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叹息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是项羽过了江东又如何,结局会改变吗?

我去查了一下史书记载,已经不是过不过江东的问题了,项羽注定必死,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即使他过了江东,也很快会被杀掉。

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项羽当时要是过了江东就会安然无事了,但事实上,我在史书里面看到了另外一个可怕的事实,足够要了项羽的命。依据我看到的情况,我们来做个分析。

项羽在乌江时的情况

当时乌江亭长对他说,这地儿只有我这一艘船,你要是跟我过了乌江,汉军是没有船的,所以他们是追不上你的。

所以我们会认为,项羽只要过了乌江就安全了,但事实是,汉军有船啊,可以迅速追上项羽并干掉他!

这件事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有记载:

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下东城、历阳。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还定淮北,凡五十二县。

这段话啥意思?就是说项羽自刎后,灌婴带着军队迅速渡过了乌江,并且攻下三个郡。灌婴渡江是带着一支军队过去的,他一定是从别的地方找到了船,而且是很多船只,不然是不可能一支军队那么多人渡江的。

所以,即使项羽过了乌江,汉军也会迅速追上去,干掉他!

要实在不行,咱再退一万步说,项羽过了乌江,汉军真的就一时半会没有船只可以渡江,项羽在江东可以组织多大规模的防御。

江东能发展多大反击力量?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就是说江东地方千里,人口数十万。

等等,数十万人口???

数十万,一般指的是20万以上,100万以下,秦末乱世,人口本来就少,咱们按照50万人口算,刨去老弱病残,妇女儿童,还剩下多少,剩下的这些人里面再抽出一部分来充实军队的就更少了。

按照人口和军队10:1的比例来算,撑死能组建出5万人的队伍,而且最严重的问题是,这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组建起来的,即使征召到了这么多人,还得训练成军,不能上来就直接上战场吧,那不成了送人头?

再来看看刘邦手里的兵力,垓下之战的时候,刘邦是60万打项羽10万人,垓下之战结束后,项羽那10万人还有很多投降到刘邦阵营的,他的兵力只会更多。

好了,现在项羽手里有5万兵,要和韩信60万兵干一架,谁会赢?你可能会说,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案例其实挺多的。

但是忽略了一个问题,项羽先生对面的韩信,这位仁兄在历史上被称为“兵仙”,你当他是吃素的?

再换个角度,当时天下大乱已久,人心向往和平安定,汉王以仁义治天下,得民心,项羽欲以江东拼凑起来的几万军队与之抗衡,除了少数死忠粉,其他人实际上是不会真心愿意跟着他打仗的。

因此,项羽到了这一步,过不过江东已经不重要了,结局已经注定,他一定会死,没有什么悬念。

人们总是叹息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是项羽过了江东又如何,结局会改变吗?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过了江东到底会怎么样,这个官司打了几千年都没有结果,历史不能假设,但是我们就事论事,来做个推论!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到乌江边自杀身亡,在此之前,属下曾经劝他渡江,江东是项羽发迹之地,家乡父老还是很支持他的,如果可以回到江东,招兵买马,重头再来,以项羽的资历、能力、人脉、年龄,卷土重来有可能翻本!

这种可能性有多大?我认为很小!

主要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人少地少

垓下之战前,刘邦把压箱底的家当都用上了,六十万大军,文有张良,陈平,萧何,曹参,武有韩信,彭越,英布,灌婴,樊哙,这个阵容加实力,足以荡平天下,江东六郡,虽然是富庶之地,但并非主要人口聚居地,打仗打的是国力人口,没有人口就没有兵,“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数十万究竟是多少,不是很精确,但是数十万百姓,除去老弱病残女人,能上阵杀敌做士兵的十分有限,远不及刘邦六十万大军,如何卷土重来!

第二:有兵无将

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的兵是越打越多,项羽是越打越少,双方的优劣势逆转十分迅速,不仅兵力对比发生变化,在指挥人员方面差距更大,天下英雄好汉纷纷投靠刘邦,如韩信,英布,陈平,项襄等都是从项羽集团跳槽反水去了刘汉,刘邦手下却没有人跳槽到项羽集团。除了反水,项氏子弟兵战死众多,如曹无咎,龙且,薛公等人,唯一的谋士范增不受重用,郁郁而终。有出无进,与项羽用人思想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用今天的观点来看,高层干部的败亡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试问,项羽即使募集了足够的士兵,没有有经验的指挥者,靠一群菜鸟如何打赢刘汉集团的老炮?

