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有三个主公,刘备则有五个,为何吕布是三姓家奴而刘备就是枭雄?

性质不一样

这大概是很多喜欢吕布的朋友最不解的,他们觉得吕布和刘备都不断地投靠主公,为什么一个被后世称颂,一个被后世痛骂。

性质完全不一样的。

吕布

吕布是丁原的部下,董卓告诉他,两人可以约为父子,而且还可以给他升官,于是吕布就杀了丁原。后来王允利用吕布与董卓小妾有染怕被发现的心理,刺激他杀了董卓,并让朝廷封其为“温侯”。王允失败,去投袁术,袁术不接纳。去投袁绍结果袁绍派人暗杀他。

陈宫等人怕曹操独大,接吕布去占了曹操的老窝。失败之后刘备收留了他,结果他又抢了刘备的地盘,最终被曹操和刘备联手杀掉。

死前吕布还说

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三国志》

言下之意就是吕布希望成为曹操的部下,让曹操成为新主公,结果刘备来了一句: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吕布就被处死了。

吕布背义成了家常便饭,基本上属于逮谁咬谁型。

刘备

刘备则不一样,刘备先是投靠朋友公孙瓒,在公孙瓒的帮助下,他在徐州站住了脚,而且接了陶谦的班成了徐州牧。不过因为他收留了吕布,结果失去了徐州。

不得已投靠东汉朝廷,在许昌曹操对刘备是百般拉拢,因为曹操对徐州眼红至极,本来也数次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打过徐州。刘备作为徐州旧主过来,正好有了借口。

袁绍和曹操大战在即,刘备又一次夺回徐州,结果被火速平定。因为刘备举荐过袁绍儿子当孝廉,有这一份恩情,他到了袁绍那边。

后来他又代表袁绍特使出使刘表处,结果就留在荆州。

他在许昌、袁绍、刘表处都不是以下属的身份,而是以客将的身份存在,也就是有独立的部队,还有相对独立的地盘,这一点与吕布是有区别的。

后来他跑到巴蜀替刘璋扛张鲁,结果夺了刘璋的窝,建立了蜀汉。

对比

仔细比较刘备和吕布的做法,吕布基本上遇到谁就祸害谁,刘备则不同,除了最后一次抢了刘璋的地盘之外,其他时候都没有违背道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吕布受骂,刘备没受骂也是情理之中。

有人说吕布还救过刘备,辕门射箭那一次。实际上这一次发生在抢了徐州之后,吕布觉得一口气吃不下刘备,才救了他。你再看《三国志》记载他救刘备的真实原因就知道了。

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备,今可假手於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

这是吕布救刘备还是为了自己自保呢?所以这算什么恩情呢!

吕布有三个主公,刘备则有五个,为何吕布是三姓家奴而刘备就是枭雄?

吕布有三个主公,刘备则有五个,为何吕布是三姓家奴而刘备就是枭雄?

题主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问题。怎么说“吕布有三个主公,刘备有五个主公”呢?

一,首先,咱们先看看吕布的简历

吕布(公元?-公元199年2月7日),字奉先,古代五原郡九原县(即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群雄之一。原为丁原部将,被唆使杀害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董卓。

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 。吕布所用的实战武器其实为。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以及民间各种形式的艺术形象上,吕布被塑造成三国时期的第一猛将。其武器也被由“”虚构成方天画戟

在史书上很难找到吕布生父的记载,但在吕布的出生地五原县(显然是古代五原郡九原县的误传,即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却广泛流传着关于他的身世的故事。相传吕布的祖父是汉章帝时戍守边疆、抵御匈奴的将领吕浩,吕浩一家与部队同时驻扎在五原县,并在此搭建防御工事,开垦荒地,发展当地的农业、畜牧业、纺织业等。

吕浩去世后,其子吕良继任,娶了五原县当地的富绅之女黄氏为妻,生子吕布。据说,当时生的时候是生在布匹上,因而起名为“布”。

二,吕布的所谓三个主公

从上面这段描述中,我们知道,吕布的父亲是吕良,在北部边疆戍边的将领。也就是吕布所谓的第一个主公

吕布的第二个主公,应该是指丁原。其实,严格地说,丁原算不上吕布的主公,只能算吕布的上司,或者说长辈。

据史书记载: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时任并州刺史的丁原担任骑都尉,在河内驻扎,任命吕布为主簿,对吕布很亲近。注意:只是很亲近而已,并不像小说《三国演义》里所说的,丁原是吕布的“义父”。

