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以后汉人的战斗力越来越差,不仅打不过异族,还被异族蒙古和满清奴役几百年?
这个话不是这么说的,也是不可以这样去理解这段历史的,战斗力越来越差?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被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是另有原因的。
首先说战斗力这个事情,啥叫战斗力不行啊,清朝末年,那些抽大烟的老爷兵,那些腐化的八旗兵和部分绿营兵,那个才叫战斗力不行。
宋朝唐朝以后,先看宋朝,历史上著名的杨家军、杨家将,还有对辽国的战争,也有不少的胜仗,南宋岳飞领导的岳家军战斗力排行能进入中国历史上的精锐部队前10名。还有南宋末年,蒙古铁骑入侵中原,整整打了45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打下来。
宋朝因为战争频繁,所以对兵器的改良和制造很重视,在宋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专门负责管理全国兵工厂的中央管理机构。
不能说宋朝军队没有战斗力,宋朝之所以一败再败,称臣纳贡,主要还是人的问题和制度的问题,人的问题就是宋朝最高统帅部软弱无能,庸人把控朝政,再牛逼的将军和战斗力再强的部队都挽救不了,其次是制度问题,宋朝为了避免唐朝藩镇割据的悲剧,让文人掌权,打压武将,让不懂军事的人去管理将军,这怎么玩。
明朝朱元璋击败各路反王,灭北元,这能说战斗力不强?明朝200多年历史,北方与鞑靼的作战,与北元残余势力作战,戚继光扫平倭寇,战绩辉煌,能说战斗力不强?袁崇焕的关宁铁骑,能说战斗力不强?
至于明朝被清朝灭了,这个不能单纯从军事和战斗力角度去看,明朝末年,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天灾是各种自然灾害,据说那会儿处于地球小冰河期,灾害多,加上明朝末期不断被破坏的民生问题,这是人祸,内忧是李自成的反军,外患是满清进攻,四重打击,加上内部政局不稳,人心不齐,被灭了是正常的,不能拿军队没有战斗力来说事。
为什么唐朝以后汉人的战斗力越来越差,不仅打不过异族,还被异族蒙古和满清奴役几百年?
感谢邀请!
回答这个问题的人还真是多,其实以前也回答过类似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怎么去理解汉人的战斗力?汉人的战斗力是什么?
从问题的后半部分可以知道,所谓汉人的战斗力,指的是汉族人建立的王朝总是处于守势,与蒙满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往往都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出动的兵力越来越多,但是取得的战果却越来越少。相比汉唐以少数兵力便能撵着对方打,甚至将对方灭国,宋朝和明朝的表现就非常不堪了。
宋朝直到灭亡也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在对抗辽夏金的战争中,虽然战胜率在七成以上,但是兵力消耗非常大,战果却特别小。如果兵败,基本上逃不过全军覆没。在国家功业上讲,宋朝不仅没有战功,反而不知道丧师辱国多少次。北宋被金国灭亡,宋室南逃,造成民族分裂,北方的汉人被称为汉人,而南方的汉人则被称为南人。南方人与北方人都自认为是汉人,而认为对方是蛮族人,这样的民族分裂真的是有辱祖先。结果是,南宋被北方的汉人灭亡,而北方的汉人在元明易代之时,也因为战乱损失殆尽,使得明朝立国后不得不将南方人大量迁徙到北方定居。说起来,真是一场悲哀的民族史。
明朝虽然推翻了元朝,但是多次深入草原打击残元势力,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相反的是,出击草原的兵力越来越多,打的败仗也越多,如明英宗率二十万大军进入草原,反而兵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明朝中后期,被草原政权打得修长城,被东北满洲政权打得元气大伤。明朝除了初期在朱元璋和朱棣手里扬眉吐气之外,后面的历史也实在太不堪了。而即便是朱元璋和朱棣,在对外战争中也未取得过灭国开疆的大胜,并没有如唐朝一般兼并草原,也没有收复西域。好不容易灭掉了安南,收复了唐末时期独立的交趾,统治的时间也不长。可以说,从国家功业上讲,明朝无战功。
相比宋明两朝,秦汉隋唐以及四个王朝还未统一时的那些割据势力,对付异族政权,基本上都是打得对方喘不过气来,而且动用的兵力远比对方少。就说唐朝与东突厥,虽然在长城一线对峙的军队双方超过五十万,但是歼灭突厥主力的部队却只有唐朝李靖率领的三千精锐。李靖以三千精锐深入草原,击败了突厥可汗颉利的精锐,还活捉了对方,以三千精锐在草原横冲直撞,追着对方打,抓获或者投降的敌军都是以万计,估计历史上也只有李靖一人。
从唐朝中期开始,或者说从安史之乱开始,汉族人建立的王朝或者割据政权,怎么都打不过异族人建立的割据政权,即便是我众敌寡,即便是我强敌弱,打得赢是小胜一场,打不赢就是全军覆没。的确让人伤脑筋!