第三:人心丧尽

项羽从出道到败亡,除了千古无二的神勇,就是千古无二的残暴,以屠城为己任,以杀人为乐趣,襄城屠城,城阳大屠杀,新安大屠杀,咸阳大屠杀,破齐大屠杀,外黄大屠杀,项羽本纪中有名有姓的大屠杀就有六次,还不包括杀子婴,烧秦王宫等一系列震动天下的暴行,这样一个残暴的家伙,又有多少人会真心支持他,项梁项襄等本家至亲都离他而去,可见项羽有多么不得人心!

项羽是名垂千古的神将,在推翻暴秦的斗争中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加上年轻帅气神勇,贵族出身,两千年来收获了无数粉丝迷妹,但实事求是的说,他并不是一个好领袖,也不会是个好皇帝。性格决定命运,他过的了秦国这道天堑,却过不了乌江这个坎,能不能卷土重来,我想项羽在自刎之前是很清楚的!

人们总是叹息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是项羽过了江东又如何,结局会改变吗?

人们都把乌江当成了天堑,仿佛江那边就是铜墙铁壁般的另一个世界,刘邦抓耳挠腮、无计可施,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个美好而又不现实的愿望罢了。要知道,项羽从渡过江的那一刻就注定会诞生两个现实:一是刘邦称帝,二是他本人成为逃犯。道理很简单,成王败寇耳!

俱往矣!项羽已再不是那个振臂一呼应者如集的王者了,而是如一条急急惶惶的漏网之鱼。退一步讲,即便是项羽有充足的资本去招兵买马,但刘邦会不会给他这个机会呢?难道刘邦不懂得“死灰复燃”的道理吗?既然项羽能坐一条小船渡过江东,刘邦为何就不能多找几条小船过江呢?即便是再造几条大船也不需要费多大事吧!到时候千军万马入江东,项羽如何应对?或许,到时刘邦根本就用不着兴师动众。

如果项羽按最初的设想,将10万人马带回江东,那么足以割据自雄,卷土重来,而实际上他即便能回,也是只身人,等于是赔光了老本儿。有人说,项羽可以继续招兵买马呀!谈何容易?军饷粮秣呢?再说有多少人愿意响应他的号令呢?要知道,垓下之围前后,普天之下只有临江王共尉一个人还在忠于他,可是共尉又在刘邦与英布的蚕食下支离破碎,摇摇欲坠,自保都难,又怎么能顾得上去管他呢。所以共尉不过是一面插在山头上孤零零的旗子,以致于当刘邦要消灭他的时候,竟然派去了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卢绾与武略一般的刘贾,可见对他的蔑视。

最关键的问题是,江东百姓会不会支持项羽。因为老百姓的普遍愿望就是过安定的生活,除非他没有活路的时候才会起来抗争。所以,对于江东老百姓来说,刘邦当皇帝与项羽称霸没什么区别,他们要的就是一个简单的,容易满足的生存环境。而当刘邦称帝成为了大势所趋,其实是没人愿意再跟着项羽去玩命的。

项羽死后,刘邦将韩信封为了楚王,结果是包括江东再内的楚国很安定,没有那一位老百姓跳出来为项羽鸣冤喊屈。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刘邦将楚国一分为二,上半部分给了兄弟刘交,江东地区给了堂兄刘贾,直到刘贾于公元前196被英布所杀,江东也没有发生过叛乱事件。

(汉初诸侯分布图)

刘贾去世后,刘邦还是担心江东民风彪悍,会有乱局出现,于是将血气方刚的侄子刘濞封为了吴王。结果,到了汉景帝时期刘濞带头制造了“七国之乱”,而老百姓不过受其裹挟罢了。因此,当项羽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过江与否意义不大,所谓过江不过多延续几天性命罢了,当他输光了身上带着的本钱后,江东也不会再成为他的“提款机”了。

所以项羽乌江自刎,看似悲壮,令人感慨,偶尔还被人说成是为解天下苍生之苦于是终止生命就等于结束战乱,实际上这个只是一个用英雄气短、回天乏力去演绎的“童话故事”,虚幻、冠冕堂皇,没有苟同的意义。况且,项羽对刘邦的恨不可能轻描淡写地化为一江春水,如果有一丝生机,他绝对不会放弃复仇的希望。项羽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性格,楚汉战争期间他所经受的种种羞辱,怎能轻易放下。

