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安史之乱没有发生或者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唐朝的辉煌还能持续吗,最终又会怎样衰落?

几乎不可能。古代的制度局限性,直接导致了王朝更迭与没落。

每个朝代那几百年历史里,总会出现几个昏君搞点影响王朝寿命的事儿,这是不可避免的。

自隋唐开始的国家治理体系是由皇帝+读书人共治天下,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取决于皇帝取决于皇帝的个人能力。

唐朝自李渊开国以来,代代明君,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隆基,都是些厉害的风云人物。

但是,在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上,即使是皇帝也无法保证不出一个昏庸的人。

皇帝本人如果是厉害人物,他也许能确保自己的继任者是一个至少不差的人,但他无法保证每一代的继任者都是牛人。

这问题就来了,只要中间出一个昏庸皇帝,胡搞一番,隔几十年再出一个,再胡搞一番,中间那些庸碌的又没能力把前任胡搞的那些事儿擦干净,就会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最终量变发展到质变,很难再回头了!

唐朝就是例子,安史之乱留下的后遗症——藩镇割据,还有其他的一些影响王朝寿命的事情,比如土地兼并、赋税制度有问题等。

唐玄宗之后的继任者要么能力有限,搞了半天有点改善,但无法根除隐患,其他继任者又是昏庸无道的,不仅不纠正,还雪上加霜,越到后面,越无法扭转。

最终只能走向穷途末路!

我们对比一下清朝就知道了,清朝所有的皇帝中,没有那种昏庸无道的,最差也是属于守成之君。

清朝之所以灭了,是因为历史发展到那一步,是一个千年未有之变局,需要的不是能力普通的守成之君,而是需要开拓进取、锐意变革的强大帝王,这都是后话。

乾隆之后,嘉庆不差吧,之后的道光也不差吧,至少他们知道什么事儿能干,什么事儿不能干,道光之后的咸丰,似乎也没干过什么影响王朝寿命的事儿,后来的同治、光绪,都不是那种昏庸无道的人,只是能力普通,仅此而已。

这是因为清朝皇帝打破了中原以往的皇帝继承人制度,以前,皇帝有时候会很早立太子,还是小屁孩儿就当太子了,谁知道他长大后有没有才,会不会变成昏君?

比如明朝那个木匠皇帝,人家就喜欢跟木头玩儿,你非让人当皇帝,那不是瞎搞?

总之,我想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宰相必起于州郡,将军比诞生于卒伍。

这句话用在皇位继承是一样的道理,皇帝是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只有从直系宗亲中选择最优秀的人继承,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否则的话,谁都保证不了自己的子孙代代优秀,中间出几个昏庸的,可能就玩儿完了。

如果安史之乱没有发生或者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唐朝的辉煌还能持续吗,最终又会怎样衰落?

谢谢邀请。

如果安史之乱没有发生或者得到很好的解决,唐朝的辉煌顶多就是再延续百年时光,最终还是会衰落的,至于衰落的结局不外乎是以下几个:

权臣篡位,宦官作乱导致统治崩塌,地方诸侯割据。

很明显,封建王朝有几个致命的老大难问题,一直没法子得到有效地解决。

第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朝廷和地方诸侯的问题,朝廷强大,地方弱小,那么就是宋朝的状况,强干弱枝,枝干强壮,分枝细弱,很容易压制不住地方的治安,甚至抵抗不了入侵;朝廷细弱,地方强悍,那么就是汉唐的状况,强枝弱干,枝条强壮,躯干细弱,撑不住局面,崩溃是注定的。

这个老大难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只有小国寡民或许还能解决,可一旦是大一统的局面,正所谓山高皇帝远,鞭长莫及,朝廷要么授权地方诸侯更多的权力,允许其便宜行事,否则事事都得禀报朝廷,肯定是治理不好地方,要么就是收缩,这就好比郑和下西洋,明明有很好的机会开疆拓土,但为何却收缩了,显然就是皇权治理的极限所造成的,与其让人拿着自家的资本去建立基业,倒不如不要,这就是皇权的致命点,自己要不了,也不想让利与他人。

