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了解的诗人王维,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一面,最好是讲个故事?
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在音乐、诗歌、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广为流传。他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他的“破墨”技法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境界。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很有特色,他同另一位田园诗人孟浩然并称为“王孟”。王维在描写小桥、流水、人家的时候着墨并不多,但却能使人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意境,他能将诗情和画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大文豪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登第
王维的祖父是个管音乐的官,他的父亲去世很早,母亲信奉佛教。王维从小就具有艺术天赋,他精通音乐、绘画、书法,在文学方面更是具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边塞诗和山水诗都很有名。
王维年少时就很有才气,相传他9岁的时候就会写诗。17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去各地游历,在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孤独地流落到他乡,每逢佳节到来的时候就更加思念亲人,今天是重阳节,我知道我的兄弟们一定都去登山,而且每个人的身上也都系着茱萸袋,却单单少了我一个人。从王维的这首诗中,我们不难体会出他当时客居他乡的那份辛酸。17岁的少年,通常还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然而王维身处异地,怎么会不令他伤感呢?全诗描述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惆怅,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这份思乡之情,也道尽了无数异乡游子的心声,表达了两地相思的无奈。
王维在19岁那年,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了第一名。说起这个第一名,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因为王维不仅善于写诗,而且对书法、音律、绘画都很在行,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所以在当时长安的皇族中很有名,同岐王的关系很不错。王维参加了考试后,听说另一个叫张九皋的人,走了公主的后门,公主就给考官下令,要取张九皋为第一名。王维听到这个消息,就同岐王商量,希望得到岐王的推荐。但岐王的权势哪里比得上公主,于是他就建议王维以自己的才华去争取公主的推荐。
过了几天,岐王让王维穿上锦绣衣服,带着琵琶,到公主的府里去拜访。王维风度翩翩,非常惹人注目,公主看见后,问岐王说:“这是谁呀?”岐王回答说:“是个懂音乐的。”于是就让王维给公主独奏新曲。王维弹抚琵琶,音律优美,十分熟练,所有的客人都被他的琴声征服了。公主非常高兴,岐王趁机对公主说:“此人不只擅长音律,他的诗作更好,简直没有人能超过他。”
长江积雪图公主觉得很惊奇,就问王维说:“你有什么作品吗?可以让我看一看。”王维早有准备,从怀中拿出数卷诗献上。公主看过之后,连连赞叹说:“这都是我曾经读过的,从前还以为是古人之作,原来就是你写的!”于是正式邀请王维坐在客人的行列中。王维很懂得礼节,而且说话风趣,客人们都很喜欢他。岐王见时机成熟了,便说:“如果这个小伙子能在众多考生中得第一名,日后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公主问:“那为什么不叫他去应举?”岐王说:“听说您已经嘱托过了,第一名不是要给那个张九皋吗?”公主笑着说:“那是因为别人求情,哪是我要让张九皋得第一名的!”随即回头对王维说:“你要取第一名的话,我一定全力举荐你。”就这样,王维得了第一名,一举登第。
过了两年,他又成了状元,当时只有21岁。
王维的诗作
王维的诗在唐代自成一派,影响久远,流传下来的有400多首。他的五言律诗和绝句都很有名。在他前半生的作品中,体现了积极的进取精神。他曾经随军队出征边疆的少数民族,他的《使至塞上》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著名的诗句,描写了奇特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深远,慷慨激昂,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豪情。