再往上梳理一下,回到楚汉罢兵的鸿沟议和。表面上看,刘邦不厚道,明明划定了楚河汉界,可是转而又追击楚军,似乎是让项羽陷入了被动。而实际上项羽也有预料,所以他才没有回到国都彭城,以免被彭越、韩信、刘邦、英布等人包了饺子,成了“瓮中捉鳖”。项羽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过江据守,回到他起兵的吴中。

因为,在四年楚汉战争中,项羽将彭城作为了发力点,将所有的人力物力都押在了同刘邦对峙的荥阳、成皋前线,这一局面的代价是源源不断的补给,渐渐将后方江东掏空,甚至不排除激起了民愤。所以,即便项羽率10万兵马平稳到达江东,也需要先沿江布防,然后再经历一个“从零开始”的过程,如此才能再考虑卷土重来的可能。这样一来他才有生的希望,但这是以他带着10万人马回去为前提,否则,只身一人,毫无意义。

人们总是叹息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是项羽过了江东又如何,结局会改变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项羽就算过了江东,会不会卷土重来?我给出的答案是,至少刘邦还在世的时候,他已经没有机会了。

原因有二:1以刘邦为首的诸侯联盟,士气正盛 ,刘邦又有萧何镇守后方,运送粮草,张良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韩信的战必克,攻必取。以及曹参,灌英,樊哙,陈平等将军辅佐。

2:项羽本身的性格就是那种激进,有仇必报的那种,这点可以从他为叔父报仇中可以看出。即使他在短时间内可以拉起一支队伍,我说的是即使,此时天下可不是秦末,可以打着反抗暴秦的旗帜,如今他若想在起兵,自己以什么样的借口,为自己的一己之私,他只能选择休兵养息。天下年年战乱,即使是富庶的江东之地,也变得千疮百孔,自己的实力还很弱小,又急着找刘邦报仇,最终还得落得个兵败的下场。

那他有没有再次翻盘的机会了,有,看他如何把握,我们分析一下项羽的优势。

1:项羽有着非常杰出的军事才能,一生中领导多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中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率领5万楚军打败章邯、王离的40万秦军。楚汉争霸中,突袭彭城,率领3万精兵打败以刘邦为首的诸侯联盟军队56万。

2:刘邦48岁,项羽24岁出道反秦,两人年龄相差24岁,前文提到,刘邦活着的时候他没有机会,那么待刘邦去世后不就有一丝希望了嘛,项羽回到江东,依据长江之险,偏安一隅,厉兵秣马,与民休息,站稳江东。我就是熬也熬死刘邦,(司马懿熬死了曹魏3代帝王,这才为西晋奠定基础,这是题外话)

3:刘邦领导的诸侯联盟并非牢不可破,韩信这一辈子也没走进刘邦的核心层,韩信死时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韩信身边谋士蒯通建议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韩信念在刘邦对自己有恩,让自己从一个默默无名的人直接金坛拜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成就了自己,才不愿背刘。若刘邦去世,谁又能困的住也韩信。天下必定三分,重回乱世。

点评:一切都只是幻想臆测,历史不容倒退。分析了哪么多可怜一切白发生,吾又与谁人叹!

人们总是叹息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是项羽过了江东又如何,结局会改变吗?

项羽已逝几千年,后人还不断地对其抱有各种东山再起的希望,那么如果项羽真的过了江东,结局会是什么样的?

项羽这个大IP,西环君一直很欣赏,一直不敢或者不忍来评论他。认为这是一个很烧脑的问题,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以及之后各方事态的发展,项羽即便过了江东,他的未来是未知的,他的结果其实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我想,这也许就是项羽不愿过江东的原因,他自己已经没有任何信心了。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聊以自慰罢了。

首先,项羽不适合做君主。“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绝对是数千年以来最厉害的武将,无论是个人勇力还是将兵之才。项羽的生涯中最出名的一战,便是著名的“破釜沉舟”。项羽到达巨鹿后,命令士兵凿沉所有船,烧掉所有的营帐,砸坏所有生火烧饭的锅,士兵只允许携带三天的口粮。而项羽和手下的士兵都很清楚,接下来的大战将是人生中生死存亡的一战,进则生、退则死,就是在这样的激励下,项羽硬是用5万大败秦军,借助这一战,项羽从此树立了天下霸主的一战。

项羽一生无败仗,垓下一役,惨败如此,他接受不了。他一直都是个注重英雄气概的人,好面子,觉得丢人,而且他的心胸又不宽广,说白点就是气量狭小,经不起这一败。这一败,败得太彻底,全军覆没,心爱的女人也死了。一时心灰意冷感到绝望,被刘邦赶到乌江边时只剩二十八骑,麾下武将都战死了,即便孤身返回江东又能怎样?

