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的皇权大多数时间都比较稳固,没像其它朝代一样出现大权旁落?

要知道清朝为啥没有皇权旁落,就要知道历史上那些皇权旁落的朝代是怎么造成的,而清朝又是如何避免的。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清朝也是在末期皇权旁落的,比如太平天国之后,洋务派有不少拥有了地方武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的东南互保就是例子,还有袁世凯在清末也是实际掌权派。

好了,我们来说说历史上的皇权旁落怎么造成的吧。

1.封王专权。

比如周朝分封制导致的分裂,春秋战国时代就是周朝分封制的结果,再有后来的汉朝七国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都是封王颠覆了皇权。

2.外戚专权。

汉朝末年的外戚专权也比较严重,像汉朝中期汉宣帝时的霍光,后面的王莽篡汉,汉朝末期看过三国都知道那个何进,就是外戚专权的典型例子,汉朝的外戚专权中,王莽成功颠覆过皇权。

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个外戚,他女儿是北周宣帝的皇后,他最终也成功颠覆皇权,建立隋朝。

3.大将专权。

比如宋朝的赵匡胤,就是一个大将,手握兵权,最后成功颠覆皇权。

4.宦官专权。

这个比较多,也比较典型,比如秦朝末年的赵高,到秦二世的时候完全皇帝就是傀儡。

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也属于宦官干政的一种,唐朝中后期也出现了大量宦官专权的情况。

明朝就直接东厂西厂一建,宦官反倒是合法拥有了权力,干政都是合法的,比如王振,魏忠贤。

清朝如何避免

1.避免封王专权

封王制度在隋朝之后几乎就没有了,只有明朝才有,清朝其实也有封王,像吴三桂,耿精忠这些,最后也是发生叛乱,被康熙镇压了,后来吸取教训,不仅没有封王,而且皇室王爷都得在京城待着,限制他们的活动。整个清朝就没有八旗王爷反叛的例子。

2.防止大将专权。

清朝的军机处就是为了防止大将专权的机构,这个机构虽然是最高军事机构,但是军机大臣一般都是不固定的,而且都是从京城官员中由皇帝挑选,而且都是兼职的。

3.防止宦官干政

清朝对宦官有严格的规定,具体有很多,之前好像在哪看到过,没具体了解。

4.防止外戚专权。

其实清朝有外戚专权,比如慈禧,专权半个世纪,玩坏一部近代史。

为什么清朝的皇权大多数时间都比较稳固,没像其它朝代一样出现大权旁落?

皇权从秦朝时候开始就一直是不稳固的,从秦到唐,只有个别皇帝的帝位很稳固,难有连续几个皇帝的帝位是稳固的。从宋朝时候开始这种状况开始变化了,试图推翻皇帝的现象非常罕见,这归功于北宋开始兴起的以理学思想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明清时期,理学思想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三纲五常”成为普天之下人们的至上信仰,所以清代的皇权比宋代不仅更加稳固,而且权力更大。

为什么清朝的皇权大多数时间都比较稳固,没像其它朝代一样出现大权旁落?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清朝的皇权其实并不是特别稳固,清朝皇帝大权也不是没有出现旁落的现象。

清朝前期和清朝晚期都出现了皇权旁落的现象。

皇太极去世之后,清朝皇位出现了空缺,当时几方势力形成了僵局。最终年幼的福临捡了个漏,成为大清新一任皇帝,是为顺治皇帝。顺治登基之时年仅六岁(虚岁),没有执政能力,清朝大权完全掌握在多尔衮手中。多尔衮在世期间,顺治皇帝等同傀儡,甚至要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皇帝才逐渐掌握了实权,当了真正的皇帝。这是清朝皇权第一次旁落。

顺治皇帝去世之时年仅二十四岁(虚岁),由年幼的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是为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登基之时,年仅八岁(虚岁),也没有能力治理国家。顺治皇帝临死之前,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人为辅政大臣。康熙皇帝夺取权力之前,国家大家掌握在四个辅政大臣手中,后来更是掌握在鳌拜一人手中。康熙皇帝铲除鳌拜之后,才真正掌握了国家大权。这是清朝皇权第二次旁落。

其实清朝前期即使皇帝掌握大权期间,皇权也受到了很大牵制,皇权也并不稳固。清朝前期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牵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情,有时候连皇帝都无法改变。康熙皇帝为了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曾经设立南书房,南书房的实际影响力却也十分有限。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才被限制,皇权才得到加强。

清朝后期皇权也出现过旁落现象。咸丰皇帝去世之时年仅三十一岁(虚岁),由当时年仅六岁(虚岁)的载淳即位,是为同治皇帝。咸丰皇帝去世前,任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人为“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后来同治皇帝的生母为叶赫那拉氏发动辛酉政变,夺取权力掌握了国家大权。从此以后,清朝中央大权一直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长达四十八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之后,由年仅三岁的溥仪继承皇位,大权掌握在溥仪生父醇亲王载沣手中。