《三国演义》之所以这么写,大概是因为吕布的父亲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丁原看他可怜,对他比对别的部下亲近点而已。

第三个是董卓

据《三国演义》:大将军何进,鉴于朝廷内部宦官横行,便广发檄文,招外地军队进京“勤王”。董卓引兵进京,把持了朝政。但却碰到一个大钉子丁原。丁原手下大将吕布十分骁勇。

董卓以赤兔马、金银买通吕布,诱使吕布杀了丁原。吕布认董卓为义父。

其实,把这三个人都叫做吕布的“主公”,也不太准确。第一个是吕布的亲身父亲,叫“主公”不妥;至于丁原,只是吕布的上司,两人亲近而已,既没有认干爹义父,也算不上什么主公。

现在只留下一个董卓,是吕布认的义父、干爹,吕布又是他的部下,可以算是吕布的主公,这没错。因此,张飞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尽管不准确,不过考虑到《三国演义》是小说,夸张一下无所谓,倒也勉强过得去。故此,严格地说,吕布最多算是个“两姓家奴”。

三,刘备简历。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221年9月22日-223年6月10日)、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蜀志先主传》记载,刘备的祖父刘雄曾经官至东郡范县令,刘备父亲刘弘。刘备幼年丧父,只好和母亲一起靠贩鞋织席度日。

四,刘备的五个所谓主公

题主所说的“刘备的五个所谓主公”,一是说法不对,似乎数字也不准确。下面是刘备的几个所谓“主公”,咱们分别作一个简要介绍,说明一下他们和刘备的关系:

1,卢植:卢植(公元?-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卢植博古通今,喜欢钻研儒学经典而不局限于前人界定的章句。卢植门下弟子有刘备、刘德然、公孙瓒及高诱等。后因董卓专权,卢植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去官职,隐居在幽州上谷郡,不问世事。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应袁绍请求,做了一年袁绍的军师后逝世。

从上面这些经历看,卢植是刘备少年时的老师。如果说卢植偏爱刘备,也是正常的。但由此就说卢植是刘备的主公,显然没有道理。

2,公孙瓒:出生于河北迁安一个贵族家庭,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刘备少年时的同学。公孙瓒和刘备都是卢植的弟子、学生。

讨伐董卓时,公孙瓒作为群雄之一路,也参与了,并接纳刘备成为他部队的部将,同往会盟。汜水关之战中,公孙瓒于袁绍面前引荐刘备,称其为汉室之胄,袁绍赐座与刘备;虎牢关之战中,公孙瓒部队被派去参战,在联军不利之时,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尔后麾下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与吕布于关前大战,最后逼退了吕布 。

从上述事件里,公孙瓒和刘备两人也根本不存在什么主从关系。如果非要从同学以外寻求另外一种关系,那只能算是发小加朋友。

公孙瓒把刘备安排在自己手下,前去会盟,应该完全是出于发小、同学情谊,想拉刘备一把。

3,陶谦:《三国演义》人物之一,徐州刺史。

陶谦是徐州刺史,心地善良,在即将病亡之际,想到自己的儿子不成器,于是非常担心在乱世中徐州的前途。陶潜很欣赏刘备。所以在奄奄一息之际,就把徐州托付给了刘备。这种关系,怎么可以算“主公和属下”的关系呢?