所以啊,古代封建王朝为了解决朝廷和地方诸侯的强弱问题,总是找不到适合的平衡点,不偏不倚是做不到的,随着双方力量变化,天下格局就会发生变化;

第二个老大难问题就是后宫和朝堂,后宫问题有外戚和宦官干政,甚至连太后也是后宫干政的主要力量,而朝堂则是权臣把持朝政。

外戚问题在汉朝的时候是十分严重的,当然有好也有坏,比如霍去病、卫青等人,在帝王强大的时候,这些外戚是很好的助力,但一旦帝王孱弱的时候,这些外戚就是可怕的老虎,搞不好就会向朝堂的权臣转变,架空皇权。

至于宦官,唐朝除了安史之乱的地方节度使和藩镇问题之外,其实更严重的是宦官作乱,他们窃取了皇权,架空了帝王,搞得天下大乱,政令成了乱令,民不聊生,治理成了奢望。

所以啊,朝廷和地方的博弈,后宫和朝堂的皇权旁落的危机,无一不是封建王朝解决不了的老大难问题,安史之乱不外乎就是这些老大难问题发生的一个缩影,它的发生与解决,其实只是整个唐王朝衰败的映射,即便解决了,哪怕是完美解决,但只要老大难问题解决不了,那么衰败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安史之乱没有发生或者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唐朝的辉煌还能持续吗,最终又会怎样衰落?

不能,因为杨国忠那路人马属于奸人当道。

如果安史之乱没有发生或者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唐朝的辉煌还能持续吗,最终又会怎样衰落?

谢邀。

唐朝的势力范围已经到达今克什米尔地区,以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阿富汗地区。尽管从事实上说,唐朝维持最大疆域的时间并不长(经营西域则达百余年)。但是,终结这种疆域规模的,无疑是安史之乱之后的连锁反应。如果真的按照提问所说——安史之乱没有发生,唐朝能够继续这种辉煌吗?

‬防守与反击的关系

尽管从制度上说,唐朝丝毫不带有所谓内迁内亚族群的二元化色彩,是个完全的中原王朝。但是,有很多观点认为,唐朝任用番将的传统,似乎是从李唐宗室的老舅家——汉化鲜卑人那里继承下来的。

本回答抛开这些思索,单单从渭水之盟这一事件,开聊关于唐初的一些事。

汉初,刘邦也同样遇到过类似的危机,那就是白登之围。

从形势上说,渭水之盟要比白登之围更为危险,因为初唐的古突厥兵力已经到达长安附近,威胁到了唐朝的国都。要知道,匈奴边患,有汉一代从没威胁到长安。

那么,唐朝对古突厥的拉一派打一派,各个击破,就不可以看作单纯的宣扬国威,也不能单纯从所谓鲜卑血统导致的民族性格上划分,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卫反击策略。

唐初,古突厥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回到汉初。汉初对于北方威胁的办法是——通西域,断匈奴右臂。

那么,对于和匈奴基本处于同位置的古突厥,唐朝所用的战略肯定也是一样的。只要地球的地貌形态不发生太剧烈的转变,对于漠北地区的战略,就是通过西出阳关来控制,大同小异。