自安史之乱开始,中原王朝或者说汉族政权战力不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对于其它人的分析,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三点:统治者的自我阉割,农耕民族缺乏战马的情况下导致的先天无骑士,儒家思想消磨了汉族的斗志。
先说说统治者的自我阉割,宋明两朝都是重文轻武,宋朝搞了个守内虚外,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就弄了大量的不征之国。例如,朱元璋就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结果被倭寇祸害了百年。
再说农耕民族缺乏战马,先天无骑士,在铁骑纵横的时代,无法与草原上游牧民相比。明朝之所以能够推翻元朝,是因为元朝在淮南建了养马场,加上有很多蒙古族人加入朱元璋麾下去推翻他们自己的朝廷,所以朱元璋能够以骑兵对骑兵,击败元朝。
最后说的是儒家思想消磨了汉族人的斗志,因为存天理灭人欲,很多人认为从宋朝开始,儒学就走向了扭曲而反动的一面,知礼讲仁,让汉族人变得懦弱胆小,严重压制了人的天性。
其实上述三点基本上是没有错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并非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文明时代的演进,地理环境增加了新的内容,文明中心转移。
从森林迁徙时代定点迁徙阶段开始,直到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阶段结束,中国的文明中心都在河南关中地区。文明中心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家首都所在,是国家统御其它地区基本力量,是其它地区生产生活的唯一标准。也就说,从黄帝时代起,直到北宋灭亡,河南关中地区都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无论是朝代更迭,还是分裂割据,中国最后都会以河南关中地区为中心重新统一,首都不是在长安,便是在洛阳,有的时候,长安与洛阳都是京都。有能力重新统一中国的地区就是河南地区或者是关中地区。这个两个地区是比邻的文明中心,都是王朝直接管辖的地区,在周朝叫王畿之地,在汉朝叫司隶之属。
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阶段之前,也就是隋朝之前,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都是部落或者部落联盟,没有国家政权。因为少数民族政权没有相应的地理环境构筑最基本的经济力量,大漠草原或者东北、或者西南、青藏高原、南方丘陵地带都是如此,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不足于开发这些地区,这些地区不可能崛起强大的政权。
汉朝时期的匈奴人看似强大,主要是因为占据了阴山河套地区以及河西走廊的焉支山地区,有了一定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所以强盛一时。到了汉朝击败了匈奴夺取了这两个地区,匈奴人就毫无威胁了。定居在这两个地区的南匈奴人也臣服了汉朝。
到了东汉末年,金属冶炼业发展到时代的鼎峰,钢制工具开始大规模普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文明中心向燕蓟地区江南地区转移。也就是说,燕蓟地区或者江南地区在经济文化上逐渐崛起。
在唐朝建立后,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时代稳定下来,借助隋唐大运河,河南关中地区文明中心的地位勉强维持了下来。进而,唐朝开始疯狂对外扩张,灭国无数。借助传统文明中心拥有深厚文明底蕴的力量灭掉了周边各个强国,无论是东北的高丽、还是草原的突厥。伴随着唐朝扩张的是文明中心科技文化迅速对外扩散,在唐朝奠定统治地位后,草原或者东北都能够安定下来进行开发建设,逐渐弥补了文明底蕴不足的问题,开始崛起。
总的来说,就是唐朝中期之前,草原或者东北都不具有开发的价值或者缺少开发的技术能力,那里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是部落或者部落联盟,经济文化非常落后,他们的军队与中原王朝的军队在装备上也根本没有办法对比。中原王朝克服地理气候的因素,以少数兵力就可以弹压他们。
隋唐时期,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阶段稳定下来,东北或者草原都有了开发的价值,也都在唐朝的统治下得到了先进技术的开发,经济文化得到发展,游牧民也能组建重甲骑兵集团。这种情况下,唐朝的势力范围逐渐萎缩。而唐朝内部,燕蓟江南地区的崛起,使得关中河南地区无法压制,最后燕蓟地区发动了安史之乱,江南地区发动了黄巢起义,唐朝随之崩溃覆灭。
宋朝或者说明朝之所以打不出去的原因就在于两个距离很远的文明中心相互牵制,宋朝因为受到河南地区与江南地区的牵制,明朝是因为受到燕蓟地区与江南地区的牵制,金国灭北宋后,也受到了河南地区的牵制,所以没有办法灭掉南宋。直到元朝时期,河南地区彻底衰弱,燕蓟地区相比江南地区要强一点,因为草原、东北、中原都是一马平川,燕蓟地区就在这三大地区的咽喉。
一般情况下,江南地区干不赢燕蓟地区,所以首都一般都是在北京。不过,也有例外,当燕蓟地区遭到天灾或者外敌入侵而衰弱时,江南地区就会反扑,如明朝与民国都是如此,但最后首都都会迁到北京。如明朝的靖难之役,民国的北洋政府。一旦燕蓟地区有所衰弱,江南地区就会反扑,如太平天国起义。
宋元明清,当王朝只占据一个文明中心之时,对外都有很强的扩张能力。如元朝,在灭掉南宋之前,就发动了两次西征,灭掉了阿拉伯和俄罗斯。但是在灭掉南宋后,灭不了日本,也灭不了安南,即便打赢了,最后还得撤回来。就像北宋一样,好不容易平定河湟地区,东南就发生了方腊农民起义。虽然扑灭方腊的起义,但是元气大伤的北宋被刚刚建立的金国给灭了。
