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国元勋刘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李渊对刘文静的能力很认可,也明白他是清白的,但必须杀,因为要杀鸡给猴看,这只猴叫李世民。
李渊不是个糊涂皇帝,作为开国帝王,还是有头脑的,刘文静被杀的时候,天下尚未平定,无故杀功臣是大忌,李渊不可能不懂。
而且从历朝历代来看,即便是开国皇帝猜忌某个功臣,那也是在一统天下之后才动手的。
可李渊偏偏就杀了,这是为什么呢?要想知道答案,咱们得从刘文静的往事说起,早在617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的时候,刘文静就去结交李渊了。
他虽然看出李渊胸怀大志,但真正让他心服的是李世民。
刘文静在李渊家里见过李世民之后,就经常对裴寂说,李世民是汉高祖、魏太祖之类的帝王级人物,早晚必成大事。
后来由于发现刘文静和瓦岗李密有姻亲关系,当时李密是谋反的,所以刘文静被打入大牢。
而李世民却觉得此人非同一般,亲自到大牢里和他一番交谈,两人惺惺相惜。
刘文静在牢里提出让历史里高举义旗,逐鹿中原,成就帝业的设想,深得李世民赞同。
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复且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太宗笑曰:“君言正合人意。”——《旧唐书.刘文静传》
这两个人的关系,从这一刻起,就变成了死党。
刘文静这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呢?早在李渊起兵之前,他就和李世民谋划起兵之事,为最终促成李渊起兵起到关键作用。
李渊起兵之后,他又联合突厥,向突厥始毕可汗承诺,李渊打下的地盘,百姓和土地归李渊,金银财宝归突厥。
以金银财宝为诱惑,成功获得突厥的军事援助,突厥可汗当即拨给他两千起兵以及1000匹良种战马随他南下。
李渊称帝后,刘文静带兵在潼关大败桑显和,俘虏隋末名将屈突通,他还是具备很强的军事能力的。
因为多次立功,李渊特意给了他两次免死的机会,并让他追随李世民讨伐薛举。
但刘文静也不是没打过败仗,很快他就面临人生第一场军事失败。
李世民在讨伐薛举的过程中,突然生病了,无法指挥作战,所以把军务都交给了刘文静和殷开山。
还告诫他说,薛举孤军深入,粮草不足,无法进行持久战,所以不要跟他交战,等自己病好再出战。
谁知刘文静把这话当了耳旁风,他反而听了殷开山的建议,率兵出战,结果大败,逃回长安后,被削职除名。
但毕竟是李世民的死党,很快他又被李世民重用,跟着在讨伐西秦的战役中立下大功,才恢复爵位,被任命为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说了这么多,这跟刘文静被杀有啥关系?
请记住,通过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知道:
刘文静是李世民的死党,而且立有大功,这是他被杀的根源!具体请看后文。
刘文静作为功臣,怎么就进了大牢呢?这事儿源起于刘文静的嫉妒之心,而他嫉妒的那个人叫裴寂。
想当初,刘文静是和裴寂一起追随李渊的,而且刘文静一直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
可他发现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那个裴寂,资质平庸,既没有自己聪明,又没立过什么大功,可这家伙却一直受到李渊的封赏。
不管刘文静如何努力,也不管立了多少功劳,升职就是升得很慢。
而资质平庸的裴寂,却靠着取悦李渊,而受到宠信,李渊不仅给了他高官厚禄,还恩宠不断。
凭什么?
明明是自己追随秦王东征西讨,为大唐立下战功;
明明是自己在默默贡献,他裴寂立了什么功?凭什么就能官居高位?
皇帝为什么要厚此薄彼?
一连串的不平衡,让他和裴寂之间终于爆发冲突,两人友尽,互相拆台。
心情郁闷的刘文静,对他来说,借酒浇愁也是一种疏导心理的办法。
于是他和弟弟刘文起一起喝酒,谁知喝上头之后的刘文静突然开骂!
他大声痛骂还不解恨,干脆直接拔刀砍大厅里的柱子泄愤,一边砍一边扬言要弄死裴寂之类的语言。
喝个酒,发泄一下,也不是什么大事,可偏偏就出了怪事。
没两天,裴寂家里怪事频发,似乎是有妖魔作祟,于是他的弟弟刘文起便找来巫师做法。
这巫师在刘文静家里又蹦又跳,嘴里不停念叨各种咒语,表演十分到位。
可谁知大祸就此种下!
