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的窗纱颜色旧了,贾母为何责怪王夫人?
贾母带着刘姥姥一众人等来到潇湘馆,贾母看到窗上的纱旧了,就对王夫人说道:
“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
王夫人是贾母的儿媳妇,也是贾府的管家人,贾母那一番话是尊重这个管家人。
之后王夫人没有答话,因为王夫人吃斋念佛,不怎么管事了,她放手交给王熙凤管理,所以不知首尾。
只听凤姐立刻说:
“昨儿我开库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些匹银红蝉翼纱,也有各样折枝花样的,也有流云卍福花样的,也有百蝶穿花花样的,颜色又鲜,纱又轻软,我竟没见过这样的。拿了两匹出来,作两床绵纱被,想来一定是好的。”
别看王夫人木木的,背后可是金玉良缘的主导者。
贾母这是在告诉王夫人——窗纱是要跟它周围环境、色调和谐的,虽然我老了,但鉴赏能力还是有的,很多事表面上我不问,但我心里清楚。
贾母借窗纱之事表明了态度,黛玉是她唯一的外孙女,她很疼爱她。
谢谢邀请
黛玉的窗纱颜色旧了,贾母为何责怪王夫人?
黛玉窗纱这个情节,是出现在《红楼梦》的第40回,是说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贾母带领众女眷和刘姥姥,先到了黛玉住的潇湘馆,目的是让刘姥姥长长见识。
当看到黛玉的窗纱颜色旧了,贾母就对王夫人说“……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
话中其实含有一些责怪王夫人的意思。黛玉的窗纱颜色旧了,贾母为何责怪王夫人呢?
一、贾母借题发挥表达对王夫人怠慢黛玉的不满。我国传统上就有“三亲、三不亲”之说,其中“三不亲”就是指“姑父”“姨夫”和“舅妈”。
王夫人是黛玉的舅妈,与黛玉没有血缘关系,因此从感情上也没办法真正亲近起来。这一点,从书中的环节可以看出一斑。
众人来到潇湘馆,“黛玉亲自用小茶碗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
王夫人知道接下来就要给她倒茶,就说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
贾母作为“领队”,已接过了黛玉的茶水,可能想在自己疼爱的外孙女这里多坐一会儿,多亲近一会儿。
可是王夫人却说“不用倒了”,意思是我们坐坐就走,不会在此久留,倒了茶喝不了也是浪费。贾母能够理解王夫人这话的意思,因此有些不悦。
而且,王夫人不愿接受黛玉的茶,隐隐表达的是她与这个外甥女亲情的疏离。这些,贾母也是看在眼里的。
贾母知道现在是王熙凤管家,换窗纱这件事,应该给王熙凤说,可是贾母反过来却跟王夫人说。
就是在提醒她:黛玉给你倒茶你不喝,黛玉的窗纱旧了你也看不到,你对黛玉的冷淡我看在心里呢!
二、贾母绵里藏针表达自己对“金玉良缘”的排斥。贾母带领众人来到潇湘馆,刚坐下,薛姨妈就赶过来了。对于这个亲戚,深谙人情的贾母不会想不到,薛姨妈赖在贾府几年不走。
主要目的为的是宝钗与宝玉的“金玉良缘”。但是出于礼貌,贾母还是要以礼相待。
关于窗纱,贾母自有自己的见解。你王夫人认为院子里的景物是绿色的,窗纱也是绿色的才谐调,而我却认为粉色等暖色调与绿色才合适。
其实贾母也在提醒王夫人与薛姨妈,不要以为我老太太不中用了,以为我不知道你们背后捅咕的一些事情,我可是明察秋毫的。
你们的所谓“金玉良缘”的宿命论,根本不符合我的观点,趁早给我收起你们的小算盘,改改你们的心思,才是正理。
三、贾母借机表现自己的规矩意识。其实贾母知道现在是孙媳妇王熙凤当家,但是王夫人是贾母的儿媳妇,她通过命令儿媳妇,显示自己当婆婆的威严。
贾母知道应该是一级对一级负责,既然王夫人在现场,贾母就不能“越级指挥”王熙凤,这也是遵循大户人家的规矩。
同时,也让王夫人刷一下“存在感”,提醒王夫人注意,不要整天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让她知道虽然不再管家,但对家事也不可懈怠。
四、贾母借机“显摆”自己的品位及见识。再者,贾母带刘姥姥来大观园,目的就是为了让她“长长见识”。其实人都有虚荣心,在同龄人面前“显摆”一下自己,这也是人之常情。
首先贾母要让众人知道自己的品位。关于纱窗的颜色要与院子里的环境相匹配,并讲出“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不配”等一套理论。
说明贾母是一个讲究人,她的品位并不低。而且贾母人老心不老,还是一个很爱美的老太太。
当王熙凤说库房里“有好些匹蝉翼纱”时,贾母说王熙凤:“人人都说你没有不经过不见过,连这个纱还不认得呢。明儿还说嘴。”
还对薛姨妈等众人说“那个纱,比你们的年龄还大呢。怪不得他认作‘蝉翼纱’……正经名字叫‘软烟罗’。”
