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盲目鼓吹和平其心可诛?为何说澶渊之盟北宋亏得一塌糊涂?
趣谈史间奇事,晓悟历朝真理!
澶渊之盟亏得最大的并不是北宋,也不是北宋的普通百姓,而是宋真宗。一个皇帝活活被一场战争忽悠成了这个样子,在这个战争当中他从来没有展现过自己的主动决策权,而在战争之后有一而再再而三的显示出来了自己的懦弱和腐朽。
事件回顾最开始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只是单纯的在吓唬一下北宋王朝,可是吓唬的次数多了,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旁边的这个小伙伴这么经不起吓唬,一来二去慢慢的就踩北宋一下,踩的时间长了就侵占了大量的土地,再后来慢慢发现,北方游牧部队已经快到汴梁了。
汴梁在哪?查看地图的话实在太费劲了,简单告诉大家汴梁就是北宋的都城,一眨眼之间敌人竟然打到都城了,再过不了两天,恐怕皇帝都要被俘虏了。
迫于无奈寇准强烈要求宋真宗亲临战场,并且鼓舞士气。宋真宗原本不想的,可是被寇准半拉半扯的也就带了过去,这场战争北宋大胜。
按理来说北风既然赢了,那么就继续把之前的土地再收回来,然后把北方的游牧民族打得落花流水就可以了,但并不是如此。
事实告诉我们,北宋一直被四边的野蛮之国欺负惯了,欺负惯了之后就会产生一个惯性思想,那个思想叫做害怕。
宋真宗害怕,朝廷文武大臣也害怕,宋朝的全民百姓也害怕,于是宋真宗安排了一个人请去谈判,希望双方之间就是罢手。
宋真宗提出,你把这些侵占我的土地给我,然后你再向我称兄道弟,因为我打赢了战争,所以我每年都会给你10万的白银,20万的丝绸布匹,并且开放贸易市场。
那种典型的把敌人打倒,还给敌人赔礼道歉的事情,也就北宋的宋真宗能够做得出来,当然满清是个例外,咱们暂且不谈。
没错,这就是事实按理来说宋真宗打赢了战争赢取了胜利是非常开心的,他本人也是非常开心,平日里飘飘然,甚至还要求史官给自己写一本单独的书,可是某一日突然一个大人告诉宋真宗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咱们打赢了战争还给敌人钱财,现在普通老百姓都在骂你娘呢,而且他们准备了鼓槌准备上京城把你告下来。
这一下惹毛了宋真宗,原本他自认为自己高高在上的形象竟然被无情的戳破,一时之间羞愧难当,好在他想出了另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泰山封禅。
泰山封禅的具体规格我们暂且不讲,只讲一下泰山封禅有的极其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一般情况下只有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泰山封禅,并且代表着自己接受老天爷的授位。
而宋真宗一颗老鼠屎搅了满锅汤,宋真宗在泰山封禅之后,后世绝大多数皇帝都懒得去泰山封禅了,因为泰山封禅接受宋真宗之后就已经掉了价。折腾来折腾去,宋真宗无非就是为了想让自己的臣民认可自己,可是没有想到越整越糟糕,越折腾越难受,到最后活生生的把自己整成了一个不入流的皇帝。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历史上盲目鼓吹和平其心可诛?为何说澶渊之盟北宋亏得一塌糊涂?
