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什么要挖诸葛亮的墓?
刘伯温曾经孜孜不倦地解读推背图,有一天他猛然发现,推背图上曾经预测,刘伯温死后几百年,一定会有人编造刘伯温的故事,因此袁天罡在推背图上写了一段文字,教给刘伯温怎么满足后人的想象和臆测。
推背图上说,伯温啊,几百年后你的大名将要传遍整个华夏九州,可是你的真实事迹并不会被人关心,你的八卦传说反而会散播开来,比如说,后人会臆造你去挖诸葛亮坟墓的事。为了让你的假故事更逼真,我袁天罡早已经想出一套漏洞百出的说辞。
伯温啊,你可能想问我,为什么要编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呢?不是很容易就被人戳穿吗?
看看,看看,伯温,你还是太嫩了,naive,你我虽身处异代,老夫却早已洞穿你的心理,你这么牛逼的人物,老夫都能看穿,几百年后那些胡编乱造者的心理,老夫自然也能看穿,那些相信这些胡编乱造的人的心理,老夫更能看穿。
古人说,一字千金,我袁天罡在这推背图里写的,却是一字千言,伯温,你可要好好研读。
为了把你挖诸葛孔明墓的故事,描写得漏洞百出,老夫送你三个字“假”,“编”,“吹”。
这三个字,每个字都蕴含了千言万语,著书立说、扬名四海、名利双收之金科玉律就在其中。
譬如“假”这个字,你没去挖过诸葛亮墓,老夫一定要在推背图里写你真的去过,你不但去过,而且去过不止一次。每次去,你都像第一次去一样觉得很新鲜。
再比如“编”这个字,老夫就说你怎么去的,带了多少人去的,怎么挖的,挖的过程中你碰到了什么稀奇古怪的事,为了进入诸葛亮墓,你损失了多少手下,进去以后,你看到了什么,你有多震惊,诸葛亮一定留下了一本王羲之的兰亭序在里面,上面除了兰亭序之外,字里行间还暗示了你什么,诸葛亮甚至还预测了几百年几千年后的大事。
编,你就要放开想象,这样才能显得诸葛亮多么伟大,多么神奇。
伯温啊,我老袁曾经算到,后代有个叫罗贯中的人,写过诸葛亮的故事,把诸葛亮编得神乎其技,再后来又有个叫周树人的家伙,说这个编诸葛亮故事的人,把诸葛亮写得近似于妖怪。
这个写诸葛亮故事的罗贯中,就得到了我老袁的真传。
再说这个“吹”字,相信你一定不陌生,在你研读老夫这本推背图的时候,就已经领略到了“吹”的伟大。
老夫这本“吹”书,将来必然会迷倒了千千万万后来人,他们看到老夫“吹”的神技,早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神魂颠倒。
老夫在写这本推背图的时候,鄙夫人曾经说,老公啊,你吹得太简单了,你应该预测一下未来手机的诞生和互联网的诞生,你还应该编造一些他们怎么看抖音的事,你只编造这些大事件,没有细节,他们会怀疑你的。
老夫当时回答夫人说,娘子,这你就不懂了,越是讲太多细节,他们越容易发现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只有往大了吹,模棱两可,他们一开始才会疑神疑鬼,接着才会将信将疑,最后才会笃信不疑。
后代的西方红发鬼有个舶来的词语,叫因吹斯听,伯温啊,连红发鬼都知道,因为只有吹,才有斯人听,只有吹大了,听起来才有趣,此之谓因吹斯听。
所以,为了编造你去挖掘诸葛亮墓的事,老夫就往大了吹,说你是奉了太上老君的天旨才去的,说你去的时候,你们那个皇帝朱元璋,给你派了两万大军帮你掘墓,说你去之前,关二爷曾经下凡到你家里,把他的青龙偃月刀借给你,因为诸葛亮墓里有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神保护棺椁,只有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才能镇住他们。
伯温啊,只有这样假、编、吹,后来人才会对你挖掘诸葛亮墓的事笃信不疑,才会对你的事迹津津乐道。
伯温啊,老夫这三字真言的要旨你都明白了吧,以后你就按照这三字真言,写一本叫烧饼歌的书,跟老夫的推背图作为搅乱后世人头脑的双壁奇书。
好了,接下来,就是老夫用这三字真言写的刘伯温去挖诸葛亮墓的故事。
话说这刘基刘伯温辅助明教朱元璋打下天下以后,有一段时日无所事事,写写烧饼歌,研究研究推背图,正闷闷不乐之际,朝中大将徐达突然来访,刘伯温赶紧请入书房。
刘伯温待徐达坐定,仆人端上新沏好茶,刘伯温屏退家童仆人,悠然言道,大将军北逐元逆,怎么有空闲到我这里来,莫非遇到了什么难事?
