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跟穷人谈格局,因为他第一考虑的永远是生存”,你怎么看?
现在什么事都能扯到“格局”上,“格局”到底是什么?
学校有一个留学名额,留学费用学校出一大部分,学生出一小部分。辅导员找到了成绩第一的那名学生,说这是一个好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学生回去想了一夜,她很想去这个国家留学,可是想到那一小部分几万块钱的学费他无法向父母开口。
她出身农村,父母把她供到大学已经很不容易,况且哥哥即将结婚,家里正是用钱的时候,本来未来的嫂子对她一个女孩儿花这么多钱读大学就已经很有异议了,现在即使向父母开口,父母可能也拿不出这么多钱。
第二天她只好找到辅导员说她放弃这个机会,让给其它同学去吧。当辅导员把这个机会给另一个学生时,另一个学生很高兴,迫不及待的打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当其它同学知道这个机会本来是她的,但是她放弃了时,都说太亏了,这么好的机会。
穷人和富人,只要是人都要考虑生存,只是生存的方式不同。所处位置不同,所想的格局也就不同,这没有可比性。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谈论他要投资一个几十亿的项目,但是有风险,穷人不能理解既然有风险为什么还要投这么多的钱;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谈论明年今年的天气到底适合种玉米还是种大豆,富人不能理解种这两样的区别是什么。
所见即眼界,所思即格局,所为即人生。穷人并不是心中没有格局,只是他不得不首先考虑生存。当你下一顿可能没饭吃时,你还会考虑诗和远方吗?
“不要跟穷人谈格局,因为他第一考虑的永远是生存”,你怎么看?
所有再大的格局离开了生存的必要本能统统都不如乱局,因为乱局还有生命的存在,当生存都保证不了,你向谁去展现你的“格局”?
生命的本质就是以生存为第一,以存在为首先,然后才能有机会的创造条件去向质量更高的生活而追求,达到应有的境界再去展现你应有的梦想和格局。
穷人的考虑第一是生存,然后才有可能考虑有资格谈格局,难道富人的考虑第一是格局,有空闲的时候才考虑到生存?既然生命的存在连穷人都认为是永远是首要,那富人对生命的存在就可视为可有可无吗?
一但到了真正是选择生存和格局的时候,首先考虑生存的究竟是穷人还是富人,历史上的答案早己无数,现实中的实例也很清楚。
“不要跟穷人谈格局,因为他第一考虑的永远是生存”,你怎么看?
有道理
“不要跟穷人谈格局,因为他第一考虑的永远是生存”,你怎么看?
格局有大小之分,不可以有高低贵贱的区别。富人有自己奢侈的生活方式,穷人有自己艰难的生存状态。
无论多么高大上的格局,更多的是精神愉悦高于物质享受才有意义。满足心理需求比物质享受本身重要的多了。
这也是穷人容易知足常乐的根本原因所在吧!尽管在一些旁观者眼中,从穷人身上找不到存在幸福感一星半点的切入点,那只是置身其外,世界观的不同而感受不同罢了。
由此可见,物质财富不占优势的穷人,并不等于精神世界一定那么空虚。他们不愿意所闻所见高谈阔论的大格局,却并不等于他们就不拥有自己的人生格局。
况且,大格局也是由小变大、日积月累量化的一个过程,断崖式突变的拥有大格局绝无仅有!
(网络图片)
“不要跟穷人谈格局,因为他第一考虑的永远是生存”,你怎么看?
有个渔翁在溪水里面放好了鱼罾,然后就在大树底下眯上一觉。这时恰好来了一个樵夫,就在不远的地方开始砍柴。渔翁被砍柴声给吵醒了,心中就老大的不痛快。
渔翁和颜悦色地对樵夫打招呼:“小伙子,整天这么砍柴累不累啊?”樵夫答道:“当然累了!”
“我教你一个躺着就能赚钱的方法,想不想学啊!”
“当然想啦!”
“我可不能白教你啊!”渔翁看到樵夫开始上套了。樵夫看了看刚砍的那些木柴,就把它们捆好递给了渔翁。
渔翁给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式,然后教给他怎么用直勾钓鱼,最后有给他描绘了有人前来请他出山的美好前景。
这时鱼罾里面的鱼已经不少了,渔翁就结束了和樵夫的谈话,挑着干柴拎着鲜鱼就回家了。
由于天色已完,樵夫只好空着手回家。樵夫的老婆一看樵夫空着手回来,就把樵夫大骂了一顿。
樵夫没有砍柴换来食物,全家人就饿了一顿。
第二天樵夫虽然饿地发晕,还是早早地就上山砍柴。一天没有砍柴,就要饿上一天。
一天没有劳作,就一天没有饭吃。还是先吃饱肚子再说吧!
是选择格局,还是选择生存,这是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鲁迅在《坟·娜拉走后怎样》写道:“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
可谓一针见血!
