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清军究竟输在哪里?两军伤亡怎么样?
八里桥之战,清军损失超过1200人,英法联军阵亡人数是个位数,清军3万对战英法8000人,输的极惨烈,真正的原因不在战术,亦不在临阵指挥,最根本在于清朝皇帝和大臣战略眼光太垃圾。
这场战役,当时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法国军官吉拉尔参与了这场战役,他在《法兰西和中国》这本书中对这场战役有一段描述是这样的:
光荣应该属于这些好斗之士,确是应该属于他们!没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们甘愿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洒下自己的鲜血。这种牺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里都被看作为伟大的、尊贵的和杰的……
这样的英雄主义在中国军队里是经常可以看到的;而在欧洲则以误传误,竟认为中国军队是缺乏勇气的,此乃是一大谬误。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我们。他们的军队是由两万五千名鞑靼骑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然而还打是不过人数较少欧洲人,这也的确是事实。
法国和英国的炮兵压倒了他们的箭、矛、迟钝的刀和很不象样的炮。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长官们和军中的勇士却前来列阵于八里桥上,这时大家就可以看到在整整一小时内,他们顶住了使他们惨遭伤亡的压倒火力。
这些勇敢的,然而还不够灵活的战士,与其把战场易手,让给敌人,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僧格林沁作为清军的统帅,以英勇顽强抵抗外国侵略者的精神,奋力指挥全军作战,最后在八里桥上决战的时刻,挺身而出,骑着马站在桥中央督战。
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八里桥之战,清军拿着冷兵器时代的武器:大刀、长矛、弓箭,明末清初时代的原始火炮,抬枪,这样的武器去跟英法联军作战。
此时英法军队装备的已经是后膛燧发枪,近代火炮,射程远,精度高。清军拿着大刀长矛、弓箭向装备着燧发枪和近代火炮的英法联军冲锋,虽然清军很勇敢,但这相当于是活靶子,只要一冲锋,敌军的火炮+子弹雨打击下,清军还没冲到对面,已经在半路上玩儿完了。
这是一场冷兵器和热兵器之间的决战,清军打输了是必然的,是没有悬念的,大刀长矛怎么可能打得过步枪,明末清初的火炮怎么可能跟近代先进火炮相提并论。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清朝皇帝、大臣无知,愚蠢造成的结果。
这场战役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而距离这场战役20年之前,清军就已经和装备了近代火器的英军打过,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那时候人家也是坚船利炮,先进火器,清军也是输了的。
这都过去20年了,清朝的皇帝、大臣没有人认识到近代火器的重要性,没有人想过要去引进制造先进的火炮、燧发枪,仗打完就当没发生一样,以前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完全按照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的社会状态就这么过了20年。
英法军队再次打进来的时候,人家的武器装备比第一次已经升级了一代,而清朝别说一代了,那玩意儿完全就没有变化,还是原始的大刀长矛加弓箭。
从来没有人去反思过那场战争为什么败了,更没有人去想过要引进先进武器,只能说当时的皇帝、大臣,实在是无知、愚蠢。
