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为什么说黛玉是大俗人?
妙玉说黛玉是个大俗人,黛玉并没有生气,说明她们之间的关系很好。
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耳濡目染的她自带一种雅洁之气。
邢岫烟曾说妙玉“为人孤高,不合时宜”。
妙玉自称槛外人,却始终看不透世事,无法做到皆空。妙玉有洁癖,刘姥姥游大观园到栊翠庵,用成窑小盖钟喝了一口茶,妙玉嫌脏就不要了。
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 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星犀”。妙玉斟了与黛玉。但看以上茶具,便知妙玉来历不简单。
妙玉识茶水之道——
妙玉便把黛玉的衣襟一拉……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妙玉觉得黛玉宝玉不俗,所以请他们喝体己茶。谁知黛玉竟品不出来,自然有点失望。
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这个自以为高雅的“槛外人”也不过是个大俗人。
妙玉为什么说黛玉是大俗人?
妙玉为什么说黛玉是大俗人?
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一行人,前往大观园游玩,其间到栊翠庵喝了一回茶,妙玉对刘姥姥不是很待见。之后,她把黛玉宝钗邀到后面去喝体己茶,黛玉品不出旧年雨水和梅花上的雪的不同,妙玉就对黛玉下了个大俗人的断语,黛玉也没说什么,后来就回去了。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还真吃不出旧年雨水的感觉来,所以我也就是俗的人了,咱们且别管是不是变质的问题,或许在她心里,黛玉是神仙一流的人物,应该可以品得出这茶水的非凡吧,可惜黛玉没能如愿。
咱就猜猜,妙玉为什么会这么说?
妙玉祖上也曾是读书仕宦之家,她通文墨,模样好,家境优,只是因为自小多病,所以带发修行,贾府下了帖子请她来,她自然还是那个世家小姐的性情。在众人心中,妙玉或许是可厌的,她矫情,她有凡心,可是站在她的立场上来看,她保留自己昔日的架子个性,未必就是一种错。就如她对刘姥姥,似乎过分了些,可是放在我们自己身上,也未必会做得更好,你世家名媛,来个脏穷老婆子,你能放得下身段去讨好她?你是大家公子,面对穷了十八代的文化层次完全不同的老头子,能把他当自家老人看待?未必能吧。在妙玉眼里,刘姥姥就是那个不速之客。她的冷眼,很正常。但黛玉不同,黛玉也是南方来的,也是极为难得的神仙一流人物,在她心里,黛玉应该也和她一样,保留有昔日的尊贵清贵及高雅的,可是这人,竟然也分不出雨水和梅花雪的不同,岂不失望?
黛玉为什么不生气?她不是被宝钗袭人之流说成是爱耍小性儿的吗?人家说她俗,她不正好借机发作吗?何况这个人家对宝玉还有那么一些非分之想?黛玉没有,她很大度地没在意。
因为她的可爱,她能容情,她对妙玉对宝玉的那点发乎情止乎礼的感情,看得很透,她包容得让宝玉一个人去折梅,她也不计较妙玉说她俗,她体谅这个妙龄修行者内心的寂寞,妙玉曾是世家千金,她有她的尊严,有她的骄傲,黛玉都容忍了下来,温文尔雅地接受了自己俗的断语。其实不单是黛玉,就是红楼诸艳,也多惺惺相惜,她们是真正的佳人,能容人,有恻隐之心,能不点破,就不点破。(文/宛如清扬)
妙玉为什么说黛玉是大俗人?
目下无尘的绛珠仙子林黛玉,到了妙玉的栊翠庵,直接就成了大俗人。这是妙玉评价林黛玉的话,黛玉都是大俗人,不知其他人在妙玉眼中是什么样的。
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带着她和众人酒足饭饱之后,正需要来杯茶,也可能是妙玉的茶好,巧的是恰来到了栊翠庵,众人就在院中坐下,妙玉亲捧一盅茶给贾母,贾母就表示自己不喝六安茶,妙玉就说您这习惯谁不知道呀,这是老君眉,贾母就问是什么水呀?妙玉就说了,这是旧年蠲的雨水,贾雨一听挺满意,自己喝了一口,估计味道相当不错,所以贾母将剩下的半杯递给刘姥姥让她尝尝。古人喝茶用井水,富贵人物专门买山泉水,比如清代皇室烹茶用水是京郊玉泉山的水,妙玉这里用雨水,还是旧年蠲的,感觉上更讲究了,要收集要储存,要是有每天喝茶的习惯,这得存多少能够呢?别说,估计一到下雨天,栊翠庵的仆从们也别干别的了,收集雨水要紧,再有如何保证没有杂质和储存不变质呢?呵呵,想多了。
妙玉独拉黛玉宝钗进禅堂,另烧水置器招待喝体己茶,妙玉这里的茶器和用水比招待贾母众人的又高了一个档次,首先茶具用的是珍稀古董,妙玉态度上都庄严了许多,黛玉喝了一口,多了句嘴问:这个也是旧年的雨水吗?妙玉一听,说了一番她在整部小说里最长的一段话:
“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来了,你怎么尝不出来? 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么轻清,如何吃得!”妙玉这番话表现她对茶、对器、对时、对境、对韵的超高要求,就妙玉这个喝茶的境界,贾府里没有一个人有她这样的品位,就连一品诰命夫人贾母不也欣然喝下妙玉嘴里“吃不得”的雨水茶了嘛。妙玉蓄发修行,但也毕竟是佛门弟子了,本该六根清净、无欲无求,一心求法,可是,妙玉对于一些贵族做派,她是决不放弃和妥协的。佛门最重要的旨意之一就是“众生平等”,但是妙玉因为刘姥姥用了一下她的杯子,她就嫌脏不要了,只这一点,妙玉实是身在佛门,心在凡尘,入得空门,不过是为了活命的权宜之计。
黛玉却不同,同样是自小体弱,若是不出家,赖头和尚说了:恐怕这病一辈子也好不了了。黛玉是为还泪而来,除了对待自己和宝玉的感情表现出来苛刻的至高要求之外,对其它的事基本上保持着随遇而安的态度,初入贾府吃第一顿饭,种种程序均不合家中之式,尤其是吃茶的问题,林如海教导女儿饭后务必要将饭粒咽尽才能吃茶,这也是符合黛玉体质的养生之道,可是黛玉明明知道,却自觉的就按照贾府的习惯入乡随俗了。宝玉和王熙凤都给黛玉送过茶叶,众人都说暹罗国进贡的茶味儿清、颜色不大好,独黛玉认为挺好的,宝玉送的什么茶虽不得而知,可是,对于这些生活细节,黛玉并不苛求。而这样的态度,对于完美主义、洁癖过甚的妙玉来说,实在是个“大俗人”。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探究红楼一梦。图片来源:刘旦宅《绘<红楼梦>》图)
妙玉为什么说黛玉是大俗人?
