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民国黄金十年?

其实很多回答已经说的很详细了,我就不去细说了,主要是看到一点,民国黄金十年,战乱频繁,如北伐、蒋桂战争、两广战争、中原大战、国共十年内战等,造成民不聊生之类的问题。我主要想发表一下这个问题的个人观点。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一点,那个时候的中国,军阀林立,各自为政,想要获得国家统一,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发号施令,统筹全局地建设国家,就必须打破那种割据的状态,至少形成一种稳定的统一政局才行。

要想形成这种局面是很难的,虽然在1927年,中国完成形式上的统一,但是各地的军阀还是不服从国民政府的,你要想真正完成统一,就必须打仗,不然各地军阀会无条件听从指示吗?

经历北伐、蒋桂战争、两广战争、中原大战之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军阀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了统一的局面。

简单说,就是这种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然的,国民政府是当时的合法政府,各地军阀不服从,就得发生战争,要想结束军阀林立的局面,就得战争来解决。所以虽然说战乱频繁,但有些战乱是必然发生的,不是主观上能改变的。

最后一点就是,民国黄金十年,其他方面还好,就是重工业搞得太差了,尤其是军事工业,那时候的炼钢量甚至都没有清朝时候高,军事工业上还是以进口装备为主,清朝时都可以自己造枪造炮,民国那时候连一门像样的火炮都造不出来,还有造船工业基本是停滞不前的,清朝时好歹还能造几艘军舰,民国时干脆就在清朝基础上原地踏步了。

如何评价民国黄金十年?

黄金十年?巧了,和1928年济南惨案到1936年西安事变时间重叠,为不抵抗日军的阶段的“黄金十年”啊!

对岸公开了蒋介石下达不准抗战的电报原件资料,证明了蒋介石是创造不抵抗主义的罪魁祸首。

1、最早的不抵抗,济南惨案不抵抗:

1928年5月12日,蒋介石急电杨胜治不准抵抗:泰安第十军杨军长勋鉴。胜密。请兄亲往崮山、中宫镇等处切实约束官兵不许开枪。如遇日本军队,不必抵抗,沉着忍耐,切勿冲突为要。蒋中正。文亥。(图1)

2、918事变前在日本策动下石友三叛乱,并联合粤系利用第二次宁粤准备打蒋倒张。中原大战失败后逃到大连的阎锡山在土肥原贤二的帮助下坐着日本飞机返回太原,重掌晋绥军,把东北军赶出娘子关。粤系的“非常会议”致电阎锡山等人,恳请继续指挥北方反蒋倒张。

8月24日张学良向蒋介石提醒日本随时可能侵略:近来对日外交性情紧迫,彼国朝野上下公然密谋侵占我东北,势甚积极,不可终日。弟曾尽力设法以谋疏解,终鲜效果,转呈总座,至深佩感。近数日来,情况益紧,……日人方面属有意动作,现已揭开面目,必将另造事端以为借口。似此情形,恐非退避所能了事。弟为此事,日夜焦虑,当此危急之时,我方应用何法以为应付,尚祈详赐指示并请密陈总座决定方策。指示遵行,不胜企祷。(图2)

8月25日 ,深感此事异常棘手的蒋介石向张学良指示“北方局势务须求: 一根本安定办法 ,勿使其受两广出兵之牵动。除使阎、冯离境出洋外 ,并将商震、杨爱源、孙楚三人从速委其名义为要。面对日人可能发起的任何挑衅行为都不可过激,切记避免冲突,以待时机。”

