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临死前到底想说什么?

黛玉临终前的那句话:“宝玉,你好……

到底好什么呢?

理解宝黛爱情的人自会知道,宝玉是黛玉的魂,黛玉是宝玉的魄。

有人说——宝玉,你好狠。也有人说,宝玉,你好自为之。

其实,不同的人不同的阅历,就有不同的见解。

黛玉明知自己快不行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深爱过的人在离别时只有不舍,哪里还有怨?更舍得诅咒。因为那是自己心尖上的肉啊!

黛玉为人多愁善感,孤独一身寄居贾府,如今泪尽,要回归仙界了。宝黛有前世缘,是知己,他们互相懂得。

黛玉懂得宝玉的心,当然也心知他的无奈。木石姻缘不被世俗接受,这一去便是解脱,放不下的只有爱人。舍不得的只有爱情。

我认为,黛玉临终前会说:“宝玉,你毫升珍重!”

黛玉临死前到底想说什么?

黛玉焚稿之后去世,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宝玉你好……”是高鹗老先生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中最精彩的片断,这句话也成为几百年来,红楼爱好者们一直津津乐道的研探之谜。

我认为黛玉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是说:“宝玉,你好好保重!”这是因为到了红楼末期,宝黛早已经不是内心相互猜忌,语言相互中伤,感情相对脆弱的时期了。与其说他们都重病缠身,不如说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对于封建社会制度抗争。此时,一直都与宝玉心有灵犀的黛玉,已经完全看清了以贾母为代表的贾府统治集团的真正面目,所以才对紫娟感叹:“这里没有一个亲人”……

虽然黛玉已经明白,宝玉也没有能力成为自己的亲人,但是,她仍然愿意把自己与宝玉之间最好的过往留下来,所以黛玉留在人间的最后一个祝福,应该是宝玉你好好保重!

黛玉临死前到底想说什么?

《红楼梦》里传说黛玉是绛珠草所化:“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别人的大喜之日却是她的大悲之时。接着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绛珠草终究是枯萎了。

黛玉的临终遗言有两句,前一句是对丫环紫鹃说的:“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病倒在潇湘馆里的林黛玉想家了,想回扬州老家了,只可惜再也没有力气了,想动也动不了想回也回不去。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尸骨与香魂运回自己出生的地方,也算是落叶归根吧。她并没把大观园当成真正的家。因为这里不可能是她真正的家。寄人篱下的凄凉,谨小慎微的悲苦使得她在精神上自始至终都是半个孤儿、半个流浪儿。没有一日安宁过!她短暂的一生是在诚惶诚恐、惴惴不安中度过的。

因为林黛玉前生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而贾宝玉的前生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神英侍者每天给绛珠仙草浇水,仙草得以成活。后来绛珠仙草修炼成人形,却因为修为较浅只能修成女人的形体。生活在离恨天外,饿了吃些蜜果、渴了就喝灌愁海水,经常想着如何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恰逢神瑛侍者思凡,绛珠仙子就同时下凡,要把一生的眼泪都偿还给神瑛侍者,这说明绛珠仙子只为报恩而来。

黛玉的后一句遗言不完整,是对不在身边的宝玉说的,是直声叫出来的:“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地冷了。“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强烈的反差衬托出了黛玉的凄凉与不甘。她显然是爱宝玉的,爱的刻骨铭心,爱的撕心裂肺。但她更是懂宝玉的,懂得宝玉的玩劣不恭,懂得宝玉的离经叛道!她此时应该是大彻大悟不会寄恨宝玉的。《红楼梦》开篇就已经说了他俩的前缘已了,后缘不续。既是报恩而来,恩既已报完,我致爱的人我先去了,你一定要好好的!而她的整个世界里除了宝玉再无牵挂之人。

因此,黛玉的遗言应该是:“宝玉、宝玉,你好生珍重”

黛玉临死前到底想说什么?

黛玉临终时念叨:“宝玉,你好…”。话未尽便撒手归去。未尽之言:一、“宝玉,你好无情啊"。二、“宝玉,你好狠”。三、“宝玉,你好好过吧,我去那边等你”。四、…。

黛玉临死前到底想说什么?

以林妹妹的冰雪聪明绝对不会说,我们都能想到的遗言……一直以来都恨大观园:所以……不想假设,就算不能重来,也愿意相信妹妹还是妹妹……她永远活着……😊💝🌹

黛玉临死前到底想说什么?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可是宝玉亲口对自己说的话。

所以,宝玉对自己的心,黛玉是很清楚的,她绝不会相信宝哥哥会弃他而去。

宝玉大婚,黛玉定能想到是有人安排,宝玉已身不由己。

她心疼宝玉,在自己的生命即将要枯竭时,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宝玉。

此时想着宝哥哥心里该有多么的痛苦,肯定又会大病一场。

想着自己就要魂断命绝,此一去再无相见之时,有谁还能替自己向宝哥哥道一声“珍重”!

所以,我想黛玉此时此刻想说的是:“宝玉,你好——好——保重——”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林妹妹的心思,我们俗人怎能那么容易揣摩的透、窥探得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