贾母这纯粹有点倚老卖老,同时也在向王夫人等众人表明,自己是一个有见识的人,你们没见过的,我都见过。
这时候,凤姐早命人取了一匹来了。刘姥姥说:“我们想他作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子,岂不可惜?”可见贾家的奢华,在穷人刘姥姥眼里,简直是暴殄天物。
不过贾母也没白显摆,她当即表示送给刘姥姥两匹,刘姥姥走的时候,一起带走的就有两匹“软烟罗”。
贾母此举不但显摆了自己的品位与见识,而且还炫了一回富,虚荣心已得到极大满足。
五、贾母也在向王夫人等众人表明自己还不是“老糊涂”。其实人到了一定的岁数,最怕别人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或者成了老糊涂了。
贾母因为黛玉的窗纱这件事,当场指示:“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贾母也想看看自己说话还有没有分量,这些人是不是还会听。
结果猴精的王熙凤“早命人取了一匹来了”,让贾母非常满意。
贾母虽然有的时候戏称自己为“老废物”,但是你看她头脑多么清楚。“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
“那个软烟罗只有四种颜色:一样雨过天睛,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色,一样就是银红色。”有点如数家珍的意思。
贾母也在向王夫人等众人证明,自己虽然不管家已有好多年,但是家里有什么好东西,还是一清二楚的。
而且有的时候自己对人对事不较真,是自己宽以待人,息事宁人,但并不代表自己真糊涂。
关键时刻敲打一下王夫人等众媳妇,也防止她们以后对自己做出瞒天过海的事情来。这实际上也是在给这些人打一下“预防针”。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老先生不简单,当然她笔下的贾母这个老太太也是女人中的“龙凤”。
就是黛玉窗纱这个情节,结合前情,既表达了贾母对王夫人怠慢黛玉的不满,又暗含着对“金玉良缘”的排斥,而且贾母还重申了一下大户人家的规矩。
不但在众人面前秀了一把品位与见识,还让众人知道自己只是“难得糊涂”。我们不禁为贾母的聪明才智点赞!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黛玉的窗纱颜色旧了,贾母为何责怪王夫人?
刘姥姥二进贾府,误打误撞做了贾府的座上宾——贾母的女清客,刘姥姥在大观园那几天,是贾府众姑娘最开心的时光,也是贾母优越感、幸福感爆棚的几天。贾母带领众人逛园子,第一站就是潇湘馆,在沁芳亭时,贾母便问了刘姥姥:“这园子好不好?”,刘姥姥一介农妇,自然只有连连称赞的份,贾母自是得意,并在得意之于还拉出惜春来炫耀一番“我这个小孙女,她会画画,明儿叫她画一幅园子图出来好不好?”。
其实这时的贾母,很多心思都放在怎么显摆上,连惜春这个平日里不怎么关心的堂孙女,现在都成了她的资本,而根本没想过,惜春因为这一句话,得牺牲一年与众姐妹相处的时光。
到潇湘馆时,刘姥姥见此雅致房屋,加上满案的书纸笔墨,更是赞叹不已,便问是否是哪位公子的书房。这一问让贾母心里很受用,首先刘姥姥作为一个乡下妇人,对会读书写字的人是有崇拜心里的,加上这个人是自己的外孙女,令贾母更愉悦。
说笑中,贾母便对黛玉屋子的纱窗关注起来,提出来问题并做了整改意见:
说笑一会,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倚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这一出话中,贾母将自己的好品味表现得淋漓致尽,堪称色彩学和家居设计的优秀典范。而且又引出了软烟罗这一名贵纺织品,贾母顺势在众人面前做了一番介绍,引得薛姨妈等人深深叹服,刘姥姥更是一直念佛。
从纱窗一节,贾母一来展现了自己的非凡品味和见识,二来在外人面前显摆了自家的名贵物件,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若论为何要跟王夫人说,就比较有深意了。在此之前,刘姥姥夸完黛玉的书房后,贾母便问:“宝玉怎么不见?”,我们知道作者无一闲笔,贾母为何这么问必定有深意,个人觉得后面跟王夫人说话就是衔接。贾母是想表达,宝玉进黛玉的屋子,她是赞同的,你们这些人不许嚼舌根,也不能因此限制宝玉。
其次,凤姐虽然管家,但实际上不过是个执行官,王夫人才是决策者。在贾府大小事务上要做出决定性意见的,大观园里房屋的布置、用料都得王夫人过问,贾母这一问,不无道理。
再次,黛玉屋子的纱窗旧了,却无人关心,贾母是心疼的,心疼之于也要提醒当家人王夫人,工作上不能疏忽大意了,特别是这个外孙女,我可盯着呢。明儿就赶紧执行落实吧。
总的来说,贾母显摆自己的成分更多,顺势表明自己对宝黛关系的态度,也提醒当家人王夫人凡事留点心罢了,说责怪倒还谈不上。
黛玉的窗纱颜色旧了,贾母为何责怪王夫人?
