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有没有陷害杨家将?
986年,杨业被逼着率数千兵马与十几万辽军大战,谁知退至陈家谷时,说好的援兵却不见踪影,杨业悲恸到捶胸顿足。
无奈之下,看着眼前伤痕累累的士兵,他不忍心让士兵们战死在这里。
于是劝说士兵道:
各位都是有父母、妻儿的人,他们都盼望着你们回家。今日大家自行逃命去吧,不要跟着我做无谓的牺牲。
回去之后,请替我报告陛下,杨业再不能为陛下效力了!
然而,他手下仅剩的百余名士兵竟无一人愿意离开,而是异口同声道:甘愿与将军同生共死!
杨业含着热泪点了点头,随即率领他们向辽军发起了冲锋。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百余名宋军战士,在比自己多几十倍的辽军围攻下,一个接一个倒下,直到全部战死。
73岁的老将军王贵张弓搭箭,射杀辽军数十人后,箭矢用尽,与敌军肉搏时牺牲,杨业的儿子也力战身死。
杨业则是拼尽全力,斩杀数百辽军,这不是吹牛,而是真有历史记载。
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契丹国志》
后来由于战马受伤不能奔跑,又转入树林与敌周旋。
没想到辽将耶律奚低一箭射中战马,杨业立即坠下马来,被契丹人俘虏。
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贵杀数十人,矢尽遂死,余亦死,无一生还者。——《宋史》
杨业这个名字,令契丹人闻风丧胆,就像汉朝时的匈奴人畏惧飞将军李广一样。
这样的人物,一旦劝降,不仅振奋辽国军心,更能极度打击宋军士气,于是极力劝降杨业。
但杨业却说:陛下以国士待我,我也希望在边疆杀敌守边来报答他,如今被奸臣所胁迫,致使大败,还有何脸面活着!
于是绝食三日而亡!
如此悲壮、惨烈的结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杨家将演义》里说,是奸臣潘美设计陷害杨家将,致使杨业兵入两郎山,陷入辽军重围。
杨家将在随后的金沙滩一战中,大郎、二郎、三郎战死,四郎、八郎被俘,七郎被潘仁美以103箭射杀。
杨业则是在突围无果后,一头撞死在李陵碑。
小说演义里是这么说,但真实的历史却天差地别!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这件事的大背景是宋太宗发动第二次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宋军分东、中、西三路共20多万大军向燕云十六州开进,其中杨业所在的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将。
宋太宗是个业余的军事选手,在开战后,依然遥控指挥,瞎干预,导致宋军大溃败。
东路军和中路军在溃败南撤后,只剩杨业和潘美所在的西路军还在燕云十六州境内。
这时,他们接到了宋太宗的圣旨,要求他们掩护寰、朔、云、应四州的老百姓撤回宋朝境内。
但辽军已经攻占蔚州、寰州,西路军已经是孤军,自身能不能安全撤离都成问题,更别说把百姓迁回宋境了。
但杨业不愧是名将,他当即就想到一条绝妙的计策:
请大家结合示意图看,会更容易理解。
现在敌军兵士气旺盛,不宜交战,而且朝廷也只让我们掩护百姓撤退,我们可以率军从代州出大石路。
同时,先派人秘密联系云、朔两州守将,当大部队从代州开动前往大石路(应州西面)时,让云州百姓先撤离。
当大部队到达大石路后,立即进驻应州,这时,辽军必定来进攻应州,趁这个机会让朔州守将带着百姓赶紧撤离,直接往石碣谷走。
注意,当宋军进驻应州后,就可以威胁辽军占领的寰州,所以辽军主力会被吸引在寰州和应州一带。
这时,再带着宋军主力掩护应州百姓,往石碣谷且战且退,并提前安排一千名弓弩手埋伏于谷口,再派精锐骑兵接应救援。
这样一来,辽军会被引入石碣谷的伏击圈,这样一来,不仅百姓可以撤离,还能保全宋军主力。
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宋史》
谁知监军王侁却认为此时手里尚有数万精兵,不应该畏敌如虎,应该大张旗鼓地从雁门关往北进发,直逼朔州,与辽军正面对决。
刘文裕(一个不懂军事的庸才)也认为应该与辽军正面交锋。
很明显,辽军势大,有十几万大军,不宜硬碰硬,杨业当即反对道:不可,此举必败。
没想到王侁听完后,竟开始嘲讽并威胁杨业:
将军平日里被契丹人称为“杨无敌”,不想今日却畏敌如虎,该不是有别的想法吧?
