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使隋炀帝断送了刚刚完成大一统的隋朝?
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急于求成!重蹈覆辙(没有吸取始皇教训)!
什么原因使隋炀帝断送了刚刚完成大一统的隋朝?
隋炀帝还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帝王,但因其好大喜功,而且荒淫无度,最终导致了国破身亡。
01
隋炀帝开拓西域,三征高丽,修筑长城、大运河,虽说好大喜功,但并不足以导致灭国。
公元605年,隋炀帝继位第一年,四处用兵扩张的野心就激发出来。当年出兵击败了北方的契丹,这让隋炀帝信心倍增。
两年后,隋炀帝派兵打败了西突厥处罗可汗,击败吐谷浑,开始经营西域。
公元610年,隋炀帝在洛阳用大演百戏来招徕西域商人,前后长达一月之久,免费供应吃饭、住宿。隋炀帝赚取万国朝拜的虚荣,西域商人赚取了足够的银子,这就是典型的朝贡贸易。除了博取了名声之外,对于隋朝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利益。
出于同样的目的,隋炀帝大规模征伐高丽。
公元607年,隋炀帝巡游到东突厥,见到了高丽使者,就想让高丽王高元到隋朝朝见。由于高丽与突厥有军事联盟,摄于突厥军威不敢答应,隋炀帝就以此为借口出兵高丽。
据史料记载,公元612年,经过几年的准备,隋炀帝派遣三十万大军征伐高丽,结果半路上遇到埋伏,最后仅有二三千人返还。
第二年,隋炀帝继续征伐高丽,后方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反叛,洛阳被重兵围攻。隋炀帝急忙撤军回援,大量军事物资都丢弃在了半道上。
613年,隋炀帝继续伐高丽,在平壤附近大败高丽军。高丽王大为恐惧,遣使请降。隋炀帝许之,遂班师回朝。
隋炀帝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得就是让高丽表面上服气,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实质的意义。
从大业元年(604年)到大业六年(610年),开始开发大运河,先后调集河南、河北、淮南、淮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及士兵三百多万人。其间还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筑长城,两次调发徭役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
总计在十余年间,被征发的民工不下一千多万人次,平均每户就有一人,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状。
公平而论,隋炀帝开发西域,征讨高丽,修筑长城、大运河,都是很有必要的形象工程。但也不是绝对亟需的工程,大量的徭役及财政负担,超出了国力、民力,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这可以看做是隋炀帝好大喜功,尽管民怨沸腾,但并不足以导致其灭亡。
02
荒淫无度才是隋炀帝灭亡的根本原因。
隋炀帝继位后,年年出巡,曾经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在长安、洛阳之间来回频繁巡视,更是司空见惯。
隋炀帝从京城浩浩荡荡巡视天下,其意义巨大。对于几百年分裂状态下中国,宣示皇威浩荡,展现大一统朝廷的威严,至关重要。
但每次出巡都大造离宫,兴师动众,规模庞大,耗费巨大。
仁寿四年(604年),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山西、河南几十万民工;次年营造东都洛阳,每月役使徭役多达二百多万人。
为了满足其荒淫无度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隋炀帝经常在月夜带领宫女数千人游西苑,巡游江都时,率领诸王、王妃、百官、宫女等多达一二十万人。所过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挥霍浪费可想而知。
几百年的分裂局面,经过隋初几十年的恢复发展,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其中,隋炀帝的功劳不可否认,这也是他有本钱到处折腾的根本原因。
然而,物极必反。不管你有多大的能耐,不加节制的折腾下去,最后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覆没。
大业七年(611年),王薄首先率领民众在长白山(山东章丘东北)起义。随后,刘霸道、孙祖安、张金称、窦建德等纷纷响应。
农民起义很快就遍布全国。杨玄感也在黎阳起兵,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
此时的杨广不是积极采取措施,处理国内矛盾,而是跑到江都,命王世充继续挑选美女充实后宫,每日酒色取乐。经常引镜自照,对萧后和臣下说:
“好头颈,谁当斫之!”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发动兵变,就把隋炀帝的头颅给没收了。
不管最终是谁砍下了隋炀帝的这颗好头颅,但根本而言,还是出于玩得太嗨,超出一般帝王娱乐的限度。
玩玩没有不可以,但玩大了就容易出问题。尽管隋朝的灭亡有许多具体的原因,但隋炀帝荒淫无度,在晚年懈怠政事,是其根本的原因,终究还是自身出了问题。
什么原因使隋炀帝断送了刚刚完成大一统的隋朝?