在王维的后半生,经历了“安史之乱”,因此他这一时期的诗歌以描写田园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隐士生活为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数量很多,艺术成就也很高,如他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用细腻的笔触勾画出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动感的事物,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细腻、传神,色彩鲜明如画,语言清新、含蓄而生动。他的诗把诗情和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后人称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你所了解的诗人王维,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一面,最好是讲个故事?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今天我不谈王维的诗,也不谈王维的画,我只给网友们讲讲王维和玉真公主的故事。
王维701年出生在运城永济市,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岁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音乐天赋也很高,所以他一到京城,就成了王公贵族的宠儿。王维到达长安之后,到他中进士有几年,这中间,他游历在长安和洛阳之间。在十九岁时,719年7月,参加了京兆试。720年在吏部参加考试,却不幸落第了。
这次科举考试落第,对王维的打击很大。王维这个人很善于交友,在长安朋友很多,他的人际圈子里也有唐玄宗的弟弟岐王,但他们只是认识,来往并不多。他听说诗人张九皋找关系都找到了玉真公主那儿了。玉真公主是谁?唐玄宗的亲妹妹,一个妈生的妹妹。生于692年,比王维长九岁。王维听说,玉真公主还亲自写信给京城主考官,让他取张九皋为第一名。王维知道了这件事儿,就动起了心思,也想找找关系,走走捷径,找谁呢?这时他还不认识玉真公主。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去找岐王。
王维到了岐王府邸前,向岐王门人通报,要见岐王,岐王正在书房读书。侍者通报说:“有一个叫王维的求见”。岐王听到王维这个名字,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不知道王维这个时候为什么要找他?岐王吩咐下人说:“让王维去客厅等候”。
王维到了客厅,等了多时,也不见岐王露面,心中有些不安,觉得自已唐突。就在这个时候,岐王出现了,王维慌忙行礼,说:“鄙人冒昧拜见岐王殿下,打扰了岐王,心中甚是不安”。
岐王看着此人生得眉清目秀,风度翩翩,很是喜欢,说:“免礼了,坐下说话”。闲话几句,岐王就问:“王公子今日登门,一定有事吧?”岐王看着王维,王维脸红了。低头想了一想,抬起头来,看着岐王,说:“岐王殿下,鄙人拜见您,正是有一事相求。”
岐王看着王维,说:“有何事相求?说来听听。”
王维说:“岐王殿下,那鄙人也就直说了。”
岐王说:“但说无妨。”
王维说:“我有几篇文章,想请殿下指点,不知殿下有无时间?”
岐王说:“拿出来看看。”王维递上文稿。岐王打开阅读。阅读完毕,岐王看着王维说:“王公子的文章我看过了,你的意思我也明白,你下一步打算怎么办?”
王维小心谨慎地说:“多谢殿下关心,对朝廷科考的这类事情,我也不懂,一切还是请殿下指点。”
岐王想了想说:“这件事情还真有些麻烦,玉真公主已经举荐了一名叫张九皋的诗人,这个玉真公主呀,她想办的事儿,没有办不成的,在皇上那里,在朝臣里面,她都比我面子大,这一次头名状元恐怕非张九皋莫属了。”
王维有些失望,他看着岐王,说:“这事为难殿下了,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没有,容我想想吧。”岐王沉默不语。他环视着客厅,最后目光落在了那架古琴上面。他说:“王公子的古琴弹得不错,今天再为我弹一曲如何?”
“可以。”王维不知岐王为什么叫他弹古琴。王维坐到古琴旁抬手拨动琴弦,动作娴熟,姿态潇洒,乐曲凄切动人,感人至深。弹罢,岐王突然对王维说:“明天我带你去见玉真公主”。
王维说:“殿下,这不唐突吗?”
“没事儿,王公子这样的人,玉真公主一定会喜欢。”岐王到底是在给王维找帮忙的人呢?还是在为玉真公主找喜欢的人呢?这恐怕也是个千古之谜。
事情就这样定了。
玉真观是专为玉真公主修道建的。岐王带着王维进了玉真观,见到了玉真公主,岐王说:“公主一向可好?”