唐朝中期后,文明中心转移,中华文明因为内部两大文明中心的相互牵制,精力都基本上浪费在防止内部的分裂上了。
从唐朝中期开始,最为残酷的战争都是内部战争,都是燕蓟地区与江南地区争夺文明中心最高地区统治权的战争。首都不是燕蓟地区的北京就是江南地区的南京,北京与南京的斗争持续了宋元明清民国五朝,而中华文明在这五个朝代也变得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对外战争从来就没有灭国开疆的大胜,即便有,维持的时间也不长,中华文明由此走向衰弱,统治者越来越保守,儒家文化也越来越扭曲。
关于蒙满两族为何能够建立起元清两个大一统王朝的原因,这与汉族的战斗力无关。这在于文明中心的辐射能力。
无论是明朝,还是民国,这两个政权最初都是建都南京的,以江南地区为统一国家的基本力量,江南地区对于蒙古草原辐射能力非常弱,距离是一方面,根本在于文化,江南地区的文化与草原的文化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南京很难对草原产生召唤力,草原也无法对南京产生向心力。由此,明朝和民国都把草原给弄丢了。
都城迁到北京后,那么统御全国的基本力量就来自于燕蓟地区,这个时候中原、东北、草原的力量都要向燕蓟地区汇聚。这就存在三大力量谁能把燕蓟地区抓在手里的问题。元明清三朝,实际上就是草原、中原、东北轮流撑起燕蓟地区,进而统御全国的过程。
为什么唐朝以后汉人的战斗力越来越差,不仅打不过异族,还被异族蒙古和满清奴役几百年?
首先,说明一下,题主的设问有问题——唐朝以后,汉人被异族蒙古和满清奴役几百年……
此处,不宜也不应该用“异族”,似乎把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当中割裂出去,岂不是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无形之中被人为的割断了吗?!
我们知道:唐朝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和明清时期……
期间,少数民族不断崛起,乃至于出现了辽宋夏金各族政权的并立,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都是统一全国的王朝。
因此,题主问题之中的“异族”——应该用“少数民族”……因为辽宋夏金元、明清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各族政权……否则,容易产生歧义,或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
那么,为什么唐朝以后,汉人不仅打不过少数民族,还被少数民族蒙古(族)和满(族)清奴役(统治)几百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汉族建立的中原政权,政治腐败,政策或应对策略失误等……
如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地方出现藩镇割据,武将专权,最终演变成五代十国的局面。
北宋建立后,为了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过分削弱了地方,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与少数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没有几个贤能的君主,嘉靖和万历皇帝更是三十来年不上朝……
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特务统治,朝纲混乱,更有甚者,宦官监军,胡乱指挥,焉能不败……
其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统一强盛的唐帝国,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此后,民族融合不断发展,两宋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开设的榷场(收税的贸易市场),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也促进民族融合(虽然战争的方式不好,但也促进各民族交往、融合)……
其三,不同生产方式的融合,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伴随民族融合的加强,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交往密切,甚至进入中原地区,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相互交融,特别是少数民族日渐生产方式的农耕化、生活习惯的汉化……少数民族日益强大……
其四,历史条件的制约:
毕竟是传统农耕经济时代,冷兵器时代,虽然唐宋以来,火药、火药武器大量使用,(双方都使用)但是,骑兵的作用更大,少数民族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汉族中原政权难以比拟滴……
因此,汉族建立的中原政权日渐腐朽式微,少数民族崛起强盛,如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害岳飞等抗金名将,自废武功般的做法……
才有了,唐朝以后,汉人不仅打不过少数民族,还被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统治奴役几百年的历史情形……
为什么唐朝以后汉人的战斗力越来越差,不仅打不过异族,还被异族蒙古和满清奴役几百年?