从关外调兵,使得东北军的18万主力驻扎在河北,而在东北的军队不足,使得日军安心地对东北发动侵略。

按照这个思路就可以解释出 蒋介石完全和张学良在同一条战线上, 蒋介石希望张学良不要两线作战,只安内不攘外,避免刺激日本。

3、918事变第二天蒋命令张学良不准抵抗:“接沪电知日兵昨夜进攻沈阳。日以我军拆毁铁路之计划,其借口如此,对此应力闭(避)之。近情盼时刻电告。”(图3)事变第三天蒋向所有部下通知,消灭请愿抗战活动:“沈阳日军与我冲突,我正严重交涉中。各地方切不可有激烈及报复暴举。免人更有所藉口,使外交益陷困难。应力持镇静,严守秩序,请兄负责维持为要。”(图4)当天,蒋要求张学良撤到塘沽:“瀛眷及尊府家属想均已安全离沈。遥深系念。请代慰问。再青岛海军,鄙意可迅予集合塘沽。因在青或恐与日舰发生万一意外,集合塘沽,则在各国军舰监视之下,较为安全。请即酌行。”(图5)

918事变第四天,蒋介石担心张学良私自抗日,“破坏大局”。21日致张学良:“弟刻回京。对外交(国联谈判)事,须待面商。请兄即命驾来京面叙。中正叩。”(图6)

4、中国第一封命令抗日的原件由张学良下达:蒋依旧希望东北局势能变成第二个济南惨案而让日本主动撤军。11月5日,抛弃了幻想的张学良给马占山下达了“力图自卫,设法抵御”的命令,并迅速组织部队,发出抗战檄文灰电,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江桥抗战。而张学良的这个命令成了14年抗日战争的第一个抵抗日军命令,并且该命令被彻底奉行。马占山在黑龙江抗日同时张学良也击退了日军对天津的两次侵犯,平定了天津事变。(图7)

5、蒋联合日本进攻察哈尔军:

东北军从黑龙江抗战、平定天津事变、到锦州防御战,在长城抗战第一阶段,张学良一度击退日军但最终却被蒋介石撤职,1933年5月31日蒋对日投降,签署《塘沽协定》割让长城以北给日本。

后来吉鸿昌等人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由于收复多伦,毁坏了“和平条约”,蒋命令何应钦联合日军冈村宁次一起进攻察哈尔军。

何应钦向蒋电令,报告了日蒋联军进攻的情况:委员长 蒋。文密。此次方、吉复窜怀柔、顺义附近,经我军与日军确实联络,包围压迫,连日以日陆炮、空军均向方吉残部施行轰击,我军则在重要地区严密截堵,此次得日方之助力甚多,谨并陈明。

职何应钦。铣申行秘印。(图8)

最终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被灭,吉鸿昌被宋美龄秘密杀害。

然而日本的胃口最终还是从东北伸向华北。

6、坚持抗战的张学良反对蒋介石把他的下属于学忠撤职:

华北事变,日军继续打压东北军残部,命令蒋介石把于学忠撤职。服软了的蒋介石在1935年5月25日给张学良电令,询问他的意见:因对日外交关系,拟免去于学忠职务,吾兄有何意见,速即电示”。

5月27日,张学良复电蒋介石,坚持抗日,明确反对撤换于学忠:日方狡诈,贪得无厌,如此时易人,则彼方益得骄横,恐无宁日。中国的封疆大吏,不应以外人的意见为转移,如此例一开,国将不国。此事所关孝侯(于学忠)的事小,而对于国家攸关的事大”。

然而蒋介石最终把于学忠撤职,这也是张学良后来在西安绑架蒋介石的原因之一。

1935年6月12日,蒋介石致电何应钦,要求北平蒋系部队“全部星夜徒步撤离”:北平附近之中央部队应即全部星夜徒步撤离,仍须防止借口挑衅,力避冲突。(图9)

总结:在局部抗战时期(1928、1931-1936)蒋介石是抗日负面战场的开辟者。

如何评价民国黄金十年?

