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挡汽车下坡的时候,不踩刹车也不踩油门踏板会有事吗?
手动挡下坡时不踩刹车也不踩油门会不会有事?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比如你开一辆手动挡车,挂5挡,发动机转速2000转,车速80公里/小时,遇到下坡路你松开了油门。这时候发动机转速很高,ECU停止喷油。但发动机并不会熄火,因为汽车还在前进,驱动轮通过传动系统反拖发动机转动,而发动机转动的阻力对车辆滑行产生一个阻力。
这时候根据坡度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坡度很大,汽车加速滑行汽车在重力作用下向前滑行的力大于发动机产生的制动力,车辆将持续加速滑行,发动机转速也被越拖越快。坡度越大、汽车越重滑行速度越快。
这时候要根据情况选择性踩刹车或者降挡来控制车速。
比如坡度虽然很大,但是很短,而且路况良好,视线良好。这时候只要不超速,滑行快点也无所谓,毕竟在可控范围内。
但是坡度很大而且很长,车越滑越快,速度明显过高的时候就要采取措施了,比如踩刹车或者降低档位以控制车速,否则车速太高会有危险。
坡度一般,汽车匀速滑行如果坡度不大不小,车辆向前滑行的力刚好等于发动机阻力时汽车将保持匀速滑行,这可以说是最美的状态了,发动机不喷油,也不用踩刹车控制车速,美美的一滑到底,刹车省了,油钱也省了,满满的成就感。老司机迷恋手动挡不是没理由的。
当然很少出现刚松油门发动机阻力就等于车辆滑行动力的。一般都是松油门后滑行的动力略大于发动机产生的阻力,然后车辆会加速,发动机转速也被迫提升。发动机转速越高阻力越大,最终在转速被拖到某个比较高的位置时阻力和滑行的动力相等了,车就开始保持匀速滑行了。比如你松油门时车速为80,转速2000。松开油门后汽车可能会先加速滑行,比如滑倒车速90,转速2500时保持匀速滑行了。
这时候只要车速可控我们就不需要踩刹车,同样也是滑行全过程中不耗油也不费刹车。但是有种情况要注意,那就是虽然车在匀速滑行,但是滑行速度有点快。这时候可以踩刹车减速,然后降低一个或者两个挡位,提高发动机制动力,这样汽车就能以更低的速度保持匀速滑行了。
3、坡度很小,越滑越慢坡度太小,汽车滑行的动力不足以克服发动机制动力,这时候汽车就会慢慢减速,发动机在转速达到逆序喷油点之前不喷油,转速降低到逆序喷油点时发动机恢复喷油。等转速降低到目标怠速转速后汽车相当于怠速行驶。
这里要注意这两个因素:逆序喷油点和目标怠速。逆序喷油点是一个转速值,发动机制动状态下转速高于这个转速时喷油嘴不喷油,发动机全靠驱动轮反拖转动。转速降低到逆序喷油点时为了防止熄火发动机恢复喷油。
目标怠速指的是滑行状态下的怠速转速,这是出厂时厂家都设计好的。会比停车时的怠速要高一点。一般是1000转左右。所以当你空挡滑行时发现怠速转速提高了也不必担心,这是正常现象。
举个例子吧,假设这辆车逆序喷油点是1200转,滑行时目标怠速为1000转。那么车速80,转速2000时松油门滑行下坡。由于坡度太小汽车开始减速,越滑越慢。在发动机转速降到1200转之前发动机是不喷油的。等车速继续下降,发动机转速降低到1200转时发动机开始喷油。但此时喷油量很小,发动机转速会持续降低,ECU则控制着将发动机转速稳定在1000转。然后汽车就相当于以1000转,稳着走了。
所以说下坡带挡滑行时不踩油门和刹车是正常情况。这时候主要注意的就是车速,如果车速可控的话怎么都行,如果车速过快的话就需要适当控制一下了。
手动挡汽车下坡的时候,不踩刹车也不踩油门踏板会有事吗?
感谢邀请!
手动挡汽车驾驶下坡主要还得看你是下长坡还是下缓坡,坡度不一样驾驶档位就不一样。
手动挡汽车下坡不踩刹车,不踩油门是个什么样的情况。题主提到了不踩油门,我想应该是挂了挡的,不可能挂空挡,空挡就不会提到踩油门了。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下坡或下长坡不踩刹车不踩油门可能会发生什么状况!
一,下长坡不踩刹车不踩油门,长坡挂挡我不建议挂一档,由于车身重量加上下长坡产生的惯性,导致发动机转速飙升,一档下长坡转速至少3000+,发动机的狮吼你们可听得到。
下长坡挂挡最好是先挂二挡,依靠点刹控制车速,如果挂入二挡后不踩刹车,油门肯定是不能踩,(没有看到那个司机下坡还踩油门,闲速度还补够快是吧)单凭汽车重量产生的惯性就会使汽车越来越快,导致最后发动机转速飙升速度跟到提高,二挡可能转速随便上3000转,速度随便上40迈,速度增加了就失去下长坡减速行驶的目的了,还不安全,所以说下长坡速度增加就得点刹控制。
二,如果是下缓坡,坡度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可以随便挂二挡三挡甚至四挡都可以,看到速度太快,就点刹一下,实在难以控制车速就踩离合挂入低档位,当速度降下来,感觉能控制车速了就加以脚油门踩离合挂入高一个档位,这些操作都是跟人性化的,并不是教科书式的一层不变。刹车和油门得靠泥实际驾驶情况来定。
综上所诉,手动挡汽车下坡就是注意档位的交替跟换,下坡一层不变的用二挡会使你的发动机转速飙升,适当的时候要换三挡行驶,尽量少踩刹车,依靠发动机牵制力来缓慢下坡。但是该踩刹车的时候还是得踩,不能犹豫!
