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演义,为什么总认为蜀国才是正义的一方呢?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反映,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正值元朝统治末期,以蜀汉为正统是在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
什么样的社会现状呢?元朝属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古代属于异族入侵,并颠覆了华夏正统的政权。
而且,元朝末年吏治腐败,有发生天灾,民不聊生,底层民众在民族主义的作用下,恢复华夏正统的呼声越来越高。
罗贯中也是其中的一个,《三国演义》实际上也是借历史故事,以小说的体裁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诉求。
《三国演义》里面以刘备集团匡复汉室,恢复中原为主线,把曹操塑造成一代奸雄,刘备成了匡复汉室的正义使者。
它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就是,元朝末年,底层民众期望有一个当代“刘备”出现,推翻元朝,恢复华夏正统的呼声。
事实上,这个元朝末年的“刘备”确实出现了,并且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朱元璋。
但是,小说毕竟是文学作品,不是历史书。
真实的三国历史,谁也谈不上正义的一方,东汉末年,吏治腐败,民不聊生,起义四起,改朝换代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群雄四起,天下陷入割据征战当中,也是必然的结果。
曹操统一了北方,给北方带来了安定,这也是积极的影响。
刘备打出恢复汉室的旗号,不见得是发自内心的,只不过恢复汉室这面旗帜可以标榜仁义道德,占据道德制高点,好吸引人才而已。
说白了,大家都是为了争夺天下,各自打出自己的旗号,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发挥各自的本事,仅此而已。
真实的三国历史,其实前期是以曹操为主线,刘备和孙权崛起之后,他们虽然登上了主角的位置,但戏份还是没有曹魏多。
毕竟曹魏作为当时天下第一大割据政权,占据中原以及天下三分之二,戏份是很多的。
如果大家对真实的三国历史感兴趣,推荐大家去读这本《三国不演义》。
这是一本关于三国时代的通俗历史读物,书里的内容完全基于正规史书,以通俗易懂的手法描写的三国历史。
读完之后就会发现,真实的刘备并没有那么伟大,诸葛亮也并没有那么神机妙算,曹操也并不是那么奸诈,孙权其实也有暴君的一面。
关羽大意失荆州,其实不见得全是关羽的错,东吴为了夺取荆州,准备了好几年,不是白准备的。
刘备的蜀汉集团内部,其实矛盾不少,比如刘封和孟达之间,糜芳、傅士仁和关羽之间,还有诸葛亮和其他人,多少都存在矛盾。
曹操在起兵之前,最初是致力于效忠汉室,既做过武将,也干过文官,而且政绩出色,但汉室朝廷内部斗争最终让曹操对汉室失去了信心。
真实的三国历史,其实比小说更加精彩,因为它真实发生过,这本《三国不演义》把这段真实的历史讲得很好,推荐大家一读。
看三国演义,为什么总认为蜀国才是正义的一方呢?
真实的历史,曹魏,蜀汉和东吴都是邪恶的。但蜀汉的邪恶是最邪恶的!
看《三国演义》,开始以为蜀汉才是正统,曹魏是篡权者,东吴是反叛者。但反复多次看了巜三国演义》,从中看岀了很多蜀汉的不正常!
第一,刘备入川。刘备入川前,诸葛亮在207年就提岀了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民殷国富”可以谋取为基业。张松,庞统,法正均称“益州户有百万”!然而刘备入川没有几年“益州疲惫”!怎么变成这样?
第二,《三国演义》,好象刘备诸葛亮,通过雒城一战,益州顺而得。实际上刘璋投降时那句话令人泪下“征战三年,民灾祸乱,皆我之过。”三年哪,祸害了多少百姓!《三国志》以及一些野史均称“益州户失过半!”户数都损失过半,人口数量损失绝对超过一半以上,这刘备诸葛亮得屠多少城才能做到?
第二,刘备征战不计,刘备称汉中王。“征民夫三十万,起造宫殿,二年之间,始成”!以一州之地,连续征战七年(从212年入川至219年称王),造成的祸害不提,以一州之地用民夫三十万,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朝代和割据者都是唯一的暴政!
第三,蜀汉反抗。222年闰八月,刘备兵败夷陵,消息传出,汉嘉太守黄元立即起兵反叛。这一节《演义》沒有,实际上,诸葛亮接到败报和黄元反叛的消息后,立即带着刘禅和文武逃离了成都,去了白帝城(永安),平叛事交给益州刺史雍闿。223年6月,刘备去世,刚平定黄元叛乱的益州刺史雍闿立即起兵反叛,占领成都一年多。牂轲太守朱褒,越巂太守高定起兵反叛,断绝了永安到成都的道路,南中少数民族也反叛,其他多则数千,少则几百反叛数十起。《演义》给诸葛亮创造了“安居平五路”的神话和“七擒孟获”的美谈。实际上,平叛历时三年,益州户口损失过半!能让户数,人口数量都损失过半,诸葛亮平叛手段有多残暴!
