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古代北伐很少成功?

古代打仗拼的是经济和人口,没钱打不了仗,人口太少也支撑不了打仗。

中国古代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都是北方中原地区最好,一直到后来南方开发出来,经济重心难移之后,北伐才有了更多的成功。

南方地区其实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开发了,到汉朝将南粤之地并入版图进一步开发,后经历代不断进一步发展。

到宋朝的时候,宋朝偏安于南方,在宋朝治理下,经济水平达到封建时代巅峰,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所以到朱元璋的时候,可以从南往北打,统一全国,这个过程中,朱元璋的军费都是调江南地区的赋税支撑的。

为什么感觉古代北伐很少成功?

有这个感觉很正常。读西晋、南朝、南宋的史料,的确会让人吐血。但事实上,古代北伐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之所以有这个感觉,跟俗谚“兵不往上打,书不往下传”有关。似乎中原人尤其南方人就会整些诗画、读些孔孟,而游牧民族快马弯刀,两者不在一个重量级。其实这只是表象,我们先说北伐成功的例子。

春秋时期,主旋律是楚国与齐、晋争霸,从江汉干到了黄河,以申、息为门,将颍汝、陈蔡、淮泗收入囊中,宋、郑、鲁马首是瞻。楚成王熬死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楚恭王、楚灵王、楚昭王都堪称霸主。秦末,项羽、刘邦率楚地子弟一路北上,最终定鼎大汉。汉末王莽篡权,刘秀率舂陵子弟和绿林军杀入河北,入关中,再续汉祚。朱元璋立足建康,“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终挥军北上,逐元顺帝远遁漠外。中国大一统王朝屈指可数,两汉一明足以说明北伐很少成功不符合史实。

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仅徐帅是北方人,余者四川、湖南、湖北、广东人,讲南方人不善打仗肯定是说不通的。即使在东晋,也有谢石、谢玄以8万对决符坚87万,取得淝水大捷;刘裕统10万雄兵由荆襄直取长安。最怂的南宋,也有鄂王岳飞能“直捣黄龙”。因此,北伐成功的前提是看政治,所以孙子把“道”列为五事、七计之首:“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计篇》)。

中原王朝在明主当国、军备不废、选将得人的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通常不敢作妖。反过来说,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通常是中原王朝内部出了问题,有可乘之机。总地来看,北方草原民族迭兴南下,成为中原隐患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①气候恶化,被迫南下求生存,所以草原民族是为存亡而战。儒学襄助汉唐盛世,孔门五经滋养代代英雄,那时的读书人文能著史、武能定边以求封侯。而宋朝冗官理政,重文斥武,崇尚空谈、四书,纳岁币媾和于辽、金、夏,实乃中原读书人之耻。

②马术和刀术是战术机动的主要手段,自中原失去燕云十六州后,既无险无守,也无马匹可征;以庞大的步兵、重甲、车阵被动防御,耗费巨大,已处于战略被动地位。

③宋朝为杜绝地方割据,事实已阉割了中国读书人的尚武传统。孔门精华在《春秋》大义,《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终为小乘。很多朋友黑儒家,其实是不公正的。孔夫子夾谷之会,以武制齐;率领弟子仗剑、架车周游天下,屡有自卫之举,是不废武的。只是后人强调其文德而已。

中国还有一句话:胡无百年之运。中华古代历史的主旋律就是内华夏与外四夷的冲突,因而赋予了中华文化自信、兼容的内核。海水灌顶之时,恰是中华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分,即将爆发的前夜。大明虽然天子守国门,一洗汉家懦弱之耻,但中末期压制东南工商业、通海,中华文化自闭于世界工业革命的大潮之外。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草原民族占领中原腹地之后,无不尊崇孔圣人,以“中国”自居,甚至斥南宋为“蛮夷”,从而归化为汉人。蒙元、满清入关,虽是中华文化的大倒退,却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国土格局。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只要不妄自尊大、固步自封,而坚持开放、兼收并蓄,中国崛起是不可逆的。而近些年网上狭隘的民粹情绪泛滥,也的确令人忧虑。

为什么感觉古代北伐很少成功?

古代三千年历史中,真正北伐完全成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

北伐,并非由南向北征讨这样简单,而是战略重心转移实现统属,以秦末项羽和刘邦灭秦有两点不符,第一,楚国当时在今安徽淮安市盱眙建都,招募各地义军并非纯江南楚军;第二,项羽灭秦并未将统治核心放在北方,而是退回到淮河流域的彭城;因此秦末楚国北伐未完全成功。

唐朝以前江南开发有限,农耕与商贸远落后于中原,凡是割据政权都想北伐,既能建功立业增加赋税,也为长江天堑增加前沿防线,“守江必先守淮”,无论是三国时东吴孙权夺合肥,南朝宋武帝刘裕夺长安、南朝梁“白袍军神”陈庆之夺洛阳,江南政权都没能长久对中原治理。

