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说她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黛玉为何不喜李义山的诗呢?

因为心境相似,怕读心声;因为际遇一样悲凉,怕看凄惨。

黛玉之感性,早已读懂李商隐为何字里行间隐晦。

不是不喜欢,而是太喜欢,喜欢到不敢去面对,不愿去面对。怕从中读到另一个自己。

最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留得枯荷听雨声”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极为凄美。而《红楼梦》里,黛玉把枯改为残,更是极致。

季节更替,美丽流逝,怎么能把好的东西都连根拔去?可见黛玉之多愁善感。

残荷是见证美丽的主角,就让它留着吧,一起和我听雨……滴滴答答……

听着孤独、听着凄美、听着人生……

谢谢邀请

黛玉说她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黛玉为何不喜李义山的诗呢?

💁黛玉说她最不喜欢【李义山】既【李商隐】的诗!只喜欢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我觉得:

💁——是李义山的诗中多隐晦了黛玉的身世与遭遇!黛玉本是绛珠转世来报恩的!她天生有一颗通透玲珑心!实际上她早就知道自己的结局如何!只是她自己在逃避现实,因此才令她多愁善感!因为她知道自己早晚会离开这个红尘浊世!回归自己的本位!

💁李义山的情诗多伤春悲秋!公子多情!红颜薄命!这是黛玉最不想看到的!因为她是真心喜欢她的宝玉哥哥!也是真想自己能够改变宿命的安排!能够跟自己的心上人共结连理!比翼双飞!

💁——至于黛玉唯喜欢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原为“留得枯荷听雨声”!为什么这里确改了呢?

💁——我理解为:这其中的“残荷”黛玉是隐喻了自己!“留得残荷听雨声”也说出了黛玉的心声!虽然只是残荷之躯!但仍可尚有一份生机,在世间听雨打荷叶之声!如果是“枯荷”!那就完全没有生机了!“枯”隐喻的是死!不用说“细雨缠绵”!就是“狂风骤雨”也感受不到了!因为她完全没有了生气!

💁——我觉得这也是“曹雪芹”先生的特意所为!这是我的理解!【不喜勿喷】😂

五言随感·【痴儿*】

懒挽卷凝痴,婀娜缱绻姿;

风摧春骨瘦,香冢葬花魂!

——猫咪a梅小抠*

黛玉说她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黛玉为何不喜李义山的诗呢?

可以说,这个问题是我喜欢答问以来遇到的最有水平的一个问题,首先为提问者点赞!

其实这个问题我小时候初读红楼时就已经问过父亲了。记得那时候我十一岁,我理解不了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因为小时候我特别喜欢李商隐的律诗,虽然很多诗当时不是很懂,但总觉得特别好。其优美的语言,隽秀缠绵的情感和黛玉的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记得当时父亲是这样回答的:

“黛玉不是不喜欢,而是太喜欢了,李商隐的很多诗击中了黛玉心中的最痛,所以由爱生恨了。”

我相信直到如今,很多人的观点依然和我父亲的观点是一致的。但长大后我又读了若干回红楼,对黛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认为黛玉说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其实基于三点。

一,黛玉不喜欢李诗的抽象晦涩。

1李义山一生郁郁不得志,为人处事处处小心谨慎,这种性格也直接反映到他的作品之中。李诗用典繁多,朦胧抽象,有些诗更是晦涩难懂。像《锦瑟》这首诗即使到现在人们依然还在争论不休。李义山在感情的表达上过于含蓄甚至是模棱两可,这让性格直爽的黛玉接受不了。林黛玉的诗讲究直切主题,观点分明。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等等,都是干脆利落,绝不含糊。所以他们的很多悲情诗似乎很像,但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黛玉鄙视李义山的为人。

李义山一生不得志,但一生都在钻营,至死都没放下仕途经济的功名欲望。从巴结上白居易开始,到认识令狐楚,再到成为王元茂的女婿,以及后来攀附各路大神,李义山终其一生都在牛李二党中徘徊不定,在夹缝中苟且钻营,但没人真正信任他帮助他,两边不讨好。众所周知,林黛玉虽一介深闺弱女,但性格天真直率,敢爱敢恨,讨厌阿虞之人,而且也不在乎仕途经济之说,从不指望宝玉功成名就。常言道,爱屋及乌。反之,讨厌一个人也会讨厌他的一切,包括他的诗词。

李义山对待感情的态度已经触及到黛玉的底线。

李义山无疑是个多情种子,一生与多位女子纠缠不清,甚至和道姑都有沾染。但依附王元茂后,为了自己的前程,做了王元茂的女婿。结婚后妻子对他特别好,把李义山当神仙一样伺候着。可是李义山并不真正爱自己的妻子,却感于妻子对自己的深情,不敢做对不起妻子的事。但又放不下心中的所爱,于是写了大量隐晦朦胧的爱情诗来排泄情感。妻子病亡后,孤苦伶仃的李义山又记起了亡妻的种种好处,于是又写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悼亡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李义山想爱却不敢爱的性格是黛玉所不齿的,黛玉绝不希望宝玉如李义山一样多情而又徘徊不定,所以在宝玉提出将枯荷清除时特点强调“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这句,意在警醒宝玉。

黛玉说她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黛玉为何不喜李义山的诗呢?

