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禅不开城门投降而是死守等待援军能成功吗?
蜀汉灭亡时,尚有三支精锐部队,而且东吴的援兵正在路上,刘禅是有机会逆风翻盘的,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投降。
虽然当时曹魏大军压境,攻破汉中,邓艾又偷渡阴平,斩杀诸葛瞻,兵临成都城下。
表面上看,蜀汉已无兵力死守成都,实际上还是有办法的。
此时蜀汉境内还有三支军队,分别是这样部署的:
- 姜维亲率蜀汉主力数万人在剑阁险关阻挡了钟会十万余大军。
- 安南将军霍戈率军镇守南中七郡。
- 巴东太守罗宪率军镇守在吴蜀边境的永安。
这三个人里,除了姜维是蜀军统帅外,霍戈和罗宪都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霍戈曾经平定南中叛乱,魏国攻蜀时,要求带兵到成都协防,被刘禅拒绝。
蜀汉灭亡后,霍戈投降了魏国,晋朝建立后,霍戈曾经率军平定交阯、日南、九真三郡,被封为列侯。
《三国志》引用《汉晋春秋》:后遣将兵救援吕兴,平交阯、日南、九真三郡,功封列侯,进号崇赏焉。弋孙彪,晋越巂太守。
罗宪,蜀汉灭亡后,东吴欲趁火打劫,试图攻取蜀汉的地盘,结果东吴数万大军轮番进攻永安,打了半年,愣是啃不动。
及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又使步协西征,宪大破其军。——《晋书》
可以说,这俩人都是蜀汉后期的大将之材。
而当时蜀汉面临的局势是这样的:
- 姜维把钟会挡在了剑阁关外。
- 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
- 东吴三路援兵已经出发救援。
- 罗宪、霍戈的驻军尚未动用。
从形势上来看,对蜀汉来说,最大的危险来自邓艾的3万余人,这三万多魏军已经得到补充,并且随时可以进攻成都。
而成都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蜀汉派出抵抗的军队已经被邓艾歼灭。
对魏国来说,钟会的十万多军队攻打了剑阁险关,一直没有突破,时间一久,粮草不济,已经萌生退兵的想法。
东吴方面的援兵分为三路:
一路攻打魏国占据的军事重镇寿春,试图以围魏救赵的方式缓解蜀汉的军事压力。
第二路沿着沔水北上,试图从东面威胁汉中,汉中是钟会的大后方,一旦失守,魏军将被断了后路,所以很重要。
第三路是由将军留平前往南郡与驻扎此地的朱绩汇合,并商讨救蜀之法,这一路试图从荆州沿着长江直接进入蜀汉腹地,帮助蜀国巩固防线。
使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魏寿春,将军留平别诣施绩於南郡,议兵所向,将军丁封、孙异如沔中,皆救蜀。——《三国志》
这个时候,如果成都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是很难死守的。
刘禅逆风翻盘的办法就是退入南中。
南中七郡有霍戈镇守,而且还有一些驻军,再加上拱卫成都的蜀汉军队,还是能凑出一支可战之兵的。
而南中地形险峻,可依靠山川之险,据险死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同时,在撤离成都时,派人联系东吴,商议好救援路线。
这个时候就可以安排一场瓮中捉鳖的战役,围攻突入蜀国境内的邓艾军。
首先,让姜维抽调一部分兵力南下,从背面进攻邓艾。
让驻军在永安的罗宪引东吴援兵逆江而上,直接进入蜀国腹地,从东面进攻邓艾。
再派南中的霍戈率军北上,从南面进攻邓艾。
这样就可以形成北、东、南三面合围,歼灭邓艾率领的魏军,清除突入蜀汉境内的威胁,重构后方防线。
与此同时,东吴方面还有一支军队沿着沔水而上,从汉中东面威胁钟会。
姜维可以让剑阁关的蜀汉主力与东吴援兵联合行动,东吴那边只要在汉中东面发起了进攻,剑阁关的蜀军便对魏军发起反攻。
当蜀汉境内的邓艾军被清除掉之后,吴蜀联军便可以更大规模地对魏军实施反攻。
钟会本来已经粮草不济,就算一时半会儿打成了对峙局,钟会也会因为缺粮而退兵。
如果运气好,战略战术使用得当的话,还有收复汉中的可能。
但是,历史不能假设,刘禅后期把蜀汉搞得乌烟瘴气,就算他要死守,只要黄皓不除,朝政依旧腐败,照样得玩儿完。
如果刘禅不开城门投降而是死守等待援军能成功吗?
你还是没搞清楚,这个问题,历史学家,和历代军事家,早给出过评价。
死战是可以的,前提是你要有退路,万一打输了,你要有撤退的地方。但现实的正史在于,蜀汉从来就没有真正掌握过南中地区,也就是说你想打,是没有退路的,你不具备拼命的条件。
战争讲的是利害得失,打赢了,你啥也得不到,打输了,你连退路都没有,满城屠戮,就算从赌博的角度,这也是不划算的,两权相害取其轻,投降是最划算的选择。
所以别以为刘禅是傻子,人家毕竟是政客,就算阿斗脑袋不老灵光,那满朝文武也全是傻瓜白吃吗。
如果刘禅不开城门投降而是死守等待援军能成功吗?