4,曹操: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在吕布被曹操剿灭以后,刘备的确在曹操处客居过一段时间,但刘备并没有把曹操当做主公,曹操也没有把刘备当做下属。他们的关系,应该算是主人和客人的关系。

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那段描述,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两人当时的关系。

5,袁绍:当时,刘备被曹操打败,徐州丢失,和关羽、张飞失散。因为,当时在北方能够和曹操对阵的,也只有袁绍了。

刘备在袁绍处的待遇也很尴尬。一是刘备曾经剿灭过袁术,袁术是袁绍的弟弟;二是当袁绍手下大将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后,袁绍立刻迁怒于刘备。三是,袁绍对刘备,始终不放心,根本没让他带兵,更没让他自主征战。

刘备投靠袁绍,属于不得已暂住而已,袁绍也没有把刘备当成下属。从《三国演义》的情节看,就是一种不得已的客居,他们没有主从关系。

6,刘表:刘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 )人。东汉末年宗室、名士、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 。

刘备在袁绍处,得知关羽、张飞两个兄弟的消息后,借故去招关羽、张飞,离开了袁绍。兄弟聚齐后,南下投奔荆州太守刘表。刘表看在同宗份上,让刘备屯驻新野(今河南新野)防备曹军南下。故此,刘备和刘表的关系,似乎有点现代人落魄时投亲的意思,显然不是主从关系。

五,解释一下主公这个称谓。

主公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1、臣下对君主的称呼;2、仆役对其主人的尊称;3、有时候是宾客对男主人的尊称。

在过去封建社会,所谓主公,就是一个政治或军事集团的首领。下属或有依附关系者,对这个集团首领的称呼,就是主公。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刘备、孙权在称帝之前,他们所有的属下都称呼他们为“主公”。在称帝以后,下属就应该称其为“圣上”、“皇上”、“陛下”了。不过,上述三个人里,只有曹操没有称帝,一直称“魏王”,他儿子曹丕,应该是魏国第一个皇帝。

因此,题主所说的刘备的所谓五个“主公”,根本就不成立。而吕布的“三姓家奴”,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倒还可以说得过去。不过在历史上,也不存在,最多算“两姓家奴”。

现在再回到题主说的那个问题上来。为什么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而刘备被称为“世之枭雄”呢?

这是因为,吕布死了一个爹以后,又认了两个爹。这其实也不算什么。最关键的是,吕布并没有明白自己这辈子究竟想要什么。认了这两个爹,对自己究竟有什么好处。

而刘备就不同了。尽管刘备也有一段时间颠沛流离,被人追得到处逃窜,就像题主说的,先后依附卢植、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最后没办法还跑到了孙权那儿。

但有一点是明白无误的,那就是刘备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能够得到什么。为了这个目的,他还堂而皇之地进过皇家禁地,让汉献帝认他为“皇叔”。

而且刘备最终还是成功地占据了三足鼎立中的一大片土地,在史书上留下了一个西蜀国昭烈皇帝的名号。

这或许就是刘备和吕布最大的区别。

吕布有三个主公,刘备则有五个,为何吕布是三姓家奴而刘备就是枭雄?

首先要纠正一下,主公是臣下对君主的称呼,在东汉时期,并非曾经在某个人手下做过事对方就是主公,而是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才算,所以吕布先后有两个主公,而刘备则没有主公。

在汉代没有科举制度,除了世家子弟可以由父辈推荐出任官职,普通人想当官通常需要由群国推荐为秀才、孝廉,经朝廷考核合格以后录用,或者是被二千石以上官员招录到自己府中做佐吏,然后慢慢往上爬。

正因为渠道如此单一,世家也将此作为用来扩张自己势力的一种手段,这就使得举荐人和被举荐人、府主和佐吏之间的关系被非常重视。被举荐人和佐吏有义务为举荐人、府主效忠,这种关系有如君主,恩同父子。

在《北海相景君碑》的碑文上可以看到,北海相景君死后,他曾经的佐吏为他服丧三年的有八十七人,和自己父亲去世一样。刘备在徐州兵败以后逃往青州,青州刺史袁谭曾经是他举荐的秀才,虽然以袁谭的出身实际可以有更多的出仕机会,并非依赖刘备,此时地位也不在刘备之下,但是袁谭还是亲自带人出来迎接,以示尊重。

吕布原本是丁原的主簿,主簿是主官下属的佐吏,所以丁原就是吕布的举主和府主。作为被举荐人,吕布有义务为丁原效忠,然而吕布却因为董卓以小利诱之而杀了丁原。吕布到董卓手下以后,也是董卓的私人部属,所以董卓依然是吕布的主公。吕布两次杀死自己主公的行为在当时看是非常恶劣的事情,其他世家不希望自己举荐的人才效法,因此对此都是极端厌恶,吕布自然是骂名一片。