五代十国如南汉国、南唐国都有北伐记载,却只是割据政权的利益混战,并未到达过黄河流域;北宋有过“雍熙北伐”惨败,南宋岳飞北伐时机未成熟,“开禧北伐”在内忧外患中失败,最后的北伐是联合蒙古灭金,“端平入洛”仅月余便被蒙古击败,拉开蒙古灭宋之役,北伐再度失败。

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政权,命徐达与常遇春北伐,明军高歌猛进迫使元顺帝撤离元大都,明朝将边境推进至长城沿线,继而收复西北进兵辽东,明王朝收复北方疆域并实现稳固治理,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更成为明朝政治与经济中心,才算真正北伐成功。

综述:战乱时代割据南方的政权,因战略及物资必须北伐中原,没能建立稳固统治,确实算不上成功!所以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蒙古,功劳令世人敬仰。

为什么感觉古代北伐很少成功?

一是经济发展快慢的影响,二是地形的影响,三是骑兵的影响,四是气候的影响。

首先,古代打仗,影响最大的就是地形。

北方多崇山峻岭,关隘众多,这些关隘成了军事要地。

再看南方,只要冲破长江天险,基本没有战略重镇可攻。

其次,古代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军事行动。

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关中和中原地区最富有。尤其是关中地区,不仅富有,地形也好,四面环山。

当时南方经济还是太弱,直到南宋时,江南才成为经济中心。

再次,南热北冷,从南往北打,需要带的衣服多,北方动植物较少,不便于因食于敌,需要携带大量的后勤,古代又没有火车与汽车,交通又不便利,转运物质十分困难。

最后,骑兵在古代相当于坦克,骑兵的不仅机动性强,冲击力强,战斗力也远胜步兵。而组建骑兵最重要的物资马匹,主要集中在北方草原。

综上,古代北伐只有朱元璋成功了,那是因为江南己经成为经济中心,还有马场。

人口、经济、交通是取胜的关健!人多兵源多,人口集中,兵源集中,兵源集中则征调及补充效率高。人多且集中则生产规模和效率高,经济就好,经济好了后勤就有保障。

为什么感觉古代北伐很少成功?

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了多次“北伐”,但无一成功案例。

直到近代,“抗日战争”的胜利才打破了这一“魔咒”,这场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北伐成功的案例。

其实在当时,为什么社会上很多人对于“抗日战争”有一种悲观的情绪,就在于这种历史的影响。

比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表露过这样一种悲观的忧虑: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什么样的战争才能称作“北伐”?

像朱元璋等由南方统一全国或者夺权的战争不叫做“北伐”,它们只不过是新政权建立的过程而已。

“北伐”有两个前提:

  • 第一,统治阶级是原有的,而不是新建立的;

  • 第二,旧有政权被其他势力驱赶到南方,从而进行的“光复”战争。

即,“北伐”不是南方政权统一北方,而是和“南渡”紧密相连

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三次北伐就是冯友兰所说的那三次,晋代永嘉南渡,两宋靖康之耻,还有南明王朝对于清朝的抗争。而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诸如蜀汉时期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战争。

历史事实就是,这些“北伐”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

西晋经历了“八王之乱”后,被匈奴、羯族等游牧民族入侵,丧失了北方大片疆土,氏族门阀在永嘉年间陆续渡江,在南方依旧由司马氏建立起来东晋政权。

在东晋这些年中,也有一些有志者想要恢复疆土,率军北上,其中就有“闻鸡起舞”的两位主人公,祖逖和刘琨。

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不久之后都丢失了,“北伐”之路也并不顺畅,无论是兵源、后勤还是前线都有很大问题。

同样,南宋北伐一派的岳飞、辛弃疾等人的命运都不好,南明史可法等人也同样受到掣肘。

内部昏乱成为了这些“南渡”王朝共同的弊病。

这些都是政权内部的倾轧,那么有没有外部原因呢?

在中国古代,“南方”不适合成为政治中心

为什么历朝历代多在北方建都,而不是选择南方?这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在古代,南方是不适合建都的。

  • 首先是经济原因。

虽然我们现在从客观实际来说,南方的经济条件是要远远胜过北方绝大多数省份的。但是,这种情况是建国之后才得以固定下来。

要说经济繁华,南方在宋代之后只能说有赶超北方的趋势,但不一定真的就超过了北方。而这主要也是因为政权中心的转移。

那么,历代在北方建都的次数要远远多于南方,北方的经济怎么可能会比南方差呢?