“好啊,是什么风把岐王吹来了呀?”玉真公主轻松自在,笑吟吟的看着岐王。
“今日无事,带了几个乐师,给公主解解闷,如何?”岐王兴致很高地看着王维。
“啊,难得岐王想着我,那就叫他们演奏几曲听听吧。”玉真公主很高兴。
“好啊”。岐王推出了王维。玉真公主看着王维风流儒雅,玉树临风,英俊潇洒,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悅,心跳也加快了。她在想,人世间还有这么貌美的男子。亏得岐王把王维送到了她的面前。
王维坐到琴前,弹起了《郁轮袍》,王维双手拨动琴弦,指法娴熟,姿态自然,琴声悠扬,从指间流出,时如大河奔流,时如清溪潺潺……一曲结束,余音绕梁,久久不绝,令人心旷神怡。岐王看着玉真公主陶醉的样子,他说:“王公子不但精通音律,还擅长诗文,山水画也很有造诣”。
“是吗?拿出来看看。”玉真公主十分高兴。王维拿出了准备好的诗文,说:“请公主过目。”
公主看完诗文,满面春光,她从心里喜欢上了这个既多才多艺,又英俊潇洒的青年,她也从心底里感激岐王。她说:“你这些诗文,我之前已经读过,只是没见到你这个人,今天岐王把你带来了,人才啊!”玉真公主说着话,心中的喜悦无法言说,她在想,这就是缘分吗?她有了相见恨晚之感。
岐王说:“现在科举取士,如若王公子能够得中,也能为朝廷效力啊。”
“是啊,这样的人才,必须为朝廷所用,今年的头名,非王公子莫属了。”玉真公主说完,叫下人拿出纸笔,写了一封推荐信,立刻派使者送到了主考官那里。
同年,会试王维得中会元,次年王维参加殿试得中进士。
自此,玉真公主和王维就经常相约幽会。但是,王维家里还有妻子啊。而且他和玉真公主这样不明不白的住在一起,万一唐玄宗知道了真情,会怎样?玉真公主天不怕,地不怕,万一出了事,唐玄宗不会把她怎样,但他王维掉脑袋都可能啊!其实王维想多了,唐玄宗本身连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都抢来做妃子,他的妹妹本是一个入道之人,感情寂寞,找个情人能有什么?如果玉真公主说一声要嫁给王维,唐玄宗会立马下旨让他们成婚。但王维吃不准,他害怕,他有时好像是有意躲着玉真公主,玉真公主看在眼里,心生怒意,最终借一桩很小的“伶人舞黄狮子案”,把王维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就是贬到山东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去看仓库。王维在那里苦苦熬了四年多,最后屈服了,辞去了济州司仓参军,潜回了长安,与玉真公主和好了,就住在玉真公主的道观里。在这几年里,王维的妻子心知肚明,心里生闷气,嘴上也不敢说,玉真公主可是唐玄宗的亲妹妹啊!731年,王维31岁那年,他的妻子气死了。王维也无所顾忌了,他和玉真公主在一起唐玄宗也知道,有时唐玄宗还到玉真观坐坐,看望妹妹,王维也在,什么事儿也没有,而且还给王维安排了官职,有了优厚的俸禄,王维也放心了。王维在妻子死后30年里,再没娶妻,他的官职却一路上升,一直做到尚书右丞,这都是玉真公主幕后安排的。761年王维去世。玉真公主(692—762)终身未嫁,在王维去世后第二年去世了。王维和玉真公主的爱情故事就此结束了。给后人留下了永远也讲不清楚的故事。
网友们看了王维和玉真公主的这段爱情故事,有什么感想呢?觉得王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欢迎点评。
你所了解的诗人王维,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一面,最好是讲个故事?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藉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开元九年(721)中进士,授大乐丞,累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两京陷落,唐玄宗奔蜀,王维从驾不及为叛军所俘,并被逼任伪职。乱平后,以陷贼论罪,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中丞,故亦称王右丞。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王维前期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积极热情,但也开始受佛老消极思想的影响。后期在政治上转入消极,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吃斋奉佛,成为“万事不关心”的“山中人”,安史之乱后,消极思想更加严重。他工草隶,善画,并精通音乐,这对他的文学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
王维前期某些诗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有的写从军立功的豪放气慨,如《从军行》、《少年行》;有的表示对权贵的藐视,并揭露现实中某些黑暗,如《寓言》、《不遇咏》;某些山水诗、边塞诗取境阔大,感情也比较健康,如《双江临眺》、《使至塞上》。但这一类诗数量不多。
王维后期的诗并沒有沿着前期诗的积极方向发展,他后期的诗主要是山水田园诗。这些诗表达了他对山水田园闲适安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陶醉,如《田园乐》七首、《辋川集》二十首等。在这些诗里,一切景物都显得那么闲静、冷寂,流露出一种对现实极端冷漠的虚无思想,这显然是他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的产物。但是后代许多有消极思想的文人却尽力地推崇他这些几乎和现实生活绝缘的、“萎弱少骨气”的诗篇,甚至把他抬到和李白、杜甫同样高的地位,这是十分错误的。当然他后期的山水诗里也有少数作品佛老思想流露得比较少,还有一些生活的气息,如《春中田园作》、《山居秋暝》、《送梓州李使君》等就属于这一类。
此外,王维也写了一些优秀抒情小诗,如《渭城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王维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在那些比较健康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的杰出才能,他既能概括地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表现“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这样的自然事物的动态。他还善于从自然景物中捕捉适于表现他不同情趣的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这种境界往往象画面那样的和谐完美,所以被称为“诗中有画”。他的诗很少用华艳的词藻,语言清新洗练,质朴中有润泽。正因为他的艺术成就较高,也就使他那些有消极思想的诗篇在当时和后代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你所了解的诗人王维,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一面,最好是讲个故事?