刘禅即便不开城门投降,死守待援也不会成功脱困。
蜀汉的情况自先主刘备死后就一直很糟糕,夷陵之败,彻底败掉了刘备集团的家底,之前还能在汉中与曹操大战,且能够在荆州出兵北伐,但夷陵之败后,蜀汉面临的是诸多威胁,政权摇摇欲坠,连南蛮都敢侵犯蜀汉的边境,可见蜀汉是多么的危险。
刘备当时败光的不仅是雄厚的实力,还有的是人心。
连江东孙权那边都有张昭这样的投降派存在,怎么蜀汉会没有呢,很明显,蜀汉的投降派是被强力压制下去的,无法冒尖。
压制下去不代表不存在。
所以,刘备集团,也就是自刘备死后,刘禅和诸葛亮想要稳住蜀汉政权,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牢牢掌控兵权,掌控兵权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啊,所以才有了多次的北伐为借口。
说是讨伐曹魏,实际上重点是牢牢控制住兵权,有数目庞大的军队在手,内部那些投降派再怎么折腾也翻不起浪花。
而且李严的故事也很有趣,他算是益州的老人,但一直被诸葛亮派遣去筹集军粮,这可是非常得罪人的活,李严不干了,诸葛亮借大义惩处了他,而且把活继续派给李严的儿子,说明什么,就是要打压益州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和声音。
所以啊,到了诸葛亮死后,这样的掌控才算稍微弱了下去,但姜维手里头还是掌控着数目庞大的军队,因此在外力介入后,而且是切断姜维率领的军队支持情况下,刘禅很快明白自己的处境,他已经控制不住局面了,若不赶紧出门投降,恐怕自己就会被人捆绑着送出去,与其如此,倒不如自己主动些。
如果刘禅不开城门投降而是死守等待援军能成功吗?
在面对魏国数万大军压城的紧要关头,刘禅虽然害怕,但还是保有一个皇帝该有的风范,召集外围力量,全力抵抗。
他不是没做过努力,只是时不与他。
战事开始的局势公元263年,魏军三路伐蜀,布局如下:
征西将军邓艾为西路军,率三万关中精锐,从狄道进入甘松、沓中一带,牵制姜维;
雍州刺史诸葛绪为中路军,率军三万,从祁山进攻武街、阴平桥头,抄姜维后方;
镇西将军钟会为东路军,率十万禁军,分兵两路,从斜谷、骆谷进攻汉中。
刚开始双方局势平衡,邓艾的任务是拖住在沓中的姜维,等诸葛绪大军绕后包围。
可是姜维不吃这一套,一听说汉中危急,立刻率兵南下,赶在诸葛绪到来前渡过阴平桥头。
而主力钟会军方面,则拿下了汉中屯粮据点关城,并留下两万兵马围困汉、乐两城。
在姜维赶到汉中前,局势已经偏向钟会一方,于是他又南下,与成都派来的廖化、张翼合军,驻守剑阁。
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剑阁周围山高林密,东有汉水拦路,西有大小剑山阻隔,地势很险峻。
钟会虽然一路都有留下军队驻守,但体量过大,加上刘钦的援军从子午谷赶来加入,
又因为诸葛绪没能完成合围,军队被吞并,此时的钟会军还是保持着十万之众,在剑阁完全施展不开。
胶着之下,邓艾奇兵打开局面就在这胶着的时候,邓艾凭借过人的胆识,率三万人偷渡阴平,横行七百里无人之地,实行战术迂回,抄到剑阁后方。
在成都的刘禅听说这样一只从天而降的大军后,立刻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等二代人物前去迎战,并颁布诏书勤王。
当时蜀汉大部分军队被拖在前线,能够调动的只有两处:南中的霍弋军和永安的阎宇军。
据记载,时任永安都督的阎宇,在接到诏书后立刻率军前往成都,只留下两千人给罗宪。
作为蜀汉防御东吴的前线,守备力量不及汉中和南中,阎宇就任时曾率五千兵力增强防御,故可判断其守备力量至少在五千以上。
当时东吴听说魏军伐蜀后,派遣军队西进,名为救援,实是趁火打劫,所以罗宪的两千军队虽少,但已经是最大限度能留下的了。
估计阎宇至少带了三千人前去支援成都,可是此后阎宇就下落不明,这唯一一支勤王军也不知下落了。(后面再说明)
邓艾兵临城下,但成都周围还有不少力量:
首先是姜维大军,听到成都被围攻的消息后,立刻转头南下,东进阆中,绕了个大弯赶到郪县,距离成都只有七十里。
其次是南方霍弋军,一开始也想北上勤王,但刘禅让他按兵不动,可能是考虑到路程问题,远水救不了近火。
再次是成都周围的卫星城,如汶山、龙鹤、白马等地,都有一些可用之兵。