细细分析这一句话,便能对二玉的性格和相处有深一层的理解。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一、妙玉嘲笑黛玉是个大俗人,黛玉真的俗吗?并不然。我们都知道黛玉的生活方式是很美很有诗意的。
①我们看潇湘馆的环境——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
②第二十七回里黛玉吩咐紫鹃[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
③黛玉葬花。庸俗的女孩子自然想不到要葬花。
④凹晶馆与湘云联诗。
等等,文本中只要提到黛玉必然会带出她的诗意的生活。所以黛玉可不是大俗人。
二、妙玉说黛玉俗,是说她尝不出什么水。其实是二人能知心的表现。
“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里竟字用的好,是说无比清高的妙玉认为大观园里也就有个黛玉能与她媲美。妙玉认为,别人品不出来,是无所谓的,黛玉你也品不出来,就说不过去。别人,妙玉是看不上眼的, 因为都是凡夫俗子,而黛玉于文采人品美貌都是人间少有,是神仙一般的人物。
所以,这句话,表面上看,是讽刺,实际上,是知音的表示。
三、那么为什么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竟分不清是什么水呢?实际上这样刻画黛玉会让林妹妹的形象更为立体——仙中有俗。
黛玉,是世外仙姝,但太仙的人因不接地气,反而会有很多人不喜欢。大观园里的姐妹喜欢黛玉,正因为黛玉的仙中带俗。在栊翠庵,原来黛玉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有不懂的地方,也会被人奚落,黛玉其实也和普罗大众一样,这无形的拉近了黛玉和普通读者的距离。亦或者,读者都以为黛玉就是神仙,应是处处体现出不一样,应什么都知道的,这样一写,将读者拉入现实中,林妹妹并非是镜花水月,是可以在现实中触碰的。
四、妙玉说黛玉,也是反衬两人性格。
妙玉,一个出家人,认为自己的东西不是凡品,并自称为“槛外人”…看她对“水”的要求,更可以认为她是比黛玉更仙的存在。而我们觉得妙玉讨厌,就是因她不接地气。反衬出妙玉更加清高孤傲,而黛玉却是可爱的。
五、看最后黛玉的反应——[黛玉知她天性怪癖,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黛玉被人奚落是生气了吗?看到第后面我们知道并没有生气。这也是对林黛玉性格的一笔刻画。
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妙玉邀请黛玉湘云去栊翠庵吃茶续诗,黛玉说,[从来没见你这样高兴。我也不敢唐突请教,这还可以见教否?若不堪时,便就烧了,若或可政,即请改正改正]
[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黛玉对于妙玉的才华是佩服的,丁是丁卯是卯,黛玉敢爱敢恨,分的很清。
只因吃茶一段,便可以分析道二玉的性格。
我是神瑛私语,九零后化学老师,深爱红楼,愿在此结缘更多的红楼故事~感谢关注我~妙玉为什么说黛玉是大俗人?
妙玉孤癖,对人不假词色,对黛玉也不客气。但这只是表面原因。
妙玉说黛玉大俗人,发生在栊翠庵喝茶这一回。大家已经喝了茶,为什么妙玉要请宝钗黛玉吃“体己茶”?是跟钗黛特别亲热吗?肯定不是,如果亲热,又怎么会叫了人家来、又骂了人家去?
邀请钗黛的目的,在于宝玉。妙玉一向对宝玉有特殊的感情,但是众目睽睽,不可能单独邀请宝玉。所以她选择了与宝玉较为亲厚的钗黛二人,目的在于吸引宝玉--这两个人不见了,宝玉不可能不发现。而以宝玉的好事,发现了又不可能不去看个究竟。这样一来,宝玉进她的耳房,也就顺理成章了。
邀请钗黛,是为了宝玉;宝玉来了,钗黛就没用了。不仅没用,而且碍眼,因为妙玉一定希望与宝玉单独相处--别想歪了,不是做坏事,也没那个胆子,就是相单独呆一会儿,说几句话而已。
虽然想与宝玉单独相处,可也不能公开把钗黛撵走,否则也太不客气了。不能撵走,又想独处,心里难免有点小郁闷。所以黛玉问茶水,她就不自觉地冲口而出“大俗人”了。
黛玉理解妙玉的小心思,又信任她的宝玉绝对对妙玉无意,所以她愿意成全:“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宝钗走了出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