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三国演义》里的袁绍?
袁绍少年时代也是血气方刚,与曹操等畅谈天下。他们一起想经天纬地,干一番轰轰烈烈事业。袁绍有着得天独厚的身世,四世三公,袁家门徒遍于四海。从入宦海,袁绍就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才干,处处高人一头。在张角起事后,皇帝诏告天下勤王,袁绍和曹操等人都募兵响应,十八路诸侯袁绍坐在了盟主位置,曹操等人也只有俯身听命。但袁绍当上了盟主,又是势力最大的一方,却暴露出了骄横丶独断专行的弱点。天下未定,就自以为是,不能容纳天下英雄,连庶出兄长袁术也不尊重。刘关张落魄之日,正是明君用人之时。他却看不起,相反曹操善于接纳。后来正是关羽为曹操斩了袁绍两大虎将颜良和文丑,战局顿时逆转。袁绍谋士众多,却是握了一手好牌不会使用。四大谋士多次献谋划策,竟遭遇了悲惨下场:下狱的下狱丶逼死的逼死丶赶跑的赶跑,正是许攸寒心失望转投了曹操,帮助其烧毁乌巢粮仓,告诉了军事布局,才让曹操以少胜多,一举击垮袁绍,统一了北方。袁绍志大才疏,好高鹜远。不能用人,利令智昏。骄横独断,造成众叛亲离。一旦大权在握,就沾沾自喜,缺乏战略眼光,贪图享乐,腐朽昏庸。堪是外强中干丶虚有其表,忙忙碌碌,到头来为人做了嫁衣裳。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里的袁绍?
四世三公,故吏门生遍朝野。遇大事谋而不决。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里的袁绍?
袁本初四世三公,高门子弟,聪颖顽酷,豪侠仗义,广结名士,善纳英才,素有大志,姿颜威壮。
举义兵,反董卓,取汜水,战虎牢,威压西凉虎狼师。
安河北,灭公孙,冀,青,幽,并囊中入,大河以北睨群雄,一时风云无二。
战官渡,谋无断,决雌雄,逊胆才,一抔黄土埋壮志,失败亦英雄。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袁绍从玩酷少年成长为官渡之战前中国北方最大的一方霸主,肯定有其过人的胆略和能力,只可惜逐鹿中原时,与之争雄的是更具雄才大略,更有运气的幼时伙伴曹操,最终折戟沉沙,饮恨官渡,纵使霸业化云烟,袁本初也不失为英雄。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里的袁绍?
袁绍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三国演义》里着墨不少的一个角色。
在《三国演义》里:
年少时的袁绍是一个官宦世家才俊,拥有雄心壮志,初有名气;
中年时的袁绍,地广势众,人才汇集,名重天下,但他自己却成了一个多谋寡断、外强中干的庸主,最后一败涂地。
他还被塑造为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因为没能处理好诸子的关系,导致两个二子自相残杀,最终使得袁氏的庞大基业速亡。
因而,《三国演义》里人生成熟期的袁绍,可以概括为:色厉而胆薄,好谋而无断。
历史上的袁绍真是这样的人么?
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史料,还原一下袁绍这个历史人物。
第一,袁绍出身名门,自身优秀,年少得志。
袁绍出身东汉末期名门袁氏,名满天下。
自袁绍高祖父起,四代有五人处于位极人臣的“三公”高位,也即“四世三公”,而且家族中还有多人成为高官。袁氏的故吏门生遍朝野。
在这样显赫的家族背景下,袁绍并非成为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
袁绍相貌英俊,气质威严。凭借官宦世家背景,年少即为郎官。
20岁时,他出任濮阳县长,清正能干,初有名声。人生起步,就遥遥领先于同龄人。
不久,因双亲先后病故,袁绍服丧之后,拒绝朝廷辟召,隐居洛阳。
第二,袁绍年轻时便有匡扶朝政、胸怀天下的抱负,喜欢结交能人义士。
当时东汉统治日趋黑暗,宦官专政,残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党人”。
袁绍自称隐居,但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曹操等,结成了一个以反宦官专政为目的的政治集团。
袁绍的活动引起了宦官的注意,并受到警告,而且也受到父辈的斥责。但是袁绍依然不为所动。
第三,关键时候杀伐决断,诛杀宦官。
随着宦官集团与外戚大将军何进的矛盾激化,袁绍再三劝何进乘此机会杀掉宦官头目以免除后患。,但何进没有听从。结果宦官们先下手,斩杀了何进。
于是,虎贲中郎将袁术率兵攻打宫城,佯称奉诏,在内宫大肆屠戮宦官二千多人。
第四,讨伐董卓,成为关东盟主。
董卓领兵入京勤王,飞扬跋扈。
袁绍则针锋相对地与他斗争,随即被迫逃亡。
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声势浩大。董卓被迫挟持献帝迁都长安。
但是讨伐董卓的各州郡长官各怀异心,保存实力,最后化作鸟兽散,一场讨伐不了了之。
第五,实力壮大,名重天下。
不久,袁绍收服韩馥,得了冀州,吸收了一批勇将、谋士。
袁绍与曹操合击,连续击败袁术、公孙瓒以及陶谦的联军,大破黄巾军。
谋士沮授提醒袁绍迎立汉献帝,袁绍没有采纳。而曹操却抓住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
后来,袁绍占据冀、青、幽、并四州,地广兵强,暗自有了称帝的野心。
