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辛弃疾哪首词?
稼轩词多是感时抚事之作,并且词情豪放。即或是送别词,也多是慷慨悲吟,此词即是如此。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最喜欢辛弃疾哪首词?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回答!
几年前,偶然间观看央视一档文化类节目,似乎是由王利芬主持,特别邀请范曾先生做有关“中国传统诗词之美”的讲座。范先生讲到“唐诗宋词”,曾经无不感慨地说过:唐诗中最高境界,七律不过杜少陵的“秋兴八首”,宋词首推《嘉轩词》,如此这样的评价无形中让我对辛弃疾有了过多的关注。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大词人、文学家、军事战略家,其人在词作上成就之高有目共睹,为豪放派代表之一,与北宋豪放派代表苏轼并称“苏辛”。纵览辛弃疾所作之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忧国忧民之忧患意识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被后人称之为“词中之龙”。
之所以将辛弃疾的词归类于“豪放派”,是因为在他的词中,看惯了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听遍了了塞外羌笛,鹤唳风声。无论是大漠孤烟,还是烟雨江南,他所到之处便是烽火硝烟,谁与争峰。在他笔下似乎每时每刻都在等待,等待召唤,“沙场秋点兵”!
也许是惯性思维所致,其实嘉轩先生笔下也有田园也有牧歌,也有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我最喜欢的一首词就是这首《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的这阙词浅显易懂,节奏明快,一改往日的血雨腥风,战鼓雷鸣,似乎将人们带入一个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我们完全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映入眼帘的这幅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遭受排斥,被迫离开政治舞台,归隐江西上饶,闲居农村时所写。一个叱咤风云的热血男儿,脱下征袍,归居田园,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也慢慢被山野农村的朴素恬静所感染,留下为数不多的一首佳作。
有时我想,我们并不崇尚战争,正是因为我们渴望和平,老百姓渴望安居乐业。辛弃疾戎马一生,之所以努力抗击金兵,想要收复中原,是因为他爱国,他内心深处向往平和与安定。这首词所描写的平静,是他当时在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更是他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
所以,这首词所包涵的更深层诠释也许就在这一点。这也是我对这一首词的终极看法和观点!
再次感谢悟空问答平台!
最喜欢辛弃疾哪首词?
我最喜欢辛弃疾的一首词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战争画卷,肃杀的疆场,悲壮的军歌,威武的士兵。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胯下马,掌中箭,快似闪电,猛如惊雷,一举摧毁敌人,荡平四海干戈,了却君王心事。誉满天下,名留青史。多么雄壮的文字,不愧是“壮”词。然而让人唏嘘的是,作者描绘的一切只是在梦中而已,如今的自己,已英雄迟暮,风华老去,一句“可怜白发生”道尽沧桑与无奈。
可是当我们仔细阅读这首词,不禁疑窦丛生,这首词写于公元1188年,这一年辛弃疾48岁,并没有真正变老。可见真正让英雄老去的不是岁月与年龄,而是君王的意志和朝廷中投降派的蝇营狗苟。江南的美景,西湖的歌舞,已经让他们心满意足,他们不愿意打破这份苟且的宁静,不愿意再去面对铁马干戈的风云,所以谁主张北伐,谁必将被打压。48岁的辛弃疾虽然宝刀未老,仍然可以上马杀敌,但是他被迫“光荣退休”,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将军,只有一声叹息。
和他有同样遭遇的还有好友陈亮,所以两人互相写诗宽慰对方,派遣心中不平。而在南宋王朝像他们一样命运的人还很多,“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岳飞、“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陆游,不都是在这样的无奈中“可怜白发生”了吗?所以这一首所谓“壮”词,看似雄壮之词,其实包含了太多英雄落寞的无奈与悲壮。
最喜欢辛弃疾哪首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豪放派诗人,与苏轼合称“苏辛”。辛弃疾的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气势磅礴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我个人也是很喜欢读辛弃疾的词,读起来给人一种雄浑豪迈的感觉,其代表作较多,比较出名的有《青玉案·元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清平乐·村居》等等。
其中我最喜爱的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作者不被重用闲居信州时所作,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整篇词来看分为上下两片,上片以描写军容为主。第一句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军营中壮士的形象,通过动作的描写让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复杂的内心,后面三局则是给我们展示了一副雄壮的军容画面,军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整个军队的威严整齐,全副武装等待被检阅,作者通过几句简单的描写,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副古代军队的威容,非常的大气磅礴。
下片前两句写的是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的景象,这两句对于战场的军士的英勇作战的画面写得十分引人,仿佛我们也看到战马如同的卢一样飞驰听到了拉弓射箭的震天响声,接下来描写了这场壮烈战斗的胜利结局,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让人不禁油然起敬。最后一句是全词的转折点,突然把大家从梦中拉回现实,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全都是梦境,表现出作者壮志难酬无限惆怅的复杂心情。让人突然会有一种悲怆同情之感。
这首词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将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为我们勾勒出宏伟的军队作战的画面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和理想抱负,但一切都是梦境,拉回到现实后让我们不禁对的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充满了敬意,更对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充满了同情和怜悯。
最喜欢辛弃疾哪首词?