如果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引进先进武器,到了1860年,清军至少可以拥有和敌军近乎对等的火力,但事实是,他们没有这么做。
也别说后来武器好了也打不赢之类的话,那是因为越到后面,腐化越严重,从八里桥之战参战部队的作战来看,清军是勇敢的,是组织性强,有纪律约束的部队,仗还是能打的,只不过是拿着冷兵器去跟人家近代火器拼罢了。
“八里桥之战”清军究竟输在哪里?两军伤亡怎么样?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题。
八里桥之战清军是全方位的输,还不能说只是输在哪里的问题,所以从伤亡对比上看就会显得那么悬殊。
一、战争的结果就是水平的差距最直观的体现在这个伤亡数据上估计是没有异议的。
八里桥之战,3万清兵对阵8000英法兵;
清军伤亡1200人;英军死2人,伤29人(其中包括印度兵1死18伤);
法军死3人,伤18人。双方伤亡23:1。
从战果上说,实在是一种降维打击。
二、指导思想错误:以强攻对敌。先说一点题外话,其实通过前期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战大沽口之战,按道理清廷应当明白会有这么个结局。
但是却只知此而不知彼,在弱势情况下还采取了强攻的策略,并没有选择有利地形进行防守,再适时出击的策略,虽然不能改变结局,但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
因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法军士兵15人阵亡,129人负伤;军官2人阵亡,11人负伤。140名伤员已全部送进设在新河当铺的战时医院。英军伤亡人数和法军差不多,17人阵亡,162人负伤,其中军官22名。( 李桑.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三次大沽之战述评. 《 军事历史研究 》)英法军伤亡人数是大大超过八里桥战役的。说明如果当时构筑好防御工事,坚守并侍机出机的话,战况将会好得多。
实际上这种进攻战术就是克里米亚战争的翻版。萨瑟兰高地战,当时的俄军骑兵就在法军的步枪阵中伤亡殆尽,俄军阵亡就达8000人。
克里米亚,第93萨瑟兰高地,法国步兵击败俄骑兵
所以,这里秋草认为此战的指导思想就存在较大的问题。
三、在强攻战中,此战是典型的两个时代的军队较量,输那么惨是正常的,而输少一点却算是本事了。1、装备差距
1)步枪对鸟枪抬枪,
英法线膛枪取代滑膛枪
当时的英法已经装备了有膛线的米尼步枪(枪管内设有旋转的膛线)。法国人研制了米尼步枪、米尼铅弹。米尼锥形铅弹头的直径略小于枪膛直径,这样装弹就很方便。
弹头的底部有个圆锥形的空洞,一个软木塞堵住洞底,发射时燃气骤压可以压迫木塞挤进空洞,迫使弹底膨胀(铅金属比铁质容易变形),刚好紧贴枪管的膛线,封闭住弹头和枪膛之间的空隙,火药爆炸造成的燃气推进力足,密闭性好,又可以使弹头在枪管内旋转膛线引导下高速旋转。
米尼子弹小于枪管,射击时膨胀,气密性好
线膛步枪的子弹旋转出去后,子弹的速度与穿透力均大大强于之前的步枪子弹。且受空气风力影响较小,射击准确度也大幅提升。
当时,米尼步枪比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滑膛枪的最大优势在于射程和精度。滑膛枪的有效射程只有130多米,并且精准度很低。而米尼步枪有效射程达到500米,可以在更远程打击敌人。
2)清军的最好的步兵火器是抬枪,有效距离还达不到50米
而且,因为需要两人合作,性能又差,后座力极大,开枪后,射击者往往枪的后座力震到摔倒在地,而且子弹的装填速度慢,至少二分钟才能装一次。所以在进攻战中还很难使用。
2、火炮的严重落后:1)当时英军装备的最新式阿姆斯特朗炮,4门,64毫米后膛线膛炮,竖形螺栓。射程可达到4公里。装有开花弹和实心弹,为攻城之利器。
英国阿姆斯特朗炮栓
由于产量不高,膛压控制不稳定,没有大规模装备,所以英军其余火炮的配备为前膛炮。
2)此外,英军还配有康格里夫火箭炮300门。专用攻击陆军及固定阵地的。
康格里夫火箭
3)法军火炮:法军装备1853年型拿破仑12磅前装滑膛野战炮.