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宋史》
此话一出,问题的性质可就变了,杨业本来就是降将,王侁这话是在怀疑他是不是有叛国通敌的想法。
面对监军的冷嘲热讽,杨业愤怒交加,却又无可奈何!
因为主帅潘美至今仍是一言不发,保持沉默。
监军是代表皇帝监察诸将,要是得罪了监军,等回去之后,要是在皇帝面前打一下小报告,说你怯战畏敌不前,甚至通敌,那可就惨了。
宋太宗此人疑心很重,连这么大规模的北伐,都在遥控指挥,可见对权力之看重。
潘美兴许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明哲保身,一言不发等于是默认了王侁的主张。
连主帅都不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杨业无奈,只能率军大张旗鼓北进,与辽军正面作战。
临行前,他哭着对潘美说:
此行必定不利,我本是太原降将,承蒙皇帝陛下大恩,不仅不杀我,还授予我兵权,不是我畏惧敌人,而是要等待时机杀敌立功。
如今大家都指责我畏敌怯战,我应该率先与敌死战!
潘美再次沉默,杨业又指着远处的陈家谷说道:
请诸位将军在陈家谷左右两翼摆上步兵和弓弩手作为支援,等我转战到这里,大家就率军杀出,接应我,否则我必将全军覆没!
这回潘美终于开口表示同意,王侁也答应了他的要求,等他出发后,当即进驻陈家谷。
但致命的一幕终究还是发生了!杨业所部大张旗鼓北进之后,辽国名将耶律斜轸不敢大意,亲自迎战,他在大道两旁设计伏兵。
先派小股部队与宋军交战,佯装败退,当宋军追击一段后,突然伏兵四起,宋军陷入重围,杨业败退至狼牙村。
而埋伏在陈家谷的王侁,登上高地瞭望,等了一段时间也没看到杨业,心想,该不会是辽军败退了吧?
这打败辽军的头功可不能让杨业抢了去,于是率兵前进,与杨业抢功。
而主帅潘美,对于监军私自带兵离开的行为却无力制止,竟放任他离去。
看着王侁离去,潘美又犯了大错,他竟然又带着所部人马沿着河谷向西南前进二十里。
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宋史》
当杨业在辽军的重围中浴血奋战,从中午一直杀到日落时分,才到达陈家谷。
此时杨业身边仅剩百余人,而陈家谷却不见一兵一卒,事先约定的援兵一个都没有!
于是发生了开头那一幕。
潘美算不算陷害杨家将呢?从整个过程来看,不难理解,潘美可能觉得自己受到皇帝的猜忌,不然不会派监军来。
潘美为了避免猜忌,不敢得罪监军,即便身为主帅,也不愿仗义执言。
如果他以主帅的身份压制了监军,将来要是落下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罪名,那就惨了。
又或者,监军王侁再告他一状,也够喝一壶。
因此,他选择了一言不发,选择默许的态度,就这样葬送了北宋一员名将!
要知道,潘美可是北宋开国名将,在赵匡胤时代的统一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他曾经独自统率大军攻灭南汉,又与曹彬一起平定江南,宋太宗攻灭北汉时,潘美更是大破北汉军队。
可以说,潘美属于北宋开国功臣,有着很强的军事能力,而且资历上比杨业更老,选他做西路军主帅,也是应该的。
但是,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人,又怎么不会明白监军王侁的主张会害了数万将士的性命?