在辛弃疾的众多诗作中,我最喜欢的是这样一首诗,它尤其值得被铭记,就是《贺新郎》。辛弃疾曾多次提及到这首词,而这首词在辛弃疾与朋友们喝酒谈诗时,往往被他拿出来作为典范。
由此可见,辛弃疾对于这首词的喜爱程度也是十分深刻的,并且他对于这首词的运行结构和提笔落笔之处都十分满意。
这首词的背景其实作于辛弃疾五十九岁时,那时的词人已经离开仕途,他感到身心轻松,闲居生活不知不觉已有几年,没有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感到异常舒心。
词人突然想到他早年的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道能否与他们相见,词人对他们十分想念,不知道他们如今过得怎么样,带着这份愁绪,词人内心开始渐渐的变得惆怅起来,他不禁慨叹起来人世的无常,飘零不定。
可是时光无情,词人自己也已经满头白发,早已没有了年少时的那种意气风发,他所期望的实现人生抱负、实现自己远大理想这些也并未实现。这样的经历让词人的心境也渐渐的被磨砺,功名现在对词人来说已经逐渐淡泊起来,词人不禁在想,那么究竟什么才能使我开心呢?
于是词人将自己的目光放在那看似妩媚的青山之上,在词人眼里,青山多么潇洒,不用像自己那样忧愁许多,他与青山两两相望 就这样互相看着彼此,词人此时内心充满了深情,他不禁在想,自己在青山的心里是否也是如此美好呢?
全篇的点睛之处正在于词人与青山互相望着彼此,充满了深情。词人把自己的一腔感情寄托在了青山上面,把自己的追求放在青山上面,而青山似乎也因被词人附加上了人的情绪而变得活灵活现起来。
这种浪漫是拟人化手法,使得读者读起来不禁朗朗上口,更能深切的体会到词人此时的深情,同时也会被词人的审美、青山的潇洒而不失妩媚的气质所吸引。
这首词将词人的审美能力又拉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词人崇拜陶渊明,希望自己的田园生活可以像他隐居时期的那样,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可是词人虽然已经淡泊名利,但是他的抱负之心与远大理想仍然不能被磨灭,于是词人内心仍然感到郁闷,但是更多的是无可奈何。想到这里,词人不禁更加怀念自己从前的知心朋友,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如今词人这种落魄处境,对于过往的生活越发怀念,希望有朋友来陪陪自己,有人能够体会自己内心的孤寂之情。
于是,读者在读这首词作时,往往会被词人的深情所感动,也能看到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内心的那份遗憾。而全词的手法可谓是出神入化,不愧为一篇佳作。
“词中之龙”辛弃疾的词作仍有许多值得我们拿来品读,慢慢解锁他内心中的各种故事,这对于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学素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最喜欢辛弃疾哪首词?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中秋月,辛与友人饮宴,突发其想,对月亮提出一连串问题,问得奇妙,无比风趣,耐人寻味。被誉为最疑问的中秋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