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当他看到巫师的一系列表演之后,当场觉得不对劲。
这似乎不是在做法驱魔,巫师的表演更像是巫蛊之术,这种巫术在古代可是令人闻风丧胆的。
当年汉武帝就是因为巫蛊案导致数万人被杀。
这个小妾当即就把这事跟她哥说了,他哥又把这事儿往上捅了出去,结果惊动了李渊。
一听是关于巫蛊之术的案子,还关系到功臣,李渊当即就把刘文静关进了大牢。
在皇帝亲自审讯下,刘文静也是条汉子,当场直言,凭什么裴寂啥事儿没干,功劳不如自己大,还可以做高官,住豪宅。
而自己兢兢业业为大唐征战四方,却只给个小官儿?家里人也没人管,这让自己心里确实不满!
这个时候,站出来说话的有俩人,一个叫萧瑀,另一个叫李纲。
他们都认为刘文静就是发发牢骚,不算谋反。
但李渊把这个案子交给了萧瑀和裴寂共同审理,裴寂就趁机向李渊进言,说刘文静的才能在众人之上,他现在就敢这样,将来早晚是祸害,不如尽早除掉。
李渊不是个糊涂的人,刘文静那番牢骚话是他亲自审问出来的,那就是牢骚话,也属实,谋反不至于。
但他还是坚持采纳裴寂的建议,处死刘文静,即便是李世民亲自求情也不管用。
到了这一步,我们来分析一下刘文静的死因:其一,李渊杀刘文静是为了敲打李世民。
当时,李世民已经战功赫赫,李渊把他封为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镇守长春宫,关东兵马全部受他节制调度。不久又加授左武侯大将军、凉州总管。
看看,这么多官职,都是有实权的,李世民一个人立的功,已经让李渊手里的官职满足不了他了。
要是李世民再立功,李渊都找不到更高的官职封给他了,后来的事儿也说明了这一点。
李渊最后对李世民封无可封,干脆整出一个天策上将的职位来封给李世民。
再这么下去,李世民是不是随着立的功越来越多,干脆一人儿干完所有的要害部门一把手职位?
这跟刘文静有啥关系?
刘文静是李世民的死党,是秦王的羽翼,李渊要借此事打压秦王府,剪除李世民的得力干将。
他要让李世民的实力始终和太子李建成之间有个平衡,不至于将来李世民凭借手中大权威胁太子之位。
作为李世民的死党和第一谋士,李渊打死刘文静,是在向李世民释放一个政治信号:
皇位不会传给你,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打压你的羽翼就是在维持你和太子之间的实力均衡。
其二,李渊不给刘文静高官厚禄也是出于保护李建成。
事实很清楚,李世民本人已经凭借赫赫战功,不仅做了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有实权的高官,而且一人兼职了朝廷众多要害部门的职位。
作为李世民的头号死党,要是再把刘文静也封了大官儿,那以后这朝廷岂不是全成了李世民的人?
要是这样的话,那李渊和李建成就会成为光杆皇帝和光杆太子,实权全部掌握在了李世民和他的党羽手里。
所以,出于权力的平衡和对李建成的保护,李渊必须压制李世民的势力在朝廷中扩张。
从这一点上看,刘文静是不可能做高官的。
而裴寂,他不是李世民的人,而是李渊的死党,将来也会变成太子李建成的人,所以高官厚禄是必须的。
大唐开国元勋刘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公元619年,李渊下令将刘文静处斩,李世民提着食盒来到大牢送行。刘文静满腔悲愤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故不虚也。二公子也要小心!”随后他含泪饱餐一顿就被押赴刑场,刘文静的人生走到了终点。
刘文静所犯何罪?唐高祖为何在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忙得不可开交之时,执意要下诏处死这位朝廷重臣?
实际上,如按照参与高祖、太宗父子兴唐代隋革命的年代先后,刘文静或可算是第一功臣。
刘文静
两《唐书》说:
“刘文静字肇仁,自言系出彭城,世居京兆武功。父韶,仕隋战死,赠上仪同三 司。文静以死难子,袭仪同。侗傥有器略。”
隋大业末年,当时任晋阳令的刘文静与晋阳宫副监裴寂交谊甚厚,裴寂曾望着远处的烽火感慨道:我们贫贱到如此地步,又赶上世事离乱,靠什么得以保全呢?