实际上不是汉人战斗力越来越差,而是宋朝,明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不靠谱。
明朝拿财政收入的50-80%拿来供养,皇室和宗亲。而军队呢?以明朝来说,明朝兵变次数,远远超过清朝。为什么?就是太贫困了,明军普通士卒的惨状,曾令当时官员感到震惊。如《明史·黄绂传》载:黄绂“成化二十二年巡抚延绥,出见士卒妻衣不蔽体,叹曰:‘健儿家贫至是,何面目临其上。’”军卒妻小穷得连衣服也置办不起,可见其困窘至极。
嘉靖年间,宣府,大同等边镇闹兵变,就是拖欠军饷太久,本来明朝士兵军饷就低的可怜。结果,还长期拖欠,可以拖欠到什么程度呢?明朝巡抚都御史刘麟说,北方边镇大同等地军士,从正德七年到嘉靖四年,整整十三年,都不发岳亮,士兵们养家糊口,在边塞寒风苦雨,大明王朝十三年不发工资。
在明朝当兵,工资低,还拖欠不说,还要上交,还要服徭役。明朝屯军,每年除了要上交粮食,还有均徭、马价、木席、采办、供军、买马等等残酷盘剥,军官们还私自克扣军饷,私占军田。
从正德皇帝到明朝崇祯年,130多年,明朝发生60多次兵变,原因就是生活太苦,士兵已经到了卖妻儿糊口的程度。明朝嘉靖时期,在南京担任“专城守,护陵寝”的池河营3000多士兵,只有在岗4个月,有12斗粮食作为军饷和口粮,这点收入怎么养家糊口?
清朝初期把士兵当人看,大明把士兵当贼和牲口看。参加了清军不光按月发白银,发口粮,还可以出去抢明朝的官老爷。结果就是从关宁军到登州新军纷纷投降清朝,要跟着一起发财去。清朝统一全国战争,清军当中的汉人士兵远远超过了满洲士兵的数量。
为什么唐朝以后汉人的战斗力越来越差,不仅打不过异族,还被异族蒙古和满清奴役几百年?
由于汉文化的巨大魅力,使得现在很多人都已经归心,在分不清民族界线的情况下,再加上千年来汉文化的同化作用使得现在更多的人为汉文明的成功而弹冠相庆,而为汉文明被摧残而痛心。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怎么去理解汉人的战斗力?汉人的战斗力是什么?
从问题的后半部分可以知道,所谓汉人的战斗力,指的是汉族人建立的王朝总是处于守势,与蒙满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往往都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出动的兵力越来越多,但是取得的战果却越来越少。相比汉唐以少数兵力便能撵着对方打,甚至将对方灭国,宋朝和明朝的表现就非常不堪了。
宋朝直到灭亡也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在对抗辽夏金的战争中,虽然战胜率在七成以上,但是兵力消耗非常大,战果却特别小。如果兵败,基本上逃不过全军覆没。在国家功业上讲,宋朝不仅没有战功,反而不知道丧师辱国多少次。北宋被金国灭亡,宋室南逃,造成民族分裂,北方的汉人被称为汉人,而南方的汉人则被称为南人。南方人与北方人都自认为是汉人,而认为对方是蛮族人,这样的民族分裂真的是有辱祖先。结果是,南宋被北方的汉人灭亡,而北方的汉人在元明易代之时,也因为战乱损失殆尽,使得明朝立国后不得不将南方人大量迁徙到北方定居。
说起来,真是一场悲哀的民族史。
明朝虽然推翻了元朝,但是多次深入草原打击残元势力,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相反的是,出击草原的兵力越来越多,打的败仗也越多,如明英宗率二十万大军进入草原,反而兵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明朝中后期,被草原政权打得修长城,被东北满洲政权打得元气大伤。明朝除了初期在朱元璋和朱棣手里扬眉吐气之外,后面的历史也实在太不堪了。而即便是朱元璋和朱棣,在对外战争中也未取得过灭国开疆的大胜,并没有如唐朝一般兼并草原,也没有收复西域。好不容易灭掉了安南,收复了唐末时期独立的交趾,统治的时间也不长。可以说,从国家功业上讲,明朝无战功。
相比宋明两朝,秦汉隋唐以及四个王朝还未统一时的那些割据势力,对付异族政权,基本上都是打得对方喘不过气来,而且动用的兵力远比对方少。就说唐朝与东突厥,虽然在长城一线对峙的军队双方超过五十万,但是歼灭突厥主力的部队却只有唐朝李靖率领的三千精锐。李靖以三千精锐深入草原,击败了突厥可汗颉利的精锐,还活捉了对方,以三千精锐在草原横冲直撞,追着对方打,抓获或者投降的敌军都是以万计,估计历史上也只有李靖一人。
从唐朝中期开始,或者说从安史之乱开始,汉族人建立的王朝或者割据政权,怎么都打不过异族人建立的割据政权,即便是我众敌寡,即便是我强敌弱,打得赢是小胜一场,打不赢就是全军覆没。的确让人伤脑筋!