初唐对东突厥的反击已经完成,效率比汉初高了不少。这就让唐朝有更多的时间经营西域,这是一体两面。

‬陷入激烈争夺

盛唐时期,在中亚,唐军陷入了激烈的战争中。因为当时的大唐西域周边有几大封建势力。

吐蕃,其政权在唐时非常强大,和唐处于对峙与拉锯状态。安史之乱后,基本就是吐蕃在和阿拉伯过招。

阿拉伯帝国,其在中亚主要依靠投降的波斯士兵。后来这股势力形成萨菲王朝,基本上算是萨珊王朝皇室的复辟,但宗教上已经变了,变成了阿拉伯式的。

回鹘,是唐的盟友。

突厥,虽然经历起落,但仍然有不小的部落势力。

唐军就是在这样复杂的状态下控制着自己的疆域。

‬交通

聊一下阿拉伯帝国的军队特点。

阿拉伯帝国的主力,或者说核心兵力,是半岛的游牧人。这些骑兵和亚欧草原骑兵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善于使用骆驼。因此,阿拉伯帝国更加善于在沙漠地带、干燥地带作战。至于他们的马匹,更不用说了,那是当时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的马种。

掌握叙利亚、波斯之后,广大的中亚地区对于初兴的阿拉伯帝国军队来说,已经没有险阻。

而唐军想要与阿拉伯争雄,则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就是唐军通常的路线:河西走廊—安西诸镇—帕米尔高原的高山达坂—阿富汗东北部地区—克什米尔。无须多言,这条路基本上属于探险路线,经历沙漠、高山、雪原…唐军就是在这样的路径中取得了一些胜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第二条路:成吉思汗西征的路线。通常来说,这条路线是游牧民族掌握的。即绕过帕米尔高原,从北疆和西伯利亚的草原带一路向西。这条路线更容易走,尤其更利于骑兵突袭。这就是亚欧草原之路。但是,当时的唐军并不能完全掌握这条路线,如果想走,要借道回鹘。

‬兵力

因为大唐西域距离长安比较遥远,至于阿富汗、喀什米尔等地,更是翻山越岭之地。所以,唐军在阿富汗地区的规模就不可能有多大。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第一次蒙古西征——两万人。唐军当时能够西出阿富汗的兵力规模,差不多也就是这个规模,剩下的都是附庸部队。

但是,因为中亚当地人口分散,部落林立,所以即便是较少的兵力也可以控制很大的地区。前提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帝国作为后盾。唐帝国、蒙古帝国、沙俄,皆是如此。像西辽那种建国方式,可以说是个奇迹。

‬平衡

因为唐朝疆域辽阔,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长安的后勤补给很难持续输出,而频繁的征战会造成百姓的负担。所以,唐朝才要在东、西两线边境任用大量番将,用当地人组成唐朝军队的主力。这其实是没办法的事。

这里面有个有意思的现象——

阿史那思摩,古突厥人,是初唐东线征伐高句丽的大将。

高仙芝,高句丽人,是盛唐西线的大将。

这说明,初唐与盛唐时期,唐朝朝廷对番将是有所防备的,往往使用调度的方法来控制这些地方实力大将,东边的人调西线,反之亦然。总之,将他们连根拔起,让他们只能对朝廷效忠。

可为什么到了安禄山这里就没用了呢?

‬安史之乱

人事当然是重要因素。安禄山这个人,本身是个西域混血儿,却生长在唐朝的东北地区,这就让他在边境两边通吃。他经常在皇帝面前卖萌,装老天真。一脸我是胡人我不懂的表情,其实他什么都懂,大权在握。

那么,他是不是真的想扮猪吃老虎呢?

应该说,朝中看他不顺眼的大有人在。这些人或许是嫉妒,或许也真的是出于朝廷利益的考虑。总之,如果说安禄山没有受到潜在威胁,那是不切实际的。

玄宗皇帝呢?他不是雍正的风格,不喜欢挑灯夜批,而是习惯于任命自己选中的人为自己管理。

扯远了。

‬西军

唐朝的边军系统十分庞大。东部大概有18万人,西部大概有21万人,总体而言,西军的实力更强一点。这其实也是一种制衡。唯一的弱点是,内地的征兵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唐朝在中亚的攻势。所以,边军士兵由大量边疆职业士兵组成。所以,当安禄山突然南下的时候,内地无兵可用,只能调用西军。而潼关攻防问题上,玄宗出于总体考虑,拒绝了哥舒翰的防御策略,要求西军主动出击。后人分析,玄宗这样指挥的原因,应该是期望洛阳能够尽快收复,这样唐朝的核心地区就不会凋敝,元气不会损伤太多。