隋炀帝大兴土木,巡游江南,兵役甚为繁重,民不聊生,三征高丽用兵三百余万,使大批劳动力脱离了农业生产,耕稼失时,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巡游江南他强迫人民制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他与皇后乘坐龙舟,挂满彩旗,动用数千船只,纤夫几万人,所经州县,五百里之内贡献饮食,一些地方官为了生官,千方百计搜刮,所献食品吃不完,便埋掉或倒入运河使沿河人民倍受其害,还征发大批民工修驰道,劳民伤财,终于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廷内部发生分解,贵族杨玄感借农民起义,起兵反隋,大大消耗了隋朝的实力,加上各地起义人数达数百万,直接促进了隋朝的灭亡。
什么原因使隋炀帝断送了刚刚完成大一统的隋朝?
抛开私德不说,吐槽机觉得隋炀帝最终是输在了一个“急”字上,国家治理这个事儿,套用电视剧里的话叫“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你非得强行做下一代人才能干的事儿,必然遭到现实反扑。
根基未稳的开皇之治公元581年2月,北周静帝将皇位禅让于杨坚,国号更改为隋,自称汉太尉杨震后裔的杨坚开始了自己的统治,他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叫开皇。所谓开皇其实出自道教,是天地五劫的一劫之始,代表杨坚开辟新天地的野心。
在这个年号里隋文帝励精图治,不仅统一了南北,还把华夏封建王朝带到了新的高度,存粮、人口、制度均创新高。在当时没有人怀疑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来临,华夏将如大汉一般再次君临天下。
然而仅仅二十年的时间显然不够分裂已久的华夏恢复元气,南北虽然完成了和解,但信任基础并不牢固。帝国四面也强敌林立,突厥、契丹、吐谷浑、高句丽都不是易与之辈,开皇之治的基础是国家军事上的防御性策略,隋文帝的远征大多是惩戒性质,从没对塞外打过灭国之战。
隋炀帝那代人该做的事情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文帝杨坚去世,接手帝国的杨广一直有个错误认知——自己的王朝无比强大。事实上这个认知起码是不全面的,他也因为这个错误认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当时的隋朝严格说应该叫看起来很强大,纸面实力强的吓人,唯一的问题在于还没打牢基础。所以杨广这代帝王该做的事情是夯实国力,同时尽量制造周边国家矛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联合一些国家对外用兵。
这两个目标必须先后进行,最优先的任务是继续加强南北信任,减少世家影响,完成中央集权。之所以必须先后进行是因为削弱世家可能造成局部内乱,帝国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军队平叛。
大业何业?杨广继位之初似乎对自己该做的事情还算清醒,制定了一系列继续休养生息的政策,但自视极高的他显然不甘心只做个守成之君,杨广把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业,他要让自己获得超越父亲的伟业。
所以杨广很快就急不可耐的开始多线操作,立科举削世家让本就不牢固的基础更加虚浮;为了展示实力大兴土木让帝国财政紧缩不少,为了军事运输强挖运河让刚稳定十几年的南方再次乱了起来。
更可怕的是这家伙对军事征服的痴迷,很多人说三征高句丽耗尽国力,事实上大业年间隋朝一直在无差别的四面扩张。向正北和突厥、契丹发生过军事冲突,向西几乎灭掉了吐谷浑,向南把占城灭掉,向东的对手才是高句丽。
这种四面扩张除了耗费无算,更糟糕的问题是无法集中力量进行战争,强入汉武也只能单挑匈奴,对西域大部分以拉拢为主。即使后面的李唐都不敢连续发动战争,打一仗总要休养几年。
偏偏隋炀帝就敢不停的发动战争,大业年间的劳役已经超越了人口的极限,老百姓连地都种不安稳。军队也受不了强度这么大的连续战争,曾经横行天下的隋军士气急速衰弱,天下大乱终不可避免。
当群雄并起之后,基础不牢的后果终于暴露出来,南北世家手里有大量军队,王朝直属军队远在辽东,根本没有平乱的武力可用。曾经意气风发的杨广又变得消沉起来,坐视帝国覆灭。
总结起来吧,隋朝的突然死亡其实一定都不难理解,杨广的步子迈得实在太大,扯着蛋了。李唐用事实证明,想完成四面征服起码得三代帝王的努力,这是客观事实,不因皇帝的英明神武而改变,况且他也不算怎么英明神武,扯淡完毕。
什么原因使隋炀帝断送了刚刚完成大一统的隋朝?
