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七律之冠《登高》?
此诗是杜甫登临江边高处,触景抒怀之作。前四句写秋景,后四句写秋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此二句突兀而起,气势不凡,寥寥数字,便勾勒出了登高才能感知到的富有深秋特征的旷远境界。风用“急”形容,写出了秋风的声势,天用“高”描写,突出了秋天的廖阔,此是仰视所见,再俯视,只见“渚清沙白”,一派深秋景色,“清”、“白”给人以清冰凄凉之感。以上是静物描绘,但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急风之中猿啸声哀,渚沙之上飞鸟盘旋。“哀”字微透诗人愁苦的思绪,“回”字暗示作者空寂的心境。此二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景中寓情,可谓写景佳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二句写远景,诗人的视野更为开阔。句以“无边”、“不尽”起,顿给人辽远之感,千山林木,万里长江皆托四字之神力。“萧萧”写出了落叶之声态,肃杀可闻;“滚滚”写出了大江东去之声势,雄迈可见。细一玩味,不难发现,落叶给人飘零之感,流水给人伤逝之情,作者在有意无意间留给读者不尽的哀愁。可见,诗有此句,意象愈显雄浑开阔,情感更见慷慨悲沉。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二句笔锋陡转,触景抒情,感慨万千。“百年”、“万里”。时空交错,悲秋之情尽在其中。诗人之悲因何而生呢?句中自有交待,一因“常作客”,二因“独登台”,三因“秋”至,四因“多病”。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二句放言直抒秋思之意,可谓点睛之笔。“艰难”一句包含着诗人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潦倒”句是无力的悲叹,无奈之情沉郁悲凉。诗人一生嗜酒,今日登高本拟以酒浇愁,却因病停杯,唯一的精神寄托也丧失了,真令读者为之悲痛。
全诗感情沉郁苍凉,境界雄浑开阔,已属绝唱,从形式上看,此诗也达到了律诗之巅峰,的确是一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世之作。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何评价七律之冠《登高》?
杜甫的《登高》被后人评为七律之冠,是由其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决定的。
我们先来分析其内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写近景。“风急”是听觉,“天高”是视觉,“猿啸”是听觉,“哀”是感觉。“渚清沙白鸟飞回”是视觉。写岀这两句,是诗人俯仰之间的所见所闻,前句乃为仰视,后句乃为俯视。猿啸之哀,即透露诗人之哀。鸟飞回,暗示诗人居无定所,有家不能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写远景。诗人向远方眺望,看见了“无边落木”,看见了“不尽长江”。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已经唤起了诗人悲秋的凄清之感,再加上“萧萧下”、“滚滚来”,就使得这种凄清之情加上一层。前句偏向于空间,后句偏向于时间。诗人在这时空交织之中,感觉自己空有报国情怀,但却一直碌碌无为,其悲伤之情历历在目。
以上前四句,表面上看是写景,但情已在其中,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从这两句开始,进入直接抒情。有开头四句的写景作铺垫,在“万里悲秋”之中,诗人“常作客”,这就是诗人居无定所四处奔走,想为国家做点事情而不能,由此也同时造成诗人生活无着。这还不算,几十岁的人了,还身上带着病痛。在如此情况之下,为缓解已有的忧愁,独自登上高处。谁知道,反而使已有之愁更加浓重,这将情何以堪呀!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里进一步把忧思推向一个高度。在“艰难苦恨”的历程中,不知不觉地头发白了、胡须也白了。人老了,因为“潦倒”,不得不“新停浊酒杯”。不能为国家效力,自然也就没有奉禄,当然连“浊酒”也喝不上了。一生爱酒的诗人,连一口“浊酒”也没有,这由物质上的匮乏,进而引起精神上的难以慰借,使得诗人的忧困到了极致的程度。
下面我们从形式方面来讲一下:
任何一件好的件品,它之所以好,都是从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而形成的。光有好的内容,如果没有相应的形式来配合,那是做不到好的。如果没有好的形式,或者不喜欢好的形式,那就不能写岀好诗词、做岀好文章。比如要表达此篇的内容,就只好说:我好忧愁!我好悲伤!其他的就没话说了。
此篇为七律,其内容方面上面已经说过。现在我们说一下它的平仄对仗等方面。此诗之所以好,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平仄是完完全全符合要求的,根本没有突破的地方。此诗之所以好,原因之二就是它的对仗方面也是非常完美的。至于押韵,就更不必多说了。此诗之所以好,当然也因为它选择运用“景、物”选择得好。
如果把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运用文字的方法看作是一门艺术的话,我们可以把使用平仄对仗押韵这些因素看作是使用文字的技术。所以一件好的作品,就是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以上仅为本人浅见,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教?!
20191208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何评价七律之冠《登高》?