文 / 揽秋实,不绝
其实,从建大观园到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只相隔了十个月(头年十月的时候,是王夫人跟王熙凤操持着纱缦之类的事务),按说窗纱旧不到哪里去。
当然,贾母这样说自有她的道理。
贾母对自己身边的几个孙女和外孙女是非常得意的,比如,当刘姥姥说要有个人能把园子画出来带回去让人看看,贾母就指着惜春笑道:
“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他就会画,等明儿叫他画一张如何?”喜得刘姥姥拉着惜春一番夸赞。
接着是贾母要领刘姥姥都见识见识,所以先到了潇湘馆。既然是带人见识,而第一处又是选的潇湘馆,那是因为她对林黛玉的品味有信心。
果然,刘姥姥进了潇湘馆就误认为是哪个哥儿的书房,走之前更是说:
如今又见了这小屋子,更比大的越发齐整了,满屋子里东西只好看着,都不知叫什么,我越看越舍不得离了这里。屋里摆设是没问题,但一进门王夫人的态度有问题。黛玉给贾母倒完茶之后,王夫人道:
“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我们暂且不把这所谓的“茶”理解为媳妇茶,只王夫人说不吃茶就表明不会久坐,并且一个人代表了除贾母之外的所有人。
在亲戚面前,王夫人这是明着不待见黛玉,贾母自是看出来了,所以紧跟着问宝玉在哪里。
接下来的闲聊,除了是刻意久坐外,更是批评王夫人的的品味。整个大观园的纱缦帘帐都是由王夫人安排,王熙凤执行,黛玉的窗纱是大观园初建时糊上的,也就是王夫人选定的颜色。
贾母说到窗纱颜色与庭院风景不衬,亦是说装饰的人没有品味。而且,后面王熙凤说开库房看到大板箱里有蝉翼纱,也就是间接说明这些纱并没有放在找不到的地方,在她一番软烟罗的讲解过程中,王熙凤安排的人早就把纱拿过来了。
这样顺手的东西,王夫人却不懂得合理使用,只能说明是没有审美观。 到后来去宝钗的房间时,贾母那番话就是意有所指了:
“……他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狠离了格儿。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若狠爱素净,少摆几样到使得。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老了,没这闲心了。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如今让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我的梯已两件收到如今,没给宝玉看见过,若经了他的眼也没了。”说着叫过鸳鸯来。 贾母话说得精彩,表面没有说别人半句不是,却通过称赞贾家几姊妹来反衬宝钗的俗气,因为在她看来,“素净”“大方”“体面”是可以兼顾的,做不到只能说是不懂收拾,没有品味。
我们看,黛玉房子里时,贾母埋怨的是王夫人,到宝钗屋里,贾母嗔的是凤姐儿,这是有明显的针对与层次区别。
黛玉房里摆设是没得话说,刘姥姥不懂也只是夸,贾母偏是逮着窗纱说事,她不可能不知道窗纱是王夫人作主糊上去的。探春屋里更是宽敞大气雅致,梧桐种得好,瘦点也只是建园时间短。
这两个女孩子都是贾母培养的,自得三分真传,刘姥姥一路念佛赞叹,但到了宝钗屋里,一声都没作,像没来过一样。说明连个村野妇人都不认为宝钗的屋里有什么好处值得夸奖。
这种不足可不是原始建筑装饰人的过失,纯粹居住者的能力问题,也就是给了好东西也摆坏了。
窗纱是由王熙凤掌管钥匙的库房收藏的,是公用物品,贾母说要送给宝钗的东西是由鸳鸯掌管钥匙的库房收着,是贾母的私藏。
那么好的软烟罗王夫人都不知道怎么用,收藏到比王熙凤的年龄还大的地步,的确是浪费了好东西。
前三处闲逛,贾母在宝钗处停留的时间最短,这是回击王夫人不喝黛玉的茶。
贾母为黛玉撑腰的细节很多,这算是其中一处。
黛玉的窗纱颜色旧了,贾母为何责怪王夫人?
