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他怕什么?
趣谈答案:曹操怕的是一旦自己当上皇帝之后,自己手中的汉献帝刘协也就没啥用了。
曹操为什么不能当皇帝?每一个人都喜欢当皇帝呀,尤其是在古代的封建帝王,只要你当了皇帝,你就能够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力,谁不愿意?
可偏偏有这么一个人非常特殊,他不但不愿意当皇帝,甚至还制止臣子们让自己当皇帝,他就是著名的曹操。
于是我们不由得怀疑起来了,曹操究竟在想什么?好端端的放着皇帝的位子不当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看一看曹操手中有谁,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人物叫做汉献帝刘协。
我们不妨退一步来想想,如果曹操当上了皇帝,那么汉献帝刘协是什么?是太上皇吗?
好,即便汉献帝刘协不是太上皇,直接被曹操给整死了,那么这个时候天底下是曹操当皇帝,而不是汉献帝刘协当皇帝,曹操的正统性不能够保证的前提之下,又如何制止其他人当皇帝呢?
如果这句话讲起来很费劲的话,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既然曹操都能当皇帝,那么刘备为什么不能当皇帝?孙权为什么不能当皇帝,袁术袁表为什么不能当皇帝?
如果这些人都能够当皇帝,并且都当了皇帝,那么这个时候的曹操地位和在曹操手中的汉献帝刘协又有何用?自己当初费尽一切的努力,把汉献帝刘协给捞到手里,就是捞一块废铁吗?
曹丕当皇帝之后的变化首先我们无法做出结论,也无法去证明曹丕当皇帝究竟是对还是错,但是我们能够得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点,那就是曹丕当皇帝之后,天下就乱了套了。
曹丕已经当上了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地位和价值就已经没有了,紧随其后孙权也就当了皇帝,刘备也就当了皇帝。
于是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曹操敢称帝,天底下就会有很多个皇帝,而曹操不敢称帝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忌惮曹操手中的汉献帝刘协,也都不敢去称皇帝。
而在曹操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统一大北方,他急需要汉献帝刘协这样的一个名号来帮助自己拉拢一些残余势力,所以这个时候的曹操一直在努力的克制自己的欲望,让汉献帝刘协当皇帝。
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曹操直接当皇帝的话,汉献帝刘协死不死先放在一边,最起码天底下会蹦出好多个小皇帝,而且他们对于帝王权力的向往将会无穷尽的迸发。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他怕什么?
他没有皇帝的命,怕害了曹家后人
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他怕什么?
他怕坏了一世英名。
当初董卓乱政,曹操和其他诸侯一齐讨伐董卓,这一幕曹操亲身经历,他不想自已步董卓后尘,留一世骂名在身后。
何况,当时曹操已经权顷朝野,皇帝在他看来,只是一个玩弄于股掌的人,所以,他也不在乎自已去做个皇帝,他知道废帝之事早晚会发生,他做个丞相已经知足了。
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他怕什么?
曹操一生叱咤风云,波澜壮阔 ,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身为汉朝丞相,大权在握,一直到死都没有废掉汉献帝自立,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曹操晚年有当皇帝的想法,但当皇帝的条件并不具备。如果曹操称帝,以刘备,孙权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就会群起而攻之,天下大乱,百姓生灵涂炭。最后,自己在长期混乱中被推翻,这是他万万不愿意看到的。
第二,曹操集团中和东汉朝廷中还有许多人拥护汉献帝,在这些人没有转变政治态度以前就冒然称帝,自己的统治地位是不稳固的,曹操也很明白这一点。
第三,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给了曹操深刻的教训。势力强大的袁术,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称帝。结果引起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最后身败名裂。落了个窃国贼的骂名,这即使曹操警醒,也使曹操畏惧。
第四,曹操在30多年的征战中,由名不见经传的小吏变成东汉的丞相,并进而封为魏王,他的实际权力和地位已经和皇帝没有什么两样。如果称帝引起天下骚动甚至叛乱,有可能毁掉自己30多年努力奋斗的成果,不称帝则显示了曹操高超的政治智慧。
第五,60开外的曹操,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进取心和战斗意志已经无法和中年时代相比,时间消磨了他的战斗意志,疾病摧垮了他的进取心。突出反映的一件事就是曹操率大军征讨张鲁平定汉中之后,刘烨,司马懿向曹操建议乘胜进攻益州,消灭刚刚占据那里的刘备,而曹操却拒绝了他们的建议,认为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巩固后方,错过了消灭刘备集团的大好时机。以后又感到很后悔,几次向刘烨道歉,这说明此时的曹操已经没有实现政治军事抱负的冒险精神了。
曹操死后,曹丕继任魏王,不久就废掉汉献帝自立。曹丕的迅速果断是有理由的,他没有曹操几十年建功立业的辉煌,也没有这种辉煌业绩造成的负担。不仅如此,他还要利用自己父亲的人脉来实现称帝的目标,当然是越快越好。而且自己还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亲弟弟曹植,如果拖延时间长了,变数也就增大了。
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他怕什么?