那徐达答道,先生,小将确实遇到一件稀奇古怪的事,正想向先生请教。
刘伯温道,将军请讲。
徐达道,小将奉圣上之命,带领大军北逐元朝余孽,这一日大军班师回朝,路过汉中定军山,手下有一位书笔先生,对小将言道,那定军山中有一龙脉,吐气如火,喷薄欲出,如不及早斩断,对今上的江山或有妨碍。我听后大惊,不敢声张,当即派人把那书笔先生人不知鬼不觉地杀了,但是此事我终究放心不下,所以特来请教先生。
刘伯温听后,莞尔一笑,对徐达道,将军可知这定军山是何去处?
徐达答道,末将也曾读得几篇史书,知这定军山是三国时,蜀汉先主刘备手下老将黄忠扬名之地,黄忠在汉中一战,以七十二岁高龄,斩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于马下,震惊华夏。
刘伯温听后颔首笑道,将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定军山还有一事,甚为隐秘,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武侯死后也埋葬于此山中。诸葛亮号称卧龙,故那书笔小吏说这山中有龙脉气象。
徐达道,那以先生之意,末将是否应将此事禀告皇上?
刘伯温道,将军差矣,万万不可,将军乃带兵之人,手握我大明几十万精兵良将,如若将军将此事禀告皇上,岂不是犯了人臣之大忌。以老夫愚见,将军只当此事从未发生,由老夫慢慢透露给皇上,斩断这条龙脉,方可保得将军后半生无忧。
徐达听罢,汗生夹背,向刘伯温纳头便拜,对刘伯温说道,先生救小将一救。
刘伯温将徐达扶起,言道,将军请放宽了心,只当从无此事,也不要向人提起曾来过我处,速速回府去吧,我自会料理。
待徐达走后,刘伯温叫过家童,换道服为朝服,让仆人备好轿子,直奔皇宫而来。
朱元璋此时正与李善长闲谈,听得刘伯温求见,让李善长藏身屏后,叫过刘伯温来。
朱元璋道,先生见朕何事?
刘伯温道,陛下,臣近日研读史书,突然发现这《三国志》里面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而且跟陛下的江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不及早处理,恐怕将来会对陛下的江山稳固有所妨碍。
那朱元璋听罢,屏退左右,只他一人和刘伯温对谈,朱元璋道,请先生明言。
刘伯温道,陛下可知三国名相诸葛亮葬于何地?
朱元璋答道,这个,朕读书不及先生之多,确实不知,请先生教我。
刘伯温道,陛下,那诸葛亮号称卧龙,算无遗策,用兵如神,对蜀汉刘氏父子也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奈他五次北伐,六出祁连,皆无功而返,最后一次竟殒命于汉中定军山,因此,他死后埋葬于汉中定军山中。
这诸葛亮人称诸葛卧龙,因此他埋骨于定军山之后,那定军山也成了一条龙脉,陛下,此龙脉如不及早斩断,将来恐怕对陛下的江山多有不利。
陛下,当年三国时候,人才辈出,藏龙卧虎,除了诸葛卧龙以外,还有三人合称一条龙之说,华歆乃是龙首,邴原乃是龙腹,管宁乃是龙尾。如果不及早斩断诸葛亮墓这条龙脉,恐怕陛下后世会有子孙相残,龙首龙尾不全之忧。
朱元璋听罢,半晌默然不语。
此时他正在回想今日上半天发生的一件事,他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将来由他继承大明皇统,可是他的四子朱棣在一旁却面有不甘,上朝时竟然老大不客气地居于上首,气势隐隐然盖过了皇太孙,莫非将来此子真的要闹得朱家龙子龙孙尸首不全吗?