法军制式野战炮。炮身全重 626 kg,行进全重 1200 kg,炮管长1.91米,能发射1.4 kg(法制12磅)实心球炮弹。口径121毫米,炮口初速439 m/s,在炮身仰角为 5度 把炮弹打到1480米远的地方,如果调整仰角和发射药配重能打得更远。可以发射球形实心弹、带延迟印信的爆破弹(开花弹)、榴霰弹。
法军拿破仑炮采用的是青铜铸造的炮膛
清军火炮,仍然是土炮
镇压太平军时还比较管点用,有效射程最多1公里,没有膛线,更没有射击调整,没有开发弹,打出去的是铁球。而且命中率极低。
如八里桥之战,清军在战役中,打一整天没有一发炮弹命中联军,发射的炮弹都打到树顶上去了。战斗结束了,联军缴获了27门铜炮,大量信管火枪、大刀、长矛以及其他武器。
另外还有数千个装得满满的箭袋,这些箭此后一连好几天都被充作联军营地篝火的燃料。
湘军炮队
清军红衣大炮
3、近战武器差距更大另外联军在近战格斗中配备有左轮手枪,当时的手枪还不能连发。但有利于格斗,在大沽口炮台争夺战中,英军士兵就用左轮枪打死了直隶提督乐善。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左轮手枪样图
清军近战武器主要是弓箭与弯刀,鸟枪
当时的鸟枪是射程才20多米,而且以散弹为主,换装不方便。而弯刀在骑兵格斗中又没有刺刀的长度与锋利性。
英法军的刺刀通常长度在1.8米-2米之间。换装便利,直接接在步枪上即可使用。
英法军刺刀
二、战术落后——遭遇T字形局面,却不自知。当英法军部署好了阵地,清军以纵队骑兵的方式发起冲锋,一般以300-500名骑兵为一股,依次发起冲锋。
1、被形成了T字形攻击的火力弱势。强占T字横头阵位的一方可以充分发扬火力,而相反的一方火力受到极大抑制。
3万清军全部部署,呈现出大弧圈的半包围阵势,整个骑兵排成正面长达5公里的阵线。后面是清军炮兵和步兵。
在远距离上就被联军的重炮给轰一遍,清军不顾死伤依旧前冲,联军在左右两侧架起大炮,侧竖向轰击。
被形成了T字形打法,联军相当于那一横,可以全面发挥火力,而清军相当于那一竖,只有前面的部队才能攻击,而且造成部队层叠,造成大伤亡。
联军火炮一发可以打倒一线阵列。
在火力不如的情况下,战术上的劣势更使清军伤亡惨重。
2、没有以长矛骑兵冲击步兵方阵
以弯刀、鸟枪的骑兵即使冲入联军阵营造成的威胁也不大,冲击前膛枪阵,至少需要用长矛的长兵器进行较远距离的刺杀
这是传统对阵的方法。 僧格林沁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然他也没有见识过欧洲的步兵方阵。
三、军事素质完全不同,不能说清军不英勇,但近代的军事素养与古代战争的代差实在巨大。骑兵不利于攻击线膛枪方阵,死伤巨大。
1、骑兵素养差,近战武器与技战术代差明显。
由于清军人数众多,虽然伤亡惨重,但仍然许多清军冲至法军阵前仅30米处,这样可能对法军造成较大伤亡。
联军左路英军格兰特将军立刻下令炮兵射击,减轻法军的压力。联军几个炮兵队发射的炮弹因紧贴地面飞行,打进清军马群中对马匹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英军骑兵旅锡克骑兵骑着高大的阿拉伯战马,平持长矛,以标准的欧洲式的枪骑兵队列冲击清军。
同时装备着左轮手枪,马枪和马刀的英国胸甲骑兵也发动了冲锋,面对马刀和鸟枪的蒙古骑兵,联军骑兵很快就击败了蒙古骑兵。此处冲击,甚至无一阵亡。
2、双方的纪律性与勇敢性相差较大。
燧发式手枪
通过欧洲战争尤其是克里米亚战争的考验。联军展现出了极高的纪律性和勇敢精神,在蒙古大队骑兵冲击到50米距离上,大声喊叫着,舞动着马刀,俯身策马。
但联军还保持着整齐的队形和清醒的头脑。进行冷静的换弹与射击,始终没有一点慌乱。
联军骑兵在训练,组织和纪律上有明显优势,在武器上左轮手枪,长矛和马刀打近战也比蒙古骑兵的短火枪,弱弓和马刀有优势。
在近距离战斗中,蒙古骑兵无法抵挡英国骑兵的左轮手枪和锡克骑兵的长矛。
3、最后的刺刀冲锋——实际上在冲锋失败后,最大的伤亡来自于刺刀冲锋。
冲锋失败后,清军还有大约上万练勇和绿营。装备的还是刀矛弓箭,这人数众多。
因为法军指挥官蒙托邦认为同清军对射是浪费时间、火药和生命。干脆发起刺刀冲锋。