鲁迅提到的这个涸辙之鲋,很能说明穷人为什么没有格局。
庄子在路上听到呼救声,最后在车辙中发现了一条鲋鱼。鲋鱼看到庄子之后,就请求庄子给他一点水救命。
庄子的境界非常高,看得自然非常长远。
于是庄子就跟鲋鱼说:“瞧你那点儿出息,只会盯着那一升半斗水的。”
于是庄子给鲋鱼强调格局:“我去劝说吴、越的国王,让他们开凿沟渠把西江的水引来。到了那时……”
鲋鱼立刻回道:“我们原本在东海生活得挺好,怎么一下子就被困在干涸的车辙里了?你有空谈大格局的时间,还不如多去想想这个问题!”
庄子赶紧解释道:“你这么说我忽然想起一件事儿来。我刚从监河侯那里申请了救济。他们为了救济我一人,就到封地去收税去了,等收完税就给我三百金。”
鲋鱼冷冷地道:“你拿到了那三百金了吗?”庄子恍然道:“对呀,封地的税都收完啦,怎么还没有给我三百金呢?”
鲋鱼冷冷地道:“这会儿知道我们是怎么回事儿了吧!”
跟挣扎在生存线的穷人谈的格局,比特朗普还不靠谱,其实就是潘金莲给武大郎吃的那副药。
【安得使予多暇日,重读古人寄来书】
【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不要跟穷人谈格局,因为他第一考虑的永远是生存”,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在于,如何界定“穷”。是穷其身,还是穷其心。
穷其身者,莫欺少年穷。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出身草蜢,如出身私生子的放羊官,骑奴大将军卫青。
卫青的出身卑微到了不能再卑微的地步。他原是一个叫郑季的人在平阳侯曹家做事时,与曹家婢女卫私通所生的私生子。七八岁时,卫无力抚养,卫青又回到了郑家。私生子的身份必然不会使郑家人对他有什么好感,连他生父都不太怜惜他,让他去放羊,更不用说其他人了,他的同父兄弟们甚至都把他当奴仆看待。
父母早亡的穷人娃,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史称明太祖:
出身贫贱的放牛娃朱重八公元1328年的一个夜里,在现在安徽境内的一间破茅屋外,农民朱五四眉头紧锁。当他听到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时,他并没有像现在守在产房外的父亲那样欣喜若狂,而只是更加的焦躁不安。这个婴儿的诞生,对于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的朱五四而言只意味着一件事儿:家里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这时,只见破茅屋满地红光,邻居以为失火,纷纷跑来相救。朱重八,这个天生异相的婴儿,出世了。
为了在大灾之年能有口饭吃,草草葬下双亲之后,朱元璋就走进了皇觉寺。在皇觉寺做和尚的朱元璋受尽欺辱,几乎承担了寺庙里所有的粗活。然而命运似乎要锻炼他的意志,入寺仅五十余天,由于饥荒过于严重,他和所有的和尚都被迫出去化缘。朱元璋的苦并没有白受,三年的讨饭时间,触底反弹,朱元璋的人生得到了彻底改变。
人穷志不穷,很多人只是一时困苦,不代表不能一飞冲天。
穷而有原则,后天自制努力,困苦中能够积极思考,“穷”就是勇士的人生磨砺。破茧成蝶,那有不花力气的,没有所谓的顺利人生。
在今天有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已经解决了最难的一关。通过学习可以学会识字摆脱文盲束缚,更可以学会思考寻找自我价值,也可以收集资料观模榜样。所以只要勤劳肯干努力学习专研,就能度过“穷”这一关。
有大志者必然有大毅力,也同样有大自信,绝不会因为“穷”而自卑。他心里会清楚,一切不过都是暂时的命运安排,接受然后挑战。
对这样内心强大者,你永远没资格说什么格局,因为敢挑战自己的穷人,格局都不会太小。
穷其心者,虽锦衣玉食,亦不知所谓。心“穷”,就是病,谁都治疗不了。“穷”在心理上的人,是真正的穷人。
一个人,只为生存而生存。即没有学习能力也没有思考能力,每天忙忙碌碌本能一样去追求食物,没有灵魂的活着。不思考不学习,对周围世界视而不见,必然也无格局可谈。
而又有多少人,因为机缘巧合从穷变富,却依然一身“穷”人气。世俗平庸霸道无理,一身名牌配豪车,但气质粗野举止轻浮。
金钱属性的面子消费,永远是为了虚荣而存在,文化能力穷的令人窒息。
对这样的人谈谈格局试试,万事只关心自己,除了钱就是钱,请问这样的“富”又有何格局!
真正可以谈格局者,是内在世界的丰富的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才代表着,真正意义上的穷和富。
很多科学家都固守清贫不为外物所动,只为专心治学从而改变世界。内心世界的不断建设,才会有格局有眼界有付出有奉献,而不是以金钱去衡量的。
学习天文地理,才会知道世界的本源;再思考生命与人性,才知道如何改变修正自我。所以要想一个人有格局,必须先知道世界与我。
只有这样具有文化气息的人,才会主动期盼,努力建设,成就理想。
“格局”这个词,并非是简单富与穷的事,而是属于内心强大的、有文化性的、具有使命感的人类精英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