想到此节,朱元璋额头不觉大汗淋漓,涔涔而下,伸手抓住刘伯温道,先生,你看此事该当如何是好?请先生再教我一次。
刘伯温趁机言道,陛下莫急,臣有万全之策,可保得陛下江山万年稳固。目今陛下只需调拨几百兵马给臣,掘了他诸葛亮的墓,迁往他处平缓之地,好生敬奉,此山没了诸葛卧龙,自然也就不成其为龙脉了。
朱元璋言道,这个好说,徐达刚刚班师回朝,我这就让徐达带领两万人马,由先生带领,去迁移诸葛亮陵墓。
刘伯温言道,陛下,万万不可,徐将军刚刚扫荡北元余孽归来,杀气太重,况且徐将军年已半百,暮气渐生,恐怕难以承受诸葛亮墓里的阴气,还是派一位年轻将军另统人马为好。
朱元璋道,那就派蓝玉去吧。
刘伯温言道,蓝小将军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是再好不过的人选了。
朱元璋道,先生有什么要求,只管提出来,我让胡惟庸去办备,七日之内就得启程,此事越快越好。
话说刘伯温从皇宫归来,拿了朱元璋的调兵令牌,匆匆写下两封书信,一封写给丞相胡惟庸的,里面详细列满了此行所需之物,一封写给小将军蓝玉的,里面要蓝玉挑选军中年轻将士两万,随他到陕西汉中定军山。刘伯温让家童持此令牌,秘密将两封书信分别送出。
准备完毕,刘伯温不觉又从书架找出《三国志》,放在案几上研读,呼呼半个时辰,刘伯温竟然沉沉睡去。
睡梦中,他站起身来,隔着窗户看到院子里一只青牛正在嚼花园中的牡丹,一匹高大红马正在啃院中柳树之皮。青牛旁边一个老者,鹤发童颜,手持拂尘,肃然而立。老者后面一个九尺大汉,面如重枣,长须垂地,手握大刀。
刘伯温揉了揉眼睛,认得那是太上老君和关羽关二爷,急忙走出屋外,跪下呼喊道,小子刘伯温拜见太上老祖,拜见关老爷。
太上老君道,伯温,你此行意欲何为?
刘伯温道,小子仰慕诸葛武侯襄助蜀先主刘备匡扶汉室的事迹,欲去武侯墓走一趟,瞻仰先贤遗迹,不敢多有造次。无奈定军山龙脉之象已被人识破,小子如不先出手处置,恐怕武侯墓将成兵乱祸源,故此才安排此下策,斡旋于朱元璋面前。
太上老君道,如此甚好,我怕你此去凶多吉少,那武侯墓里有六丁六甲和三十六天兵天将把守,只有关云长这青龙偃月刀方能镇住,我此来就是赐你宝刀。
关羽于是将那青龙偃月刀交给刘伯温,刘伯温跪接以后,太上老君骑了青牛,关二爷骑了赤兔马,踏云而去。
这时,只听小童呼喊道,老爷醒来,老爷醒来。刘伯温方才醒转,猛然发觉乃是南柯一梦,然而那青龙偃月刀却立于书架旁边。刘伯温不觉胡须抽动,心下骇然。
一个月后,刘伯温和蓝玉带领两万大军来到定军山诸葛武侯墓前,三军将士都是肃然而立,单等着刘伯温的号令。
刘伯温令家童取出祭品,一一摆在诸葛武侯墓前,待祭祀完毕,刘伯温一声令下,五百手拿工具的士兵按部就班开始凿墓门。
呼呼半月已过,始得凿开墓门,正在此时,忽然一阵阴风吹出,那五百兵士突然全都被拦腰斩断,吓得在后监军的蓝玉连滚带爬退了出来。
那蓝玉虽然也身经百战,但他毕竟年轻,平生没有见过如此怪异之事,看到此情此景早已吓得失了阵脚,他急匆匆走到刘伯温那里,说,先生,这,这,这该如何是好?刘伯温言道,小将军莫慌。
刘伯温叫过两个家童,从自己军帐中抬出了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并对蓝玉言道,小将军,请持此刀在前掠阵,小将军若信得过我,老夫保你无忧。
蓝玉却将信将疑。刘伯温虽然在朱元璋大军之中算无遗策,威望极高,但是这种怪异之事蓝玉也是第一次遇到,他也不敢全信。
蓝玉勉强抓起青龙偃月刀,点了五百老成士兵,慢吞吞地向墓门走去。刘伯温另外点一百人,手持火把在左右跟随。
蓝玉刚走到墓门口,突然又是一阵阴风极速吹来,蓝玉此时骑虎难下,说不得只好举起青龙偃月刀,对着阴风一阵乱砍,只听到嘭嘭啪啪,咔咔嚓嚓,阴风竟然被大刀搅散。