自安史之乱开始,中原王朝或者说汉族政权战力不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对于其它人的分析,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三点:统治者的自我阉割,农耕民族缺乏战马的情况下导致的先天无骑士,儒家思想消磨了汉族的斗志。
先说说统治者的自我阉割,宋明两朝都是重文轻武,宋朝搞了个守内虚外,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就弄了大量的不征之国。例如,朱元璋就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结果被倭寇祸害了百年。
再说农耕民族缺乏战马,先天无骑士,在铁骑纵横的时代,无法与草原上游牧民相比。明朝之所以能够推翻元朝,是因为元朝在淮南建了养马场,加上有很多蒙古族人加入朱元璋麾下去推翻他们自己的朝廷,所以朱元璋能够以骑兵对骑兵,击败元朝。
最后说的是儒家思想消磨了汉族人的斗志,因为存天理灭人欲,很多人认为从宋朝开始,儒学就走向了扭曲而反动的一面,知礼讲仁,让汉族人变得懦弱胆小,严重压制了人的天性。
其实上述三点基本上是没有错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并非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文明时代的演进,地理环境增加了新的内容,文明中心转移。
从森林迁徙时代定点迁徙阶段开始,直到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阶段结束,中国的文明中心都在河南关中地区。文明中心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家首都所在,是国家统御其它地区基本力量,是其它地区生产生活的唯一标准。也就说,从黄帝时代起,直到北宋灭亡,河南关中地区都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无论是朝代更迭,还是分裂割据,中国最后都会以河南关中地区为中心重新统一,首都不是在长安,便是在洛阳,有的时候,长安与洛阳都是京都。有能力重新统一中国的地区就是河南地区或者是关中地区。这个两个地区是比邻的文明中心,都是王朝直接管辖的地区,在周朝叫王畿之地,在汉朝叫司隶之属。
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阶段之前,也就是隋朝之前,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都是部落或者部落联盟,没有国家政权。因为少数民族政权没有相应的地理环境构筑最基本的经济力量,大漠草原或者东北、或者西南、青藏高原、南方丘陵地带都是如此,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不足于开发这些地区,这些地区不可能崛起强大的政权。
汉朝时期的匈奴人看似强大,主要是因为占据了阴山河套地区以及河西走廊的焉支山地区,有了一定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所以强盛一时。到了汉朝击败了匈奴夺取了这两个地区,匈奴人就毫无威胁了。定居在这两个地区的南匈奴人也臣服了汉朝。
到了东汉末年,金属冶炼业发展到时代的鼎峰,钢制工具开始大规模普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文明中心向燕蓟地区江南地区转移。也就是说,燕蓟地区或者江南地区在经济文化上逐渐崛起。
在唐朝建立后,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时代稳定下来,借助隋唐大运河,河南关中地区文明中心的地位勉强维持了下来。进而,唐朝开始疯狂对外扩张,灭国无数。借助传统文明中心拥有深厚文明底蕴的力量灭掉了周边各个强国,无论是东北的高丽、还是草原的突厥。伴随着唐朝扩张的是文明中心科技文化迅速对外扩散,在唐朝奠定统治地位后,草原或者东北都能够安定下来进行开发建设,逐渐弥补了文明底蕴不足的问题,开始崛起。
总的来说,就是唐朝中期之前,草原或者东北都不具有开发的价值或者缺少开发的技术能力,那里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是部落或者部落联盟,经济文化非常落后,他们的军队与中原王朝的军队在装备上也根本没有办法对比。中原王朝克服地理气候的因素,以少数兵力就可以弹压他们。
隋唐时期,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阶段稳定下来,东北或者草原都有了开发的价值,也都在唐朝的统治下得到了先进技术的开发,经济文化得到发展,游牧民也能组建重甲骑兵集团。这种情况下,唐朝的势力范围逐渐萎缩。而唐朝内部,燕蓟江南地区的崛起,使得关中河南地区无法压制,最后燕蓟地区发动了安史之乱,江南地区发动了黄巢起义,唐朝随之崩溃覆灭。
