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

红楼梦里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却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我们先看看这首诗——

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 宋 · 陆游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个人很认同黛玉的观点:写诗第一立意要紧,格律终是末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都可以不必讲究的,就是所谓“不以词害意”。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词句极工但缺乏意境和灵气,诗作流于平滑浅易,有句无篇。全诗无意有境如堆砌,毫无感情色彩和共鸣,黛玉是不会喜欢的。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月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诗,立意为首要,可见黛玉重情。

黛玉教香菱作诗,让我们看到了黛玉的才华不仅仅是自有,她还能因势利导,循序善诱,黛玉是个好老师。

谢谢邀请

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

问题: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

.........

前言

红楼梦里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却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一、这两句是陆游老年的作品

关于陆游诗的问题前人有过很多解答,正如清朝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中所言,“大约伸纸便得数首,或更至数十首,以故流滑浅易居多”。

陆游以一生创作了近万首诗歌,尤其是老年后闲居无事作诗很多,没有修改上精益求精所致,因此陆游部分诗作流于平滑浅易,语句重复、有句无篇,模仿明显、议论矛盾等弊端。

陆游(1125—1210)的 这首诗据说作于70岁,绍熙五年(1194年)冬于山阴,属于其晚年作品。《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其二,全诗为: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二、钱穆先生的评价 无人与俗人

钱穆先生曾做出过自己的解释:

“放翁这两句诗(指“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诗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尽有人买一件古玩,烧一炉香,自己以为很高雅,其实还是俗。因为在这环境中,换进别一个人来,不见有什么不同,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则不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

钱穆先生说“字面上的堆砌,而诗背后没有人”,但是后来又否定自己,说“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听起来有点矛盾,但是重点在下面,钱穆所说的无人是指没有特色的人:

“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换进别一个人来,不见有什么不同,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则不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

钱先生意思是,作者没有写出特定人物的特点,如同写山不知是何处的山,用在哪座山上都可以,写水不知是何处的水,放之四海而皆可。

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好在哪里?

香菱读了王维的诗后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月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逼真二字是曹雪芹认为王维胜过陆游的地方,王维下字准,所用意象一看就是边关的风光,也是使者行至此处眼中所见,按照钱穆的话来说,避免了”在这环境中,换进别一个人来,不见有什么不同“。

四、褒贬人物与唐宋诗

叶嘉莹特别推崇的缪钺写过《诗词散论》,缪钺先生论宋诗时说得客气,既褒扬宋诗,认可宋诗的义理;又宗尚唐诗,推崇唐诗的含蓄蕴藉: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但是有很多人不这样认为,北宋末期的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向本朝宋诗发难:

“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苏黄之习气净尽,始可以论唐人诗”。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批评宋诗: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之后说“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林黛玉推荐香菱学习王维、李白、杜甫的诗,可见曹雪芹推崇的是盛唐诗人。

五、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真的不好吗?

我自己对于钱穆和曹雪芹的评价理解不深,对于曹雪芹来说,感觉并没有非常清楚地说明白”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陆游这两句写得细致入微,写出了书房的幽静,景物描写很自然透露出书房主人的赋闲散淡之情。

浅近并不是缺点,白居易诗老妪能解,更浅近,李白诗有很多也通俗易懂。

钱穆先生评价的”俗人“之说,也不太好理解,陆游写的就是一个散淡的读书人,至于“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的评价,用在很多诗词上都可以。未必是曹雪芹的本意。

严羽、张戒批判苏东坡和黄庭坚,清朝曹雪芹和王渔洋等人也尊唐贬宋,影响了不少人,但是同样也有不少人喜欢苏轼与黄庭坚。

我个人还是很喜欢陆游这两句诗的,读过之后,也觉得非常逼真,仿佛看到一副画卷。近景是微凹聚墨的古砚,中景是不卷留香的长帘,远远的是楼台上一个读书人的背影,衣角飞扬,楼外月影婆娑.......

@老街味道

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

一,诗有有我之境。于其中可見诗人之性情。

二,诗有无我之境。诗人之性情融化于诗之情境中,境中之情意即是诗人之情意。故易见诗境之情,不见诗人之情。境我合一。

总结,此两句,非有我,非无我。其中不見我,不见心,不见情。字之堆积,情如死灰,冷冰冰之物事,无人之温情。

黛玉不喜欢,我也不喜欢。

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

林黛玉说过,写诗第一立意要紧,格律终是末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都可以不必讲究的,就是所谓“不以词害意”。可见黛玉写诗最看重的是立意,诗的意境、格调。所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种词句极工但缺乏意境和灵气的诗她必不爱。

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

林黛玉不仅是不喜欢“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而是彻底对中国正统文化的否定和厌恶,从她和宝玉认为《西厢记》(会真)才是《大学》可以明确。【寶玉攜了一套 《會真記 》 ,走到沁芳閘橋那邊桃花底下一塊石上坐著 ,展開 《會真記 》 ,從頭細看 。........黛玉道 : 「什麼書 ? 」寶玉見問 ,慌的藏了 ,便說道 : 「不過是 《中庸 》 《大學 》 。】孔子讲思无邪,是说文字语言是真实的生活、经验以及情感(会真),不论对错,而周(贾政字存周为代表)以后的正统文化全是虚伪的道德说教,已经完全脱离了最基本的人性和人情,陆放翁的诗即典型的“八股文”,当社会只剩下政治制度、政论和道德时,也就没有文化可言了。

问题是如果说像各种红砖说的,宝玉黛玉只是一个破落小贵族的两个孩子,他们的认识再有高度再有道理再是真理有屁用,但是如果他们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孝庄和顺治持以上态度,那将是对正统文化最致命的打击。这也是各种正统文化的遗老愚民顽固的坚持一个小贵族“曹雪芹”是作者,红楼梦讲一个小贵族家事的根本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