明知会招致大败,他还是选择了默许,这也是潘美晚节不保的一大败笔。
后人将其演义成奸臣潘仁美,是陷害杨家将的唯一责任人,落下一个陷害忠良的骂名,也算是一种惩罚吧。
宋太宗得知真相后,将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侁被流放金州,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王侁在后来宋军与西夏李元昊的战争中,再出昏招,导致宋朝错失了攻灭西夏的时机。
宋朝不杀士大夫这条规矩,终究还是反噬了自身。
而潘美当初的决定,背后的根源正是宋朝以文制武,对武将极端猜忌的心理造成的。
如果没有作为文官的监军出现,没有宋太宗的遥控指挥,估计燕云十六州直接打下来了,根本不会出现后面的情况。
终宋300年,知名的武将几乎没有善终的,一切的开端,就是从宋太宗开始。
贻误宋朝三百年,宋太宗是有直接责任的。
潘美有没有陷害杨家将?
没有。
历史上的潘美是一个忠臣。
而历史上的杨业战死于陈家谷口时,虽然潘美为主帅,但真正害死杨业的是监军王侁。
监军王侁急功近利却又刚愎自用,与辽军接战时对杨业说:“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
杨业反对王侁的策略,但是王侁说“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也就是说,王侁给杨业扣上了“反”的大帽子,杨业为证实自己无二心,勉强出战,导致最后中箭伤重被俘,不屈而死。
当时,潘美虽然所为主帅,但监军王侁“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还是王侁的主意。
潘美、杨业为什么没有抵死反对王侁?因为惹不起这个货啊。监军一职,专门负责找麻烦挑刺,曾经由御史担任,“御史言官”嘛,也曾由宦官担任。
监军最大的特征是与皇帝亲近,他是皇帝与将领的中间人,而且权力很大,可以节制将领。他说什么,皇帝能听得进去。
所以,王侁一说杨业“得非有他志乎”杨业就害怕了。
潘美也惹不起王侁。因为王侁不仅可以给宋太宗赵光义打小报告,更关键的是,赵匡胤死前搞了一个杯酒释兵权,唯独留下一个潘美没“释”,而赵光义“竹影斧声”拿下了皇位,非常疑忌赵匡胤留下来的这位唯一没“释兵权”潘美,心里对潘美早就不善。
再加上北宋本身就是一个惯于加强中央集权制的风格,王侁这个小报告打上去,往好了说,潘美的下场的丢官罢职,往坏了说,潘美可能就要全家一起上异世界了。
明代王夫之评价这件事就说,“潘美之陷杨业而不肯救,以避功也”。潘美的声望要是再高些,赵光义就肯定要下杀手了。
“竹影斧声”之后的赵光义,面对着当年唯一没有被“杯酒释兵权”潘美,但凡有一丁点理由,换谁都想宰潘美全家才安心。
所以,潘美纯粹是因为有难言之隐,不敢得罪王侁,只能眼睁睁看着王侁把杨业往火坑里踹。他要是敢阻止王侁,他一家老小的命就都悬了。
后世评书里抹黑潘美,其实是影射针砭时政。清代评书里抹黑了好几个忠臣,比如《薛家将》里的李道宗、张士贵,《杨家将》里这位潘美,《明英烈》里的马皇后,在历史上都是好人,到评书里都成坏人了。
评书之所以要颠倒黑白,是因为清代时,朝政多用老臣,或者叫保守党、保皇派,尤其是清末,抗拒镇压变法维新。
编撰评书故事的这些人,文人也好说书人也罢,还都比较有见识,他们之所以把历史上那些好人给栽赃诬陷成坏人,就是为了影射清朝廷的政局,是为了发泄自己对保守党、保皇派的怨气,故而不惜指鹿为马。
潘美有没有陷害杨家将?
曹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赵二没把他咋地。这种战争责任估计一般情况下曹斌脑袋不保。潘没于杨业不睦尽人皆知,杨业无敌名号不是空穴来风,别说曹斌潘美这样的三流,即是慕容延昭,高怀德,厮守信也不行。天时地利,杨业归宋,潘曾经带人屠城太原,杨业是北汉上柱国,仇肯定有。潘一而再再而三的贪墨战功,杨业并没有理会,陈家谷一站,潘临阵脱逃,陷害大将,兵败如山倒,论罪十个脑袋都不够砍。事到如今,有些人就不要拿宋史表面文章来定是非了
潘美有没有陷害杨家将?
宋朝历史是元朝编造的,看看就行了,不能当真。潘美是叛徒,卖国贼没有问题,当然也是大奸臣!
潘美有没有陷害杨家将?
