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捐献解剖,使用后会如何处理?

我不知道遗体捐献有没有什么条件,只是突然很想知道我的遗体被使用完毕之后,是归拢到一块火化,还是把我扔到垃圾桶里hhhhhhh肥肠好奇

  本人在2018年就签订了遗体捐献意向书,是第178474位捐赠志愿者,而且小说里也提到了相关细节,算是对这个问题比较了解。

首先,报名捐献,签订意向书没有任何条件,但是真正捐献时需要家属同意

  现在医学生实践所使用的“大体老师”极为紧缺,差不多一学期一个班只有两具,人体的复杂程度是模型无法模拟的,不在人身上练手,学生只能纸上谈兵。

  极为紧缺,所以报名没有任何限制,毕竟这是一个伟大的善举,对人类的医学进步有着积极意义。现在各地红十字会都可以报名登记的,不过红十字会报名比较麻烦,也可以直接搜索“器官捐献”,在网上报名登记。

  现在签订意向书只说明您有捐献意向,但是真的要完成捐献,还要过家属这一关,但是人同意捐献,但家属反对的话,捐献依旧无法完成。

第二,遗体捐献后

  遗体拉到学校冷库,一般都是零下30度急冻保存,用的时候再缓到4度左右。学校方面对捐献者,也就是大体老师是极为尊重的,一来是尊重生命,二来是尊重你的心中大爱,一般都会有默哀,鲜花等仪式,有的学校还会介绍大体老师的生平,甚至会传达大体老师生前的遗愿,比如说对学生们说的话之类的。

  我自己遗言想好了:孩子们,整,皱一皱眉头不算英雄好汉!

  过后就准备上手了,小刀呲儿这么一剌,人体各个部位,各个器官都得让孩子认识一下啊,哪是心肝脾肺肾,哪是肠子肚子,外面什么样,里面什么样,你就躺那吧,反正啥也不知道了。

  基本上一学期过后,咱就不剩啥零件了,千刀万剐。

  有大体老师曾经留下伟大的遗言:我宁愿你们在我身上割千刀万刀,也不愿让你们在患者身上割错一刀。咱千刀万剐不叫事,总比烧成灰好吧?

  遗体捐献,就是这样的“下场”,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也无可厚非,听起来似乎真的很难接受。

  我欣然接受,没觉得自己多伟大,只是世界观的问题——我觉得那时候我都死了,反正也不疼,你们觉得有用就用呗,废物利用。

  说是向医务人员致敬,光说没用,咱登个记,到时候把自己捐了,让下一代医务人员练练手,也让他们向我致敬,这才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当然,这东西是不能强求的,捐献遗体的确很高尚,不捐献也是个人的选择,不应该道德绑架。

  只是,老刀我觉得,人生一世,留下文字,留下精神,会比留下一罐骨灰更有意义吧……

  我是文立刀,一个不在乎留下遗体,却想给这个世界留下文字的小说作家,厚颜求一波关注。

遗体捐献解剖,使用后会如何处理?

医学院对遗体捐献者,从捐献的哪一刻开始,到成为学生医学路上的大体老师,直至大体老师“退休”为止,整个阶段都是非常尊敬和敬畏的,不可能扔到垃圾桶。

先说遗体捐献的过程

所有的遗体捐献者都是勇敢大义,也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举动,值得永远被铭记和认真对待!包括捐献者的家人。捐献者让人感到生命的重量,这份重量是希望,是逝者对生者的信任,医学者对逝者的誓言!

遗体捐献流程都有严格的仪式,现场的气氛严沉重,先是集体默哀,随后深深弯腰鞠躬,每个人一步一步向前献花…

捐献者遗体归宿

1、捐献者遗体死亡时间不超过6小时,一般都会先取出大脑做样本,贡献于医学研究。

2、超过这个时间的,通常是先防腐处理,福尔马林等浸泡。

等到时机合适,让医学生解刨学习,此过程是医学神圣的,大部分器官做成教学标本,有些完美的标本,能永久性保留。也有的是定时更新,当一个学期结束时,大体老师也“退休”了,送去火化。之后骨灰撒向大海(根据各地的情况而异)。

3、捐献者的遗体,有的是直接做成断层标本。由于医学院、人体科普馆规定不能拍照,所有图片不能上传的网上。医学老师曾说过:“大体老师奉献了一辈子,最后捐献给我们学习,这不是景点,不能拍照发到朋友圈或网上”。

4、捐献者遗体有少部分是直接做成塑化标本。

最后,希望此问题下的自媒体们不要传谣。而提问者作为普通人,因为不了解,没见过医学标本,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很正常。

我认为是有必要科普,让更多人知道大体老师是会被好好保存,肯定是受到医学生的尊重。与此同时敬佩每一个意愿捐献遗体的人,都是无私的。

遗体捐献解剖,使用后会如何处理?