刘文静笑道:形势并非不可预知,只要我们二人相投和,就不必忧虑贫贱。此时李渊被隋炀帝拜为唐公,驻守在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太祖之徒欤!殆天启之也。’寂未谓然”。
刘文静此时不仅觉察到了李渊胸怀大志,而且还看出了其子李世民是一位能成就大事业的了不起的人物,投靠他们,前程远大,何愁贫贱?而裴寂还没有想到这一层,尚处于懵懂之中,两人相比,不能不承认刘文静的眼光敏锐,要比裴寂高出一筹。
这时李密起兵造反,刘文静因为与他有姻属关系而连坐入狱,李世民偷偷前往狱中探望。刘文静很高兴,对他挑言:现在国家大乱,只有商汤、周武王、汉高祖和光武帝这样的人出来才能平定。
李世民就问如欲共举大事,当先从何处着手?刘文静回答说,炀帝南幸,军队大部南迁,现在汾阳、山西一带朝廷军队不多,而民间豪杰云集,这就给举事创造了条件。
“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人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李世民笑着说:君言大合我意。从此开始在暗地里招兵买马,蓄势待发。
刘文静具有独到的政治远见,鼓动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文静劝改旗帜,彰特兴”。起事以后,为消除义军后顾之忧,他出使突厥,深谋巧言,消除了突厥可能攻击的后顾之忧,还取得突厥军事上的支持。不久,刘文静率兵在潼关出奇制胜,击溃隋军,一举降服了隋骁将屈突通。以后他随李渊、李世民父子一路征讨,功勋卓著。大唐开国,高祖即位后,刘文静官居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封鲁国公。
刘文静遇上杀身大祸的起因是他自感才干、功劳在裴寂之上,而裴寂晋升为仆射(宰相),他仅为尚书,官位和待遇都比不上裴寂,对此内心感到极大的委屈。
心理上的不平衡,在行动上表现为稍不顺心,便会暴跳如雷,并且将这股怨气向裴寂倾泻。每当在朝中讨论政事的时候,刘文静都要和裴寂顶牛,“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刘文静的意气用事已经到了不顾大局的程度。其实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原本可以通过一些正常的途径去诉说,譬如找皇帝李渊,或者和旧友裴寂谈谈心里话,但刘文静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采用捣乱的方式,胡搅蛮缠,每一次朝会上讨论政务之事,只要是裴寂提出来的意见,刘文静一概严厉反驳,横加挑剔,这让裴寂这个宰相怎么当?头痛不头痛?
两人从好友变为仇敌,矛盾越来越尖锐。裴寂常常在李渊那里诉说刘文静的不是.由于裴寂和李渊是故旧之交,李渊对裴寂十分信任。
而刘文静的牢骚越发越厉害,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家中也常常发起无名之火,“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
如此失去理智的情绪和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就像邪魔附体一样,刘文静的弟弟刘文起对此十分担忧,请来了巫师,“召巫夜被发衔刀为禳厌”,巫师的装神弄鬼使刘府增添了阴森的气氛。
此时刘文静有一名侍妾因失去了爱宠,心中也有怨恨,见刘文静兄弟举止失常,更为不满,就将这些事告诉了自己的哥哥,这位妾兄怕刘文静真的要造反,会连累自己,就向有司告发。高祖李渊派裴寂、萧瑀审理这个案子。
审案的时候,刘文静说:起兵之初,我任司马,与长史裴寂的地位差不多。现在裴寂为仆射,有豪华的住宅,而我的地位和接受的赏赐却与他相差这么多。我随皇帝东征西讨,家里的人都顾不上,现在待遇不公心里确实感到怨愤。这些话也许是我喝醉了酒,不能自控而发的牢骚。
刘文静的这番供词,是大实话,无论从逻辑上推理,还是从心态变化的过程上来分析,应该说都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奇怪的是,高祖李渊听了裴寂、萧璃奏报后却不这样认为,他一门咬定说:从刘文静的话来看,显然是有反心。李纲、萧瑀等大臣都极力证明刘文静不是谋反。
秦王李世民也对高祖说,当初在晋阳起兵,是刘文静最先提出的反隋谋略,裴寂在其后占领京城之后,他们的地位和待遇悬殊,刘文静仟不满情绪,是人之常情,他只不过是不满,希望能饶恕他。
