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武则天退位,还政于李唐的五位功臣为何会被唐中宗舍弃?
武则天退位没几天,唐中宗就跑来请安,看见武则天的面容后,大惊失色,母子二人随即一番对话,直接决定了五大功臣必死的结局!
原本,武则天比较注重保养和打扮,因此面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很多,也不怎么显老。
谁知,唐中宗李显看到武则天时,只见她面容憔悴无比,满脸尽是沧桑,看着十分可怜,这和武则天平时的面容差异极大。
到底还是亲生儿子,看到母亲这副面容,李显顿时大惊,心里很不是滋味。
武则天看到儿子惊讶的表情,呆呆地在那里一动不动,一眼就懂了,自己刚刚经历一场背叛,深受打击,又怎会不憔悴?
一想到这些,武则天再也忍不住了,她对着儿子李显,瞬间就哭了出来。
这下,李显也绷不住了,眼泪在眼眶里溜溜转,转瞬便热泪盈眶。
此时武则天跟他说了一段话,决定了五大功臣的命运!
她说,当年我把你从房陵接回神都,当然就是为了把这帝位传给你,可那五个贼子却贪图功劳,把我老人家弄成现在这个样子。
李显此时心里也不好受,一听这话,连忙跪下给老太太赔不是。
看着武则天悲伤地痛哭,李显劝了好半天,才让老太太的情绪稳定下来。
武则天这句话其实是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也是对儿子的最后一次教导。
她是在告诉李显,自己早在七年前就把李显立为太子,他是自己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将来自己死后,这皇位是必然传给李显的。
这天下大权本来就是李显的囊中之物,是铁板钉钉的,自己也老了,没几天可活了,皇位也不需多久就会给李显,可五大臣为何多此一举,一定要以武力政变的方式夺取皇位呢?
要知道,政变虽然可以提前夺权,但风险也极高,一旦失败,别说已经到手的太子之位没了,连同全家都得跟着遭殃。
沉思良久之后,李显终于悟出了武则天这句话的深意!
李显联想到了自己的当前处境。五大臣由于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复辟李唐的中兴功臣,其威望甚至超越了皇帝。
而且五大臣由于功劳巨大,在政变之后,手中的权力也达到巅峰。
再看看自己,根本没有自己的嫡系力量。
按理说,新皇帝登基,那新皇帝还是太子时的太子府班底就是皇帝的嫡系,可今时不同往日了。
李显当年还是太子时的班底中,魏元忠在武则天时代就被贬官到岭南。
崔玄暐倒是太子班底,可他是神龙政变的领导者,也是五大臣之一,他和那帮功臣的关系比跟李显还好。
还有个杨再思也是太子府嫡系,可他也被贬官了,当年李显的太子府班底早就被拆得七零八碎。
更严重的是,没有嫡系,可以重用外戚来制衡大臣,但李显连外戚都没有可依赖的!
李显的老婆韦皇后一家原本是一个大族,可早在武则天称帝之初,李显被贬到房陵后,岳父一家也受到牵连。
他的岳父韦玄贞被流放广西,早就死了,几个小舅子也一块儿被流放到广西钦州,由于不愿将家族里的女人嫁给当地土著,被当地土著首领一锅端了。
好了,现在的李显,就是孤家寡人一个,手底下没有一个大臣是嫡系。
而五大臣功劳大,威望高,深受百官爱戴,自己这个皇帝说白了就是个光杆司令啊!
很明显,这时的局势就是典型的“主弱臣强”!