最后的战局:联军步兵排成刺刀阵开始向前推进,联军骑兵在大炮掩护下排列成骑兵列队开始突击,清军守军根本无法抵抗1个骑兵旅进行的标准的欧洲式骑兵列队长矛冲击,清军崩溃了,变成屠杀。
联军的米尼步枪,装弹便利,带有膛线
八里桥口的清军皇家禁卫军以白刃战阻挡联军。但是经过近代化严格训练下的步兵,在进行刺刀白刃战时,其战斗力绝对不低于任何古代白刃战部队。
知道欧洲近代战法的朋友应知道,欧洲步兵连都习惯了在50米距离站成2大排排队相互枪毙,对于白刃战更是毫不犹豫。
而清军从来没有阵列式白刃战的经验。
特别是法军在欧洲出名的白刃战无敌。法军全部上刺刀,向八里桥做最后的冲锋。法军用刺刀夺取了桥头的10门清军大炮。
如清军胜保将军也在桥头争夺战的肉搏战中,多处负伤。
结局:僧格林沁拒绝再战!联军都称赞中国兵特别是蒙古兵很勇猛,但是正如现在还有人以为的勇敢似是乎胜利的最大要素。
勇敢到了愚昧大势的程度,不知彼此差距,那就无非是莽夫之勇,于国家毫无益处。
战役的结果,用僧格林沁的行动就可以知道,之前僧王一力主战,不顾郭嵩涛(副使)反对,叫嚣最狂,此战之后,清廷咸丰朝廷还准备再战,派军。但很快就被从八里桥回来的僧格林沁拒绝了。
僧王知道,再调蒙古兵过来也没有用处,这巨大的全方位差距不是靠天生比较有勇气敢打架就可以简单填补的,从此之后僧王再不言主战之事,开始主动学习军事,直到1865年战死。
八里桥的影响。胜败兵家常事,但输了不总结经验教训,在原地再败一次,就是可笑!
这一次直接打醒了许多清国高层,如恭亲王、文祥、曾国藩、李鸿章等,纷纷在此后开始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其实输不可怕。
资料: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中国近代史》
《天朝的崩溃》
法国远征军司令蒙托邦将军(八里桥伯爵):《回忆录》
“八里桥之战”清军究竟输在哪里?两军伤亡怎么样?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一次重要的会战,在八里桥之战结束后,咸丰皇帝带着文武百官逃离京城,英法联军攻克北京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清王朝的失败而告终。
八里桥之战爆发前,清朝还没有开始洋务运动,清兵只装备了少量的老式步枪,大部分清军仍然装备着大刀长矛和弓箭。而此时的英法等国已经拥有了近代化的军队,英军和法军装备了大量的新式步枪,并且拥有数量众多的火炮。
八里桥之战爆发前,英法军队已经攻克了天津,咸丰皇帝为了避免北京失守,派遣大将僧格林沁带领骑兵主力在八里桥设伏,想要以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骑兵,阻挡英法联军进攻北京。
清军的指挥官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的后人,他指挥的军队也是清朝最精锐的骑兵和步兵武装。在成吉思汗时期,骑兵一度是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军队,蒙古军队依靠着骑兵从亚洲打到欧洲,征服了大半个亚欧大陆。
在3万多清军到达八里桥之后,8千多名英法联军也到达了八里桥附近,随着英法联军对埋伏的清军进行炮击,八里桥之战正式爆发。
僧格林沁高估了骑兵的冲击力,他将骑兵作为冲锋的主力,冒着英法联军的枪炮进行突袭冲锋。英法联军使用大炮和火箭弹轰击冲击过来的清军,清军马匹受到了惊吓,骑兵阵型逐渐的混乱起来。
由于战争思想停留在冷兵器时期,僧格林沁的士兵不懂得如何隐蔽,很多人都在冲锋的路上被打死。
一些士兵冲锋到了几百米的距离,却又遭到英法联军步枪的密集射击,马匹在中枪之后相互践踏,受到枪炮声的影响,清军根本无法组织像样的进攻。幸亏在八里桥之战的时候,机枪还没有被发明使用,否则清军马队肯定会全军覆没。
因为英法联军的枪炮过于密集,冲锋到英法联军阵地上的清军非常少,只有一部分装备简易火器和弓箭的士兵在近距离对英法联军射击。
