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他问柔奴,偏远的岭南风土应不好吧?伊人坦然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言身处逆境时,不怨天怼地安之若素,则令东坡大受启发。
此消彼涨谓天道有公,不奢求圆满的人,看到春有花,夏有叶,秋有果,冬有雪的别样景致。
故乡隐喻理想,无处安放的乡愁,只因心在流浪。人在天涯,不改初衷的执着固然可敬,随遇而安的豁达更难能可贵。
也许正因与柔奴一席交谈,得明白心安之处即故乡,苏学士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精妙大气,"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快乐之旅,成就千古一乐天派诗人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