醒悟过来的李显,从武则天的上阳宫离开后,立即就开始部署培养自己的嫡系,意图搞垮五大臣集团。
于是,李显为了稳固皇权,开始了一场针对五大臣的行动。
他具体做了这几件事:第一件,加强皇后的权力
在没有外戚可用的情况下,只有韦皇后挑担子了,而且这韦皇后性格强势,当初李显被武则天贬到房陵,多亏了韦皇后不离不弃,不断开导他。
而李显也养成了对韦皇后的依赖,加强了韦皇后的权力,自己就多了一个战友。
第二件,拉拢上官婉儿做盟友。
上官婉儿,在武则天时代就开始参与朝政,而且政治才华极高,现在武则天退位了,上官婉儿也得找下家。
双方一拍即合,李显先将她封为婕妤,成为自己的小老婆,再给升级到昭容。
让上官婉儿专司起草诏令,相当于皇帝身边的机要秘书加随行参谋。
这样,李显不仅多了一个盟友,而且得到了上官婉儿的人际关系网和政治资源。
第三件,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太子府班底重新聚拢。
李显对待这些旧班底,当初在武则天时代被判有罪的全部赦免,无罪的全部升官儿,尽量聚集更多的嫡系到朝廷里。
第四件,提拔一些方外之人参政。
所谓方外之人,大家都知道意思,但这里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左道”之人,就是一些喜欢玩政治,不好好修道、念佛的和尚道士。
李显任命了一个叫郑普思的术士为秘书监,一个叫叶静能的道士为国子祭酒,总之,一些搞政治投机的和尚道士得以做官。
李显通过这种方式,加强皇帝的力量。
第五件,拉拢武三思入朝。
既然韦皇后这边的外戚不够用,那就提拔母亲这边的外戚,而且李显和武三思还有姻亲关系,他和韦皇后、上官婉儿一道,成功将武三思拉拢过来。
自此以后,武三思成为了皇宫里的常客,经常和李显夫妇混在一起。
第六件,尊崇武则天。
为什么武则天死后,武氏一族没有遭到清算,就是因为李显尊崇武则天,他承认武则天的皇帝身份。
此举意在通过将武则天皇帝身份合法化,来弱化神龙政变的作用,这样就能弱化五大臣的功劳。
这个逻辑是这样的,李显他爹是皇帝,他娘也是皇帝,他自己是太子,最后皇位传给他是合理合法的,他要证明自己的皇位不需要通过政变也能合法继承。
这样五大臣发动的神龙政变,它的意义和作用就会被弱化,以此削弱五大臣的威望。
这几件事做完之后,李显的肌肉明显强大了很多。
在卫皇后、上官婉儿的运作下,武三思被任命为司空兼同中书门下三品,这是宰相级别的官职。
到了这一步,五大臣终于慌了,两边开始公开对抗。
最终在武三思的运作下,以“捧杀”的方式搞垮五大功臣集团。
先大肆表彰五大功臣发动神龙政变的功绩,再将这五人给封王,实际上是明升暗降,封王的同时,五大臣不再兼任原有职务。
最后,在武三思的构陷下,五大臣全军覆没,朝廷人事大换血,五大臣被贬官外地,除了两个病死外,其他的中途被武三思派人暗杀。
具体的过程就不写出来了,要花很长篇幅才能讲明白。
五大臣一死,李显也快玩儿完了!李显虽然登上了帝位,但终究性格比较软弱,而且他似乎没有继承武则天的帝王权术。
他极大地加强了卫皇后的权力,重用了武三思,一不留神就把五大臣全部杀掉了。
这使得朝廷的力量对比失去了平衡,原本,武三思、韦皇后是制衡五大臣的力量。
现在五大臣全军覆没,只剩下韦后和武三思,力量失去平衡,旧的威胁消失了,新的威胁又诞生了。
韦后一心想做武则天第二,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想做第二个武则天,武三思也站在韦后一边。
于是在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的合谋之下,李显被毒杀,韦后掌权,佣立了一个傀儡做皇帝,然后垂帘听政,同时将朝廷大换血,大量注入韦后的心腹。
眼看着李唐江山即将再次被颠覆,一直躲在幕后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的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手发动唐隆政变,推翻韦后,杀掉武三思,佣立相王李旦登基。
没过几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争夺权力,再次爆发先天政变,李隆基胜出,太平公主死。
至此,武则天时代留下的后遗症才算终结,唐朝在李隆基的治理下,开始步入盛世的轨道。
最后,再谈一下武则天那番话。武则天说,自己将来一定会把皇位传给李显,没有必要通过政变夺权,都是因为五大臣贪功。
其实这件事表面上看没毛病,但仔细一分析,其实问题很大。
武则天自己心里肯定是想着死后传位给李显,但中途出现了她左右不了的事情。
神龙政变前夕,武则天病得很重,一直在修养,也不上朝了,所有的朝廷大事都交给男宠张易之、张宗昌二人处理。
这两人把持朝政,为非作歹惯了,而且深受武则天信任,在武则天病重之时,谁都不见,唯独只有这两人能见到武则天。
所以问题就来了!
武则天已然病重,一旦不幸去世,原本仗着武则天宠信的二张,平时为非作歹,要是没了武则天的庇护,他们势必遭到清算。
为了自保,他们极有可能对外封锁消息,然后篡改武则天遗诏,佣立一个没有威胁的人做皇帝,对外则宣称武则天改主意了。
这样一来,反正只有二张能见到武则天,篡改的遗诏又白纸黑字,还盖着传国玉玺大印,就算李显是太子,也得靠边站。
因此,五大臣发动政变夺权,也是考虑到当时的局势做出的合理选择,而对于武则天来说,她没有考虑过二张存在篡改遗诏的可能性,所以才说那番话。
从实际结果来看,五大臣又确实威望超过皇帝,而李显又确实孤家寡人一个,但要说五大臣谋反这种是绝对没有可能的。
所以,李显的问题是,缺乏帝王权术的新机和权谋,无底线地加强了皇后权力,而且不懂得搞制衡之术。
最终五大臣一死,力量格局立马失去平衡,韦后和武三思权力过大反而再次威胁皇权,最后连自己也搭进去了。
逼武则天退位,还政于李唐的五位功臣为何会被唐中宗舍弃?