在骑兵进攻受挫后,清军的步兵根本没有机会冲到对方阵地上,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清军的攻势放缓,战斗的局势出现了一边倒。到了中午12时左右,清军开始全面撤退,八里桥之战以英法联军的胜利告终。
在八里桥战场上,清军留下了一千多具尸体,就连僧格林沁的大旗都被丢弃到了战场上。根据战后清王朝的统计,八里桥之战战死人数达到了30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蒙古骑兵。
(英法联军统计清军阵亡1000人)
出现两种不同的数据,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清军在撤退的时候带走了部分尸体,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一部分被打散的清军没有敢于回到部队。
英法联军的阵亡人数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英法联军统计出来的战死5人,受伤46人,另一种说法是法国官员在反对给指挥八里桥之战将领授衔的时候说的:这不过是一场战死12人的战役。不管是第一种说法,还是第二种说法,八里桥之战都是一场伤亡悬殊的战役。
“八里桥之战”清军究竟输在哪里?两军伤亡怎么样?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此战清军的失败,直接导致通州失守,北京门户大开,并在1860年10月13日沦陷。此战也标志着自战国后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统治中国战场两千余年的骑兵开始逐渐走下历史舞台,西方现代军事体系开始在中国军界逐渐成为主流,因此八里桥之战在近代军事史研究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八里桥之战失败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1.将帅失和。
八里桥之战主将是僧格林沁和胜保,僧格林沁为主帅,指挥蒙古马队正面突击;胜保为副帅,主要负责指挥两翼包抄。但两位将帅在战斗过程中并没有精诚团结,反而互相较劲,在战斗后又诋毁对方,美化自己。胜保在战斗中中弹负伤,在战败后给军机大臣的信函中称:“可惜俄顷之间便获大捷,竟因弟身受重伤,不得成此一战,岂非天哉!言至此,不觉痛哭失声。”同时指责僧格林沁“前日张家湾之战,并未伤折。(蒙古马队)一闻夷炮,辄反击,致将步队冲乱,而邸帅仍姑息之不加查办,其何以振作乎”,即将作战失利的责任归咎于僧格林沁督战不力。
当时社会上也流传着二人不和的传言,如“僧王(僧格林沁)肯稍接应,定能破敌成功……僧王忌胜公(胜保)威名,不欲其功之成,且伊素所畏者,止胜公一人而已,故欲置之死地,假手于人以杀之也”,又如“僧王经营两年,节节败退,胜公乃欲一战成功,是不为僧王留余地矣”。以上虽然属于传言,但通过胜保奏疏和信件可以窥见二人关系并不融洽。
2.战术失误
咸丰帝制定的“以奇兵抄袭,挫其前锋,能以鸟枪、刀矛等短兵相接”的战术,在英法联军来复枪和重炮的轰击下宣告破产。咸丰帝并没有意识到,用骑兵在广阔平原上冲击装备新式枪炮的敌军是一种自杀行为,骑兵的速度无论如何比不上子弹的速度。更严重的是,一旦骑兵溃败,马匹受惊,奔回本阵,后方的清军步兵部队面对马匹的冲击根本没有抵挡能力。这直接导致步兵阵型大乱,最终清军全线溃退至八里桥,并在立足未稳时与英法联军决战失利。因此,这一战术失误是导致八里桥之战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战术失误并不仅仅体现在咸丰帝身上,各级官吏对于英法联军的猛烈炮火也认识不足。时任詹事府詹事的殷兆镛提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棉被法”,即“遇夷匪,则棉被军当先,前层蹲,次层立,将全军遮住,酌留空隙为瞭视与放火器之地。布阵既定,任敌人多方冲突,我军屹立不动。俟敌稍懈,则棉被军疾驰前逼,彼火器刀矛都无所施”,由此可见当时清朝官吏对英法联军的凶猛火力认识的肤浅程度。