但在当时,高仙芝已经被处理,哥舒翰已经中风。

结果,潼关一战,西军被3万叛军击败,20万大军灰飞烟灭。

也就是说,西军的主力不存在了。兵力占有绝对优势而遭遇惨败,出乎玄宗的意料。但这就是战争,战争不是做算术,并不是数据上强大就一定能取得胜利。这也是战争的可怕和不可预测之处。

这才是大唐西域失守的主要原因。

那么,如果安史之乱不发生呢?

当时的唐朝是一支攻强守弱的军队,达罗斯之战,唐朝是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冒进而陷入苦战,导致盟军瓦解。但从兵力规模上看,这并不是主力决战,虽然遭遇惨败,但西军并未伤筋动骨。此后唐军还有实力继续击败克什米尔当地的军队,就是很好的证明。

西军真正伤筋动骨是在潼关。也就是说,只要西军主力尚存,唐军仍有能力反击。

从阿拉伯帝国的角度看,安史之乱前夕,阿拉伯帝国处于阿巴斯王朝的统治初期,起义不断,具体到对中亚的征服,则刚刚进行了几十年。中亚虽然不存在明显的地理屏障,但对于阿拉伯帝国来说,那里同样遥远。阿拉伯人以总督制管理中亚,总督集大权于一身,虽然调集重兵,但那些兵马主要由波斯人组成。阿拉伯帝国在中亚同样有离心力的问题。而且,从中亚地区进攻中原,同样要翻山越岭,历史上从未成功过。最接近成功的是帖木尔帝国,可是帖木尔在进攻中途去世,攻势因此瓦解,可谓未战先败。

但是,还有一个主要因素没说,那就是吐蕃。在当时,吐蕃可以利用青海,直接控制河西走廊,实际上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吐蕃就是这样做的。但是吐蕃同样面临唐、阿拉伯的夹击态势。换句话说,当时的中亚,类似于三国志,形势此消彼长。

还是那句话,战略不是纸上谈兵,如果说谁能预测战争走向,那未免太神了一点。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无法准确回答的。矛盾之处在于,唐军如果想继续西进,必然要强化边军势力,给边军将领放权,一旦放权,又会造成外实内虚的危险中。而这种危险对于阿拉伯、吐蕃也同样存在。

如果安史之乱没有发生或者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唐朝的辉煌还能持续吗,最终又会怎样衰落?

安史之乱即使得到很好地解决,唐朝也不能重回巅峰了。在安史之乱以前唐朝已经存在多种问题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只是这些问题的集中体现。这些问题,现在暂时被压下来了,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等到一定时刻还是会再次爆发。

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但这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突然的。从均田制被逐渐破坏开始,唐王朝原先的税制,兵制就已经出现了问题。这既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也为节度使培养自己的私人武装创造了条件。但唐朝设立藩镇和节度使也是根据当时国防形势和生产能力不得不作出的应对,然而这种制度一旦没能控制好,就会引火烧身。

如何平衡和掌握各藩镇的实力,又确保他们能够有能力保卫国家,这是很考验国家领导者的政治水平的,但晚年的唐玄宗似乎丧失了这种能力,而国家的宰相只知道争权夺利,结党营私。

这使得安禄山不受控制地发展,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是唐朝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创造了开元盛世,即使这样,到了晚年也开始沉迷享乐不问政事。要想后面的皇帝比唐玄宗做得更好,更加不可能了,从这点看,安史之乱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唐朝也不能再现辉煌了。

虽然在古代一个朝代的走向和皇帝个人有很大的关系,但一些社会问题的发展也起到关键性作用。均田制是唐朝对北魏至隋以来建立的土地分配制度的传承和延续。唐朝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租庸调制为中心的赋税制度和以府兵制为核心的兵役制度,这是唐朝能缔造盛世和开疆拓土的重要基础。