而裴寂这人的人品很成问题,尽管他此时已经占据高位,但内心却并没有脱离卑贱。他和刘文静曾经是交谊甚厚的朋友,现在朋友变成了敌人,刘文静固然有错,但裴寂的行为也实在是很不光彩。他对李渊说,刘文静的才略确实高人一筹,但为人粗疏,易生怨恨而不考虑后果,“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由朋友变成的敌人,因为相知程度甚深,所以关注得格外仔细,整治起人来也往往比旁人更为“深入”。
其实如果裴寂能够摆出高姿态,为刘文静说些公道话,对帮助刘文静能不能起到实际作用暂且不说,对自己来说起码不会有任何坏处。对陷于危难的人说几句有帮助的话,犹如雪中送炭,是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在关键时刻的流露,这不仅对朋友,甚至于对敌人也能产生感情赠与上的奇效。
可惜裴寂想不到这一点,反而落井下石,欲置刘文静于死地,显得十分卑鄙,为朝野正直人士所不齿,这也为他晚年凄苦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也难怪唐太宗李世民在即位后,屡次借故对他斥责,又将他贬逐流放。
结果是李渊不顾众大臣的谏劝,不听儿子秦王李世民的说情,下旨处死刘文静。
唐朝开国时,高祖李渊曾经对一些功臣许诺以后若犯死罪,可免死,刘文静因功劳卓著,可免二死。不过这种对功臣免死罪的特赦,对谋反罪不适用。
当时刘文静谋反证据显然不足,而且在历史上,李渊此人并非以残暴而得名,他也不像汉高祖刘邦和后世的明太祖朱元璋那样滥杀功臣,那么他执意要处死刘文静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有人认为,这是针对秦王李世民的。李世民野心勃勃,早有取太子而代之的想法,他网罗亲信,私蓄武装,已经引起太子李建成乃至其父高祖李渊的不安。而刘文静素来与李世民亲近,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李渊杀刘文静,其意在警告李世民。李世民的求情反而起了负面作用。
定刘文静死罪可能太子李建成也参与其事,而为刘文静求情的一位大臣李纲是太子师傅,李纲劝李建成不要“疏骨肉”,李建成不听,李纲愤而辞职。因此刘文静之死,也可认为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兄弟矛盾的早期体现。
此可存为一说。李渊杀刘文静的动机很复杂,除了这个原因外,不少人认为应该与“兴国寺事件”有关,也是有道理的。
所谓“兴国寺事件”,是高祖李渊在起事之初碰到的一起兵谏事件。兴国寺又名“兴国玄坛”,在晋阳郊外,刘文静所招募的士卒驻扎于此,李渊也经常在此与众僚商量大事,“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资治通鉴》
突厥可汗知道李渊起事,对其大臣说,“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突厥可汗的意思是如果李渊自立为中原天子,并臣服突厥,那么就愿意全力支持他。这显然是要求李渊马上与隋廷脱离关系,投靠突厥。
李渊手下的将佐听到这个消息,皆喜。但是李渊听后犹豫良久,不愿答应。因为这和李渊本来的想法不同,他认为目前称帝为时过早,只能以“国护隋室,恢复天下安宁为旗帜”,“以远祸而徼福”,尽量避免朝野上下对他的注意,最大限度地减少前进中的阻力。
将佐们见李渊“辞色懔然”,“莫敢咨谏”。这时兴国寺内外兵士们却在互相串联,纷纷说,唐公(李渊)如果不听从突厥,我们也不能听从唐公的号令了。(《大唐创业起居注》刘文静等人将这个情况告诉了李渊,劝谏他答应突厥提出的条件。
兴国寺事件,很明显有人在暗中唆使,这个人是谁?刘文静的疑点最大。因为兴国寺兵绝大多数系刘文静招募而来,如果刘文静唆使兵变的主谋身份能够确立,那么他的行为完全是一种以下犯上的胁逼行为。
在即将发生兵变的威慑下,李渊接受了突厥提出的一些条件,其中包括向突厥称臣等,但是李渊还是坚持了自己原先的一些主张,不称帝,并向天下宣告,他的起事无个人野心,只是维护隋室,维持天下安定,如此而已。
李渊的政治纲领事关全局和将来,他不得不慎重对待,他所做的一些让步,实在是出于无奈。从此以后,李渊对刘文静有了猜忌之心。
那么,在太原起兵时,裴寂等人也对李渊使用了诱迫或者说胁迫的手段,为何李渊独独对刘文静有猜忌之心呢?
裴寂等人把隋炀帝留在晋阳的宫嫔招来陪侍李渊,以“宫人奉公,事发当诛”,逼李渊起事。这个“温柔的陷阱”产生的作用和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而刘文静暗中指使士兵哗变,所产生的震慑力和负面影响却难以估算。李渊要成大事,靠的是什么?首先必须依靠武装力量,兴国寺兵是李渊的第一支,也是最骨干的武装力量,作为这支队伍的主帅李渊号令不通,但他们却听从刘文静的指挥和唆使,反过来胁迫李渊,李渊对此会是什么感觉?