这当然是子虚乌有的事儿啦。
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关于潘美的故事,大家不难知道,作为北宋开国时代的名将之一,潘美在历史上绝对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可惜明代的小说《杨家将》彻底将潘美(潘仁美)描写成大奸臣,并在名将杨业惨死一事上,潘美不幸地被误读为罪魁祸首,蒙上了千年冤屈。
雍熙北伐的大概经过
雍熙三年(986年),辽国出兵十万大举进攻北宋,宋太宗派东、中、西三路大军出兵征伐。其中,西路军主将为忠武军节度使潘美,副将为应路行营都部署杨业。
宋军出发后,一路征战,进展顺利。西路军攻出雁门关,接连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等四个州。然而不久,东路军在岐沟关大败,潘美、杨业奉命掩护班师,这时辽兵突然反击,夺回了寰州。当时潘美和杨业想要按照原定计划战略撤退。结果护军王冼却力主迎击,并答应在陈家谷接应,潘美无奈同意。结果杨业的步兵不低辽国的骑兵,战败后后退到陈家谷,结果发现王冼惧怕辽军而逃,最终杨业寡不敌众被俘,后绝食而亡,长子杨延玉也战死沙场。
那么这一过程中,到底谁要负责呢?
内心愧疚的潘美
客观地说,这场战役中,并没有人要陷害杨业父子,但必须要有人负责。
主要责任人:王冼
作为随军护军,实为皇帝安插在军中的亲信。他有直接向皇帝汇报的特权,可以随时为朝廷提供军情。所以他的职位虽然不如潘美,但权力更大。他是主战的始作俑者,而且没有接应杨业,是导致其死亡的直接责任人。王冼的处分也是最严重的:撤职发配。
间接责任人:潘美
潘美在这次战役中最大的错误就是对于权威的忌惮!
虽然潘美同意杨业的看法,但却忌惮于王冼的权威,同意了王冼的作战计划,而后来在王冼逃跑时,潘美还予以制止,但无法阻止王冼的行动。其实潘美完全可以自带一支军队去接应杨业,但受困于北宋的制度,只能被迫退军,造成了杨业之死。
西路军回朝后,杨业的妻子为杨业父子喊冤,控诉潘美置杨业于险境而不顾。潘美因此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但第二年就官复原职了,可见皇帝深知这其中的原委。不过,作为杨业的直接领导,潘美还是有责任的他就此有愧于心,心中怏怏不乐,仅仅几年之后,就病死在太原。终年六十七岁。
潘美为何成了“抹黑”的对象
在明代的《杨家将》小说中,潘仁美就变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奸邪之徒,其历史原型就是潘美。原著的中潘仁美成了宋太宗的岳父,为所欲为,成了权倾朝野的太师。这点到和潘美有了对照,历史中的潘美的孙女也嫁给了皇帝,最后也被封为太师。不过,他的孙女嫁给的是宋真宗,而且这个女孩儿二十出头就去世了,当时潘美还没死呢,而所谓的太师在当时不过是个荣誉职衔,而且潘美作为武将,后来被派往外地,从未权倾朝野,因为北宋是一个典型的文官王朝。
其实潘美被“抹黑”,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作者在暗讽当时的一位权倾朝野的大官——严嵩!
《杨家将》一般被认为写于明代的嘉靖时期,当时的奸臣就是有名的严嵩,而且他也被封为太子太师,作者这样写就是实实在在的暗讽啊。
纵观潘美一生,不愧为一世之雄杰,人中伟丈夫。宋真宗追封其为“郑王”,就连后世的朱元璋都十分推崇这位名将:
如汉陈平、冯异、宋潘美皆节义,兼善始终,可以庙祀。——《明太祖宝训》
而且老朱说到做到,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时,将潘美的灵位祭祀于帝王庙。
有时候不得不慨叹演义小说的巨大影响力啊!
潘美有没有陷害杨家将?
潘美没有害杨家将,潘美是北宋开国功臣,参与了陈桥兵变,是北宋开国名将,排名在曹彬之后,是配享太庙的北宋四大开国名将之一,配享太庙的四大名将是曹彬潘美李继隆曹玮四人,潘美没有害杨家将,但杨业杨七郎父子俩的死又与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