又在鼓吹“黄金十年",实再不值一驳!一些人总爱拿GM党自我吹捧的东西出来传销实再可笑!也不想想,这十年恰是中国内战最频繁的十年,国家不统一,政局不稳,连年战乱,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再加日本侵占东北蚕食华北,面临外强巨大的压迫与欺凌,又何来的黄金十年?!所谓黄金,意味着什么?应该是经济大幅增长,国家人民和平安宁,人口也必会大幅增长,有吗?从1911民国初年到1937年,人口增加了多少?而这所谓的黄金十年里又增加了多少?

吹嘘的里面到有经济增了多少,那个空洞的数字来自何方,有无考证?增长的是什么,当时的中国哪里增强了?军事?工业?科技还是总体国力?老百姓的和平安宁与生活呢?我看恰恰就是这十年由于军阀纷争内战不断,民众苦不堪言,国力愈加虚弱再加蒋的对内高压对外绥靖求和的政策才导致外敌觉得有机可乘而入侵中国。

说到所谓大师辈出是最辉煌时期,真是可笑之至!我并无有冒犯民国文豪之意,但旧中国是农业大国,且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多重压迫,人民普遍困苦,文盲率在90%以上,没有象样工业,无从谈起科技,这些加强国力的基础和人才十分奇缺,最基本的日用品及常用品也大都靠泊来品,什么洋火、洋油、洋灯、洋伞、洋布、洋鍬、洋镐、洋枪、洋炮,大部份基本的东西自己都不能造,还谈什么大师!这些大师做了什么贡献?解决了什么问题?用口号吗?用文稿么?用学术论文吗?还是相互对骂娶几房姨太太?没有!什么作用都没起!中国仍然贫穷,仍然战乱四起,仍然难民如潮!仍然饱受着帝国主义外强的欺凌、侵犯!人民仍然苦不堪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如何评价民国黄金十年?

坊间一直有“民国黄金十年”的说法,被很多果粉拿来吹嘘,不了解历史的人,大概真的会认为国民党治下的中国是一个歌舞升平的世界呢!

其实,民国黄金十年的说法一直就是坊间的说法,并不官方说法。

1951年作为抗战时期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驻中国美军指挥官的魏德迈作为蒋介石的老搭档老朋友,在蒋介石痛失大陆之余在美国国会上为蒋游说,“1927年至1937年之间,是许多在华很久的英美和各国侨民所公认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之中,交通进步了,经济稳定了,学校林立,教育推广,而其他方面,也多有进步的建制。”

此种说法一出,立刻引发流亡到某岛上的“迁客骚人”追忆美好时光的感慨,此后,台湾史学界广泛引用“黄金时间”来为蒋歌功颂德。

论对学术界的尊重与利用,蒋的确是有一套的,民国时期好多傲娇的文人,那是怼天怼地就是不怼蒋,号称民国时期第一支笔的陈布雷,也是为蒋肝脑涂地,在所不惜,眼见国民党败局已定,失望之余,竟然嗑安眠药自杀了。

所以说,大批自诩

追随蒋流亡到岛上的“迁客骚人”听到美国人这样的评价,那还不感动的痛哭流涕,将这句话奉为圭臬,拿个供桌供起来!

所谓,民国的黄金十年,也就是从1927年到1937年这段国民党自认为其完成全国统一的这段时间,其实也就是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当然,这也的确是国民党黄金的时间,尽管是形式上的统一,好歹也算是统一,相比于以后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转进”到重庆,解放战争后败退到某岛,可不就是他们黄金的十年。

有一说一,黄金十年相对于整个民国时期来说,的确是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从政治上来说,在1927年之前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对内无力进行政治改革,军阀之间相互混战,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对外,则是主权沦丧,袁世凯主政期间被迫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皖系执政期间,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北洋政府压中了战胜国,却没有收回应得的权益。

一直到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后,建都南京,在张学良率东北军改旗易帜后,国民政府成为西方列强承认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在此期间,中国还算是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备的行政体系,尤其是在召开国民大会,推动法制建设等方面,更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应该说,国民政府黄金十年期间是晚清以来,中国第一次重新取得了强大的政治凝聚力的时代。