正当蓝玉长舒了一口气,用手擦汗之时,又一股阴风携带千军万马虎啸龙吟之势迎面扑来。蓝玉不敢托大,说不得,只好将一把青龙偃月刀舞成一团,护住周深要害之处。
又是一阵嘭嘭啪啪,咔咔嚓嚓。约么半柱香的功夫,声音越来越小,最后阴风终于散去,四周一片安静,只能听到风声,蓝玉的喘气声,和两万少五百大军的呼吸声。
正在此时,刘伯温走了过来,对蓝玉言道,小将军真乃虎将也,现在阴气已散,众军听令,拿火把者在前,五百刀斧手在后,随蓝将军和我入墓。
武侯墓因在定军山核心之处,所以墓道颇深,众人走了一顿饭的功夫,方才走到第二道墓门。
这第二道墓门已不如第一道墓门笨重,两个蓝玉旗下的游击将军首先一人一边去拉开墓门,只听到吱吱喳喳的声响,墓门已经打开,正在此时,听到刘伯温大声呼喊,众军卧倒。
蓝玉最是机警,听到刘伯温呼喊,已然趴下,后边的将士却还不明所以,只听到嗖嗖嗖,墓里万弩齐发,站在前面的几排士兵哗啦啦倒下一大片。后面的人这时才想起卧倒。
大概有半柱香的功夫,弩声终于停歇,弩箭也不再射出。蓝玉趴在地上,一边暗自心惊,感叹这诸葛连弩果然神乎其技,非同凡响;一边暗自咒骂,他妈的,刘伯温,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的很,你给小爷安排的好差事,小爷今天差点三次把性命给丢掉。
又过了半柱香功夫,众人才陆续爬起站了起来,两个游击躲在门后,没有被弩箭射到,清点了人数发现,这么慌乱一阵,竟然有几十个人或死或伤。蓝玉派人把死者伤者抬出墓道,其他人都看着刘伯温和蓝玉,不敢乱动。
刘伯温看到此情此景,心想难以再驱使士兵在前,于是自己壮着胆子,带着两个家童率先走入墓中。两个童子各执一个火把,手臂因为害怕而不断抖动,众军在外看时,竟然有一种鬼影绰绰的阴森之感。
蓝玉手提青龙偃月刀也随后踏进墓中,其他人一看,主将都进去了,于是也只好在后面战战兢兢地跟进来了。
刘伯温看诸葛亮这大墓,非常开阔,上下有十米左右高,左右更是有二十多米的长度,正中停放这一支大棺椁,两旁各有一只石雕座椅,定然是模仿诸葛亮生前所坐素车雕成。在棺椁的正后方排列着三排强弩,每排九个,都对准了墓门方向。
几个拿火把的士兵于是团团围在棺椁周围,刘伯温挑了几个身体壮实的士兵,让他们去打开棺椁。几个士兵壮着胆子,一起把盖子抬了起来。
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没有尸体,放着的是一把羽扇,一套衣冠,和一轴书册。
刘伯温拿起书册,伸到两个家童的火把那里去看,正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刘伯温仔细端详,捉摸不透什么意思,于是把书册卷起,放入袖中。
然后刘伯温派士兵抬起棺椁,走出墓室。派人千里请旨朱元璋将武侯墓迁移到哪里去。朱元璋说四川成都千里沃野,就把武侯棺椁停放在武侯祠吧。
自此以后,朱元璋满以为朱明江山万年永固了,于是找机会杀了知道此事的刘伯温,蓝玉,李善长,胡惟庸等人。而徐达由于终生未吐露关于此事的一句话,保得后半生的平安。
然而,令朱元璋想不到的是,龙脉虽断,龙气仍在,二百多年后,张献忠终于在四川兴风作浪,自立为王。
话说那刘伯温怀揣着那轴兰亭序回到家中,又拿出来仔细参详,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正在此时,有圣旨下,皇帝派胡惟庸送来御医煎熬的汤药,刘伯温喝下以后,觉得肚子里有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十分痛苦。不久之后,刘伯温就一命呜呼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