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是如何描写战争的?有哪些艺术特点?
记得上中学时学到过《左传》里的一篇《曹刿论战》,这篇古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文如下: 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 同: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
《左传》是如何描写战争的?有哪些艺术特点?
谢邀。历史著作《左传》,描写战争尤其是它的特长。书中还反映了战争的进步思想,如″曹刿论战″、″弦高用计退秦兵"、″申包胥秦庭乞兵″等所表现的爱国思想。
🔥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如″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邲之战″等,都写得非常出色,对事件中的前因后果和交战各方的活动,都叙述得有条不紊,笔调灵活多变,并对故事加以详尽的描述,使故事首尾完整,曲折有致。
🎯《左传》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善良正直和险邪僻,无不维妙维肖,宛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书中的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精妙,达到″着墨少而寓意繁的效果。这些都显示了作者左邱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左传》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历史著作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故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司马迁作《史记》,很多地方釆用了《左传》的旧文;刘知几称《左传》为″著述罕闻,古今卓绝″。可见该书的可贵性。
🍀🌺🌇🌻☀🍃🌺🍀🌹
《左传》是如何描写战争的?有哪些艺术特点?
《左转》是如何描述战争的?有哪些艺术特点?
《左传》在战争描写中,注重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揭示战争胜负的内外因素。作者不仅仅把战争看做是刀光剑影的搏斗,而是将它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以全面叙述,因而着重描写战争的起因,展示双方的战前准备、战略战术的运用、将帅的个人素质,突出战争的发展过程,揭示出战争胜败的原因,并带有明显的思想倾向性。
《左传》的战争描写,还注意刻画人物,表现细节。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描写,既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也展示了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而细节描写既刻画了人物,对战争的宏阔场景又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和映衬。
艺术特点:
《左传》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该书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 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在叙述复杂历史事件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顺叙、倒叙、补叙等二十余种,奇妙无比。
《左传》是如何描写战争的?有哪些艺术特点?
左传叙事不枝不蔓,史中之圣。
《左传》是如何描写战争的?有哪些艺术特点?
《左传》是战争题材描写得最好、最有特点的一篇文章,它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如《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周全为理论基础,而曹刿深谋远虑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是取信于民的表现。如此,可以一战!本文着重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的重点写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和曹刿要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描述曹刿指挥鲁国军队进行反攻并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如文中精彩对话“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末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第三段重点描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文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是《左传》描写战争的名篇。
《左传》是如何描写战争的?有哪些艺术特点?
《左传》是一部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记录了春秋时期200多年间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史实。该书善于描写战事,注重叙述战争的起因和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有一个很经典也很有意思的故事叫“曹刿论战”,说的是一位出身很低微的鲁国人曹刿,在长勺之战中,主动请缨要求和鲁庄公应战齐国。尽管那些贵族官员已经在那里谋划,但是他不畏权贵,认为“做大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作长远考虑”。名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即出自这场战事中。当敌人三次击鼓后,曹刿分析是三击鼓勇气已耗尽,这时鲁军击鼓,进攻。齐军车辙大乱,旗帜也倒了,曹刿分析是惊惧奔逃,不是诈败诱敌,下令追击,鲁军获胜。当时的鲁国是个小国,这次战事就是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事案例。
还有一个有用外交手段解决战事的案例,“烛之武退秦师”,也是很经典的。这些几千年的典型战争案例,一直被后人传颂着,并且很有教科书的意义。
《左传》也是我国宝贵的古籍经典之一。书中的“诗笔”恰恰是对历史事件即所谓“史笔”的必要补充。在“史笔”之余,《左传》对事件、人物、情节上以“诗笔”所作的历史叙述,弥补了“史笔”缺少的心灵叙事,加强了“史笔”的批判力量,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在叙事功能上,“诗笔”的运用既调整了叙事节奏、延伸了叙述时间,又丰富了叙事内容、增强了叙事的诗意感。值得注意的是,“诗笔”并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的情感抒发,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左传》的“诗笔”或出现在叙事之中,或在事件结尾进行评价,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在显现深刻政治主题时又可以勾勒出诗意的世俗生活,同时,这种文学上的“诗笔”,深度挖掘了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看似诗意连绵,却更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