清朝入关后的前两任皇帝都是小皇帝登基,国家大权掌握在权臣手中。清朝最后三任皇帝也都是小皇帝,国家大权掌握掌握在慈禧太后或者载沣手中。清朝皇权出现了非常典型地旁落于权臣或者太后手中。

清朝晚期皇权还受到地方力量的牵制。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地方地主武装力量崛起。湘军、淮军、北洋军等力量先后崛起,地方势力逐渐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清朝一直到灭亡都没有解决地方力量。地方武装虽然没有达到操纵皇权的地步,但清朝皇权也被地方力量大大牵制。

所以,说清朝没有出现皇权旁落并不准确,清朝皇权同时受到了太后、权臣、地方多股力量牵制,又怎么说没有出现大权旁落呢?

清朝如果掐头去尾来算的话,清朝皇帝权力确实比较大,清朝时期皇权甚至达到了顶峰。提问者可能想问的就是这一时期,清朝为什么没有出现大权旁落的现象。为什么这一时期清朝的皇权没有出现旁落呢。

这一时期清朝连续出现了三位非常有能力的君主: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三位皇帝放在任何朝代都可以称为一代明君。康熙皇帝年纪轻轻就可以摆平鳌拜,又可以凭借自己能力稳定清朝局面。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也都能够镇得住局势,各方面势力都牢牢掌控在皇帝手中,国家大权也都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乾隆之后的皇帝虽然能力不足,但是沿着前人铺好的道路,皇权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采取的各项措施有利于加强皇权。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分割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虽然实际效果有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雍正皇帝时期,为了应对西北战事设立了军需房,后来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大大加强了皇权,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形同虚设,君主权力达到了顶峰。雍正皇帝除了设立军机处之外,还设置密折制度、秘密建储制度加强了皇帝权力。乾隆皇帝时期,进一步加强军机处的权力,并且取消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皇帝非常注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清朝统治者在传统的汉地设立省,并且设立总督管理地方。总督虽然可以管理一省或者数省,但是总督和各省巡抚也相互牵制。清政府地方权力,也被分割为数块。清政府对于边疆地区的管理也非常相当有法,清政府在新疆、蒙古、东北等地设立将军;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在另外一些地方实行改土归流等。由于清朝在地方的政治制度比较合理,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地方很难对清朝中央产生威胁。

清朝建立后非常注意吸收明朝灭亡的教训,非常注意限制宦官。清朝建立之后,大力缩减太监。和明朝十万太监不同,清朝太监人数大大减少,而且始终没有形成一股政治力量。清朝皇帝对太监的管理非常严格,严禁宦官干预朝政,同时也严禁太监与外廷官员或者王公大臣交往。所以清朝一朝始终没有出现宦官专权。

清朝还吸取明朝藩王实力太强的教训,也注意吸取藩王“吃空”明朝的教训。清朝平定三藩之后,地方藩王的权力基本上被剥夺。清朝的藩王都没有封地,而且也都生活在北京。清朝宗室爵位也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清朝的大部分王爵是代代递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除外。整个清朝,宗室亲王始终无法威胁到皇权,清朝也没有出现分封国尾大不掉的局面。

清朝统治者也注意限制外戚的权力,注意防止外戚专权。由于清朝限制外戚方面做得非常好,清朝这一时期外戚的力量始终比较弱小,也没能对皇权形成实质性威胁。慈禧太后虽然掌握清朝政权近五十年,但是慈禧依靠的政治力量却不是外戚。

正是由于清朝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所以在一段时期内有效的防止皇权旁落。

为什么清朝的皇权大多数时间都比较稳固,没像其它朝代一样出现大权旁落?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清朝统治者满族是起于东北的一个新兴族群。为了争夺天下,对中原王朝的兴衰有深入地探究,发现中原王朝王纲不振有四大原因:一是皇帝怠政,二是皇室内讧,三是外戚干政,四是宦官擅权。清室对此四个方面均釆取了有力的防范措施。

第一,清室皇帝都比较勤政。特别是康雍乾嘉四朝,基本都能做到勤于政务,深夜读书学习,批阅奏章,早晨临朝听政,从不懈怠。大事皇纲独断,不轻易委予他人;第二,清室虽然在皇位继承上也内斗不断,但并未酿成大禍,这与皇室对宗室的严密控制有关。清朝虽然也封近亲宗室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但这些封爵只有俸禄,沒有领地,更沒有军备,所以掀不起大浪;第三,清室对外戚控制更严,外戚只享有一定的经济特权,但从未出现过外戚独擅朝纲的情况;第四,清室的阉人在宫内只有侍奉洒扫之职,沒有干政议政之权,如有干政者,一律处予严刑。像为清室服务的江苏杭三织造,在明朝室全为宦官把持,而清朝从不用宦官,而是用内务府包衣奴才。在清朝也未有派宦官监军等事。即使清末的大宦官李莲英也沒有多少实际权力,也算小心翼翼,不敢干预朝政。正是这些措施的得力,所以清室皇权一直比较稳固。但是,也正因如此,清室一直比较保守,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願接受现代文明,终于腐朽沒落,国破家亡。

为什么清朝的皇权大多数时间都比较稳固,没像其它朝代一样出现大权旁落?