一名主帅失去了对自己武装力量的指挥能力,其后果不言而喻。恐怕李渊以后每每想起“兴国寺事件”,都会不寒而栗。如果说李渊对刘文静起了杀心,可能这就是主要的起因。
兴国寺兵后来跟随李氏父子南征北战,许多人屡立功勋,客观地说,这些人除了沙场阵亡者外,后来都取得了富贵的地位,未必再会跟着刘文静作出什么极端的行动,但是他们对李渊造成的伤害,给李渊的心灵中留下的阴影是挥之不去。对于这些人,尤其是对于“兴国寺事件”的主谋刘文静,李渊心存芥蒂应该说是十分自然。
有的人有这样的毛病,很容易忘却自己对别人造成的麻烦和伤害,而对自认作出的贡献和帮助却丝毫不会淡忘。大唐建国后,刘文静可能把“兴国寺事件”忘了,但对自己立下的功劳却记得很牢,居功自傲,满腹牢骚,胡搅蛮缠,破罐子破摔,这使李渊更为恼怒。
刘文静该不该杀?公正地说,刘文静的这些言行并没有构成死罪,杀他显然过分。但是从高祖李渊的眼光看来,刘文静阴狡、诡诈,可能成为隐患。此时大唐初建,国基未稳,四周强敌如林。这个时候的刘文静已成为唐廷内部一个不安定因素。杀刘文静是为了稳固国基,防患于未然,宁可错杀,也不能养痈遗患,这才是李渊杀刘文静最根本的动机。
刘文静临刑叹曰:“高鸟尽,良弓藏,故不虚也。二公子也要小心!”他似乎还没有明白自己被杀的真正原因。
大唐开国元勋刘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刘文静之死,表面上是与裴寂不和,触怒李渊而死,实际上却是因为李世民。
在唐朝开国功臣中,刘文静这个名字其实很一般,远没有长孙无忌、魏征这些来的厉害。但实际上,他的地位要高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面中的任何人。因为,他是李渊起兵的核心成员,是大唐立国的主要策划人,属于李唐王朝的奠基人。
当初李渊起兵晋阳,核心骨干除了几个儿子以外,最为倚仗两个人,一个叫刘文静,另一个则叫裴寂。
他们一个是晋阳令,为朝廷委派的晋阳行政长官,李渊名义上是在他的地盘上混。一个则是晋阳宫监,掌管晋阳府库,李渊起兵的钱粮物资都得倚仗他。
按理来说,这两个人应该是李渊起兵反隋道路上的最大阻碍,但乱世之秋,哪有那么多忠君之臣。刘文静和裴寂早早的就和唐国公府搅在了一起,在他们的支持下,李渊起兵非常顺利,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拿到了晋阳的掌控权。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李渊还没有起兵想法的时候,他和裴寂、李世民三人就已经在谋划。最终三人联手给李渊挖了一个坑,让李渊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睡了晋阳宫宫女,犯了死罪,不得已上了贼船,起兵造反。
李渊起兵之后,自封为大将军,而刘文静则是大将军府司马,裴寂则是将军府长史。在隋唐时期,司马和长史向来都是副职佐官。所以,从官职就看得出来,刘文静和裴寂二人,就是大将军府的二号人物,为李渊的左膀右臂。当然,李世民和李建成要除外。
后来李渊攻下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进位大丞相。刘文静依然是李渊麾下司马,裴寂则依然是长史。此外,刘文静被封鲁国公,裴寂则被封为魏国公,要知道当时李世民也仅仅只是秦国公。
后来李渊称帝,刘文静作为开国元勋,被拜为纳言,位同宰相。甚至还与李世民和裴寂三人一同得到了“恕二死”的特权,这相当于多了两条命啊。
文静初为纳言时,有诏以太原元谋立功,尚书令、秦王某,尚书左仆射裴寂及文静,特恕二死。
此时的刘文静,可以说是风光无限,论功劳他是太原首谋,论地位,他是宰相加鲁国公,甚至于他还有两次免死罪的机会。但是谁都没想到,距离李渊许下“恕二死”的承诺一年都不到,刘文静就被李渊给杀了。
话说这刘文静虽然风光,但一直却被裴寂压了一头。当年在晋阳,他是晋阳令,但裴寂却是晋阳宫监,晋阳宫可不归晋阳令管。后来在将军府,他是司马,裴寂却是长史,依然高他半头,在丞相府依然如此。而在李渊称帝之后,他是纳言,裴寂则是尚书仆射,依然高他半头。
