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锦瑟》中的“只是当时已惘然”是在哀叹往事不可追吗?你怎么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是在哀叹时光如流水逝去不可追。那么李商隐在《锦瑟》中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在哀叹往事不可追吗?对此你怎么看?

【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经典作品。传说是睹物思人,悼念作者已亡故的妻子王氏。

作者的一生经历坎坷,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很深。此诗,读之伤感动情。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全诗篇运用了典故、传说、比兴、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段,有着极高的艺术境界。

此诗,是爱情诗、是悼念诗、是咏物诗,也是作者“自伤”的诗,总之是最难解释的诗。是诗词爱好者必读的诗。

谢谢邀请

李商隐《锦瑟》中的“只是当时已惘然”是在哀叹往事不可追吗?你怎么看?

元好问在评论李商隐的这首《锦瑟》时写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世人都爱《锦瑟》的唯美与缠绵,却遗憾没有人能像汉代的郑玄注解《毛诗》那样,对这首诗作出精准的解释。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在这首《锦瑟》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意象,营造了一种诗意朦胧却隐秘迷离的氛围。至于诗歌的主题,也历来充满了多义性,众说纷纭,从悼亡怀人到政治讽刺,从追忆往昔到自伤身世,应有尽有。

不管主题是什么,有一点很明确,这绝不是一首简单的咏物诗,而是以锦瑟为隐喻的无题诗。诗歌前三联,庄周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的运用,已经给人以诗意与朦胧,浪漫与迷离并存的独特感受。尾联的这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点睛之笔。不同于前三联的隐晦迷离,最后一联语言风格上相对简单直白,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意象和纷繁的典故。纵使如此,人们对这句点睛之笔,在具体的诠释也颇有分歧。

私以为,“只是当时已惘然”,并不是诗人在哀叹往事不可追,而是暗含“往事犹可追,今昔更可待”之意。理解这句诗背后的感情,出了联系前三句诗,关键要理解“只是”这个词的真正涵义。此处的“只是”,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理解的“只不过”和“但是”之意。

“只是”,应该为“就是”、“正是”之意。诗人强调的是“此情”哪里如今才有,即在当时就已经让人深感怅惘了。如今岁月蹉跎,这种怅然若失的悲情与悲欢离合的情愫,此时此刻变得更加深切动人罢了。

至于这“此情”具体指代什么,是睹物思人,悼念亡妻王氏,抑或思念名为锦瑟的侍女;是借物咏诗,讽刺政治,抑或追忆往昔;是无端而起,自伤身世,抑或嗟叹岁月蹉跎,这些已经没有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每一个喜欢上《锦瑟》这首诗歌的人,已经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自己想要的审美体验。或是庄周梦蝶的迷离,或是杜鹃啼血的哀婉,或是沧海珠泪的寂寥,或是良玉生烟的温暖,这些意象投射到每个人的心里,幻化成风情万种的画面,滋养着每一颗玲珑剔透的诗心。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种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的悸动,就像刹那芳华,绽放在最初,却在余生里开到荼蘼才能将心事了。荼蘼花开,从第一颗种子孕育的时候,情愫就已经深埋,不是花期绽放的时候才悄悄孕育。李商隐无端而起的怅然若失,在某一个寂静的雨夜,或者某一个慵懒的午后,我们普通人也会油然而生。人生的怅惘与迷离,不管是涉及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还是关乎生存奔波与岁月流逝,随时随地都在存在,也在延续。

“只是当时已惘然”,你不是我偶尔的一次心血来潮,而是深埋于心底的恣肆汪洋,早已泛滥成灾。

李商隐《锦瑟》中的“只是当时已惘然”是在哀叹往事不可追吗?你怎么看?

李商隐的《锦瑟》"改弦更张”的本意

一一 一篇民主救国的诗文,《红楼梦》的内容提要, “只是当时已惘然"意即只是哀叹当时(古代、唐朝与不明白此意时)的人对此从未听说过的自然真理置若罔闻,若有所失。

这个小问题提出了大是非,提出一个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唐代国学大师、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一样的国"宝玉"李商隐。

以往人们说《锦瑟》该诗好,是因为这首诗本来就好;看不懂它,说该诗隐晦,还说该诗好,是因为这首诗外在也美好。看懂该诗,只要知道作者写此诗的时代背景,识得“改弦更张"成语谜底的这一个"瑟”的造字意思,就势如破竹了。

李商隐,字义山。他写该诗时已处于由盛转衰年,也是盛唐走向衰败的时期。

《锦瑟》诗是一篇民主救国诗文。请看原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①

庄生晓梦迷蝴蝶②,望帝春心托杜鹃。③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释:

锦瑟的“瑟”字造字意思:领导管理之“王"管“王”,互相干丈,大可不“必”,只有用民主票决“端”正,即用中国龙的传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应用数学一条龙"五"的民主票决集中制(端午)指导工作(十),即"五十弦("弦"即勾股定理中的弦五:以人民动力之“弓"制约看不见的意识之王管意识之王的“玄"集权思想),如变成"无端五十弦”,改弦为二十五弦,就成了主观集权思想"一弦",这“一”主观集权思想使大厦将倾,要用民主之“柱"支顶。我们每个人追"思"一下原始科学社会的中"华"民族和我们个人的少年春“华",被贪婪、凶恶的"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我们个人长大的集权思想取代的过程。

“晓”得恢复民主集中的(五十弦)中华"梦",“迷"恋“蝴蝶”釆花空忙活,希“望帝"恢复梦想,变成消散龙心“春心","托杜鹃”呕心沥血宣传。

“沧"桑变化的民心,成了“海"上“明月"、统治者争权的二龙戏的"珠"(二十五弦),人民只"有泪”;民主票决寒凉的“蓝田"玉,被权力过“热"的“日暖"烧的“玉生烟"。

我说的“此情可待"美好的民主科学社会建“成"时“追忆",“只是当时"的原始科学社会的中华民族和我们个人的少年春华(五十弦),被贪婪、凶恶的"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我们个人长大的集权思想取代,改弦(为二十五弦)",必须变更,恢复到像原始科学社会的中华民族和我们个人的少年春华(五十弦)一样更高级的阶段。

“只是当时已惘然",意即只是哀叹当时(古代、唐朝与不明白作者此意时)的人对此从未听说过的自然真理置若罔闻,若有所失!

所以说,李商隐《锦瑟》是"改弦更张”的谜底:变“更”用"二十五弦"的二龙戏珠的集权思想改民主集中的“五十弦"的腐败灭亡做法,才能“张"弓(弦五<勾三加股四=七、端午/勾股定理)救国开“张",否定之否定。处于封建社会壮年的盛唐由盛转衰败的时期的李商隐不敢这样明说改弦更张,只能用诗“隐"喻;处于封建社会晚年"康乾盛世"由盛转衰败的时期《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还不敢大胆明说《红楼梦》改弦更张这一内容提要,只能用小说隐喻,把改弦更张的"真事隐(甄士隐)"去。

李商隐、曹雪芹是弄懂了中华文化、龙学的密码及造汉字的法则的大学者,《锦瑟》《红楼梦》就是以此设计创作的。

汉字造字规则详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说明"。

原创文/刘树成

注释

①锦瑟无端五十弦,典出《史记•封禅书》等,大意是,世上的瑟大都是二十五弦,其实瑟本来有五十弦,黄帝让素女鼓瑟,弹的是哀伤曲调,黄帝不想听,素女偏要弹,于是黄帝大怒之下,改瑟为二十五弦。

②庄生晓梦迷蝴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大概是说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醒来后不知道是自己变成了梦中的蝴蝶,还是梦中的蝴蝶变成了醒来的自己。

③望帝春心托杜鹃,典出《说文•佳部》,杜宇是古蜀国开国皇帝,和他的相国的老婆淫乱,感到羞愧,就出走了,化为杜鹃。也有传说,他出走之后,几次复国失败,死后化为杜鹃。(注释摘自互联网,供参考)

李商隐《锦瑟》中的“只是当时已惘然”是在哀叹往事不可追吗?你怎么看?

李商隐一生,坎坷曲折,十岁丧父,生活窘迫,一度靠“佣书贩舂”维持生计。后得令孤楚、令狐绹赏识、举荐,终中进士,入仕官场。后又得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赏识,入作幕僚,并成为王茂元的女婿。但天意弄人,令狐楚、令狐绹是当时的“牛派”、而王茂元是当时的“李派”-牛李党争,使李商隐左右不是人:一边是自己的恩公,另一边是自己的外父!在夹缝中生存,还要保持自己刚正不阿的品性,这有多难,只有李商隐自己才知道。在这么艰难的境地、这么复杂的关系之下,他还能写出意境如此美妙、动人、缠绵、朦胧的诗句,留芳千载,惠及后人,实在值得我们敬仰和赞美!!

所以,“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所表达的,正是李商隐当时左右为难、两面都不讨好,但又不能置身事外的那种令人“惘然”的境地,以及一切好象都那么美好、却又好象如梦幻般的虚妄,这样一个矛盾的境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