而刘备不同,刘备虽然家中贫穷,但是却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是涿郡刘家的一员,祖父、父亲“世仕州郡”,所以刘备照样能师从卢植,和公孙瓒等交朋友。而且他是以军功出仕,在投奔公孙瓒的时候,他已经是高唐令,自己有独立的势力。此时公孙瓒正在和袁绍作战,刘备过去也是帮他的忙,并非单纯的依靠公孙瓒。刘备“数有战功”,公孙瓒投桃报李,举荐他当了平原相,双方其实是互相合作的关系,并非依附关系,和则一起,不和则分,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现象,没人会为此指责刘备。

所以最终吕布和刘备两个人的风评会差距这么大,这完全是当时的道德观所决定的,不遵守自然被人唾弃。

吕布有三个主公,刘备则有五个,为何吕布是三姓家奴而刘备就是枭雄?

主公多少个,和三姓家奴不是一个考量标准。

主公是所有手下人对老总的尊称,刘备自从被公孙瓒带入十八路诸侯圈后,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小集团的首领,在被曹操向汉皇帝推荐下,成为刘皇叔和将军。他在寄人篱下的时候,更多时候是作为客卿,而不是降将和部下。刘备更多的时候,是享受贵宾的待遇。

比如曹操保荐了他,还同他平起平坐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是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从没享受到的英雄相惜。

公孙瓒引为同窗知己,孔融是求助于防御,陶谦愿三让徐州,刘表是认宗亲。只有袁绍稍差些,但也是当客卿的。吕布和刘备先后互换过位置,但至少也当成朋友以"贤弟"相称。

而吕布先后认过丁原和董卓两个爹,义父义子相许。但吕布都在利诱下背信弃义,不忠不孝,不但背叛了义父,而且还残忍地杀害了义父。这才落得了"三姓家奴"的骂名。

最早敢骂他的当然是张飞,刘备接替陶谦当上了徐州最高长官,吕布因战场失利投到了刘备处。他总是摆老资格称刘备"贤弟、贤弟的"。张飞听不得,当场就破口大骂"三姓家奴,我大哥能随便被你叫阿弟吗?"吕布待而发作,刘备马上拉开两人。

后来张飞酒醉,吕布乖机在岳丈曹豹的里应外合下,抢夺了徐州。张飞和吕布打了一百回合,张飞先退了,吕布也知其莽勇,没有追打。

从此"三姓家奴"就传开了。

吕布在白门楼乞求刘备和曹操,曹操故意问刘备,刘备说"还记得丁原和董卓吗?",曹操听罢,"立刻斩了!"。

人中吕布就此了结了,去阴间陪伴三个老父了。

吕布有三个主公,刘备则有五个,为何吕布是三姓家奴而刘备就是枭雄?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1. 关于主公的定义
  2. 关于人物的评价
关于主公的定义

吕布有三个主公,刘备有五个,这个说法存疑。

主公是指臣子对君主的称呼。这里有一个明确的认主意思,有一个臣服过程。

吕布先后认丁原,董卓为义父,甘心供其驱使,这种已经是一个臣服的姿态,有一个类似君臣的关系在里面。完完全全听命于他,没有自己政治目的。

而刘备虽然先后依附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人,但是他仍旧保有自己的一套班底,有相对独立的空间,这与一般臣服认主的行为不同,有点介于手下与盟友之间。

最关键的是刘备没有打心里认定谁为主,追随哪位。

他的心里从来都只认自己为主。

表面投降臣服,实则为自保,以图大业。

这是刘备与吕布最大的区别,一个甘心臣服,一个权宜之计。你可以说吕布有二主公,但是刘备没有主公。

关于人物的评价

“以成败论英雄”是一个惯性思维,后世对人物的评价往往以其成就作为决定项,难以做到恰如其分。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这也是客观事实。

吕布“三姓家奴”之说,是张飞与他对战时阵前叫骂的话,这只能说是张飞侮辱性的说出了一点事实。算不得是对历史人物真正的评价。

加上吕布最后战败身亡,没有建功立业,本身又有不少污点,所以这个称呼就这样流传开,也没人在意这个恰不恰当。

刘备则不一样,他虽然在各大势力之间反反复复,但是最后他成功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开国先主。可以说非常成功了。

有一个成功的结果,那之前做的事情都可以解释成是为了实现最终目的的手段。也自然有后人为他美化过往行为。

不过因为刘备的很多手段确实不太光明正大,所以称其为枭雄。

吕布有三个主公,刘备则有五个,为何吕布是三姓家奴而刘备就是枭雄?