隋朝的灭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从历史上还是个人观点上说,是隋炀帝一手葬送了隋朝江山。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暴君,他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在登基前善于伪装自己荒淫奢侈的本性,通过阴谋取得信任,最终成功夺得太子之位,杀害父皇杨坚自己称帝。要想分析他如何断送刚刚统一的隋朝,就得看他上台后干了些什么。
大兴土木,滥用民力为了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及方便游玩,杨广征调了大量民工,历时6年,开凿出一条北起涿郡,南到余杭,全长达五千多里的大运河。整个工程共运用了约1.5亿人工,导致了无数民工累死,饿死,有的民工还被杨广杀死。大运河的修成可以说是累累白骨堆砌而成的。
杨广在位期间的这一浩大工程,暴露了杨广滥用民力,穷奢极欲的本性,导致国家大量金钱被消耗。
荒淫奢侈,造船巡游杨广除了好色,生性好动。从大业元年起,他先后三次通过大运河到江都巡游,每一次游玩气派都大的惊人。如第一次巡游江都,大小船只数千艘,他坐的船叫龙舟,有四层,随行的嫔妃,王公大臣船只数千艘首尾绵延长达二百余里,光是拉船的纤夫就有8万多人。船队所过的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都是水陆珍奇,佳肴美味,吃不掉就倒掉。这些食物所花金钱都是沿途官员盘剥百姓而来,这就导致沿途许多老百姓倾家荡产,民不聊生。
东征高句丽,消耗国力杨广在位时面对饥寒交迫的人民,杨广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来改善民生缓解矛盾,而是通过四处征战的方式来转移人们的视线。他发动了对高句丽的三次战争,这三次战争耗尽了隋文帝励精图治20年所积累的丰厚遗产,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弄得天下百姓怨声载道,隋朝也由此走向衰竭、灭亡。
在东征高句丽的过程中,征用了大量民工与船只运粮,在大业八年,杨广下诏大举进军,结果水陆军队全部失败,这次征伐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当地的农民起义不断,给隋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威胁。
隋炀帝统治以来数次巡游以及穷奢极欲的挥霍消耗了巨大的财富,使得隋朝的经济走向崩溃,而无止境的徭役和兵役,使得千千万万的农民无法生存。农民无法生存,只有铤而走险,举义反抗暴政了。隋末第一支农民起义军是由山东长白山的王薄号召起来的,他的口号就是反对远征高丽,无数逃避兵役徭役的农民参加进来。之后,各地备受兵役徭役之苦的人民纷纷响应。
就这样,隋文帝杨坚刚刚统一的隋朝在二儿子隋炀帝杨广的手上断送了。
什么原因使隋炀帝断送了刚刚完成大一统的隋朝?
隋朝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使长期四分五裂的国家,重新回到了大一统时代。但可惜的是,它仅存在了三十七年,就终结在了第二代隋炀帝杨广的手里。
隋炀帝年轻时,继承隋文帝在位时的既定方针,对隋朝的繁荣发展功不可没,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但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穷奢极欲,刚愎自用,成了葬送隋朝江山的掘墓人。究其原因,大致有五。
第一,好大喜功,劳民伤财。隋朝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分裂,民心所向,最大愿望就是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但是,隋炀帝好大喜功,连发徭役。动辄征发几十万、上百万民夫。掘壕沟,筑东京,造大船,修驰道,建长城。连年累月,生民不得喘息。
最严重的要数三征高丽。接连两次失败后,已是人口减少,民生凋敝,社会动荡不安。就在这种情况下,隋炀帝不看时势,一意孤行,仍然坚持出兵攻打高丽。
第二,民不聊生,流民为患。隋初的繁荣发展,使人口激增。大业五年,达到了四千六百多万。这就需要更多的资源来供养。
但隋炀帝频繁征调民夫,破坏了社会的经济基础。为了躲避徭役,人们大批流亡,脱离生产,生计无着,只能抢掠,揭竿而起,起义造反。
第三,骄奢淫逸,不理朝政。隋炀帝执政后期,生活奢靡不堪。在扬州修建“迷楼”,遍纳天下美女。还在楼中设有很多机关,如“御女小车”,巨大铜镜等,用于变态享乐。
隋炀帝常年沉湎于 “迷楼”之中,不理朝政,使自己与外界隔绝。炀帝生性多疑好杀,
近臣怕他发怒,不敢据实以报,致使应对迟缓,时局失去控制。眼看大势已去,近臣决意弑君,隋朝随即覆灭。
第四,门阀自重,祸起萧墙。隋朝的门阀势力不可小觑,也是当时社会的一大痼疾。如果没有这些贵族势力一马当先,光靠流民为主体的起义军,恐怕一时也难成大事。如太原留守李渊,掌控关右十三郡之军,却与突厥联手,起兵反叛自己的主子。
再者,江都通守王世充,总揽三万江淮劲卒反水。还有宇文化及于扬州叛乱,这些都是隋朝灭亡的内因。
第五,除恶不尽,遗患后世。隋文帝当初平灭南陈、北齐后,对前朝官员,虽诛杀惩治了一大批权幸之臣,但也有一部分被留用。让他们掌控了地方政权。这些人本来就有亡国之恨,与隋朝离心离德。遇有风吹草动,便立刻改旗易帜,反叛为患。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隋炀帝失政与朝,失心于民,破坏了隋朝初期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最终断送了隋朝来之不易的大一统江山。不禁令世人扼腕叹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