总之,只要有裴寂在,刘文静永远都只能是大唐第二功臣。这对于刘文静来说,其实是比较憋屈的,在他眼里,裴寂无论能力还是贡献,都不如他。
当初晋阳起兵坑李渊,谋略是刘文静弄的,威胁告发是李世民做的,裴寂只不过是在晋阳宫找了几个宫女。
而后来征战四方,刘文静连突厥,取长安,败桑显和,退屈突通,可谓是战功赫赫,最终才得以封爵拜相。而裴寂不过是跟着李渊身边,从太原走到了长安,动了动嘴皮子,拥其称帝,结果却能压他一头。
每每想到这些,刘文静不服,他底下的兄弟们也不服。是故,刘文静与裴寂势同水火,甚至于对于李渊的偏小也多有不满。后来刘文静因为在家中请巫师做法驱邪,被人诬告谋反。李渊将其收押候审,而负责审理此案的,便有刘文静的死对头裴寂。
虽然当时李世民等人都在为刘文静求情,刘文静自己也否认有谋反之意,而且关键是此案并没有证据能说明刘文静他造反了,当时作为主审官员的萧瑀都站出来为刘文静说话,但是裴寂却力主刘文静后患无穷。最终,李渊听了裴寂的,斩了刘文静。
从这里来看,这似乎就是一场刘文静与裴寂的个人恩怨。但其实,许多人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斩刘文静的不是裴寂,而是李渊。如果不是李渊决心要斩刘文静,仅凭裴寂一个人,在没有谋反实证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推倒位高权重的刘文静?
那么,李渊为何要杀刘文静,仅仅是因为他对自己不满或者不敬吗?对于一个不以残暴著称的帝王来说,说不过去。要知道前不久他还许诺给刘文静“恕二死”的特权,如今因为一些情绪就来自己打自己的脸,明显不划算。
事实上,李渊要杀刘文静,不是要给自己立威,更不是要给裴寂出头。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儿子李世民。
和裴寂不一样,一直以来,刘文静都是李世民的人,在晋阳起兵之前,二人就是惺惺相惜的好友,晋阳起兵之后,两人更是并肩作战。而在李渊称帝之后,李世民更是将其调入了自己的元帅府,成为了元帅府长史,成为了秦王的助手。所以,李渊除掉刘文静,其实就是除掉了李世民的一大臂膀。
当然,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刘文静死得太早了,武德二年,李渊登基不久,天下未定。他还需要李世民去为其征战天下,所以并没有打压李世民的理由。就算是李渊有这个想法,但是也不会表现出来,否则后来他就不会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给他天策府这么一张底牌了。
所以,李渊的举动并不是要打压,削弱李世民,而是要敲打,告诫李世民。
太原起兵,李渊曾答应李世民,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然而李渊称帝之后,李建成当了东宫太子,李世民则只是秦王,但李世民可不想只作一个秦王。所以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矛盾却是已经存在了。而且,李世民一直都在表现他的不满情绪。
当时刘文静下狱,李世民求情,对李渊说了这样一句话:
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极佑助之。
表面上看,李世民是在给刘文静做辩护,但实际上却是自己的内心写照。
刘文静因功高而不服裴寂,他李世民同样因功高不服李建成。不管李世民是有心借题发挥,还是无心的真情流露。这句话传到李渊耳朵里就是:你想当太子。
当时天下未定,李渊可不想李世民因为这个缘故而生出异心,从而闹出什么幺蛾子来。他需要敲打一下李世民,而刘文静就是最好的工具。所以,李渊拿刘文静开刀,卸去了李世民的一条臂膀,以达到一个告诫的目的。
所以,刘文静其实死得挺冤的,你们两父子吵架,为什么要我刘文静背锅?说好的“恕二死”呢?
