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著名学者郦波和康震的诗词水平?

他们都是《诗词大会》的评委,在节目中,郦波的集句诗和康震作的七绝到底是什么水平? 郦波的集句:“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康震的七绝:“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谢谢邀请🙏特地去搜了这一集看。

不得不说,中国诗词大会的评委们,我佩服。诗歌文化类的点评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然而,在点评的时候,他们经常会将话题引申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把人导入他们的氛围。毕竟都是大学教授,口才都不错,可是这种避重就轻实在让人无语。

先看看郦波先生的诗——

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前面已经有很多人写了句子出处,这里就不详叙。看看诗意——

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其实就是平淡而快乐,一如在水面投下倒影的红莲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时常苦恼我这身躯壳不是自己的,能让我心情安定的地方就是我心里的家乡。

话说,意境一般,强的地方也就是现场写出来了。

再看康震先生的诗——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康教授这几句生搬硬套,层次意境更低。开头两句貌似大气,连接后两句,细思莫名。竟然把自己和对手们比作雄鸡😂还是第一次见。雄鸡高歌,成了一代风流。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顺便分享一下我的顺口溜一溜😁😊——

随意泼墨几分似,只道清新不说愁。

最是荷塘月色晚,暗香浮动数风流。

如何评价著名学者郦波和康震的诗词水平?

作为一个“骨灰级”诗词发烧友,南某平时酷爱读诗、写诗、论诗。

为了对郦波和康震两位老师在诗词创作方面,有一个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我特地在网上对他俩写的诗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搜索,也好综合评判。

遗憾的是,除了他俩在“诗词大会”上临场发挥的那两首外,别无其他。

那我们就对着题头那两首诗,就诗论诗。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郦波老师比较鸡贼,不用怎么动脑,就信手拈来了一首四言集句诗。只有博闻强记,才能集句成诗。但要想创作好的集句诗,需创作者对原诗句融会贯通。

郦波老师集的这四句,都出自苏东坡的词,初看眼,感觉还比较顺畅,从平仄上一看,就发现问题了。

作为七言绝句,首句应以仄声收尾,而清欢的“欢”字,实为平声。此外,第三句,非吾有的“吾”应为仄声,若改为“我”字就好多了。最后,第二、四句收尾,“香”和“乡”撞韵,这些都是绝句的大忌。

对于以上几个细小的失误,我不相信儒雅多才的郦波老师没有察觉,我想,可能是他大气豪爽,不拘小节,有意放过这些瑕疵吧!

再来看看这首诗的所表达的意思:

人世间有种味道叫平淡的欢愉,

红色的荷花倒映水中散发点点清香。

常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完全属于我自己,

心若安闲,处处都是水云乡。

经我分析,郦波老师其实是想通过这首集句诗,表达沉浸在诗词中的美好状态,劝大家不要浮躁,安心读诗。但火候掌控失调,有点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感觉怪怪的。

我以为,这四句基本都是苏学士晚年的作品,透露出对人生释然与参悟,格调太高,难以驾驭,不适合强硬的凑在一首诗中。

或许郦波老师作为一个文化学者,对诗词的领悟和对生命的感悟比我们一般人都高,苏学士的这四句高格调诗词,正好能表达他的境界,也不得而知了。

接下来,让我们放松一下,来看看康震老师的这首风趣的原创作品。首先,我大致的看了下平仄格律,最起码有五处错误,就不细说了,反正大学问家又不拘小节,我们直奔诗意。

开题“大江东去,日月经天”真是豪气干云啊!第二句突然就有点怂了,吐露出一股小家子气。意识到这种颓势后,第三句马上又领只雄鸡过来高歌一曲,以显示威武雄壮。第四句收尾,当然不能输了气势,大有属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派头。

回味着“康博导”沉浸在自己的诗里,字正腔圆的吟哦、绘声绘色的比划,那种享受的样子,真有点想拍他的冲动。

康博导眼神炫亮,写诗可能差了点,但很有表演的天分。

每次看到他那迷之自信的微笑,总能让人联想到著名少将张召忠,他俩要是来个对对碰,绝对能碰出永不熄灭的火花。

但不得不表扬,康震老师对我们中华古诗词绝对是真爱,不知要有多大的爱和勇气,才敢当着全国人民的面献上这么一首趣诗啊!