最后就是汉中战场的黄金围、汉城、乐城,但是正在被围困中。
军队看起来多,实际上真的有扭转局势的,只有姜维的军队,自接手汉中军务后,姜维手中就把持着蜀汉最精锐的军队,包括无当飞军。
剑阁对峙时,又得到廖化、张翼率领的禁军加入,军备得到进一步加强。
以他和邓艾以往的战绩来看,占到地利的姜维,如果率军进攻的话,那很大概率是能够解成都之围的。
胜利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蜀汉只占其一再说天时,本来曹魏群臣是不同意伐蜀的,先吴后蜀也是曹家三代定下来的方针。
尤其是曹操从汉中退军、曹爽兵败兴势后,对于蜀汉就开始采取防御,吴亡蜀自降也是朝廷上的共识。
司马昭执意伐蜀,本来就没得到多少人同意,只有钟会和他齐心,就连邓艾,最开始也是扭扭捏捏,不愿进军蜀汉的。
在剑阁时,钟会进不能进,十万大军光一天的消耗就十分巨大,司马昭想的是速战速决,主要资源还得用来对付东吴。
不过此时双方都没有拼死一战的决心,钟会也为司马昭攒足了资本,已经准备退走了,他要退的话,姜维也不会追。
谁知道邓艾奇袭阴平,打破了僵局,钟会被摆上了桌面,退的话,邓艾孤军深入,三万大军迟早给吞了,之前做的一切努力全成泡影。
钟会是硬着头皮前进的,不过他很幸运,姜维在听到成都被围后昏了头,主动撤军南下,把路让给了钟会。
于是钟会十万大军一路南下,派偏军追赶姜维,自己直接兵临成都城下,和邓艾抢功劳。
所以当时刘禅看到的,不止邓艾的三万军队,还有即将到来的钟会十万大军。
成都地区土地肥沃,没有剑阁、阴平那样群山环绕来保护,是理想的建都地点。
可一旦兵临城下,优点就极速转为弱点,平原地区很适合大集团部队拉开包围圈,而现在刘禅面对的,就是十三万人将要组成的封锁线。
更头疼的是,姜维为摆脱追兵,步子绕远了,在刘禅投降之后,他才刚赶到郪县。
其实就算他到了郪县,可没有优势兵力的姜维,如何能冲破这封锁线呢?
咱在这里不防大胆做个猜想,还记得阎宇的三千人马吗?
他们在接到命令后,昼夜不停赶到了成都,正巧遇到邓艾三万大军,一口就被吞了。
阎宇死于乱军之中,而这一切,刘禅都看在眼里。
刘禅可能分不清这是哪一方面的勤王军,可三千人马一下子就被全灭的惨状,已经足够让他胆颤心裂了。
成都方面,益州士族都不愿再支持刘家江山,对他们来说,兴复汉室不关我事,做名正言顺的曹魏官员,要比当割据王侯的伪官更好。
如此一来,蜀汉军只是占了个地利优势,可天时、人和一个都不占,北地王刘湛的所谓固守城池、以待外援,也只是他一厢情愿罢了。
刘禅是个聪明人,自然知道负隅顽抗的下场,不是惹急邓艾、钟会,等城一破大开杀戒,就是像吕布一样,被益州士族绑了献祭。
这两种都不是好路,于是他选择了第三条路:投降,而不是逃走,因为根本逃不走。
总而言之刘禅在面对邓艾军队时,如果死守援军救援的话,其实都免不了亡国的结局,甚至他的下场可能会很惨。
投降才是最优选择,虽然落了个坏名声,但家族也得到不错的生活,宁死不屈、君王死社稷是好听,但刘禅从来就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作者/史料多多: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如果刘禅不开城门投降而是死守等待援军能成功吗?
不应该派诸葛瞻出站,邓艾远道而来,人马不多,粮草不足,不足以持久作战!应该坚壁清野、诱敌深入,不与邓艾正面交战,集中兵力守卫成都,邓艾攻城不下、进退两难之时,蜀中各地援军在掩杀邓艾,必能大获全胜!
如果刘禅不开城门投降而是死守等待援军能成功吗?
开城投降,还能进爵安乐公,安享富家翁之乐。死守待援,恐怕一觉醒来已被朝中文武绑送城下献俘。蜀汉连年北伐,人力物力损耗不堪重负,蜀中百姓早已人心向背了。
此时蜀汉唯有三支军队,剑阁的姜维前有钟会大军,后有邓艾偏师,随时陷入夹击中。南中的霍弋军兵不过一万多人,增援成都实在是杯水车薪,而且还要弹压蠢蠢欲动的南中各部族。而永安罗宪的兵力也不多,还要警戒东吴军的趁火打劫。成都的御林军主力被诸葛瞻带走,在绵阳之战中覆灭,剩余的还有多少战斗力?
所以刘禅明智的选择了开城投降,既保全了自己,又避免了成都百姓免受战火屠戮的灾难。如果非要拿三国演义当历史,那就当我是放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