王维,唐朝田园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唐玄宗开元九年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传世。
乐于助人的王维我国唐代画马名家韩干以前并不怎么样,直到他遇上他的贵人——王维。在王维的赏识和扶持下,他才脱颖而出。
据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韩干原来在酒家打杂跑堂,经常为酒家送外卖,王维点酒,韩干送酒,一来二去,就混熟了。王维是个多面手:诗、画、乐俱佳。有一次,韩干去索取欠账,刚好王维不在。韩干在等待的时间觉得无聊,就随意在地上画了些人马。王维回来后发现地上的画,便询问家人,才知道是韩干画的。王维是热心人。古道热肠。他觉得这小韩很有绘画天赋(其实人家以前自学并经常画),就鼓励韩干专门学画,并资助小韩钱物,一帮就是十多年。
(王维《渭城曲》诗意图)
韩干在王维的帮助下,还向当时的动物画家曹霸学习。后来又经王维的引荐,韩干成了宫廷画师,终成画马大师。
供养僧人饭食的王维王维晚年信佛,“诗佛”这个名号就由此而来。王维一直生活在政治的漩涡里,当时李林甫执政,他处境尴尬,心情郁闷。官场里的残酷倾轧,使他望而生畏,所以采取了消极退避、明哲保身的态度。他在终南山里建有“辋川别墅",念佛写诗,弹琴吟啸。“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王维信佛,据说还在京师时,他就开始了每天供养十多个僧人饭食的做法。他在《与裴迪书》中也曾亲自述及:“山中与山僧饭迄而去。”可以佐证。王维写的禅诗《饭覆釜山僧》就更是明证。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敝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已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虚空。
希望这两个小故事能帮助您了解一个不一样的王维。
我是蒹葭堂主人,欢迎光临蒹葭堂,谈天说地,品诗论书。🙏🙏🙏
(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说明并致谢)
你所了解的诗人王维,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一面,最好是讲个故事?
王维的诗有名,他的画儿更有名儿,他的画儿能治病。此事绝非杜撰,其典故记载于台北博物院收藏的秦观的书法作品《辋川图跋》中(后附有原图与原文)。
宋代著名词人秦观居于汝南时扰于肠胃疾病,“吃嘛嘛不香”,食欲不振,日渐消瘦,请了不少大夫,吃了不少偏方,但都没有什么效果。
一日秦观的好友高符仲给他带来一幅画儿,说:“我给你带来一件宝贝,它肯定能治好你的胃肠顽疾。”
秦观打开一看,原来是王维的《辋川图》,言道:“那么多有名的大夫都没治好我的病,就凭一幅画就能治好病?”
高仲符很认真地说:“你只要每天多看看这幅《辋川图》,保证你的病会痊愈。”
秦观心内“呵呵”,半信半疑。为了不负好友一片热忱,遂每日于枕边细观此图。
秦观对书画本有钻研,对王维的作品亦是十分赞赏,每日凝神静心观赏着这幅《辋川图》,渐渐地感觉自己好像身临其境,与裴迪等人神游于美丽的辋川山庄:在竹里馆弹琴长啸,在辛夷坞赏花;听流泉响空山,看白鹭越青田;于清溪泛舟,循野径探幽……
秦观感觉好像自己已是画中人,渐入佳境,超然忘我,顿觉心胸开阔,忘却尘俗,耳目悦而神气清,虽是炎夏,却觉如西域雪山立于眼前,清凉无比。
就这样日日神游辋川图画中,过了些日子,秦观的胃肠疾病竟真的不药而愈!