3.武器装备和士兵训练落后
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所使用的武器仍是以传统的刀矛冷兵器为主,辅之以火炮火枪等火器。即使是火器,绝大部分仍处在明末清初的水平,如英法联军缴获的清军火炮,“青铜做的,长达3.51米,重达7220公斤,这些大炮被称为‘无敌大将军’炮”;“尤其那些铁炮,外观破旧,不带瞄准器,甚至没法调节射击距离”。“无敌大将军炮”是清朝康熙年间研制的一种子母炮,曾在雅克萨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炮面对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不断发展的西方新式武器(后膛开花炮和来复枪)已经落伍。至于传统冷兵器面对西方新式武器更是毫无还手之力,法军曾讽刺清军“仍那么幼稚使用弓箭作战,弓箭怎么抵挡了卡宾枪和刺刀,(清军)500米内射不到人家那里,人家却一下能射穿他们的胸膛。中国兵没有刺刀,只有长矛、梭镖、戟和各种大刀、短刀、长刀或双手大刀等”。可见清军武器装备之落后。
此战清军溃败,大部逃散,所以伤亡不详,大约在数千左右。而英法联军不过战死5人,伤不到50.
“八里桥之战”清军究竟输在哪里?两军伤亡怎么样?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八里桥之战?那不是战争,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
清军这头投入了三万兵力,而英法联军拢共八千来人,战役的结果清军伤亡超过一千二,英法联军一场打下来就被干掉了三个。
指挥这场战役的法国将军孟托班,回去之后就被他们家皇帝拿破仑三世弄了个八里桥伯爵当当,人家觉得不过瘾,顺道还要每年给他来五万法郎作为工资进行打赏。
只不过最后一条被他们家议员给否决了,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场令人发笑的战斗。
“开玩笑就被打死了三个?那可是五万法郎啊!不值得!”
瞧瞧评价是不值得。
八旗大兵最后一点精锐,就这么塞到人家嘴巴里嚼咕完事了,变成了不值得三个字。
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这个问题一问出,估计很多小伙伴要说了:“武器装备不行呗!”
这话再理,但绝对不是全部,那么接下来咱来分析分析这档子。
头一个原因,僧格林沁就得把责任但起来。作为一个主将,难道不知道兵法为何物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才对。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僧格林沁他也没有想到,英法联军的火器,如此厉害啊!”
你快拉倒吧!他能不知道,大沽口之战他好像没有上去过似的。
他很清楚英法联军的火器,可他为什么选择了强攻?这不就是肉包子打狗吗?
进攻往往是强势一方才会选择的战法,英法联军都深入腹地了,他们弱吗?所以你构筑好工事,等着他来进攻,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显然僧格林沁老了,固执的认为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这叫扯淡。
一群拿着砍刀的骑兵去和洋枪比长短,这是在找死。
而且对面的英法联军那是经过了拿破仑战争的淬炼,刚刚经历过克里米亚战争。
他们对于骑着马向他们冲锋的骑兵,尤其是这些骑兵还拿着大刀片子,他们很在行。
因为在不久之前的克里米亚战争,就有一场步兵枪阵迎接俄罗斯骑兵的战斗,结果出来之后俄罗斯死亡人数就达到了八千。
哎!咱接着说八里桥的事。
三万骑兵就算是不进攻,咱远远的跟着,这也是一种威慑,至少英法联军不会跑进紫禁城里胡作非为不是?
要知道咱是啥?本土作战!要啥吃的喝的能少了吗?他英法联军呢?