中国古代有过南北方重心转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说的经济转移。

在先秦时代,南方绝大部分地区还属于蛮夷之地,非常荒凉,文明进化的水平和北方相比相差甚远,甚至在宋朝这种经济繁华的时期,像现在广东一带如此发达的地域里,当时也还是属于很“荒凉”的地方。

岭南一带更是被贬谪的士人经常的流放之地,其繁荣程度与中原地区不可同日而语。

别看柳永《望海潮》等将南方很多地方写得异常繁盛,其实真实情况怎么可能是那个样子?柳永是为了“干谒”而写的这样一首非常夸张的词,说到底还是文学作品,夸张成分太大。

  • 其次是地理因素。

南方气候相较于北方来说比较温和,那么对于南北两地人的性格习惯就会产生一些影响。

对比一下就能知道,北方民风剽悍,而南方多诗书软语。虽然南方也有很多猛将,比如项羽等人,但这都是个例,在历朝历代中,南北性格分化都是非常明显的。

长期居于南方,在生活上或许会安逸,但是对于一个政权来说是有很大弊端的。

为什么朱棣要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孟子讲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一个政权要处于危机之下才会警醒。

东晋、南宋、南明等等朝代,有一个共同的弊病,那就是统治者在后期都过于安逸,不想着再次北伐。所以这些偏安王朝北伐的进程在后来都会搁浅掉。

这是南方地理环境对于人物性格的影响,由此所导致的北伐失败。

  • 最后,南方是被锁死的地域。

川蜀、江南这些地区,富庶程度比较高,易守难攻的形势也是很明确,“蜀道难”、长江天险都可以说是“天堑”一般难以逾越。毕竟当时并没有近代以来的科技成果。

但是,这也就意味着,偏安于此处的政权同样也被锁死在这一块区域之中。

这样的境况所形成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人物心理上更倾向于安逸的状态,实际上军队的战斗力也是逐渐下降的。

古代“北伐”,作战的兵种里杀伤力最大的是骑兵,那么没有好马,没有好兵源,怎么能和北方抗衡?

举个例子,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军队戚家军,这是一支以步兵为主的军队,杀得倭寇闻风丧胆。但是这支军队后来被调往北方与铁骑作战,最终全军覆没。

北方的军队在南方不占优势,但南方的军队在北方同样如此,所以在这块被锁死的地域里,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偏安政权很难再杀回北地。

所以,在古代“北伐”都是失败的,没有例外。“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只能苟存于一隅之地而已。

了解了这样的历史事实,那么就更能知道“抗战”的胜利是有多么艰难与伟大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为什么感觉古代北伐很少成功?

中国古代,“南征”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北伐”。

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秦汉以后其他王朝的创立,基本都是从北向南统一中国,比如司马氏一统三国、隋朝灭南朝、唐朝统一战争、赵匡胤统一五代十国、蒙元南下、清军入关等。

超强兵力,抵不过一股冷空气

我国的寒冷空气主要来自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风向是西北风。如果北方政权想要统一南方政权,则越向南方进军越暖和,热了直接脱衣服。而南方政权想要统一北方政权,则越向北进军越寒冷。战士们在寒冷情况下产生的畏惧心理是更大的,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

明朝的削藩之战,正是由于南方士兵进入北方战场后适应不了寒冷,冻伤死亡无数,最终战败。

打个仗还得请来翻译若干

我国北方地势开阔,人们聚城而居,相互之间传递信息较为方便,导致北方的方言相互之间差异并不太大。而南方多为丘陵山地,相互之间交流比较困难,“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调”。南方军队在战争中,军令无法有效、简洁的传达,甚至少配备若干个翻译,这一来一往,战斗力自然打折了。

两条腿VS四条腿

冷兵器时代,骑兵绝对是战争的不二之选,但适合养战马的地区只存在于北方。这就导致一旦南北对峙,两条腿走路的步兵遇上四条腿冲杀的骑兵,战斗力足以被碾压。即便宋朝以后开始重视火器的使用,但明朝末年,使用火器的明军与清军的骑兵相遇时,依然惨败于清军之下。

你瞅啥,瞅你咋地

北方的生存环境相对比南方恶劣,同时经常面临游牧民族的冲击,不得不时刻保持危机感,从而造成了北方人尚武的性格。不同的环境塑造的不同的人,当两方遇到相同绝境时,北人由于其浓重的危机意识,往往能爆发出极其强大的求生欲望。这也就导致了在战争期间,北人往往比南人更加能够在恶劣环境下坚持奋战。

米饭馒头也是事儿

南方和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北方则以面食为主。所以南方打仗的时候都需要带着锅,安营扎寨现做饭,这才有了项羽“破釜沉舟”的典故;而北方人,馒头蒸好后兜里一揣,饿了就吃,不受限制,对后勤补给的要求相对较低。

生活安逸,无心打仗

宋代以后,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尤其是江浙一带的富庶程度,堪称“富得流油”。在如此安逸的生活条件下,南方人很难燃起战争的欲望。清军南下时,其内部却依然歌舞升平,直至最终被灭。如果没有元朝末期的那场大饥荒,朱元璋可能也无法带领南方人民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