宋朝或者说明朝之所以打不出去的原因就在于两个距离很远的文明中心相互牵制,宋朝因为受到河南地区与江南地区的牵制,明朝是因为受到燕蓟地区与江南地区的牵制,金国灭北宋后,也受到了河南地区的牵制,所以没有办法灭掉南宋。直到元朝时期,河南地区彻底衰弱,燕蓟地区相比江南地区要强一点,因为草原、东北、中原都是一马平川,燕蓟地区就在这三大地区的咽喉。
一般情况下,江南地区干不赢燕蓟地区,所以首都一般都是在北京。不过,也有例外,当燕蓟地区遭到天灾或者外敌入侵而衰弱时,江南地区就会反扑,如明朝与民国都是如此,但最后首都都会迁到北京。如明朝的靖难之役,民国的北洋政府。一旦燕蓟地区有所衰弱,江南地区就会反扑,如太平天国起义。
宋元明清,当王朝只占据一个文明中心之时,对外都有很强的扩张能力。如元朝,在灭掉南宋之前,就发动了两次西征,灭掉了阿拉伯和俄罗斯。但是在灭掉南宋后,灭不了日本,也灭不了安南,即便打赢了,最后还得撤回来。就像北宋一样,好不容易平定河湟地区,东南就发生了方腊农民起义。虽然扑灭方腊的起义,但是元气大伤的北宋被刚刚建立的金国给灭了。
唐朝中期后,文明中心转移,中华文明因为内部两大文明中心的相互牵制,精力都基本上浪费在防止内部的分裂上了。
从唐朝中期开始,最为残酷的战争都是内部战争,都是燕蓟地区与江南地区争夺文明中心最高地区统治权的战争。首都不是燕蓟地区的北京就是江南地区的南京,北京与南京的斗争持续了宋元明清民国五朝,而中华文明在这五个朝代也变得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对外战争从来就没有灭国开疆的大胜,即便有,维持的时间也不长,中华文明由此走向衰弱,统治者越来越保守,儒家文化也越来越扭曲。
关于蒙满两族为何能够建立起元清两个大一统王朝的原因,这与汉族的战斗力无关。这在于文明中心的辐射能力。
无论是明朝,还是民国,这两个政权最初都是建都南京的,以江南地区为统一国家的基本力量,江南地区对于蒙古草原辐射能力非常弱,距离是一方面,根本在于文化,江南地区的文化与草原的文化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南京很难对草原产生召唤力,草原也无法对南京产生向心力。由此,明朝和民国都把草原给弄丢了。
都城迁到北京后,那么统御全国的基本力量就来自于燕蓟地区,这个时候中原、东北、草原的力量都要向燕蓟地区汇聚。这就存在三大力量谁能把燕蓟地区抓在手里的问题。元明清三朝,实际上就是草原、中原、东北轮流撑起燕蓟地区,进而统御全国的过程。
为什么唐朝以后汉人的战斗力越来越差,不仅打不过异族,还被异族蒙古和满清奴役几百年?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唐朝以后,汉人的战斗力并没有减弱,之所以打不过异族,也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因为中央集权逐步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这种空前加权的中央集权,使得唐朝之后的中原王朝没有出现过权臣、宦官、外戚架空或者篡位的情况,也没有出现过长期的地方割据,但副作用就是军队战斗力大为降低。唐朝之后,我国主要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其中元和清本身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朝代,所以在这里就不做讨论,他们不存在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
而宋朝和明朝都产生了同样的情况,就是始终没有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如宋朝,最后被北方游牧民族灭亡。有人说明朝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问题,主要在于前期,但实际上来说,前期的明朝并没有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哪怕是朱棣的五次北伐,也没有达到汉朝和唐朝的那种效果,毕竟汉朝“封狼居胥”,打的匈奴对汉朝没有了实质性的威胁,而唐朝更是灭亡了突厥。明朝在朱棣之后,实际上长期和盘踞在蒙古地区的瓦剌和鞑靼对峙,甚至出现过“土木堡之变”这样的情况,皇帝被俘。到了后期,对付北方游牧民族也基本是防守态势,尤其是万历末年兴起于东北的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数次击败明朝主力部队,虽然明朝并没有直接灭亡于清,但是接下来的南明却实实在在是被清朝灭亡的,如果没有清朝,至少南明是能够维持一百年以上的,所以从事实来看,明朝也没有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