第四,冤案。蜀汉重大冤案主要有:彭漾谋反案,刘封被杀案,马谡失街亭案,廖立被废案,陈式被杀案,刘琰用鞋子打老婆案,李严被废案,魏延谋反案等等!
第五,穷兵黩武。刘备从212年至222年十年间,入川征战三年,下辨之战,争夺南四郡之战,巴西之战,,定军山之战,汉中之战,关羽北伐,争夺东三郡,东征之战,规模宏大,历时极长,可以说不是在战争就是在准备战争。诸葛亮主政十一年,平叛三年,然后八年五岀祁山。诸葛亮可以说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战争,根本就没有与民休养生息。蔣琬费祎主政十五年没有发动战争。姜维249年刺杀费祎夺取军权后至262年,十三年十一次北伐。将穷兵黩武推向最后的疯狂!
第六,苛刑竣法。尤其是诸葛亮主政期间,动不动废杀大臣,斩马谡张休李盛,斩陈式,斩刘琰,废向朗煮袭,废廖立,废李严,降赵云等等大臣,对百姓更是以苛刑竣法以治,民不敢言!
第七,大钱坑民。刘备为筹军资,铸当五大钱,当十大钱。诸葛亮平叛北伐,铸当三十,当五十大钱,幸亏他死得早,否则“当百大钱”已经铸好样币,准备执行了!
第八,官员众多。蜀汉只有一州之地,官员四万,同期的曹魏官员三万二千,东吴二万。
看三国演义,为什么总认为蜀国才是正义的一方呢?
中国历史,三国是备受人们关注而津津乐道的。其实不全是罗贯中创造了古代四大名著所致,而是早在宋朝三国评话就已经掀起了热潮,走进了千家万户。
宋朝是烽火连天,不断遭受契丹、西夏和金兵的铁蹄蹂躏,接连发生靖康之耻和崖山之亡,中原沦落,衣冠南渡,黎民百姓流离失所。
在这种国破家亡的大背景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成为了民众心中不熄的希望之火。而三国评话就自然成为文人说书的最佳工具。塑造了匡扶汉室的刘皇叔、上《出师表》的诸葛亮和"降汉不降曹"的关羽等明君贤相良将的英雄形象,来寄托对收复中原的殷切希望。
此起彼伏,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逆汉臣子作为"花脸",来烘托气宇轩昂的蜀汉集团。久而久之,桃园三义和卧龙就成为正统观的代表人物了。
尤其是,诸葛亮成为大臣的楷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被列入古代十大武宗之列;关羽恩怨分明、义薄云天,被树为古代武将中的圣人:关帝庙、关武圣。而做为诸葛贤相和关羽虎将的顶头上司刘备,当然是汉室当仁不让的承继人了。
《三国演义》恰好是锦上添花,用小说形式更加生动地展现了蜀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历史画卷,把三国史推上了巅峰。
舞台上,文学上,历史上,三国脸谱化早已成形,特别是一代枭雄曹操,虽本事超群,但杀杨修、诛孔融、逼荀彧及屠徐州等,自然要被划入非正统的异类。扬刘贬曹、厚蜀薄魏,早就铁钉板板了。
看三国演义,为什么总认为蜀国才是正义的一方呢?
在封建社会的观念中,刘备是皇室后裔,只有他得天下才是正统,这既是作者罗贯中的意识形态,也是当时社会的主体思潮。所以到现在还总认为蜀囯才是正义的一方。
看三国演义,为什么总认为蜀国才是正义的一方呢?
我认为这是几千年来,人们的封建思想意识中的正统观念广泛存在,认为蜀国是大汉室后人在位,汉室刘皇叔的天下,他是千真万确的正统天下独一无二的继承人。其他政权都是大逆不道乱臣贼子所为,是不能共天日的异己之类。尤其是在罗老先生把持住的龙头后,人们紧操其后,顺理成章,一呼百诺,自然一边站了。
看三国演义,为什么总认为蜀国才是正义的一方呢?
三国演义是个人小说思维方式,三国演义小说情节严重把诸葛亮演义成神一样的人物,严重违背一些事实存在历史,比如火烧博望坡就是,根本诸葛亮没有参与过。作者用小说个人需要,把诸葛亮说成了参与此战役。。。。。很多情节都是作者点缀故事需要,添加上去的。不能作为历史论证。只能是小说。正因为如此小说需求,罗贯中把诸葛亮神话了,个人色彩行为,成就了蜀国,让蜀国成为正义的化身,其实三国第一个被灭亡的就是蜀国,既然神话成正义的化身,还第一个灭亡,是不是讽刺的意义。所以说三国演义小说而已。还是尊重历史事实。小说只是小说,不能当成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