这位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既反映了《三国志》和《后汉书》等与《三国演义》的本质区别,也折射了英雄人物在乱世的生存之道。

张辽的形象。他也先后投奔了五位主公,也未见骂名。所以,所谓“三姓家奴”与先后几易其主,关系不大。

首先,应该明确生逢乱世,一个人曾经身投多位主公是再正常不过的。别说吕布和刘备了,就是张辽也曾经先后投奔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和曹操等五位主公。这就好比今天一个人有丰富的职场经历,是一个道理。其实没有必要对此过多指责,乃至产生道德上的判断。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吕布就是这个命运呢?

毛版《三国演义》中的“三绝”。该书对国人的“三国观”影响深远而深刻。此书的“绝”,可不止他们三位。

其次,应该明确这是《三国演义》熏陶和教育的结果。翻遍《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未见所谓“三姓家奴”一说。这个说法来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什么?不仅是小说,还是经过后人大幅修改的小说。最初的版本是罗贯中先生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到了清代,经过毛宗岗父子的“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鲁迅语),变成了120回的《三国演义》。其版本流传至今。现实中,大部分国人对于三国故事的记忆和人物的评价,都停留在毛版的《三国演义》中。谈到三国故事与人物,我们要首先清楚:这说的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或者是《后汉书》)呢?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以《三国志》和《后汉书》为准。

改写《三国演义》的毛宗岗。其实评价三国故事或人物的时候,首先应该想这是出自陈寿史书还是毛氏父子小说呢

再次,看一下史书对二人的评价。

《三国志》对于吕布是这样评价的:

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奇英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首先谈到了他个性上的优缺点,按照今天的语言就是:有勇无谋。《三国志》与《后汉书》都反复提到了这一点:

布虽骁勇,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

“白门楼”吕布之死,最终被部下反噬。同样的场景在他身上反复上演,只是这一次调换了角色而已。吕布,骂名

不过,最致命的还是后面两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按照今天的语言就是唯利是图啊!当初丁原对他“大见亲待”,他却“斩原首诣卓”。董卓“甚爱信之,誓为父子”,他却“手刃刺卓”。当初刘备收留他,他却“攻备于沛,破之。”于袁术也是反反复复。可见,先后投奔五位主公不是,但是他出于眼前利益反噬甚至反杀主公,才是真正的问题,这就是后世对他评价不高的真正原因。

再来看刘备。

《三国志》中对这位“先主”是这样评价的: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登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为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的宽厚性格、英雄器量、至公至诚、谋略权段、百折不饶和不逐小利,都不仅使人折服,而且还很励志。从《三国志》中的一桩往事可见一般,那就是《三国演义》中称之为“携民渡江”那一段。

《三国演义》中“携民渡江”的场景,几乎符合历史事实。刘备不拘于眼前小利,不计较一时得失的个性得以体现

他先是拒绝了诸葛亮提出的攻刘琮、占荆州,说“吾不忍也”。继而“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当面对曹军随时可能杀到的巨大威胁,他又拒绝了属下弃民速行的建议。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刘备“非为竞利,且以避害云尔’的作风可见一般。

同样是先后投奔多位主公,一个为小利而反噬甚至反杀,一个不逐小利反而不计得失,评价当然不一样了。

综上,透过《三国志》和《后汉书》等,我们可以发现,乱世中投奔多位主公不是问题,但为了小利而反噬,必然留下负面评价甚至骂名。相反,不追逐小利和眼前得失,往往得到很高的评价。这不仅体现了《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史书和《三国演义》等小说的差异,更折射出国人的价值标尺和生存之道。

不知回答是否满意。同时,亲,你是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

1.《三国志》

2.《后汉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