政治上的稳定,为经济的复苏提供了条件。

从经济上来说,民国黄金十年期间,1929-1933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的外部环境并不好,即使面对如此强大的经济困境,新兴的国民政府也并没有放弃对经济的推动。

因此,这十年也被称为“民国十年建设”阶段,这十年一直被认为中国工业腾飞发展的十年,以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为代表的轻工业更是迅速发展,很多国货在这个时候取代了进口洋货。

在传统轻工业的带动下,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余威,在所谓的黄金十年期间,新兴行业也得到了发展,诸如电器用具工业、电机工业、染料工业、酒精工业、酸碱工业等等。

除此之外,在重工业和矿业领域,国民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推动,到1937年时,国民政府生产的钢铁产量达到三万吨。

另外,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国民政府在1928年设立了农矿部,1933年设立农村复兴委员会等等机构。

应该来说,民国黄金十年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发展,但是要以此认定这十年就一定是“黄金”的,则有点一叶障目,过分高估了“民国黄金十年”的水平。

实际上,“黄金十年”不过矬子里面拔大个,因为整个民国都太烂了。

比如在政治上,所谓“黄金十年”,有七年是屈辱的。

蒋始终未能彻底剿灭国内的军阀反对派,恰恰是“黄金十年”期间,军阀混战次数虽然少了,但是规模却越来越大。

比如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国民党原生系统中的新桂系与蒋发生大战,此后两广战争、蒋唐战争相继爆发。

最终催发了1930年的中原大战,代表当时国民政府势力最大的西北军冯玉祥与晋绥军阎锡山公开反对中央军蒋介石,最后成功将东北军也拖下水。

一直到1931年7月,为了讨伐石友三部,蒋介石电召张学良从关外调军入关,从而为日本侵华提供了绝佳的条件,最终爆发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人人言张不抵抗,却从不言蒋不抵抗,东北军作为国民政府的一部分,在遭受外敌入侵的时候,中央政府不但不增援,反而一再指示东北军不要“惹是生非”。

东北沦陷后,蒋从未将收复东北的计划提上日程,“黄金十年”有七年是东北沦陷的局部抗战阶段,这又何来“黄金十年”之说。

在经济上,只有传统轻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重农轻工的局面,尤其是在重工业领域,更是没有取得突破性的发展,1937年时钢铁产量在三万吨,实际上在晚清的时候,已经能够达到五万吨。

晚清的时候还能自主生产军舰和大炮这样的军工,到民国时期,引进的军工生产线,只能产中正式步枪,数量也没有汉阳造多。

实际上,在“黄金十年”期间,日子过得最滋润的就是买办阶级,通过进口产品赚取差价,专干“扒皮”“对缝”的买卖,这些人几乎垄断了这一时期的财富。

国民党败退大陆的时候,这些人第一个卷款跑路,流亡到了小岛,对于他们而言,那十年的确是最美好的十年。

如何评价民国黄金十年?

何谓黄金十年

标准意义上的黄金十年是指从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一直到1937年11月20日常凯申队长胜利转进重庆的十年。这段时间的国家GDP年平均增长率竟然达到3.9%(截止1941年),人均GDP年增长率1.8%,当真可喜可贺。

其实从时间上不难看出,黄金十年的起点就是四·一二政变,常队长在北伐大体成功后,以清党的手段窃取了革命果实。再加上次年张学良率东北军易帜,国家完成了初步统一。而其结束自然是鬼子打到南京,整个中国东部基本沦陷。

咱们说话得讲良心,比起清末的腐朽保守,国民政府确实开启了不少新气象,这些新东西也确实在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吐槽机就粗略的扯淡下好了。

工业

1928年的时候国民政府效仿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没错,再此之前咱们标准度量衡都丢了,传统中国制、英制、国际标准制混在一起用来着。度量衡的标准化让工业有了增长基础,尤其是在江浙、山东一代能够大体脱离战争的情况下。