对此,李世民也是心有愧疚,登基之后给刘文静平了凡,追复其官爵。至于工具人裴寂,则是被李世民找机会罢免了官职。李世民和刘文静一样,一直看不上裴寂,认为其能力一般,如果不是和李渊亲近,根本坐不上这个位置。
大唐开国元勋刘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刘文静和裴寂同属于太原元谋功臣,辅佐李渊起兵称帝,并同时获得“恕二死”的特权,然而后来的两人境遇却大不相同,昔日好友成了死对头。李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历来被解读为是李渊和李世民父子斗法的牺牲品。然四姑娘却认为并非如此。我们先来看看刘文静被杀的经过:刘文静和裴寂原本是一对好朋友,刘文静是晋阳令,裴寂是晋阳宫监,两人经常一块喝酒畅谈,在乱世中相中了李渊和李世民,于是两人开始辅佐李渊在太原起兵和长安称帝,之后,两人同为宰相,可以说这时候的两人所处地位相差无几,但两人还有不同,刘文静的能力明显是强于裴寂的,而裴寂却是李渊最信任的老友和心腹,这就导致了两人日后的矛盾。
618年,刘文静随李世民西征薛举,李世民因为身患疟疾,暂时将军中之事委托刘文静和殷开山,并嘱咐两人不可轻易与薛举交战,但两人并没有听进去,所以导致了第一次浅水原之战的失败,刘文静被削职除名,但并没有弃之不用,而是继续跟随李世民征讨西秦,四个月之后爵位和封邑都已经恢复,但刘文静似乎从这时起就失去了李渊的信任,和裴寂的距离逐渐拉大。
619年,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于刘武周部下在度索原开战,裴寂大败,被李渊骂了个狗血淋头,并下了狱,但李渊离不开裴寂,于是不久之后裴寂又被放了出来,而且所受的恩宠愈多。同样是这一年,刘文静随李世民镇守长春宫,与裴寂的差距让他心生怨言,从此和裴寂在朝堂之上针锋相对,两人逐渐走到了对立面。有一天,刘文静在和兄弟刘文起在家中宴饮,刘文静醉酒后拔出佩刀砍向厅柱,并大声嚷嚷要杀死裴寂,刘文起因为家中不断出现妖祟之事,遂找来巫师在家中做法,这一切让刘文静家中不受宠的小妾看到并告诉了自己的兄长,然后去告状说刘文静谋反,李渊将刘文静交给裴寂和萧瑀审问,最后萧瑀和王纲均表示刘文静并未谋反,而裴寂一口咬定刘文静要谋反,即便李世民出面保刘文静,李渊还是将刘文静兄弟俩处斩,刘家家产没收。
很多人认为李渊之所以明知道刘文静没有谋反却还是执意杀他是做给李世民看,也就是说刘文静是这对父子斗法的牺牲品,初看没毛病,仔细一想就知道并非如此。刘文静出事是在619年,大唐刚刚建国一年,天下未定,李世民的战功也并没有那么显赫,太子李建成也并没有对李世民起忌惮心思,而李世民本身也没有争夺太子之位的心思,李渊父子一心平定天下,稳定大唐。李渊对李世民是充分信任的,只是到了621年李世民受封天策上将之后,太子和秦王之间才开始有了矛盾,而李渊对李世民的打压至少在624年杨文干事件之后。所以说什么刘文静是李世民的人,所以才被李渊处死根本说不通。实际上,刘文静的死与李世民没有关系,是他自己惹怒了李渊,为李渊所不喜,这里说两点来说明:
- 刘文静负责替李渊和突厥进行沟通,李渊起兵之初臣事突厥是刘文静一手促成的,而这件事是李渊的污点,最好没有人知道。
- 刘文静不能很好的管理情绪,裴寂是李渊的老友兼心腹,自然更得李渊信任,而裴寂虽然没什么才能却会哄李渊开心,但刘文静因为与裴寂的差距却在朝堂上公然甩脸色,不管裴寂是对还是错,他刘文静都反对,私事影响了公事。
这三点让李渊很不痛快,再加上裴寂说了一番话:“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就是这句话要了刘文静的命,刘文静屡次惹怒圣颜,倘若不杀一儆百,以儆效尤,那么他李渊的威严何在,大唐刚刚建国一年,何以立国?所以刘文静必死无疑。
大唐开国元勋刘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李世民求的越多,刘文静越没有活路。因为李渊杀刘文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削弱李世民的力量,防止他身边形成一个小朝廷,动摇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当然,刘文静与李渊宠臣裴寂的矛盾也是他被杀的重要因素。
刘文静与裴寂是李渊太原起兵的主要策划者,正是在他们二人的推动下,李渊才能下定决心,并且顺利地打响第一枪,走上征服天下的路。但是,两人之后的境遇却不同。李渊跟裴寂私交更好,而刘文静相对疏远。故而刘文静的官位一直在裴寂之下,只能屈居朝中二号人物,故而引发刘文静不满。于是当李渊和裴寂同坐共食,刘文静就上奏提醒李渊注意尊卑有序,却被李渊一笑置之。此后刘文静屡屡在朝堂上与裴寂意见相左,终至不可调和。而刘文静也逐渐与李世民越走越近。