我是解剖学老师,我来告诉你。

首先,一具捐献的遗体,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因为,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比较强,去世以后,其实,愿意捐献遗体的人并不多。

2016年,红十字会做过统计,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遗体和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人数达到了169860人,全国累计实现逝世后器官捐献9996例,捐献大器官27613个。其中,2016年实现捐献4080例,每百万人口捐献率为2.98。

想一想,每一百万人之中,才有不到3个人愿意捐献自己的遗体,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宝贵。所以,一具遗体,我们很久很久很久都用不完,会反复用,有些骨骼、器官被做成标本,很可能会永远存放在这个世界上。

其次,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尊重遗体。在使用遗体前,会向遗体鞠躬,道一声:“感谢您为医学所作出的贡献。”

最后,就算真有用完的情况,也会由负责人将遗体遇到殡仪馆火化。火化后的骨灰,看家属的意愿,愿意接回去的,就接回去,不愿意接回去的,遗体会被安排在遗体捐献者陵园。

每年清明,解剖学会和红十字会都会组织扫墓,所有的医学院校都会有代表去,那里刻着历年来遗体捐献者的名字。

所以,题中所说的,用完扔到垃圾桶里,是非常荒谬的说法。每一位捐献过遗体的人,都是伟大的,勇敢的,值得尊重的,所以,没有人会这么做。

遗体捐献解剖,使用后会如何处理?

随意丢弃是不可能发生的,关于这点你大可放心。

我有很多同学曾在医学院读书,他们就告诉我一些关于他们解剖课的一些事情。其中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学告诉我说,他们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刚开始接触解剖课的时候,大家还是都觉得很可怕,尤其班里的女同学更是吓得要命。但没过多久,大家就习以为常了,有些同学有时还会一个人呆在解剖室进行操作。

那些被解剖的尸体,他们都称为“大体老师”,教授们每次授课之前,都会向他们强调这些捐献者的伟大和无私精神,有个老师还会引导同学们把手放在胸前,可能是为了表达对捐献者的感激吧。

同学们渐渐的把这些解剖的遗体当做学习的一些工具,有一次两个男同学在上课间隙时间,在哪里玩耍打闹,没想到一个男同学竟然随手拿起解剖下的一个手臂,开玩笑要打另外一个同学,马上又放了回去。

可却被老师看到了,老师的脸瞬间就变了,发了很大的火,狠狠的训斥了大家,骂了很难听的话,一直到下课才停,之后这个打闹的男生被进行了通报批评。

其实,捐献遗体也有严格的规定,对于遗体的使用和后续处理也都有完整的流程体系,遗体捐献之后,一般都会做防毒处理,用作解剖研究之后,少量会制作成标本,大部分或进行火化。在北京就有专门对这些大体老师火化的场所。当然也会尊重捐献者家属的意见,选择做防腐处理永久保存或由家属自行处理。

所有从事解剖工作或医学领域的从业者,对无偿捐献遗体的死者豆怀着很深的感恩之情,他们为人类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才能使得人类的寿命得到了很大的延长,很多疑难杂症得到了治愈。

遗体捐献解剖,使用后会如何处理?

我是临床系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还是比较了解的。

关于遗体捐献仪式的问题,其他回答已经说的很详细了,我主要谈谈我们上解剖课的情况。

我们的解剖课是理论知识和上手实验相结合的,整个解剖课分为三部分,先在教室里学习人体构造,然后再去解剖实验室观察大体老师(捐赠者的遗体),期末考试的时候亲自上手操刀解剖一具新的大体老师。

在解剖实验室中,大体老师被保存在专门的尸体保存液中,学生在观察大体老师的时候禁止拍照,也不得嬉笑打闹,在实验室中必须尊重大体老师。

那么,捐赠的遗体自始至终都要到哪里呢?

当捐赠者死亡后,进行一系列的遗体捐赠仪式,然后遗体会被保存起来,由解剖教研室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处理好的大体老师被运送到学校的遗体保存库(一个很大的房间,里边有一格一格的小房间,每个遗体占一格),当实验室需要遗体的时候,就从遗体保存库拿出遗体运送到实验室,供学生解剖。在我们学校只有大三的学生才可以解剖,大三学生解剖完的大体老师留给大一学生学习,因为时间太长而分辨不清人体结构的大体老师会被取出来进行火葬,骨灰会移交给亲属处理,如果找不到大体老师的亲属,那么就安葬到公墓之中。

我有幸帮忙搬过一次遗体,途中听老师说起死者(一位老兵)生前的嘱咐:“用我的身体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吧。”

每当想起这句话都觉得眼眶湿润。

遗体捐献解剖,使用后会如何处理?

人死后,既然把遗体都捐献出来了,就不必操心遗体的最终去向。

医学院的老师与学生都会尊重死者,不会随意把死者的遗体组织乱扔,解剖研究完后的遗体都会火化后集中树葬,为此还有一个集体的碑位,以便瞻仰与怀念。

我国提倡遗体捐赠,为了医学事业的发展,不少高境界的人士,无私的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国家,捐献医学事业,遗体就是活标本。大家都记得武汉疫情,捐献遗体的几位死者吧?是ta们捐赠的遗体,才了解到病毒的根源,有效掌握诊治病人的方法,医治病人不走湾路,得心应手,为病人治疗赢得了最佳时机,正是因为有这样崇高而伟大的捐赠者的奉献,才攻克了新冠病毒,还研制出了育苗。

医学研究之路无止境,有待更多捐赠者,为子孙后代,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遗体,这些捐赠者,值得人们敬仰与缅怀。愿ta们的灵魂永世长存在人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