从历史经历来看,宋朝和明朝在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情况来看,是远远没有达到汉朝和唐朝的高度。
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空前的中央集权所导致,下面就具体分析原因,首先是宋朝。
来路不正的宋朝如果按照我国传统观念来说,宋朝的皇位来路不正,这也是宋朝统治者的硬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典型的篡位行为,对此宋朝皇帝也是心知肚明。为了能够坐稳江山,他们采取了对文人士大夫极度宽容的政策,“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地倡导文治,而是相当于赵家开了个公司,吸引文人士大夫进来入股,一起经营这个公司,大家一起坐江山,这样皇位自然就稳了。
而在宋朝之前,唐朝经历了百年的藩镇割据,之后的五代都是由掌握兵权的军人发动政变而亡,所以对于军权,宋朝皇帝是十分在意的,实行了牢牢掌控军队的政策:一是把全国大部分军队划为禁军,由中央直接掌控;二是经常轮番调动将领,并经常把军队编制打乱,军队也时常调动。
与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必然极大地抬高了文人的地位,同时用文人打压武将,导致武将地位低下;过多的中央禁军以及频繁调动将领和军队,也导致了军队战斗力逐渐低下。
宋朝“武功“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我们常说“文治武功”,宋朝文治有余而武功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在于“文人打压武将”。
抬高文人打压武将,导致了无论在平时还是作战的时候,基本是文人为主将,武将为副将的局面,文人常常没有作战经验,武将虽然往往作战经验丰富,但是不是主将,部队的行动最终还是要听文人的。一个作战经验不足的文人在面对强悍的且作战经验丰富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无论是军事计划还是行动来说,常常会发生很多幼稚的战略性或者战术性失误,这种失误也常常造成了军队容易出现战败的结果。
从战略上来说,军事计划是由中央枢密院制定的,而枢密院基本都是文人,整个宋朝来说,武将极少有进入枢密院的,有时候也只是形式上进入了枢密院而实际上没有参与军事计划的制定,如狄青和岳飞。在没有多少军事作战经验的情况下制定全国的军事计划,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他们基本不能设身处地地为实际作战的部队考虑情况,更多的是遵从皇帝的想法,在前期宋太祖和宋太宗时代这个问题并不大,因为这两位皇帝的军事能力都比较强,但之后的皇帝军事能力基本都非常欠缺,所以由中央枢密院的文人制定的军事计划往往在实际作战当中容易吃亏。如宋徽宗时期枢密院就对宋军战力和辽军战力估计严重不足,以至于十多万宋军出击辽国的时候信心满满,但实际上被一两万辽军打的满地找牙。
其次在于将领和军队的频繁调动,导致平时的训练不足,装备更新往往跟不上。
军队战斗力影响最大的因素,就在于平日的训练和装备。
军队的训练往往是系统性的,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将领调动频繁,往往一个将领到了一支部队,刚刚熟悉部队情况就调走了,很多时候训练也没有展开多少就迎来了一个新的领导,新的领导又要重新熟悉部队情况,根据部队情况制定训练计划,然后训练了没多久又换了领导,如此反复,部队很难得到系统性的训练。而在装备情况上,也由于将领频繁的调动,导致将领往往对部队情况不熟,还没有来得及提出装备更新计划就走了,换了新来的将领又要重新熟悉部队,等等,造成了宋军的装备更新上效率非常低下。
同时部队的编制经常打乱,甚至是小编制的部队也被经常打乱,就导致士兵往往在一个大的部队待的时间都不长,战术配合没有多少系统性的演练就换了大部队,所以宋军在遇到比较大的战役的时候,部队之间的配合往往难以默契,大大削弱了战斗力。
第三是在临阵指挥上,文人打压武将,将领不熟悉部队极大地限制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临阵指挥上,由于主将往往是没有作战经验的文人,可想而知,一个菜鸟面对老鸟的时候指挥上会有多么地稚嫩。具体作战的将领因为经常换部队,一个是部队他不熟悉,另一方面是部队对将领的命令因为不熟悉也难以执行到位,导致战斗力大打折扣,这也是宋军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经常作战失利的主要原因。
他们所面对的北方游牧民族完全没有这些方面的问题,北方游牧民族军队基本都是打出来的,士兵也是将领长期带出来的,将领作战能力强,作战经验丰富,熟悉士兵,士兵之间因为长期共同作战,配合也十分默契,所以对付没有这些因素的宋军往往游刃有余。如李元昊时期的西夏接连对宋朝发动了几次大规模战役,宋朝连战连败。