1004年秋。河北。辽国大军再次南征,一路绕过险要关隘,来到黄河岸边。
自979年雍熙北伐,北宋已经与辽国打了25年的战争,每年支出的军费多达5000万两。
面对来势汹汹的辽国军队,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真宗皇帝也想南逃,但宰相寇准力劝,真宗皇帝勉为其难,亲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被辽军绕在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双方战况陷入胶着状态,最终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订立和约: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两国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澶渊之盟的第一条规定了,以后宋辽在位的皇帝谁的年纪大,谁就是哥哥,这就是兄弟之盟的意思。第二条,宋朝向辽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万两,绢20万匹。
这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都被认为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好在宋朝一年的岁入是1亿两,相比每年的5000万两军费来说,军旅之银10万两还是很划算的,于是宋朝就花了这个小钱,把辽国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事给摆平了。
一开始真宗皇帝说,只要不割地,哪怕是要给300万两也照给。寇准拉着宋使威胁说:“皇帝虽然同意300万两,但你要是超过30万两,我就让你人头落地。”结果,果然谈下来30万两。我们现在有上帝视角,知道辽国之所以急匆匆答应议和,是因为北方出现了叛乱,辽国大军急于班师。不然,就这么点银子,哪儿后辽国大军的军费?充其量是辽国占了点面子。
不过,接下来才是宋朝最厉害的地方。借着这次的议和,宋朝和辽国在边境设置了榷场,类似于现在的边关贸易口岸,开展互市贸易,成功地打开了辽国的市场。
辽国是草原游牧民族,商品经济不发达,能卖给宋朝的不外乎是一些牛羊、马匹和原材料了。互市才开了几年,辽国发现宋朝的骑兵规模越来越大,就不敢再卖马了,甚至执掌辽国政权的萧太后亲自下令辽国境内谁卖马给宋就灭满门。于是,榷场贸易就形成了辽对宋的贸易巨额逆差了,辽国一年财政才收入才一两千万,几乎都通过贸易顺差进了宋朝。
随着宋朝商品的涌入,宋朝的货币也成了坚挺的硬通货。辽人不擅经济,辽币在市场上又竞争不过宋币,于是就干脆不发行货币了,把自己家的金融市场全数交给了宋人。也就是宋人厚道些,不然像蒙古人那样拼命地印纸币,还不把辽国经济彻底玩残?自此,宋朝运用金融手段将自身先进文化传播渗透到了辽国的每一个角落,延续了百年的和平,契丹这个草原民族也就慢慢的在繁华的城市中慢慢的腐化了。
无独有偶,金国外在发现无法灭掉南宋后,也开始做起了生意。打打杀杀的不就是图财嘛!金国的商品经济不发达,他们接受了南宋的岁币与榷场贸易。同样,金国贵族在尝试发行货币失败后,也选择了宋朝货币作为本国流通货币。
这样一来又是不到百年,金国的经济也几乎被南宋给控制了。同时还因为南宋输入的丰富商品和文化,促使金国女真贵族加速了汉化进程,使其丧失了游牧民族的彪悍,最终被新崛起的蒙古所打败。
宋朝在与辽、金对峙的三百年间,运用金融手段获取了北方大量的原材料和贸易利润。宋朝又通过占有垄断地位的宋朝货币,在经济上成为了东方真正的经济霸主。宋朝借鉴了秦汉王朝对游牧民族“吝啬”的不足之处,主动赠予游牧民族必要的生活物资,换取了和平,为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宋朝最终灭亡,也是由于长期的战争耗干了宋朝的经济潜力,宋朝只能通过竭泽而渔搜刮民财进行自卫战争,导致士众离心。如果忽必烈不听刘整忽悠南征,给南宋100年经济发展,南宋未必不能再次施展金融手段。
宋朝之亡,概是天意。他发展的太快,文明成熟的太早,导致发动战争的成本太高,可是又没有赶上工业革命,无法把综合国力转变为军事能力上的代差,使得宋朝一直在军事上做赔本买卖,直到赔得底掉。
历史上盲目鼓吹和平其心可诛?为何说澶渊之盟北宋亏得一塌糊涂?