凡是退位的皇帝、我认为都是好皇帝、因为你执政、吋出现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对国家、对人民都不利、因此有能力的逼你退位、是应該的、如果专权自私肯定不退位、说不准还要进行新反扑。
逼武则天退位,还政于李唐的五位功臣为何会被唐中宗舍弃?
武则天成为女皇之后,继承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武则天一直想把皇位传给自己武氏家族成员。
当时已经六十八岁的狄仁杰再次担任朝中宰相之职。面对武则天选择武氏家族成员作为太子一事,与皇帝武则天陈述儿子和侄子谁亲谁远的利害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成功劝说武则天拥立自己儿子李显为太子。使得大唐江山社稷得以持续发展。
武则天在669年重新拥立李显为太子的时候,已经75岁了。晚年的武则天宠信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荒废朝政,沉迷淫乐。二张两兄弟拥有很高的权利,他们经常欺上瞒下,打压群臣,并从中建立自己的党羽。
朝中宰相张谏之等老臣看到武则天宠信二张兄弟,无心管理朝政,唯恐大唐江山社稷落入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两的手上。决定用武力逼迫武则天提前禅让皇位于太子李显。
公园705年,以张谏之,崔玄暐,袁怒己,敬晖,桓彦范为首的五位大臣与皇子李旦,太平公主,太子李显联合起来发动军事政变,冲进皇宫斩杀二张兄弟,软禁武则天,逼迫其下台。
自此,太子李显第二次登上大唐皇帝宝座。此时朝廷内部三方势力,以张柬之为首老臣一方,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家族一方,再就是皇帝李显一方。
神龙政变发生后,曾有人劝告张柬之斩草除根,借机除掉武氏家族。而张柬之最终没有采纳,才有后来的杀身之祸。
李显登基以后,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利益集团,纵容皇后韦氏家族,使得韦氏家族大权在握。
武氏家族为代表的武三思为了利益所致,勾结韦皇后,两人狼狈为奸。并向皇帝李显上书,陈述神龙政变的五位大臣功高盖主,应当削去他们的权利。昏庸的李显听其谗言,采用明升暗降的方法册封五位大臣王爵,而剥夺他们手中的权利。
唐中宗打击五大功臣的时候,先封他们为郡王,削夺他们的宰相权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张柬之,封为汉阳郡王;敬晖,平阳郡王;桓彦范,扶阳郡王;袁恕己,南阳郡王。所以,神龙政变又称五王政变。
面对有职无权的五位大臣,武三思和韦氏皇后并没有罢手,而是采取步步追杀的残忍手段进行残酷迫害。
最终,张柬之,崔玄暐死在被流放的路途中。而桓彦范则被武三思的手下折磨致死,袁怒己服毒而死,敬晖遭凌迟处死。
自此,还政于李唐的五位功勋重臣皆为尘土,最终被皇帝李显所抛弃。
逼武则天退位,还政于李唐的五位功臣为何会被唐中宗舍弃?