光绪皇帝有权吗?

为什么清朝的皇权大多数时间都比较稳固,没像其它朝代一样出现大权旁落?

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统治天下只有区区十余年,而反观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其却能一统天下276年。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清朝皇权被牢牢握在统治者手中。(撇开同治、光绪两个傀儡皇帝被慈溪控制以及年幼的溥仪不说)

纵观有秦一朝,其主要亡在宦官赵高和暴虐昏庸的秦二世手中。赵高独揽大权,为所欲为,而胡亥又愚蠢至极,以至于断送秦国江山。而反观清朝,从其入主中原后,前面七位皇帝的皇权都不曾坠地不收,而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君主更是在执政期间施行了一系列措施,并且勤于政务,有效防止了宦官、外戚揽权,将皇权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朝代想要千秋万代,自己手中必须得握有大权。

故本文将从外戚、权臣、皇帝自身以及清朝制度四个方面来看待清朝是如何防止大权旁落的,最后再加以总结。

在防止外戚夺权方面

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里,外戚夺权的例子并不少见,汉有吕后夺权,唐有武则天改天换日,辽有萧皇后临朝摄政。而清朝便是吸取了诸多的历史教训,对外戚的防范和控制有了自己独特的举措。

因此努尔哈赤设立了八旗制度。这个时候的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清朝入关以后,皇太极更是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也为了达到增强军事力量和笼络人心的目的,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这样一来便直接加强对旗人的束缚,也加强了对一些亲王以及贝勒的约束,让他们手中权力不能过大。

八旗制度在清朝初年时,在统一全国及维护朝廷统治中发挥了最重要,同时对于防范外戚执掌大权也有着一定的牵制作用。

在防止权臣和朋党揽权方面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雍正皇帝将其发挥到了极致,用的方法虽然有点有点“不体面”,但是却很实用。

这便是所谓的“密折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我们俗说的“打小报告”。这与明朝负责情报收集的锦衣卫有点相似之处,这种制度规定只有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奏,而所奏的内容几乎什么都有。除了社会上的一些小道消息以外,众多官员的隐私也都成了密折上的内容。除此之外,官员之间可以利用密折相互告密,以此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

久而久之,官员之间相互猜忌和堤防,难以勾结在一起,故权力也就无法集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君主专制,并且有效地防止了大臣揽权。

清朝皇帝勤政

纵观整个清朝,我们不难发现清朝的皇帝都很勤快,使得外戚、权臣难以找到揽权的可乘之机。特别是在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的领导之下,国内改革颇多,国力逐渐强盛,经济和人口的增长也较为迅速,为清王朝走向鼎盛做出巨大贡献。

康熙在位期间,废除“圈地令”,永远停止圈地,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另外他还下令所圈土地要退还于农,并且鼓励开荒,开荒越多,得到的官职也越大,这极大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为清朝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雍正在位期间,皇权专制走向顶端。其先是大力改革、整顿吏治,其次便是让密折制度得以完善,强化君主专制。除此之外,还施行摊丁入亩,就是你们家有多少人就可以分多少土地,按人口分配,这一举措导致社会人口急剧增多,在道光年间人口突破了四亿大关。这样一来一方面斩获了民心,另一方面也使得皇权牢牢握在其手中。

乾隆在位期间,清朝的文治武功方面都有所作为,在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的基础下,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这一系列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一来使得民心所向,二来皇帝亲力亲为,没有给小人留下夺权的机会。从统治时间来看,康熙的六十年,雍正的十二年,乾隆的六十一年,这三人都将皇权紧紧地抓在手中,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勤政,皇权才不会旁落。

在制度上防止皇权旁落

军机处内景

例如康熙成立南书房,想要加强皇权,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雍正帝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其作用为处理紧急军务,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处的大臣由皇帝亲自挑选,乃是绝对的亲信。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这其中没有王公贵族,也没有内阁大臣,所以皇帝大权不会旁落,臣子也不会阻挠旨意,让雍正手中的权力得以达到巅峰。

结语

纵观有清一朝,其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国祚276年。其能够存在这么久,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皇权没有旁落。

在清朝的发展史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功不可没,三位皇帝在位133年,在此期间,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另外,皇帝的勤政让他们成为百姓中意的君主;密折制度让朝中大臣无法勾结在一起,逐渐加强皇帝的权力;而军机处的设立也让皇帝手中的权力达到巅峰,使得王亲贵族、内阁大臣都无法阻挠旨意,皇帝得以乾纲独断。

以上便是“为什么清朝的皇权一直比较稳固,没像其他朝代一样出现大权旁落?”的主要原因。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创作不易,请多支持,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斧正。

参考资料:《大清十二帝》、《清史稿》、《雍正皇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