当时民族资本开始发展,在针织、丝织、染织、印染、毛纺织等轻工行业上做的很牛,一度在国内市场可以和国际资本争锋。并由此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小型机电工业、染料工业、化学工业等,工业产值的年增长率曾达到9.3%。

但是这样的增长率没什么可喜的,那只能说明咱们之前的工业底子差到什么地步。而且民族资本家根本无法涉足重工业和现代工业体系,那些大部分是外资所垄断的,且大部分集中在东北。

农业

整体上说民国其实还是一个农业国,大部分的税收依然是农业税,但这些纳税人基本没啥权力,有的只是义务,无穷无尽的义务。国民政府从孙中山先生就开始呼吁给农民,尤其是佃农减税赋,但大多只是喊而已。

1927年5月,国民政府颁布《佃农保护法》,终于规定了佃农负担比例。只是在大地主的抵制下,这部法律连浙江都执行不下去,更别提军阀盘踞的山东、山西等地区。最终这个被俗称“二五减租”的东西成为一纸空文。

整个黄金十年里,农民的命运极其悲惨,他们的生活没有得到任何改观,除了要面对中央政府的征税,还得负担军阀征税,生活贫困不堪。即使这样也没人肯放过他们,时不时的就会有人来拉壮丁,基本的劳动力保障都不足。黄金十年跟农民无关。

财政金融

这部分是国民政府重点整顿的,他们收回了外国人管理的海关,不过依然雇佣外国人管理。把钱币单位从两改成了元,继而又发行法币,后来的结果很多人也知道的,提着一麻袋钱买不来一麻袋粮食。

所有这些财政增长不是被人贪墨就是填了战争的窟窿,客观上讲这里有很大程度是填抗日战争的窟窿,不过吐槽机还是得强调,即使918事变之前,多数财政收入也是用于军费的。

迟缓增长的财政收入无法满足开销时,国民政府通常就会举债,1928年财政部长宋子文发行内债1.5亿、1929年1.98亿、1930年1.74亿,截止到1933年,民国政府总共发行内债14亿之多。这些内债大部分摊派给了大金融家,一度造成双方关系紧张。

其他

可以给常队长吹一波的是在铁路、公路和邮电建设上,这十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公路,在抗战前足足修了8万公里。当然,其中大部分后来便宜了日本鬼子,他们冲出华北后进军神速跟这个有很大关系。

在邮电系统中,长途电话系统扩充了4.8万公里,基本实现了省级单位覆盖。铁路方面收回了很多外资经营的铁路,后期控制了1.1万公里的铁路,超过全国铁路长度的一半,顺便说一下,剩下的9000多公里在东北。

教育方面制定了标准国语,并推行扫盲运动,到1936年拯救了685万文盲,当时全国文盲是2亿人。公派出国留学制度让精英教育得到发展,于是现在很多人吹逼民国多大师,只是吐槽机私以为踩着几亿文盲当大师也没什么滋味。

总结起来吧,所谓的民国十年不能说毫无成就,但这些成就没有惠及普通百姓,尤其没有惠及占最大比重的农民。所以那只是资本家、金融家、大地主、买办、军阀们的黄金十年。况且细究起来也不足十年,1931年就918事变了,当起亡国奴的东北佬更享受不起那个黄金时代了......扯淡完毕。

如何评价民国黄金十年?

基本属于虚的。

所谓教育与工业发展,于国家军事建设毫无作用。以1936年为例,全国85%大学是文科。而剩余15%还得剔除医科,可想而知,民国黄金十年,工业发展基本停顿,甚至比不上清末时期的工业水平。

面对倭寇的步步紧逼,别说飞机大炮,步枪与子弹都难以满足国防需要。这个时候需要那么多的社会科学大师嘛?这些大师可以抵御倭寇进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