不瞒大家说,康老师这类“老干体”诗,我十五岁那年,一天可以写十首玩。

也许,是我们观众朋友对两位教授的要求太高了,哪条规定要求了文化学者一定要会写诗、大学教授一定要会写诗?

有专家指示:写诗这么Diaos的事,最好还是留给那些愁肠郁结的Loser。

诗人是需要天分与历练的,而我们的专家、教授,资历和嘴巴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据说,郦波和康震两位老师显露了一点他俩在诗词创作方面的实力后,得到了来自各界知识分子们不同程度的问候。没想到,露这一手,掉得有点大。

还是希望大家能冷静看待这件事,毕竟《中国诗词大会》只是“诗词背诵大会”,毕竟郦、康两人只是研究者,不是创作者,毕竟他们是靠教案和嘴皮子吃饭的。

最后总结一句,郦波老师的那首集句诗,比康震老师那首“小诗”还是要强一点的。

如何评价著名学者郦波和康震的诗词水平?

谢谢这位朋友的邀请,关于这二位学者的诗词创作水平,其实我在昨天关于诗词大会能否增加“现场作诗”的问题里曾经提到,恰恰是这两首诗,去年专门就有诗人专门评价过。

说实话,这两首诗不看作者只是评价诗的话,不论是集句诗还是自作诗,都不是太成熟。

我们毕竟和古人不一样,古人从小学写诗,我们从小学背诗,大一点,学校里也只有背诗的课,没有写诗的课,所以几乎每个诗人都是从门外汉走过来的,今天不会,不代表明天不会,昨天的诗不代表明天的水平。

再贴一下去年网上几位老师的评价,大家看看有无道理。

关于这康震郦波两位教授,很明显偏重于研究,但是研究的并不是创作,只是背景、含义、典故、作者生平,因为不会写诗(郦波老师这两年已经在学习写诗了),所以其实讲不出诗的真谛,大家听一下叶嘉莹先生的讲座和我发的王步高教授的视频就会明白区别在哪里。

叶先生教你怎样放盐、何时加大火候、怎么配料、何时出锅,最终告诉您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其他人教您怎样用刀叉、怎样用餐巾纸、吃鱼先吃哪一段、顺便给您讲一下厨师的生平与爱好。一个是电影学院教你怎样作演员、做导演、作摄影、怎样拍好一部电影;一个是教你怎样看电影、写影评,这不是一回事。当然学会怎样欣赏一部好书一部好电影一桌美食,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诗词大会也不是一个创作大会,因此请这几位有学问又有流量的老师是正确的,我是导演的话也请他们。

关于诗论还有这样的争议,下面有两位教授的看法大家可以看一看。

这两位徐教授是会写诗的,一个人是否能写诗,一般看看他的微博就知道,经常在微博发言的人 ,如果会写诗必然会发出自己的作品,水平高低大家自然能辨别。如果常玩自媒体从来不发诗作,大部分是不会写。从这方面来说,好像郦波教授是唯一在微博发表过的,因此观点不同,所以被以上二位学者批评。

诗词大会引发争论对于弘扬国学是一件好事,几位评委和中央电视台功莫大焉,白璧微瑕,其实也是常事。我比较佩服纪连海先生,他在一次卫视的综艺节目中,主动说起自己对于诗词是弱项,所以我们在诗词大会上是不会看到纪先生的。

记得李敖在北大的演讲中提到,他年轻时指出过钱穆先生的错误,钱穆给李敖回信接受并赠书给李敖。今天的我们还有这种气度吗?今天的名利世界里,您看到过名人曾经低过头?