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一直想传皇位给武姓成员。但宰相狄仁杰劝说武曌还皇位于自己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反复陈述儿子与侄子的利害关系,最终,七十五岁的武曌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唐中宗李显。
张昌宗、张易之实际上是武则天的两个面首,晚年的武则天宠信张氏两兄弟,荒废朝政,沉迷淫乐。二张两兄弟拥有很高的权利,他们经常欺上瞒下,打压群臣,并从中建立自己的党羽。
朝中宰相张谏之等老臣决定用武力逼迫武则天提前禅让皇位于太子李显。
公元705年,以张谏之,崔玄暐,袁怒己,敬晖,桓彦范为首的五位大臣与皇子李旦,太平公主,太子李显联合起来发动军事政变,冲进皇宫斩杀二张兄弟,软禁武则天,逼迫其下台。
自此,太子李显第二次登上大唐皇帝宝座。此时朝廷内部三方势力,以张柬之为首老臣一方,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家族一方,再就是皇帝李显一方。
神龙政变发生后,曾有人劝告张柬之斩草除根,借机除掉武氏家族。而张柬之最终没有采纳,才有后来的杀身之祸。
李显登基以后,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利益集团,纵容皇后韦氏家族,使得韦氏家族大权在握。
武氏家族为代表的武三思为了利益所致,勾结韦皇后,两人狼狈为奸。并向皇帝李显上书,陈述神龙政变的五位大臣功高盖主,应当削去他们的权利。昏庸的李显听其谗言,采用明升暗降的方法册封五位大臣王爵,而剥夺他们手中的权利。
唐中宗打击五大功臣的时候,先封他们为郡王,削夺他们的宰相权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张柬之,封为汉阳郡王;敬晖,平阳郡王;桓彦范,扶阳郡王;袁恕己,南阳郡王。所以,神龙政变又称五王政变。
面对有职无权的五位大臣,武三思和韦氏皇后并没有罢手,而是采取步步追杀的残忍手段进行残酷迫害。
最终,张柬之,崔玄暐死在被流放的路途中。而桓彦范则被武三思的手下折磨致死,袁怒己服毒而死,敬晖遭凌迟处死。
自此,还政于李唐的五位功勋重臣皆为尘土,最终被皇帝李显所抛弃。
唐朝皇帝李显李旦均是无能之辈,直到唐明皇李隆基才有点韬略。唐玄宗后期开始,唐朝慢慢走向了衰退。
回答供参考。
逼武则天退位,还政于李唐的五位功臣为何会被唐中宗舍弃?
两个原因:
一是唐中宗的依赖型人格,形成了他对韦氏的依赖心理;
二是唐中宗的政治坎坷,形成了他对权臣的政治防范心理。
这两个心理因素,直接导致了唐中宗在复位后,抛弃了五位功臣。
唐中宗复位后,韦氏临朝干政
一,继承了他老爸唐高宗的依赖型人格,对皇后韦氏,言听计从。
1,这里边有一个家族遗传的问题。
唐高宗就是一个依赖型人格的“典范”。
武则天让他杀谁,他就杀谁;让他提拔谁,他就提拔谁。
这样做,使得人事大权,慢慢掌握在了武则天的手中,朝中的大臣,逐渐向武则天靠拢,唐高宗逐渐就靠边站了,使得武则天逐渐坐大,最终坐移唐鼎。
想当年,武则天也是临朝干政,史称“二圣”,唐高宗还美滋滋呢!
2,唐中宗的依赖型人格的形成,与他长期的恐惧心理有关。
唐中宗被废掉以后,被监视居住。
每次朝中有使者前来,他就战战兢兢,总以为自己要被赐死了。
每到这个时候,韦氏就安慰他,给他打气:夫君,不要悲观,坚强活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重见天日的!
这样几次三番下来,唐中宗慢慢从心理上,对韦氏产生了依赖心理,离不了她了。
所以有一天,唐中宗拉着韦氏对手说:亲爱的,没有你的陪伴和鼓励,我早就活不下去了,我现在就答应你,如果我们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我一定事事让着你,处处听你的!好弥补你这些年来跟随我所受的苦。
所以,当唐中宗复位以后,对韦氏言听计从。
而韦氏不是一个什么好鸟,她竟然想当“武则天第二”,所以想将五大臣踢开,好架空唐中宗。
因此,最后,唐中宗最终中了武三思的诡计,借自己的手,除掉了自己复位的五大功臣。
被圈禁时期,唐中宗整天忧心忡忡,幸得韦氏的鼓励和陪伴
二,唐中宗早年被宰相裴炎与武则天联手废掉,形成了唐中宗对权臣的防范心理。
唐高宗驾崩,唐中宗已经即位了。
他想封自己老岳父一个官,但被宰相裴炎给拒绝了。
一怒之下,唐中宗赌气地说:我身为一国之君,就是将皇位让给我的老岳父,又该如何?何况是封他一个小官呢?
嘿!
武则天正想找机会揽权呢,唐中宗说出了这样的“大逆不道”的言论,于是,武则天联手宰相裴炎,第二天便废掉了唐中宗。
唐中宗被废掉
此,唐中宗对当朝的权臣耿耿于怀,不再信任。
所以,在这个心理的影响下,即便对自己的有功于自己的五大臣,他也不会轻易地委以重任。
这样,当韦氏与武三思联手,排挤和迫害五大臣的时候,唐中宗竟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最终造成了五大臣的悲惨结局。
五大臣发动“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
六福雅士评曰:呜呼,唐中宗但政治智慧几乎为零。当他把五大臣放逐之后,韦氏与武三思的势力便极速膨胀了,朝中再也没有人可以压制他们了。
这样,才有韦氏与武三思的政治上相互勾结,在生活上相互勾搭,无所忌惮,为所欲为,最终,由韦氏派自己的亲身女儿安乐公主,送一张毒饼,竟然将唐中宗给毒死了!
