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意境最美的唐诗是哪一首?
你认为意境最美的唐诗是哪一首?
我认为意境最美的唐诗是李贺的《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诗的意思是:广阔的沙漠原野,沙像白雪一样,连绵的燕山上,升起像银钩一样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佩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呢?一旦佩上金络脑,就要疾驰如飞在那秋高气爽的边疆战场。
诗歌的美在于通过景色美引出意境美。前两句中的如雪和似钩,展开一幅北方大漠明净美丽的夜景,蕴透出诗人的爽舒心地,为引出后面的情感舒发作铺垫。
后两句形象而又含蓄地蕴示意境之美。何当金络脑一句,透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和锦绣前程的美好梦想,快走踏清秋一句,又舒发诗人有为国家边疆的稳固而奔驰疆场的美好愿望。
全诗四句仅二十个字,却蕴含千言万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远大抱负之意思,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渴求有一个广阔而运用自如条件又好的场所,成为可以施展才华为国建功立业的舞台,这也间接展现诗作中作者的心灵之美。这些意境之美是通过诗句的对句美和音韵美选字用词的精美等高妙艺术美才得以表现的。《马诗》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有正气正能量的意境美好诗。
你认为意境最美的唐诗是哪一首?
意境最美的唐诗太多,太多!这里随手特献一首:<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感谢栏目邀请!祝老师们:开心网安,幸福天天。二O一九年五月十六夜!
你认为意境最美的唐诗是哪一首?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你认为意境最美的唐诗是哪一首?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
3.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李白)
4.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
5.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
-
图源于网络,侵删
6.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
7.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
8.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
9.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10.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
-
图源于网络,侵删
11.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
12.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
13.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李商隐)
14.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
15.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
-
图源于网络,侵删
16.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
17.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涉)
18.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19.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20.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
你认为意境最美的唐诗是哪一首?
愚认为意境最美的古诗词:
一、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时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的大意是: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白帆高高悬挂。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北飞的鸿雁啊给我带到洛阳。
评析:诗人离乡远游,乘船夜渡长江,来到北固山下时,一轮红日已浮出江面,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绿的江南春景。又见空中大雁向北飞去,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画面非常精彩。春潮涨平以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清人王夫子说“风正一帆悬”的妙处在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这是很有眼光的。这两句若用来描写三峡风光就不适合,因为只有在长江下游,才可能出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更加脍炙人口。江中日早,残冬立春,虽是寻常意思,但诗人锤炼字句,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而“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在诗人的笔下,既是美景,也是哲理。唐人殷璠誉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河岳英灵集》),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称此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这些评价是有道理的。
二、唐.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抒写了奋发进取的豪情。自从战国时楚人宋玉《九辩》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悲秋便成了古代诗文中传统的情调。而刘禹锡在本诗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认为“秋日胜春朝”。他是如何证实这一观点的呢?秋色宜人,可以写的很多,但诗人只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就将传统的悲秋情绪一扫而空。那排云而上的白鹤,引发了诗人的无限情思,也激发了读者的凌云壮志。全诗议论、抒情与写景相结合,寓意深刻,形象鲜明。
刘禹锡有《秋词》二首。另一首:“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写秋天景色很美,但秋气清凉入骨,使人头脑冷静,不会像那浓艳的春色,惹人浮躁轻狂。运用拟人手法,也很巧妙。
三、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的大意:
清晨,我走进古老的寺院,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木掩映,又浓又深。
忽见山峦滴翠,光彩悦目,翩飞的群鸟十分欢欣,清清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纯洁。
仿佛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消失,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磬之音。
简析:
诗人清晨步入古寺,从曲折的小径来到寂静的禅院。这里花木掩映,美丽的山色使鸟儿欢悦,静静的潭影使人杂念顿消。除了钟磬的余音,一切归于寂静。于是心有所感,吟成此诗,题之壁上。
诗中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实地观察所得。但同样的风景,给人的感受不会相同,这与游客的阅历、处境、性情等自身因素有关。常建是进士出身,但仕途颇不如意,只在江苏盱眙做过一任县尉,高才而无位,后来便隐居于湖北武昌的西山。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他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种清幽寂静的环境,正适合他的情调和兴趣。他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心境如止水,万事皆空。所以说,中间四句既写出了环境的极静极美,也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十分喜爱“曲径”两句,“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唐诗纪事》),不是因为他的水平不够,而是因为他没有常建那样忘却尘俗的情怀。
诗的最后两句也颇值得玩味。表面看来,“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假如周围一片喧嚣,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磬的袅袅余音。诗人在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这与常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境是吻合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