希望每一个人都冷静地从事物本身出发,就事论事,不要一开始就站队无论对错都去维护自家人。指出问题的极尽嘲讽,被批评的恼羞成怒,特别是今天的粉丝经济下,本尊还没说什么,粉丝们却拔刀相对了。好的东西坏不了,坏的东西好不了,所有的东西都会被记录下来,有个人叫做历史,他最公正。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比较认可徐战前先生的话 ,说话是人的权利,允许人说错,自然允许人批评。旁观者发言、看热闹自然也随意。只是真正喜欢诗词希望学习的人要冷静,这样才能真的找到方向、学到知识,知道毕竟你不会希望自己一辈子停留在打油诗的水平。

其实大多数人对于诗,就像老街面对书法一样,一副字好还是不好,我只能听人家说,你是范增好 ,他说启功好,我是搞不清楚的。但不妨碍我偶尔看看书法,高兴了写两笔,管什么章法笔法自得其乐就可以了。

另,绝句有律绝句,也有古绝句,古绝句是非格律诗。

您说呢?

@老街味道

如何评价著名学者郦波和康震的诗词水平?

说实话,六甲番人挺佩服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们的胆量的,文化类比赛(暂且定义为比赛罢,因为有了冠军)是需要足够的知识积累的,尤其是诗歌类,对诗歌理解不够深刻太容易出错了,或许评委们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点评的时候,经常会将话题引申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毕竟都是大学教授,口才都不错,乾坤大挪移就带大家进入了百家讲坛。

但单靠话术,难免还是有疏漏,于是精心准备的诗终于揭晓了所有的疑团,六甲番人无意抨击任何人,就事论事吧,且看第一首诗:

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诗据说是集句,也就是将前人的名句集合成一首新诗,集句类型的也有佳作,比如辛弃疾的《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就可以算是集句,一共十句,句句用引用经典,只是略微修改几字,而诗词大会的这首集句确实也都引用了名句,都出自苏轼的词,首句来自《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次句来自《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第三句来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改了一字,尾句来自《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之只是,这四句放在一起,究竟想表达什么?用典绝不是堆砌,这里只能说是小孩子垒积木了。

至于格律,那这首诗也是说出律很多,且不说第三句和尾句各有一个“吾”字,重字的毛病不懂格律的朋友都知道不可取。再细说格律,按七绝首句平起入韵的格式,“欢”怎么可以和“香”、“乡”押韵,即便按用韵最宽的中华新韵也押不了韵的,按平水韵就差得更远了。如按首句平起不入韵呢,第5字“是”应平,第7字“欢”应仄, 第20字“吾”应仄,多处出律。

再看第二首诗: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这首诗看似豪放雄壮,用典明显可见,苏轼的词,伟人或李贺的诗,但是还是弄不清楚想说什么,是在颂诗词大会让诗词雄起?还是号召大家用诗词歌颂新时代?如是,为何用平声五微?五微韵属于窄韵,读音色彩灰暗沉闷,更适宜表达委婉的情绪,以展现阴柔之美。选韵是有讲究的,想表达雄壮的气势,为何不用三江或七阳?

再论格律,也是没法看的,按七绝平起不入韵格律,第6字“日”应平,第13字“芳”应仄,第16字“鸡”应仄,第23字“代”应平,第25字“流”应仄。出律比第一首诗还多,只能算打油诗了。

诗词大会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评委代表着诗词大会的水平,评委们如果实在不擅长作诗,建议还是别作了,不然,让观众们当成标准格律来模仿,问题就大了。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如何评价著名学者郦波和康震的诗词水平?