贾母到了潇湘馆,看见林黛玉房间里窗纱旧了,就责备王夫人不尽心,还要求明天就换。这其中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林黛玉是贾母的亲外甥女,是和贾宝玉一样是自己的心肝宝贝,贾母对两人都非常疼爱,不容许任何人怠慢黛玉。所以看到黛玉的窗纱旧了还没换,贾母就不高兴。
二、林黛玉失去双亲,寄人篱下。作为贾母唯一远嫁女儿遗留的亲骨肉,贾母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呵护黛玉。这是作为一个母亲对去世女儿最大的宽慰,也是贾母孜孜以求的心灵安慰。
三、贾母责备王夫人理所应当。因为贾政不理家务,王夫人是荣国府的总经理。尽管王夫人把所有大事小情委托给自己的亲侄女王熙凤打理,但是贾母遇到事情总是首先拿王夫人过问,如果直接开罪孙媳妇王熙凤,就不符合大家规矩了。
四、贾母借题发挥,责备王夫人王熙凤缺乏生活品味,没有审美情趣。潇湘馆基本以绿色为主,窗纱应当改个颜色,不然就太单调了。最后王熙凤决定用银红色的软烟罗,贾母算是开心了。为什么?因为红色代表激情活力,林黛玉一直病病歪歪的,贾母借红色窗纱希望自己的外甥女能早早摆脱病魔,健康活泼起来,这也是贾母最大一块心病。
总之,贾母借窗纱之事,明确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贾府上上下下谁也不能怠慢黛玉,谁如果怠慢黛玉,就是怠慢我老太婆。由此可见,贾母对黛玉的关心呵护是真正发自肺腑。
黛玉的窗纱颜色旧了,贾母为何责怪王夫人?
黛玉的窗纱颜色旧了,贾母为何责怪王夫人?按理说,这事该问责的是贾府的执行管家王熙凤,可为什么贾母偏要责问王夫人呢,凡事都是有原因的,这件事还要从一杯茶说起。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带刘姥姥等人逛大观园,黛玉和宝玉都是贾母的心肝宝贝,这大观园的第一站自然是先到潇湘馆。
客人到了,黛玉一定是要尽到地主之谊的,她先是安排众人坐下,然后亲自给老祖母奉茶,及至到了王夫人时,她不但没接还一口回绝了,说,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
这是当众不给黛玉面子啊,哪有主人奉茶不接的道理,就是你不渴,抿一小口意思一下也成啊,可王夫人倒好,生生地就给拒绝了,偏是不给你黛玉面子。
其实,王夫人不喜欢黛玉也不是这一时,自从黛玉进贾府,她就对黛玉处处设防,又是嘱咐别招惹魔王宝玉,又是看不惯长相如黛玉的晴雯,等等,还有,她叫宝钗宝丫头,称黛玉林姑娘,从称呼上就可见她对待她们的不同。
王夫人不喜欢黛玉,也不单单是因为木石姻缘的关系,也有黛玉母亲贾敏的原因,王夫人生性老实木讷,就像贾母说的那样,不讨公婆的喜,偏是贾敏未出嫁时是正经的千尊万贵的千金小姐,还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
相比于贾敏的光彩夺目,王夫人就显得黯淡多了,羡慕嫉妒,还有些许不平,所以当来了个如贾敏一般的黛玉时,王夫人心中的不平之意又按奈不住了,又怎么会喜欢呢,更别提把她说给自己的宝贝儿子宝玉了。
贾母是何等人物,老太太耳听八方,眼观六路,什么事能逃过她的火眼金睛呢?王夫人尽管不喜欢黛玉,但在贾母面前也不敢十分表现出来,贾母也就睁一眼闭一眼算了。
可今日不比往昔,王夫人在众人面前拒绝黛玉,这不是不给老太太脸吗?于是,老练的贾母不动声色地对她说,黛玉的窗纱旧了,该换了。
这意思也够明显的:虽然你不管事,但是当家人是你,我外孙女的窗纱旧成这样,你都不管,已经失职了,而且怠慢了她,已经碰到我的底线了。
其实,黛玉的窗纱也不见得就是旧了,也不一定就是和窗外的竹子冲了颜色,只不过这些都是贾母要找的理由而已,就是要问责,就是要当众为外孙女讨个面子。
姜还是老的辣,书中虽然没有明写王夫人此刻的尴尬,但是,当家主母被当众问责,不说颜面扫地吧,也是极没面子的事了,也幸好有凤姐在一旁凑哈打趣,不然,王夫人还真没法接老太太这个梗。
我是刘玲子candy,希望我的回答能引起您的共鸣,谢谢您的支持和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