公元1005年,宋、辽战争的战火已经燃烧了很多年,长期的战争让宋、辽都疲惫不堪。都打累了,双方都感觉要坐下来谈一谈。
这个想法也正好对了宋真宗的心思,何况辽也派人到宋国表达了这个意思,既然这样何不来个顺水推舟,双方各退一步,虽然此时宋朝在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和谈,经过双方代表的谈判,达成协议,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说到这里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
1、宋、辽互为兄弟邻帮,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
2、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占领的遂城以及瀛、莫二州。双方不可隐藏越界罪犯,边境地区不得设立军事区域,人民自由往来。
3、宋每年向辽提供白银10万两,绢二十万匹。
4、在边境地区开设市场,开展互市贸易。
从盟约的内容来看,宋和辽是以兄弟相称,谁也没有给谁做儿子。而且疆界划分得比较明确。只是宋每年给辽提供白银和绢,让人感觉不是舒服,有点屈膝的味道。在边境开设市场,这点对促进经济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后人有着不同的看法,观点也是针锋相对的。
我个人觉得现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说,《澶渊之盟》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的,合约的签订,结束了宋辽之间长期以来的军事冲突,并且《澶渊之盟》这一纸合约,给宋辽人民带来一百多年的和平,边境人民为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同时加强了宋辽之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为各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树立典范。
有人认为《澶渊之盟》是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宋以白银和绢作为代价,换得边境的宁静。这是宋国力不强,重文轻武的结果。其实我觉得自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已经慢慢形成,军事力量薄弱也是事实,何况喜欢风花雪月的宋朝官员,对于战争也是非常讨厌的,所以破点小财,避免战争的大灾难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时的宋经济还是相当不错的,既然辽圣宗尊宋真宗为大哥,那就是自家兄弟,弟弟比较拮据,作为大哥的宋真宗,救济一下也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给弟弟糖吃,弟弟不要给大哥捣乱就好,我觉得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外交。宋真宗随说不是强主,但宰相寇准能出面做这个事,说明他们是有长远目光的。
《澶渊之盟》是北宋的一次伟大胜利,它以有限的物质,换得了安宁。没有战争的北宋文化和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澶渊之盟》北宋并没有亏,对于宋辽来说是双赢。
历史上盲目鼓吹和平其心可诛?为何说澶渊之盟北宋亏得一塌糊涂?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檀渊之盟》就是妥协的产物,条约最不公平的一点不是岁币什么的,而且禁止宋朝修城墙!这大大削弱宋的防御力量,方便契丹铁骑的入侵。
如果要对等公平,那么应是宋不修城墙、辽不养马。看下美苏中导条约,至少双方都削减军备。你能想像苏联削减而美国不削减吗?你能想像下禁止一方发展反导系统吗?
《檀渊之盟》根本不是个平等的和平条约!对北宋而言就是温水煮青蛙,在群狼环伺的国际环境、在铁骑数日可至开封地缘环境下搞偃武修文就是在自寻死路?
历史上盲目鼓吹和平其心可诛?为何说澶渊之盟北宋亏得一塌糊涂?
我不赞同澶渊之盟北宋亏得一塌糊涂,这是一个双赢的盟约。结束了长达二十五年战乱,双方每次战争都耗费上千俩,都已苦不堪言。
以张家口为例来说,澶渊之盟后,百年无战事,百姓生活安定,衣食无忧,经济文化大力发展,张家口也进入发展鼎盛时期。宣化下八里辽墓壁画就是那个时期的生活水平见证!
历史上盲目鼓吹和平其心可诛?为何说澶渊之盟北宋亏得一塌糊涂?