后人对先人的留下来东西只有收藏,珍惜,欣赏...而没有资格去评价。
《登高》,从中国诗坛大家到百度注解,时至今日都共同犯了一个错误—不懂,瞎解释。
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木在民间生活中有四个解释
1,放棺入土,叫“落棺”不吉利,常用俗语“落木”。
2,土木结构的房子,放在墙上的叫“大梁”,放大梁时有个仪式,有的地方叫“上梁”,有的地方叫“落木”。
3.沿江两岸的人把伐木叫“放木”,也叫“落木”。
4.沿江两岸的人运输木材是放在水上漂流,大批的木材先堆放江边,运输时,把木材往水里放的那一刻叫“落木”,把漂流时运输叫“放木”。
沿江人放木都是选时间,一年有五天固定的日子,在这个时间里会提前通知沿江的船家,这个日期里的江面上都是木头,没有船只。
无边落木萧萧下。意思是:流放的木头像奔腾中的千军万马,顺水而下。
为什么都要“落木”理解为落叶呢?
“落叶”在古诗词中常见。难道杜甫跟现在人一样,装文弄墨,把落叶写成“落木”?
如何评价七律之冠《登高》?
杜甫的《登高》被人们推为七律之冠。全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为何能成七律之冠? 答曰: 格律第一《登高》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它的格律十分严谨,让人佩服。
1、平仄与押韵
全诗的平仄规律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急”为入声,故为仄。
渚清沙白鸟飞回——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中,“白”为入声,故为仄。
无边落木萧萧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不”为入声,故为仄。
万里悲秋常作客——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多病独登台——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中,“独”为入声,故为仄。
艰难苦恨繁霜鬓——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浊酒杯——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浊”为入声,故为仄。
这是典型的七律中仄起平收格式。
韵脚“哀”、“回”、“来”、“台”、“杯”,在唐诗的平水韵中都属“十灰”部,发“ui”的音,押韵标准规范。
2、对仗技巧
格律诗一般要求颔颈两联对仗,但这首《登高》,四联全都对仗。
首联:上句“风急天高”对下句“渚清沙白”,上句“猿啸哀”对下句“鸟飞回”,对仗工整。同时句中“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设置精妙。
颔联:使用流水对,用“无边”写落叶的广,“不尽”写江水的长,用“萧萧”写呼啸的风声,“滚滚”写江水的奔腾。两句集中表现秋日壮阔悲凉的景象。
颈联:使用工对,“万里”对“百年”“悲秋”对“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意象密集,整齐相对,格调深沉。
尾联:使用双声叠韵对,“艰难”对“潦倒”,叠韵对叠韵,“苦恨”对“新停”,双声对双声,增加了音乐美。
总结:格律诗要求严格,作律诗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
而杜甫的这首《登高》,无论是平仄、押韵,还是对仗,都精深巧妙,紧扣主题又深化主题。可以说,这首诗的格律艺术已登峰造极,令人赞叹。
最后,以明代诗评大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登高》的评价结尾: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以上是我对问题“如何评价七律之冠《登高》?”的回答。
欢迎大家在我回答下方点评!也可以关注“维尼小怪”,查看更多好文章,和我一起分享书香!
如何评价七律之冠《登高》?
问题:如何评价七律之冠《登高》?
前言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唐朝七言律诗的一流作品。这首诗甚至被人称之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还是存在一点瑕疵的。
好也罢、不好也罢,我们看看古人为什么如此评价《登高》。
一、胡应麟称古今七言律第一
清朝的杨伦《杜诗镜铨》中认为《登高》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影响更大的是明朝的胡应麟,他在《诗薮》中说:
“此章五十六字..........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篇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评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亦有识者。胡应麟对于这首诗的评价,不仅仅是唐朝七律第一,而且是自古以来最好的七言律诗。
二、杨万里评价杜甫诗
其实,“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这句话出自杨万里的《诚斋诗话》,不知道为什么胡应麟安到了元人头上。
杨万里说这句的时候,的确用杜甫的诗作为例证,不过却不是这首《登高》,而是用了老杜其他的作品:
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予尝与林谦之论此事。谦之慨然曰:“但吾辈诗集中,不可不作数篇耳。如老杜《九日》诗云:‘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不徒入句便字字对属。又顷刻变化,才说悲秋,忽又自宽,以‘自’对‘君’甚切,君者君也,自者我也。‘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将一事翻腾作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诗人至此,笔力多衰,今方且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自非笔力拔山,不至於此。‘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则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诚斋诗话》这一段话里,杨万里引用了林光朝(字謙之)的话,它用来举例的是杜甫的七律《九日蓝田崔氏庄》: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说老杜的诗中都是佳对,特点是随意之间就对仗工整,而且诗意还有变化。例如“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而颔联反用典故,用来对仗,更有新意:“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颈联则充满了力量。尾联虽然不对仗,不过意味深长。
胡应麟将杨万里评价老杜《九日蓝田崔氏庄》的话,引入到评价老杜《登高》之中,合不合适呢?