第六,与曹操决战,出人意料地惨败。
袁绍与曹操势不两立,决战不可避免的情势下,袁绍部下的意见各异,而袁绍犹豫、猜疑,反倒嫌弃屡谏的几名谋士,以致错失了战机。
实力强大的袁绍发布檄文、正式讨伐曹操,却多次战败,最后在官渡之战中大败,众叛亲离。
袁绍败退冀州后,陆续平定了多地叛乱。从此一蹶不振,不久病逝。
由于袁绍平素有德政,去世时,很多百姓为之悲痛。
谋士审配等矫袁绍遗命,奉袁尚为嗣。
袁谭、袁尚争权夺利,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袁绍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都相继死于非命。
于是,袁绍的雄厚基业瓦解,天下名门袁氏世族也从此中落。
小结:
综上所述,罗贯中运用《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中的基本素材,在《三国演义》里塑造了袁绍这个人物。
袁绍的人设是:出身名门,起步高,出名早,属于青年才俊;然而拿了一手好牌却打烂,最终落了个惨败,未成大器。
这个形象,基本上符合历史原型。
对于袁绍的性格特点,曹操的谋士郭嘉曾在著名的“十胜十败论”里有过概括,颇为经典。
袁绍有雄厚的家族基业、为人宽厚的名望、超群的才能。
但是,他由于自身的弱点,尤其是人生后期多谋寡断,对于形势多次判断失误,结果出人意料地惨败,从人生巅峰瞬间跌入低谷,最终未成大业,留下了一大历史遗憾。
袁绍的形象和人生历程,与秦末的西楚霸王项羽颇为类似,都是一代枭雄,而人生结局却都是悲剧式的英雄人物。
这也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启示。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里的袁绍?
袁绍是个典型的官二代,好面子,年轻时有英雄之气却也没有真正的作为。生活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时代,他劝何进诛灭宦官以及他的反董卓,不能不让人怀疑他是另有所图。并不是简单的忠君爱国。
袁绍在汉室倾颓之时,之所以能成为十八路诸侯的盟主基本上就是靠的家世声望,而且作为盟主他就是喜欢那个花架子,他却没有尽心尽力或者说他没有那个能力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让大家齐心协力把董卓赶跑。
反而在讨董过程中天天和那些“军合力不齐”的诸侯们整天吃吃喝喝,打自己的小算盘。再看他后来使手段夺韩馥的冀州,更可以看出他弱肉强食的豪强嘴脸。
他就是喜欢或享受“众星捧月”般的感觉!
他的“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家世,真的给他招揽了许多出类拔萃的文武人才,地大兵多将广,但是由于他的不会用人,又偏听偏信,致使在和曹操的关键战役“官渡之战”中败北。
他可以为了面子杀掉谋士田丰,他在失去众星捧月般的陶醉后,一下子丧失了所有的信心,一蹶不振意志消沉,竟而一命呜呼了,我们这才看出他的生命何其脆弱,没有了众星拱月的热闹氛围,他竟然活不下去了!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里的袁绍?
一、袁绍目光短浅,犹豫不决,少谋
1、在袁绍还是何进的亲信时,就推荐董卓入京,壮大何进的势力,帮助其铲除把持朝政的“十常侍”,可以说这波操作是引狼入室,进而才有后面的董卓总揽大权,破坏朝纲的事情。这一点可以看出袁绍目光短浅。
2、在官渡之战开战之时,袁绍不采纳沮授打持久战消耗曹操粮草的谋略,而其本人确想一举攻破曹操,进攻许昌;曹操攻打刘备而许昌空虚时,田丰建议袁绍集中兵力去攻打曹操的后方,但是袁绍以儿子生病推辞;在持久战时,田丰又建议坚守阵地,派兵奇袭河南,避实击虚,让曹操左右救援,疲于奔命,而后又是不听。当许攸截获曹操粮草告急的密报时,建议袁绍一路进军许昌,一路进军官渡,两路夹击,可惜这么千载难逢的时机!袁绍因多次生疑,遇事犹豫不决,同时又少谋略,最终官渡战败,直至被袁绍势力灭。
二、不会知人善用
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大州兵马,总共七十万大军,手下本来有许多有本领、有能耐的勇将,比如颜良、文丑、张郃和高览,他们各个武艺精纯、身怀绝技,能独当一面的猛将。
他不听沮授说颜良文丑有勇无谋之言,仍让他们去对阵关羽,然后被杀。这就是盲目用人,不听谋臣的下场。
在官渡之战关键时刻,他不用张郃来守屯粮的乌巢,却将一个嗜酒如命的淳于琼派来镇守。此时沮授建议派遣蒋奇护送,以防止曹军攻击,但袁绍又不从。最终乌巢被破!袁绍再一次不听谋士言,用错人!
更为致命的问题在于官渡之战后期,张郃、高览奉命去攻击曹操大营未果后,郭图趁机在袁绍面前诬陷张郃与高览(事实上,张郃在出兵之前,便不赞同这个计划,但又不能违抗袁绍命令,只好无奈前往。事情如他所料,曹营固若金汤,非短时间内可攻破)。而郭图此时在袁绍面前诬陷张郃早有反意。如此一来,张郃、高览只能投靠曹操。袁绍用错谋臣郭图,而不信张郃、高览二将!
所以总体对袁绍的评价就如曹操的评价:“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做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会知人善用!
(Ps:欢迎各位网友指教和点评,也非常期待各位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