严格地讲,在《诗词大会》上,郦波老师的集句诗和康震老师的七绝都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诗。

先看郦波老师的作品: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一是这首集句作品,没有写出什么新意,也就是引用了古诗文的诗句,没有推陈出新,只能算抄袭。二是一首28字的古体诗中,出现了两个是、两个此、两个吾。一首诗中,出现重复用词或字,除非有特殊的意义,否则是应该避免的。诗歌讲究凝炼,重复用词或字,会被人看作是词穷的表现。三是诗的意境不统一。前两句表现的分明是比较悠闲的生活,后两句表现的是忙忙碌碌、飘无定所的生活。两者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据上述三点,可以判断,郦波老师的作品不能称为诗。

再看康震老师的作品。我就不把作品当七绝了,只作古体诗来对待,因为平仄不对。康震老师的作品没有什么新意,也就是应景之作,或者说是老干体,把这样的作品列为快板一类更为合适。

除了这两首作品,我没有接触到郦波老师和康震老师的其他作品,因此不敢妄加评论他们的诗 词创作水平。不过,即使他们的诗词创作水平不高,也不影响他们成为著名的学者,也不会影响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学者地位。我对两位老师的艺术素养和诗词赏析水平还是非常折服的!本来嘛,学有专长,术业有专攻。一个编辑,他能一眼看出艺术作品的好与差,但他可能不会写诗、写小说……一个诗人,写了一辈子诗,但他可能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诗词赏析文章。因此也不能要求两位学者必须会作诗。

如何评价著名学者郦波和康震的诗词水平?

《诗词大会》不过就是个考记忆能力的综艺节目。没有关注过,所以评委水平如何也不清楚,但是能坐到那个位置,总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而且评论诗歌的人不一定非得是写诗写得好的人,所以这个问题并不大好回答。题主列出了两位学者的作品,我们只能就这两首诗的水平来研讨一下。

只看作品,从作品猜水平,无关诗人其他方面水平、人品。咱们就事论事。

集句诗其实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一种从大量阅读前人的作品中发现适合自己的诗意的句子,拼凑出自己的诗。虽然是文字游戏,但是集句诗还是诗,也就是说还是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集句诗是用了苏轼的四首词牌里面的七言句子拼凑而成,初看起来感觉挺好,挺美的。但是这是苏东坡句子的美好,与这位专家的诗没有任何关系。

诗以言志,诗以言情。

说白话,诗就是一篇押韵文章。这篇文章,你总得让读者读懂,知道你说了点啥吧。平仄格律我们可以不论,就当你集句集成了古体诗,可是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鸡汤集合,算是怎么一回事?

同样是集句,我们看文天祥集杜甫名句成诗:

读书破万卷,许身一何愚。

赤骥顿长缨,健儿胜腐儒。

首句出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句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承句出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原句为“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转句出自《述古三首》,原句为“赤骥顿长缨,非无万里姿。”

尾句出自《草堂》,原句为“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

可是整首诗的诗意是连贯的,都是在批判死读书,赞扬男子投身家国,为天下奋战的英姿,抒发诗人投笔从戎的壮志。

而专家集东坡居士词牌七言,明显囿于词牌婉约的特征,四句诗整个软绵绵的鸡汤味道,而且还丢失了原句在词牌中上下文配合而衍生出来流传千古的韵味。

便全都是他原创,也没什么意思。

再看另外一位专家的七绝: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我没有看过这个节目,不知道是不是这位专家自称这是七绝。前面那首集句诗没有说明格式,我们不用在乎平仄。可是你如果标明七绝,那就是指近体格律诗中的七言绝句,必须严格遵守平仄格律。否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起句:“大江东去流日月”,“仄平平仄平仄仄”关键位置为“平仄仄”,这就已经失替出律了,格律诗的偶数位置规则是相对的,只能是“平仄平”或“仄平仄”,其他失黏,失对就不必分析了。

而内容呢?这首不是集句,算原创吧,可是大而无当,意象浮夸,纯粹就是歌功颂德的老干体。人家老干体,至少平仄还对啊。

两位专家人也许是极好的,学问也许是极高的。

但这两首诗,是拿不出手的。

坏就坏在周围人的吹捧,让他们以为自己真的无所不能,才会拿出这样的东西来交货。所以捧杀这种让人产生盲目膨胀的事情,不只是发生在网络上到处发表自己作品的普通人身上,专家也没有免俗啊。

就作品而言,网络上很多同学的作品无论格式、文采、和意境都要更好。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