林黛玉在给香菱讲作诗的的时候,说不学李义山,而推荐王维李杜陶等人诗集,是她不喜欢其诗吗?


李义山即李商隐,她欣赏他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在游大观园时,当宝玉嫌残荷碍眼要人拔去,如随口说此句,言不必了。此诗与中秋夜与湘云凹晶馆联诗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同味。

想来黛玉对李诗十分稔熟的,诗词的风格还神似。如《秋窗风雨夕》也能看到《夜雨寄北》的影子。

尤其《葬花吟》简直是把他《天涯》的华丽翻版,意更悲,语极艳。原诗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当然这是曹公手笔,另一回目"意绵绵静日生香",也由"蓝田日暖玉生烟"化来。)

可以说黛玉的诗词受李义山影响很大的,可她的确从内心来说,是排斥的,刻意冷落的,为什么呢?

只因李诗多凄悲,而香菱身世飘零,既然有心学诗不妨做积极的学问,以慰藉心灵,只是刻意冷落他吧。

其实不仅是香菱,对花季少女来说,李商隐的诗颓废伤感,又多晦涩难懂,过于消沉不宜读学的。

可见黛玉真的很善良,对香菱有为师之深沉之爱,她希望王维陶渊明等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李白浪漫飘逸,更有乐观与豁达,可以减轻香菱的痛苦。

再者如黛玉所说,对初学诗的人来讲,性灵意趣为要,李义山老气横秋,萧索之味如残荷灭烛,又多典故曲折之美,新人难以摹仿的,勉力为之属故作深沉。

更由于黛玉为爱情所困,"木石姻缘"苦盼焦心日日复年年,她希望有个好的结果。

李商隐一生惨淡,两段爱情经历多舛,于诗感情丰富又常含悲,如《房中曲》: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感叹妻子病重,他却迫于生计出外奔波,在外任职时成永别。

另一首《暮秋独游曲江》: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为悼亡妻之作,堪比"十年生死两茫茫”。

黛玉性聪慧,早和悟世事多终悲,李诗不忍卒读受刺激,徒增烦忧罢了。

黛玉说她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黛玉为何不喜李义山的诗呢?

诗是通过营造意境而引起读者产生丰富想象的作品。至于读者怎么想象,由他去。林黛玉是写诗高手,她认为诗的意境尤为重要,甚至她把诗的意境作为评论诗的标准。林黛玉之所以不喜欢李义山(即李商隐)的诗,就是因为李诗没有很好的意境。对于林黛玉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认同的。事实上,李义山的诗如: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等等,确实没有很好的意境。但对李义山的诗,林黛玉认为也有一句值得欣赏,那就是: 留得枯荷听雨声。林黛玉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原因就是它有很好的意境,因为念到此句时,就好象听到了秋雨敲打干枯荷叶的声响,象鼓点一样,非常形象。总之,林黛玉是以意境论诗的。因为诗是让意境说话的,所以她的这个标准是合理的。假如林黛玉穿越到唐朝去找李商隐论诗,她应该不会输给李商隐。且看: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请问: 李大哥你能营造出这样的意境吗?(注: 红楼梦里林黛玉念错了,应该是留得枯荷听雨声,她把枯字念成了残字)

黛玉说她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黛玉为何不喜李义山的诗呢?

谢寻桂子姐姐相邀,我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红楼梦》中曹公笔下林妹妹口中的李义山就是李商隐,他生于813年死于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义山的诗词其实很好,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佳做,我且抄出几首,与大家共赏:

《无题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2》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从此几首诗中可略知李义山之才华横溢,但是同时也能从中窥出他的落寞,他的忧伤,他的孤独,他的怀才不遇,他的悲观的人生态度,却独没有李白、王维、杜甫等诗人那种豪放、洒脱、乐观的气质!

大家都知道林妹妹是一个多愁善感,自怨自哀,婉约忧郁的才女,林妹妹深知自己身上的种种弱点,她当然不会去喜欢一个与自己有同样气质,同样弱点的诗人,也许林妹妹的潜意识是想摆脱自己身上的种种忧郁和哀愁吧,所以她更欣赏李白、杜甫、王维之类的诗人!(从教香菱写诗中得出的)

而独独这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却有一种超然脱俗,乐观,积极向上的意义,所以林妹妹就特别喜欢这一句!

这只是我的浅簿的看法,也许只有曹公才懂林妹妹的真实想法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