皇权死于党魁,而生于党争,这是封建集权政治的一个皇权运作规律,无一例外。
武三思与韦氏相互勾结,忽悠并最终架空了唐中宗
逼武则天退位,还政于李唐的五位功臣为何会被唐中宗舍弃?
张柬之等五位大臣帮助李显获得皇位,李显当了皇帝以后,对这五位大臣一开始还是很器重的,不过后来却先后罢免、贬责,乃至逼杀了这五位大臣,这是怎么回事呢?
(李显剧照)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的认为,这是李显杀功臣的表现。毕竟所有获得天下的君王们,在登位以后,都会做出杀功臣的举动。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功臣们的存在,会威胁到君王的皇位。毕竟江山是功臣们打下来的,如果没有功臣帮君王打江山,君王也不可能成功。所以,李显打击张柬之等五位大臣,就是杀功臣的体现。
不过,这个说法似乎并不对。因为所谓“杀功臣”行为,其实是双向的。作为君王,他会忌惮大臣们的权力。但是如果大臣们谨守一个臣子的本分,那么君王们也不可能杀这些功臣。而张柬之等五位大臣,并没有做出太越轨的行为,所以,杀他们其实是并没有太多道理的。
还有一点,李显这个人,权力欲望并不强。他当了皇帝以后,并没有在中央集权方面做过什么举措。不但如此,他甚至还有一些放权。他把权力放给了武三思、韦后,甚至还把权力放给了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自己没有什么主见,每遇到事情,都会让武三思、韦后及安乐公主拿主意。并且李显还相当窝囊,就算武三思和他的老婆韦后传出了各种风言风语,他也并不在乎。
由此可见,李显显然并不担心张柬之等五位大臣会做大,他杀张柬之等五位大臣,并不是考虑权力。
(张柬之剧照)
有人可能又说,李显之所以要杀张柬之等五位大臣,是因为武三思的馋陷。
李显当了皇帝以后,野心很大的韦后,为了让自己像武则天一样,能够在政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撺掇李显把武三思引进宫来,想利用武三思来制衡张柬之等五位大臣,从而让自己在朝廷中更具发言权。武三思进来后,当然也想夺权,让自己做大,最终,这两个野心勃勃的人就联合起来,不断在李显面前说张柬之等五位大臣的坏话,从而引起了李显的疑心,最后才把这五位大臣杀掉,
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张柬之等五位大臣,确实最终死在权力斗争之下。不过,这并没有说到全部。也就是说,并不是李显疏远并杀掉五位大臣的全部原因。
李显其实是一个懦弱的人。同时,在武则天对他的长期高压和打击之下,他对武则天又敬又畏。武则天的任何一句言语,都会在他那里引起极大的震荡。
历史上曾经记载,李显当了皇帝以后,每隔十天,都会去拜见一次武则天,向她问安。有一次,由于武则天没有梳妆,因此李显看到了武则天十分衰老的样子,大吃一惊,问武则天为什么衰老得这么厉害?武则天当时大哭着对李显说,我既然已经立你为太子,江山迟早就是你的,你为什么却要夺我的皇位,把我逼成这个样子呢?当时李显听完后,也是大哭不止,还跪在地上,连称死罪。
(武则天剧照)
应该说,这话对李显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因为她触动了李显心中巨大的隐痛。李显自己其实也非常明白,只要武则天一死,江山就是他的,不可能落入别人的手里。而且自己对当皇帝,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渴求,所以当不当,都无所谓。
但是,张柬之等人却等不到那一天。毕竟张柬之已经80多岁了,如果等到武则天死了,才发挥作用,才想办法恢复李唐江山,那么,张柬之很可能是等不到的。除了可能活不到那一天外,还有一点,就算活到了那么一天,这一切,也可能与张柬之无关,李显不太可能重用自己。
所以,张柬之才会联合其他大臣,铤而走险,早早地把李显扶上皇位,成就自己盖世的武功。
也就是说,在李显看来,在这场政变中,真正获利的,只有张柬之等五位大臣。而李显虽然获得了皇位,但是他却得到了一个篡夺自己母亲权力的污名。这是大逆不道的表现。这种污名,是一辈子都洗不掉的,是永远流传后世的耻辱。
总之,李显内心非常郁闷,打击张柬之等人,显然也是为了宣泄自己内心的郁闷。而这才是促使李显动粗下手的最根本的目的。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