其次,经济基础不够。江东类似于后世三国吴国的位置,想想即便又发展了一个汉朝,孙权的江东也只是偏安一隅,而无力与中原抗衡。那时候的江东还不是鱼米之乡,打仗打的是后勤储备,尤其楚汉之争那是国家级别的战争,是全面性战争,况且刘邦已经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绝大数疆域已经属于汉朝统治,以一隅之地对抗整个汉帝国,显然是不可能的。

即便是项羽孤身过了江东又如何,刘邦会放过他吗?必定是“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项羽又哪来的时间去招募军队,去招揽人才,去建立并巩固政权?

再次,人才支撑不够。本来刘邦手下就人才济济,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等,更有很多是从项羽麾下转过去的,刘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会用人,“高祖不善将兵而善于将将”。而项羽恰恰最不会用人,导致人才的流逝,连他的亚父范增都不能完全信任和使用,试想还能笼络住何人?

垓下一败,文臣武将皆没,即便刘邦给出项羽东山再起的时间和空间,以项羽的性格和当时的大势,他又去哪里找合适的文臣和武将来辅佐?大汉大势锁定,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刘邦此时要比项羽更有吸引力的。

换个思路:如果后世一位熟识历史的人,穿越到乌江旁的项羽身上,能有什么翻盘的操作?

假如是西环君过去了,先保命是第一位的。要么乞降,学习一下越王勾践。要么过了江东,先隐姓埋名,以待天时。项羽跟刘邦相比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项羽要比刘邦小24岁啊。自刎乌江的时候,项羽才30岁。不管是乞降还隐姓埋名,都可以冷眼旁观,静待刘邦去世,或者开汉功臣的被杀、被贬,从中寻找机会。

希望总会是有的,但是那已经不是项羽本身了,他只能是那个自刎乌江的,那才是霸王。

就做君主来讲,项羽跟刘邦的差距是全方位的。项羽匹夫之勇,而刘邦智慧如海;项羽嗜杀成性,而刘邦有长者之风;项羽不堪一败,而刘邦屡败屡战;项羽刚愎自用,而刘邦从谏如流;项羽英雄主义思想严重有才不能用,而刘邦择人用人、魅力十足。——即便如此,西环君还是喜欢项羽的。

突然发现,项羽的历史价值最好的体现就是需要他的出现,推翻暴秦统治,无力坐江山而败于楚汉之争,最后自刎乌江。他最好的人设就是“霸王”。不是他不如刘邦优秀,实在能放在一起做对比,两个人完全不是一类人。

还是喜欢易安居士那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看来,易安居士才是项羽的知音之人啊。过了江东的项羽,还是项羽吗?

西环居齐,针砭历史,坚持原创,尊重自己发声的权利!

人们总是叹息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是项羽过了江东又如何,结局会改变吗?

唉!又是个假设,历史是不能做假设的!这个项羽过江是个千古话题,不过我认为如果项羽过江的话,能改变自己的用人之道,深刻反思和刘帮争霸失败的原因,还是有一搏、和一线称王天下机会的。

大家都知道有首写项羽的诗儿: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千百年来,人们都希望要是项羽过了江,会最后反败为胜战胜刘邦,得到天下!

因为刘邦的亭长底子,混吃混喝的形象,和只为自己优先的做法,以及不守承诺的品行,加上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儿,和出身贵族的项羽,尽管是破落贵族,但血液里流的终究是贵族血液,又年轻,又武力盖势,当时只有三十岁,重承诺,这些是刘邦无法可比的。

想当年项羽率八百子弟兵,破釜沉舟,过江反抗强秦,是何等英雄气概!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刘帮五十几岁的人儿,老道,耳顺,懂得隐忍,和取舍,善于用张良,陈平,萧何之智,和韩信之谋,樊哙等辈之勇!而项羽仅凭自己力拔山河气盖势,就一谋士范增都不可用,又如何能斗得过谋士如云,战将众多的刘邦呢?

试想如果项羽能忍辱过江,总结失败教训,重用贤良,广采众议,休生养息,割据江东以为本,静待时日,重振旗鼓,再率江东之众与刘邦抗衡,则未来可期!实际上项羽自杀于乌江后,刘邦没过几年也箭伤而逝,如果项羽能坚持熬过这几年,重夺天下,是很有胜算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