后来,西秦薛举进犯泾州,李世民出征,却身患疟疾,无法处理军务。刘文静当时作为元帅府长史,没有听从李世民避敌锋芒暂缓交战的命令,贸然出兵,兵败被削去官职爵位。此后虽然随李世民再次出征平定西秦,恢复了爵位、封邑,但地位是大不如前。从原本的门下省长官纳言(唐朝三省长官并为宰相),变为尚书省下辖六部之一民部(李世民继位后避讳改称户部)尚书。虽然品级都是正三品,但权力相差很大,已经失去宰相地位。刘文静因此心灰意冷,常与弟弟刘文起一起借酒浇愁,并扬言要杀裴寂泄恨。
正巧又有一件事发生了。当时刘文静家中常出怪事,刘文静认为可能闹鬼,便请了法师做法,一连几天晚上施法。结果刘文静的一个小妾因为与其他妻妾争宠不过,竟借此告发刘文静谋反。裴寂抓到机会,大肆利用。李渊得知,命裴寂与萧瑀审讯刘文静。裴寂本是刘文静死对头,让他主审可见李渊本意就是要让刘文静一死。最终坐实了他的谋反罪,李渊也决定杀刘文静。
此时,李世民站出来为刘文静求情。称他是太原起义首功,却没得到应有的地位和赏赐,心有不满或许有,但绝无谋反之心。其实,刘文静与李世民关系早就很好了。李世民西征薛举时,刘文静是他的元帅府长史,后来李世民以太尉兼任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刘文静也兼任陕东道行台左仆射,是李世民的副手。是李世民完全的死党。所以,李世民对刘文静的求情,不止出于公义,更多的还是私交,及为他自己的政治势力考虑。
但是,李渊的想法与李世民恰恰相反。因为李世民战无不胜,功劳大到无以复加,早已严重威胁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而李渊作为皇帝,一定要保证储君地位稳固,所以,打压李世民是不得不做的。刘文静倒向李世民,势必让李世民势力更加壮大。所以,李世民越是求情,越是证明二人关系非同一般,李渊越是不能心软。他必须剪除李世民这个强有力的羽翼,刘文静非杀不可。
当然,李渊也不是真的毫不念旧情。处死刘文静的诏书早就拟好,依然没有发出,他也在犹豫。最后,还是裴寂的劝说让他下定决心。刘文静和弟弟刘文起一同被杀。
刘文静之死是李源第一次杀功臣,也是李渊对李世民集团的第一次严酷打压。此后,父子间的裂痕不可避免的产生。武德二年刘文静之死,也算是为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打下了第一个伏笔。
大唐开国元勋刘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李渊、裴寂、刘文静三人同在太原为官,李渊任太原留守,裴寂为晋阳宫监刘文静晋阳令。刘斐两人经常一块喝酒畅谈,在乱世中相中了李渊和李世民,更有李世民“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武”,于是两人开始辅佐李渊在太原起兵和长安称帝,李渊任命裴寂为右仆射,进爵魏国公,刘文静为纳言掌门下省,进爵鲁国公,并且“恕二死”,只要不谋反可免两次死罪,以表彰他们二人大唐建立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可说李渊对他们恩宠不可谓不厚。
刘文静自认为文武双全,武能深入突厥虎狼之地,消除了唐军后顾之忧,又与隋军大将桑显大战潼关,击败对手,文能尽力铺佐,删定隋文帝的《开皇律》为唐律通行天下。所以李渊理应更重视他,可裴寂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刘文静更加不满太祖李渊和裴寂,在上朝时刘文静却不知谨言慎行,行为乖张,常与裴寂对着干,这更令太祖不满。有一天,刘文静醉酒后拔出佩刀砍向厅柱,并大声嚷嚷要杀死裴寂,被家中不受宠的小妾和兄长告状说刘文静谋反,李渊将刘文静交给裴寂和萧瑀审问,裴寂一口咬定刘文静要谋反,即便李世民出面保刘文静,李渊还是将刘文静兄弟俩处斩,刘家家产没收。
问题是李渊明明知道裴寂和刘文静之间的龌龊,仍让裴寂和另一位朝臣审问刘文静,他要用裴寂之刀杀掉刘文静。深谋远虑,思之可怖。李唐王朝,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取长安、败屈突通、扫平反王,李世民才是大唐第一战将、第一功臣。刘文静与李世民共谋起事,又全力辅佐李世民,此人不除全力辅佐秦王,必将影响大唐的稳定,去其羽翼,毁掉秦王滋生野心的土壤,如杀掉刘文静,以秦王的聪慧必然有所明悟和收敛。
这才是刘文静必死的真正原因。629年李世民为刘文静昭雪平反,追复其官爵。天宝六载(747)配享太庙。大中二年(848)进凌烟阁内十七位功臣之一。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