手动挡汽车下坡的时候,不踩刹车也不踩油门踏板会有事吗?
事故多发长下坡路段,全国危险长下坡1026处,截止2018年,累计发生车祸2400余起,造成6400人死亡。手动挡汽车下坡路段,不踩刹车也不踩油门踏板,只要利用车辆不同的挡位,是可以完成完全下坡的。为什么呢?就这一提问进行一下解析。
下坡路段: 现在许多的下坡路段,为了提醒驾驶人安全行车,基本上都有醒目的警示牌,包括下坡路段距离、车速、坡度和下坡后的弯道等。驾驶人看到警示牌后,根据坡度的长短、速度要求,观察好前方下坡路段情况后,提前挂入低速挡位(如1--2档,变速器的每个挡位,都有其不同的传动转速比,决定了车辆挡位时速的空间范围),利用车辆发动机转速牵制下坡速度,在不刹车和踏油门踏板的情况下,完成车辆下坡。这样的操作对于车辆和发动机而言,应该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虽然这样可以完成下坡,但是我们还是要求,脚一定放在制动踏板上的良好习惯,防患于未然。
车辆下坡不允许和禁止使用空挡滑行,长下坡路段由于车辆的惯性,车速会越来越快,为了减速制动刹车,由于车辆制动时,制动片与制动毂之间的摩擦力产生热,甚至车辆轮毂烧红和轮胎着火现象,当温度在400左右度时,制动力下降。温度在600度至700度时,制动力为零,也就是说没有一点制动,制动失效。这就是许多大货车加装制动淋水器散热的原。
现在的家庭用车,在安全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SUV的下坡辅助功能就是其中之一,当我们在下陡坡过程中,注意要利用此功能辅助下坡,千万不要把它作为摆设而闲置。
总之:在行车时,要注意观察道路交通警示牌标示和道路交通信号灯及道路指示牌,它是安全行车的保障之一。
上次回答了 “火花塞出现的故障有那些和如何应对” ,欢迎阅读和关注 “这天那地车驰骋” 谢谢!
手动挡汽车下坡的时候,不踩刹车也不踩油门踏板会有事吗?
开手动挡开了十多年了,说点儿大言不惭的话,手动挡开车下坡的时候几乎很少踩刹车,有时候会踩油门。只要车速在自己控制范围内,并且车辆安全行驶,这种驾驶方式和正常驾驶是一样的,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手动挡车辆有一个好处,只要不是紧急制动,都可以通过发动机反托作用力,提高车辆行驶阻力,降低车速。如果是在下坡的时候,车速太快,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降低变速器档位,这种情况,发动机转速提高,车辆在发动机拖拽作用下,速度下降很快。尤其是下长坡的时候,利用发动机拖拽作用降低车速,不用踩刹车就可以实现制动,这样不仅仅解决了长时间踩刹车导致刹车片过热问题,还降低车辆刹车片的损耗,优点多多。
对于车辆油门情况,也很少踩。如果感觉车速不够,直接挂到空挡,发动机怠速,可减少车辆行驶阻力,依靠车辆惯性力促使车辆加速行驶,如果车速不够,再加油门,这种操作方式对车辆比较好一些,最起码发动机符合率大大下降啦,不过发动机长时间怠速,燃油效率低,容易产生积碳。
这种操作方式,是对车辆一点儿损害没有,发动机转速处于正常范围,并且发动机不做功,动力传递路线正常运行,几乎就是常规操作,本人开了十几万公里,经过实际验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我们开车的时候 ,虽然不用踩刹车,但是为了安全,脚要放在刹车位置,就是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汽车概况”作为专业的汽车平台,只回答专业的汽车问题,欢迎大家关注!
手动挡汽车下坡的时候,不踩刹车也不踩油门踏板会有事吗?
手动挡下坡路况,不踩刹车也不踩油门,我可以理解为两种情况。第一种,直接挂空挡,不踩刹车不踩油门,汽车会凭借惯性加速前行,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失去发动机的限制相当危险,绝对禁止的操作手法。
第二种情况,档位不在空挡,处于1-2-3-4-5-6单一档位,不踩刹车不踩油门,这时候发动机会限制车速,速度会因为档位高低出现不同的上限,既档位越低上限越低,档位越高上限越高。在1-2两个低速档,车辆会以非常慢的速度前进,3-4-5-6档位速度上限逐级升高,安全性也越来越低。
以上两种情况,对于变速箱不会产生损伤,但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的高档位下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谨慎操作。
手动挡汽车下坡的时候,不踩刹车也不踩油门踏板会有事吗?
下坡之前先降低车速,使车辆以缓慢的速度进入下坡道;
2、下坡前换入适当的挡位,一般应选择二或三挡。严禁在进入下坡路段后再换挡;
3、下坡前应试验制动的性能是否良好,如有故障,应在排除故障之后再下坡,下坡路段慎用制动;
4、下坡路段不可猛打方向盘,因下坡路段惯性大,速度快和方向盘使用不当很易造成翻车;
5、与前车距离应保持在50米以上。如果坡太长,车的惯性很大,还应适当增大车间距离;
6、长下坡路一般情况挂低挡,让发动机自然怠速牵制车速,间断根据车速和路况踩刹车降速;
7、如果下坡之后又是上坡,在接近坡底时,就要做好冲坡的准备,及时松开制动踏板,适时换入高速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