有感于此,秦观自书《摩诘辋川图跋》记叙了此事,现这幅手迹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下图)
秦观《摩诘辋川图跋》,纸本,纵25.2、横39.4cm。凡16行,每行字数不一,共174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字: 余曩卧病汝南。友人高符仲携摩诘辋川图。过直中相示。言能愈疾。遂命童持于枕旁阅之。恍入华子冈。泊文杏竹里馆。与斐(应作裴)迪诸人相酬唱。忘此身之匏系也。因念摩诘画。意在尘外。景在笔端。足以娱性情而悦耳目。前身画师之语非谬已。今何幸复睹是图。仿佛西域雪山。移置眼界。当此盛夏。对之凛凛如立风雪中。觉惠连所赋。犹未尽山林景耳。吁。一笔墨间。向得之而愈病。今得之而清暑。善观者宜以神遇而不徒目视也。五月二十日。高邮秦观记。
观画治病其实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这就如同听一些优美舒缓的乐曲一样,能使人放松身心,调解神经,愉悦性情,从而使疾病自愈。
钱钟书曾经评价王维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宋代王维在画坛地位甚至超越了“画圣”吴道子,明代董其昌更是明确的在《画旨》中云:“文人之画,自右丞始”,只可惜的是王维并没有可靠的真迹流传下来,现仅存的《辋川图》《雪溪图》《江山雪意图》等均为后人摹本或伪托之作。
关于王维的画作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王维曾为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画了一幅巨石图,虽是疏疏几笔,却线条流畅,古朴天然,栩栩如生。
岐王非常喜爱这幅画,时不时拿出来欣赏一番。
一日天朗气清,岐王和宾客们闲坐谈笑,忽然间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室内一物冲破屋顶,飞天而去。
众人皆震撼不已,不知道是什么原故,后来取来巨石图,却讶然发现画中的巨石已不见,维余空白,才明白原来那天飞走的是画中的石头。
斗转星移,到了宪宗继位时,有高丽的使节来访,对宪宗言道:某年某日大风雨,神嵩山上忽然飞来一块大石,走近细观,见上面有王维的印记,方晓是大唐的东西,不敢私自保留,特意遣使臣送返大唐。
宪宗立刻叫人将此石与原画相比,竟然严丝合缝,丝毫不差,遂嗟叹王维神笔妙技,连忙派人海内外四处寻访王维墨宝,珍藏于宫中。又在地上洒了好多鸡血狗血,怕画上的东西再飞走了。
这则肯定是杜撰的“假新 闻”,但是从侧面反映了王维画作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宋代苏轼曾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正因为王维极高的书画造诣和音乐天赋,所以其诗在取景、布局、色彩及韵律方面皆用心谋划取舍,赋予其作品以诗情画意,使人读其诗时,脑海中自然呈现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园风光。
王维是个全才,在诗、书、画、音律方面皆造诣颇深,所以读王维的诗作时除了学习体会语言文字方面的精炼简朴唯美,还可以多从图画的立意、构图及音律等多方面研析体会它的美。
读王维的作品,是一种享受,多看看说不定真能治病哩!
你所了解的诗人王维,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一面,最好是讲个故事?
王维(701~761),唐诗人。字摩洁,原籍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作多写山水丶田园,幽静清新丶闲逸的境界与传神丶精细丶生动的语言,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又工书画,兼通音乐。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写的《送綦毋潜落弟还乡》就是一首诗中的故事:~~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这是王维写给友人綦毋潜的诗。(綦毋,为复姓)大意是~~清明盛世还能有什么隐者,杰出人才都在为国家效力。那些幽居山林的世外高人,都抛弃清贫走出寂寞。即然落第不能等待召见,谁说是我国的主张不行?你启程赴考时,江淮正度寒食佳节,现在东京洛阳,家家户户赶着缝制春衣。在长安的郊外,我置酒把盏为你饯行。知心的朋友啊,你就要踏上归家的路程。行船当步,浮舟江海,不几天你就要叩开自家大门。你将越来越远,消隐在远方的山林,落日的余晖斜照着这孤零零的古城。我们的谋略一时没有得到赏识任用,请千万别以为人世间缺少你的知音。~~兴致勃勃的去赶考,一心想春风得意,金榜题名,结果名落孙山,无脸见江东父老,心情难免伤感沉重。从这首诗形成的小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到,王维给落第之人以慰藉丶劝勉,有一种鼓励和振奋的作用。其意明动人,语言质朴真实,充溢着王维对友人的信任和希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