问题就来了,既然宋朝军队战力一般较弱,但为什么能支撑300多年呢?首先在于宋朝军队多。
就拿北宋时期来说,军队规模基本维持在百万以上,其中宋仁宗时期达到126万,其中禁军82.6万,厢军43.3万。
其次在于宋朝还是有部分战斗力强的部队。
实际上,战斗力强的部队在宋朝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打多了打出来的,如宋朝开国时期的部队,经历了统一中原地区的多次战争,战斗力强悍;另一种是将领长期带出来的,如南宋时期的岳家军,就是岳飞从士兵到将官亲自选拔、亲自训练,长期带着作战带出来的。
上图是北宋中期全国禁军的分布图,其中宋朝最能战的部队就是陕西路的22.6万军队,他们因为长期和西夏作战,因此战斗力远超其他地区的禁军。
而到了南宋时期,前期能战的部队主要是岳家军,后期对付蒙古的时候,战斗力强的部队集中在了四川、襄樊地区,因为长期和蒙古人作战,锻炼出了一批战斗力强劲的部队。
所以,宋朝能支撑300多年,一是在于军队人数多,基本都维持在百万以上,即便是丢失了半壁江山的南宋,也能维持百万的军队;其次是无论是南宋还是北宋,各时期都有一些战斗力强劲的部队,成为了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明朝的情况分析明朝在军事制度上基本沿用了宋朝的思路,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方面有很多不同,带兵的将领没有调兵权,具体指挥是由朝廷委派将领,作战结束后将领归还军队,将领回朝廷复明。这点来说就比宋朝情况改善了很多,至少在正常情况下,军队的训练和装备还是有保证的。
明朝主要实行了卫所制度,即军队在地方屯田,由军户来经营,这些军户平时在卫所的田地里耕地,获得的收获归自己,并参加军事训练,作战的时候军户出兵作战。但是这种制度在明朝中后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卫所的田地逐步地被当地豪强夺走,众多军户实际上是没有田地的,而作战的时候又要出人,所以很多军户基本都逃走了,地方豪强为了自身利益,瞒报情况,让朝廷以为军户还存在(如果不存在这些卫所田地朝廷就要收回了)但实际上众多军户都不存在,由于田地被夺走,很多军户收入低,生活困难,自然卫所的训练和装备都难以保证,这就从根本上削弱了明军的战斗力。
实际上明朝军队战斗力强的和宋朝的因素一样:要么是打出来的,要么是将领长期带出来的。
如前期朱元璋和朱棣时代,他们的军队都是经过了长期的战争,自然打出了不少能征善战的将军和士兵,这些军队的战斗力自然强悍。
而到了后期,由于很多部队长期没有作战,卫所制度的破坏,大多数军队战斗力低下,战斗力强的如戚家军就是戚继光长期带出来的结果,后期的关宁铁骑,也是由袁崇焕到吴三桂几代将领长期带着,长期作战打出来的精锐。
综合宋朝和明朝的情况,对比汉唐,主要还是由于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宋朝和明朝因为空前加强了中央集权,尤其是军权,要知道,如果下面人要造反,无论他是权臣也好,宦官也好,外戚也好还是地方割据势力也好,都必须要有军队才行,没有军队的人是不可能造反的。所以宋朝和明朝对军队的控制都比汉朝和唐朝要空前地家加强了。这种加强虽然保证了皇权不受威胁,但是也极大地降低了军队的效率。
汉朝和唐朝虽然出现了权臣、宦官、外戚夺权和地方长期割据的情况,但是在军队将领使用上给了将领充分的权力,将领可以长期带兵,士兵无论是训练还是装备的更新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并且作战时候指挥上来说比起宋明效率都更高。
一个王朝往往在前期的时候因为皇帝都是经过长期战乱过来,士兵和众多的将领也经过了长期的战争所以战斗力都非常强悍,这点是所有王朝的共同特点。但是当王朝稳定下来之后,官僚体系包括军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懈怠和腐败情况,这个时候将领对军队的充分权力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在对军队管理的效率上就体现了出来。集权情况下,皇帝很难对全国众多的军队实行有效管理,而集权不强的汉朝和唐朝由于将领有对军队由充分的权力,所以战斗力下降并不十分厉害,而宋朝和明朝则容易出现军队战斗力下降明显的情况。
所以综合以上情况,宋朝和明朝始终不能如汉朝唐朝一般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并且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灭,根本原因在于空前加强的中央集权。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