三、登高好在何处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1、八句皆对不稀奇
杨万里诗话中评价老杜七律,主要从其对仗谈起,表示七律的难处在于:
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而杜甫《登高》的特点之一,也是对仗,《九日蓝田崔氏庄》是前三联对仗,而《登高》的四联都对仗。而且还有不少句中对:风急天高、渚清沙白。
对于诗人来说,八句皆对,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南北朝的很多诗人作诗喜欢大篇幅的对仗,在唐朝七律兴起以后,也有人喜欢通篇对仗。武则天的宰相宗楚客作诗既如此,因此这种八句都对仗的诗又被称为宗楚客体。
所以说,八句皆对不稀奇,有价值的是这八句诗意精妙。
2、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胡应麟称赞杜甫,称这首诗:
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章法就是整篇的布局,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无论写景抒情叙事,通篇围绕着一个“悲”字做文章, 诗人因秋景而悲, 因多病而悲、因艰难潦倒而悲。
字法,即练字,为一句话选择合适的字和词。句法,就是把选好的每个字词,在一句话中的安排调度。
例如《鹤林玉露》评价:
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四、对于登高的批评
有褒扬的,也会有批评的。
明朝的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就说到:
七言律不难中二联,难在发端及结句耳。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王世贞说自己喜欢杜甫这首登高,只是结尾处有点弱。
《五色批本杜工部集》:
起结皆臃肿逗滞,节促而兴短,句句实,乃不满耳。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说:
无论结语膇重,即起处“鸟飞回”三字,亦勉强属对,无意味。首联因为首句就押韵,所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哀、回都是平声)并不是完全对仗。抛开平仄不谈,胡震亨认为猿啸哀与鸟飞回,虽然意思相对,但是没有余味,过于刻意。
结束语
杨伦认为《登高》杜甫的七言律诗中最好的作品,胡应麟则说这首诗不但是整个唐朝七律的第一,还是古今七律第一。,
不过宋朝的严羽把崔颢的《黄鹤楼》评价为第一,明朝的何景明 (字仲默)取沈佺期的七律乐府诗《独不见》为第一。
可见读者的欣赏眼光是不同的,您觉得哪首是第一呢?
@老街味道
如何评价七律之冠《登高》?
前段时间电视剧《庆余年》里范闲就是凭借杜甫的这首七律之冠《登高》而一举成名的,致使后来庆帝和长公主都对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情有独佳,反复吟诵。
那么这首诗为什么会被评为七律之冠呢?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读完这首诗,感叹作者创作的才华,全诗无论平仄、对仗、押韵都无可挑剔,完美。可以说是七律诗的标准规范版本。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这首诗八句皆对,看起来却不露痕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胡应麟在《诗薮》评价道:
作诗大法,唯在格律精严,词调稳契,使句意高远,纵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体卑陋,虽一字莫移,何补其拙?如老杜”风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诗第一首。
清人杨伦在《杜诗镜铨》中就评价这首诗:
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甫的这首七律,就如同书法中王羲之的《兰亭序》一样,是无数后人不断学习的楷模,这首诗算是楷模中的楷模了。
同时这首诗也是作者对自己当时生活的历史时代和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
杜甫的这首《登高》,大约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大乱虽止,小乱未息,藩镇割据、外敌入侵,唐朝的国势依然颓靡。
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曾在其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青春作伴好还乡”,但他的归乡之旅并没有成功,时势动乱,他又贫病交加,行至半途,杜甫就返回成都,投靠他的好友严武。
可惜,不久严武逝世,杜甫失去依托,他只得离开成都,四处漂泊,最后到了夔州。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联想到自己当时的处境,百感交集,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每当读完这首诗,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已经看到了满头白发的杜甫,带着多病的身躯,独自登上高台,极目远眺 ,高处不盛悲!
俯仰之间,远近极目,好像一副萧瑟秋江图。秋天的狂风在怒吼,急风之中能听到猿竭斯底里的长啸声,渚沙之上飞鸟在不停的盘旋着,找不到落脚的地方。
它们好像在为国家的大好河山由于常年战争变得颓废而抱不平。而我杜甫又何尝不是像猿啸一样在心底里呐喊,像飞鸟一样不停的四处漂泊,一生忧国忧民,到老了却无依无靠,这就是安史之乱带给当时人们的真实写照。
诗中的形声色态,高哀清白就好像画家在用工笔一一点染。使人如临其境,雄浑高远。
秋天萧瑟,树叶也纷纷离开树枝,四处漂零去了。长江的水也滚滚的向远方流去,看不到尽头。
山上树木,山下江水渲染出一副生动的三峡秋景写意图。
杜甫几十岁的人了,身上带着病痛。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地头发胡须都白了。
他感叹自己空有一腔报国情怀,但却一直碌碌无为。
人老了,因为“潦倒”,不能为国家效力,自然也就没有奉禄,当然连“浊酒”也喝不上了。诗人一生嗜酒,今日登高本拟以酒浇愁,却因病停杯,唯一的精神寄托也丧失了。
当时的杜甫不仅物质上匮乏,精神上也难以慰借,可见忧困到了极致的程度。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就像《庆余年》里演的那样,杜甫的这首《登高》不仅在现在是七律之冠,相信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它也将会大放异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