均田制是一种按照人口来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分配之后归农民私有,部分土地在农民死后要归还官府。在之前由于常年打仗,导致人口不足,这种方法能很大程度刺激人口的增长,从而带动经济增长,朝廷也能获得更多的赋税。但唐朝建立之后,社会也逐渐稳定,人口得到了很大的增长,但已经分配的土地通过变卖、隐匿等各种手段被私有化,政府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去给这些新生人口,领田者得不到足额的土地。

唐代的均田制是允许土地买卖的,这使得地主和免课户(如官僚、寺院等)大量兼并土地创造了条件。后来的唐武宗灭佛也有这个原因在里面,大量的人为了逃避赋役投入了佛门,这使得唐朝大量劳动人口和土地流失,对朝廷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建立的赋税制度,所谓“租庸调”,租乃田租,庸即力役,调是户调。百姓缴纳赋税是以“授田”为基础的,农民有充足的田地,才能足额缴纳租和调。均田制的崩溃令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纳税能力,在无法负担赋税的情况下,农民大量逃亡。而这些赋税就只能让邻户代缴,这又使得更多的农民逃亡。在这种情况下,在籍人口越来越少,在籍人口的减少也破坏了府兵制的正常运作。

府兵制也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以人口为依据形成的。府兵就是军府的人,唐初在各地设立折冲府,以负责征兵和训练。唐政府从民户中挑选府兵,并免除其家的租庸调。府兵战时应召从军出征,平时和普通农民进行生产,而府兵出征是需要自己准备衣服粮食、武器铠甲的,所以是需要有一定条件的家庭。

均田制被破坏后,没有了足够的人口参加府兵,而底层农民没钱准备粮食武器,这也使得兵员数量和质量都得不到满足。没有足够的人员,战事又频繁,这些人员不能及时得到轮换,家中的田地就更加得不到耕种了,这更加剧了贫苦农民的负担,大量百姓开始避役士兵开始逃亡。到了玄宗时期各地折冲府已经到了“无兵可交”的地步,于是当时的宰相李林甫奏请玄宗停止了折冲府征兵的职能,府兵制也就彻底走向了消亡。

府兵制虽然消亡了,但唐朝还是需要士兵去守卫边疆,这时就急需一种可以代替府兵制的兵制了。于是募兵制就应运而生,成功接替了府兵制,又由于边疆不断受到突厥、契丹、奚、吐蕃等的威胁。于是唐朝就设置了十大藩镇,到了后来面对军事压力变大,而有时一个藩镇不能够单独应对,需要多个藩镇同时出兵。但多个藩镇同时出兵又受限于统一指挥的问题,到后来玄宗干脆让一个节度使同时兼任多个节度使,安禄山一个人就兼任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权力过大就会滋生野心,节度使掌握着生杀、赏罚部下等权力,又由于是募兵制,兵源相当复杂,大多数是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人,还包括游牧民族投降的士兵。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供养的军队逐渐地就变成了节度使的私兵,这也是安禄山造反之后能迅速组织十几万大军的原因。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和军队的问题,即使能够很好地解决安史之乱,唐朝也不能恢复辉煌。等到某一时刻,问题会再次爆发,那将是另一场安史之乱。因为节度使掌握了整个藩镇的权力之后,是不会轻易放手的,即使节度使死了,他也会想方设法把位置传给儿子。朝廷如果不想节度使制度变成世袭制度,就只能兴兵讨伐,即使胜利了,也无非是换个人当节度使而已,根本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藩镇尾大不掉,一直到唐朝灭亡的原因。

如果安史之乱没有发生或者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唐朝的辉煌还能持续吗,最终又会怎样衰落?

就是因为唐朝已经不辉煌了,所以才有了安史之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