《檀渊之盟》起源于宋辽两国为了争夺幽云十六州引发的战争。北宋建国于公元960年,其实在北宋建国之前,北方的契丹族已经建立辽国44年,占据北极圈周边辽阔的土地。并且在宋朝还没有建立之前,中国的北方发生了一件大事,它足以影响安危几百年。
公元936年,后晋的石敬瑭反唐自立,害怕报复,投靠契丹,契丹扶持石敬瑭建立后晋。两年以后,按照约定,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并且辽太宗和石敬瑭约为“父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从此,中原王朝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力图收复幽云十六州,无奈,中途病逝。辽国疆域进一步扩展到长城沿线。
在失去北方的天然屏障和养马场之后,中原王朝只能用步兵对抗辽国、金国、乃至后来的蒙古骑兵,战略压力可想而知。
鉴于辽国强大的实力,宋太祖赵匡胤才去了“先南后北”的策略,并且积极储存钱帛,准备用这笔钱赎回幽云十六州,或者日后充做军费,武力攻取。可是在攻占南唐,把李煜和他的皇后掳至开封不久,赵匡胤离奇死亡,他弟弟赵匡义继位 ,是为宋太宗。
宋太宗赵光义为了彰显自己武功不输于哥哥,有两次北伐。
一次是在公元979年,赵光义在同意北汉之后,亲征伐辽,开局很顺利,一直打到幽州,可是在辽军将领韩德让的坚守下,幽州久攻不下,等到萧太后的援军到达,宋军在高粱河被两面夹击,太宗身中两箭,乘坐驴车逃走。
公元982年,辽景宗驾崩,年仅12岁的辽圣宗耶律隆绪继位,皇太后萧燕燕摄政,并且嫁给了汉人降臣韩德让。在中原人看来如此伤风败俗的事情发生,辽国必然大乱。宋太宗认为机会来临,发兵20万,兵分三路进攻辽国。由于东路军不顾进攻计划,贪功冒进,宋军打败,北宋名将杨业在此战中受伤被俘,绝食而死。演义小说《杨家将》据此改编而成。
两次伐辽失败后,宋朝谈辽色变,开始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在河北平原上广泛种植水稻、柳树、榆树,用来阻挡辽国铁骑。
宋真宗继位后,辽国在萧太后的治理下国势日隆,见宋朝软弱可欺,不断遣兵南下,好在有大将杨延昭的奋起抵抗,辽人才不至于过于猖狂。
在这里插一段关于萧太后的故事。萧太后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是辽国209年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她在位40余年,把辽国治理的蒸蒸日上,国力达到全盛时期。
萧太后,又名萧燕燕,本姓拔里氏,契丹人,被耶鲁阿保机赐姓萧氏。父亲是辽国北院宰相萧思温。
萧燕燕自幼聪慧异常,饱读诗书,17嫁给辽景宗,景宗体弱,萧皇后参与处理朝政,把朝廷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
982年,辽景宗驾崩,十二岁的长子耶律隆绪继位,为辽圣宗,30岁的萧太后摄政。
萧太后下嫁初恋情人韩德让,采用韩德让的建议,让掌兵的宗室归府院修养,消除了辽国内乱的隐患。
萧太后又开科取士、重用汉人、消除藩汉隔阂,重农桑,轻徭役,严军备。辽国国力不断强盛。
那韩德让是何许人也?
阿保机在幽州之战中,俘虏了韩德让的爷爷韩知古,送给皇后述律平为奴,受到阿保机赏识,曾经做到了中书令的高官位置上。
父亲韩运嗣医术惊人,受到皇后述律平的重用,做南京留守的高官。
韩德让在这样的家庭出生,起点自然很高。韩德让自小和萧燕燕认识,两人青梅竹马,无奈,辽景宗横刀夺爱,抢走了萧燕燕。
由于这层关系,韩德让受到重用,主管枢密院南院,官拜丞相,主要处理与汉人的关系。
韩德让也不负众望,在宋太宗第一次北伐时,抵挡住了宋军的进攻。在檀渊之盟的过程中,也是韩德让主持并策划的。
1004年,辽国再次南侵,辽圣宗和萧太后亲披甲胄,率军30万,深入宋朝境内,直抵檀州北城,离北宋首都开封只有一河之隔。
宋真宗胆小,想要回宫躲起来。宰相寇准和武将高琼来到真宗面前,陈述厉害,鼓励真宗御驾亲征。
宋真宗亲征的消息传到前线,宋军士气大振,当辽军攻打檀州城的时候,威虎军头张瑰眼疾手快,一箭射死了辽军统帅萧达凛。辽军见统帅未战而死,士气低落。辽军看到形势对自己不利,随军出战的韩德让建议和谈。
在这种情况下,《檀渊之盟》达成协议: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帝尊萧太后为叔母,辽主称宋帝为兄;宋朝每年交给辽国绢20万匹,白银10万两。自此宋辽两国有了近100年的和平。
在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下,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军事武备疲弱不堪。《檀渊之盟》的签订,对宋朝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何谈吃亏之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