所以八里桥之战失败,很大一块原因就是僧格林沁的无知和错误,一个丧师辱国的帽子他是跑不了的。
当然咱也得肯定僧格林沁抵御外敌的决心,至少杀敌的勇气他还是有的,比那些弱骨头跪地上磕头的要强一点,但这并不能承担失败的结果。
最后当然是装备的差距人家那叫步枪,当然清军那也叫火器,仅仅是火器而已,按照清军的兵器管理制度,指不定里头还有二百多年的老枪。
就这些个火器,比起弓箭来说好不了多少。
而英法联军使用的是装备了刺刀的前膛燧发枪,这还不算一小部分还整的是线膛步枪。
有线膛的和无线膛的那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打出去的子弹都带钻头的感觉,就这种枪,打出去的子弹飞出五百米开外都有杀伤效果。
当然人家的枪膛燧发枪他也不弱,一百三十多米的有效射程,在三排排枪的效果下,可以形成密集而又连续的弹幕效果。
回头瞅瞅清军最好的武器抬枪,俩个人操作,一个抗,一个射,攻击距离也就五十来米,说道根子上这就是大号版的鸟枪。
您要知道康熙那会还能造出百步穿杨的好枪,到了乾隆手里能干出三十米的鸟枪,这就的挂上精良优质岂止是个好的褒奖。
当然乾隆库房里头的真正的和世界挂钩的好枪还真有,只是他更加喜欢用这些玩意打个兔子啦,打个鹿啦,毕竟好枪总能猎杀不少的猎物吗?
至于军队?呵呵!
所以传到现在,就这枪。
您自己个想哇,就这俩人吭哧吭哧抬着抬枪冲到五十米要整一枪,这还的塞火药,到子弹的,您感觉英法联军会同意吗?五百米开外他们的线膛步枪指不定就开始瞄着了。
至于火炮,咱是落后,但射程比英法联军的要远一点,可所有的炮弹全部擦着英法联军的头皮砸过去了。
因为他们知道英法联军的火炮厉害,把仰角调的太高了。
这又是战术素养问题,咱离开世界太久了,久的都有点生疏了。
不过好在这场战争还是打醒了不少人,很多人开始寻求改革,寻求睁眼看世界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八里桥之战”清军究竟输在哪里?两军伤亡怎么样?
八里桥之战输在武器装备不对等。
英法联军用火枪火炮对付清军的大刀长矛。也就是用先进的热兵器对付原始的冷兵器,清军岂有不败之理。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没有用于强军。善良的中国古人把火药用于了制作渲染欢乐喜庆的烟花爆竹。虽然在明朝也组建了使用火统、鸟统的军队,还组建了神机营(独立火炮部队),但主要用于装饰门面、营造声势状军威。
清朝眼光更狭隘,满人的意识里;他们的快速骑兵、马刀弓箭更好使,打仗更管用。即使清朝购买了西洋先进的红衣大炮,在攻坚摧城发挥了威力,满人也认为这是笨重的东西,不适合他们快速流动作战的传统习性,只能偶尔用一用。于是,清军仍然配备冷兵器,比明朝军队更落后。
英法用科技强军,军队已全部配置了火枪火炮,并训练了远程用火炮轰,近程用火枪齐射的战法。八里桥之战,当人多势众、英勇无畏的清八旗骑兵发起密集冲锋时,他们的速度没有敌人的炮弹、子弹快,他们的兵器为够不着敌人身体,他们成为了英法联军火枪火炮射击的靶子,遭到了肆意屠杀。
八里桥之战,3万清兵对阵8000英法兵;清军伤亡1200人;英军死2人,伤29人(其中包括印度兵1死18伤);法军死3人,伤18人。双方伤亡23:1。
精神意志抵不过钢铁,落后了就要挨打。
“八里桥之战”后,西方列强相继加入欺负清朝行列。他们只要在中国海岸架设几门大炮,就会让清朝统治者屈服。历史教训告诉了国人;打仗不能无限夸大人的精神意志作用。
打仗就是拼武器装备、拼火力。要不受外敌欺负,武器装备决不能落后,更不能允许有代差。
无独有偶,历史也教训了后来的英法联军;一战英法联军对德国作战,都使用火枪火炮。但德国步兵率先掌握和使用了可连续发射子弹的马克沁重机枪,对英法联军使用的单发火枪形成了代差优势。在著名的法国索姆河战役,德军在一日之内,用马克沁重机枪屠杀了5万英勇冲锋的英国军人。这款在当时最先进的步兵武器,被人称为了“寡妇制造机”。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