曹操不称帝倒不是说怕,而是对他而言,不称帝能够利益最大化。
我们都知道,汉献帝是曹操迎回来的,但是,曹操迎回汉献帝的时候,可不是什么丞相、大将军,他仅仅是一个占据兖州,刚跟吕布打完一架的“小地主”。这时候的他要是敢干掉汉献帝称帝,各路诸侯分分钟可以让他死无葬身之地。这是其一。其二是,汉室衰微,但是那时候的天下人还是心向朝廷的,曹操想要最大可能的招揽人才,就需要用朝廷为靠山。
所以这时候的他,最好是个大将军、丞相,用这个身份招揽人才是非常好的。郭嘉、陈群、司马懿、戏志才……曹操的一大批谋士,其实都是通过他代表皇帝得来的。
而且,他用这个身份打仗也是师出有名,比如在打袁术的时候,曹操就是用朝廷的名义召集诸侯。在讨伐袁绍的时候,曹操也是用的朝廷的名义,最终就是,因为曹操那里有皇帝,命令都是由皇帝发出的,来帮他的名正言顺,其他诸侯可以不给曹操帮忙,但是绝对不能碍事儿,这样曹操就顺利的利用皇帝的名字收复了很多地盘。后来的荆州、汉中,都是因为曹操代表皇帝才能兵不血刃的拿下的。张鲁说过的一句话,叫“宁为曹公奴,不愿为刘备座上客。”这句话可以很鲜明的呈现出曹操的优势,他代表皇帝,哪怕你刘备是汉室宗亲也不行。
而后期,曹操其实是为称帝做了准备的。
荀彧死后的第二年,曹操就建立了魏国,并称魏公,之后改称魏王,还把自己的儿子曹丕封为魏国太子,这已经是很明显了。
但曹操为什么最终还是没有称帝呢?因为刘备捣乱。
曹军与刘备的汉中之战中,刘备军团把曹操军团杀的是丢盔卸甲,襄樊一战关二爷挑了曹操七个军,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曹操的大将夏侯渊被杀,于禁投降。
曹操哪儿还有功夫称帝?南征比称帝重要多了。
再之后,曹操还没机会称帝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曹丕当了皇帝,他当皇帝的第二年,刘备就称帝了。
那位问了,曹丕怎么没有遭到内部那些汉朝遗老遗少的反对呢?他用“九品中正制”给解决了。
什么遗老遗少,利益问题解决了,我就是魏国的开国大佬。
所以,曹操没称帝,就是最后南边出事儿了,不然的话,曹操应该就不是追封为帝了。
我是伏生说历史,欢迎你的点赞和关注~
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他怕什么?
曹操年轻时候的梦想仅仅是想当汉朝的征西将军:“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在他年轻时仕途相当不得志,他本欲为摇摇欲坠的汉帝国尽最后一份力,却奈何政局黑暗,忠臣良将遭到陷害,满朝奸佞,曹操心里知道汉帝国已经不可能再有生机。他本来想隐居起来,却奈何时势逼人,恰逢黄巾起义天下大乱。黄巾起义刚被平息,通过收编青州黄巾军,并得到兖州后,奠定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基础。董卓又进京祸乱宫闱。曹操又参加关东义兵讨伐董卓,及后来西迎献帝迁许,挟天子令诸侯。
曹操听从属下谋士的建议,逢迎天子,并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此时的他,早就已经不是那个只想当个征西将军的愣头小子。他已经位极人臣,或者说是事实上的皇帝,但他依旧不肯称帝,只愿做个周文王,理由如下:
1 中国的的封建制度,君君臣臣,忠君的思想约束。
自夏商周,春秋战国以后,秦国的统一,中国的封建制度正式形成,又经过了汉朝400多年的传承,封建制度更加完善。
2 曹操正义凛然、公正无私的性格特点影响
他在19岁的时候就已经当了官,曹操29岁时候出任骑都尉,在黄巾之乱时候,斩杀敌人无数,迁升济南国相,当时的曹操正义凛然,却不被世俗容忍,多次因为自己的公正无私而受到贬谪,在这样的时代之下,他很无奈。而他只身前往,以献七星宝刀刺杀董卓。
3 挟天子以令诸侯
拥有军队,慢慢的经过战斗的洗礼,曹操部队人数逐渐增多,曹操40岁的时候,与董卓手下大将吕布战斗,曹操三战三胜。41岁,曹操在洛阳将皇帝迎接到自己的军队中,也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董卓叛乱,他跟随袁绍讨伐董卓,勤王缴贼,成就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此时的他只是一方诸侯,无法达到称帝的目的。
4 三足鼎立的局势
在曹操决定平定天下后,他快速收复了荆州,春风得意马蹄疾,功绩卓著让他非常得意,处在人生最高点的曹操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挫折,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就此失去了一统天下的资本,虽然赤壁之战没有让曹操失去重要的文臣武将,但是水军伤亡惨重,还让刘备迅速崛起。但是南有孙权、西有刘备的三足鼎立局势。
5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为天人承诺心志
此时的曹操,朝廷晋封他为魏王,并且所有的规矩和礼仪全部跟汉室皇帝一样,汉朝已经是名存实亡
,汉献帝只剩下一个皇帝的名号,一尺土地、一个老百姓都不再属汉朝所有。代表的已经不是他个人,而是一个集团,如果他要退,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不会愿意,甚至会闹出什么事情来也是未知数。
朝廷晋封他为魏王,并且所有的规矩和礼仪全部跟汉室皇帝一样,汉朝已经是名存实亡。
6 错失统一的机会
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张鲁,平定汉中,并且击败了马超的关中联军,但是得陇望蜀,曹操并没有继续进军,错失了一统的关键。
在曹操的历史上,除了他没有称帝以外,不得不说的还有他为了百姓做了两份功绩,天下在诸侯之手,也在士族之手,寒门百姓永无出头之日,所以曹操采取了唯才是用的用人之路,来挑选天下的英才管理江山。其次,是土地的使用屯田制度利弊之深,为国为民,曹操采用了限制屯田制度来减少百姓的负担。并且,我们可以在他的诗篇中领略到曹操的胸襟宽广和用人唯贤,“幸甚至哉”的感慨说明他真正的胸怀天下的人。曹操的早期和中期都是很忠君爱民的臣子、大丈夫,无奈曹操生逢乱世,假若是在太平盛世,就冲他敢挑战士族的权威,为百姓谋利,曹操也绝对能成为一代明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