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后让李鸿章一人背负骂名,你认为慈禧和光绪有没有责任呢?

依我看,这三人中,慈禧和李鸿章负有重大历史责任,甲午战败,此二人应该负最大责任,光绪作为一个傀儡皇帝,没有实权,他指挥不动李鸿章,也指挥不动淮军,负的责任比较小。

在慈禧和李鸿章两人中,不说清末半个世纪的历史,就单纯的说甲午战争,慈禧和李鸿章责任的话,慈禧大些,李鸿章略小。

从慈禧这块来说

她挪用军费去修园子,洋人打进来,她刚好过大寿,不想被战争破坏氛围,这是因私废公,而且因私废了百年国运,她根本不配做大清朝的领袖,看清朝268年历史,我们从客观角度来讲,从清朝初年的撤辽响、练响、剿响政策到康乾盛世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从不修长城到平定准噶尔、收复台湾,还有打击沙俄入侵,清朝历代统治者都是站在大中华的立场为君为国的。他们以牺牲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代价,而融入到中华大家庭中,客观上讲,是有贡献的。

但是到了后期,尤其是从慈禧开始,正是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高潮期,慈禧却贪图享受,挪用军费,为一己私利,葬送大好河山,根本不配当一个统治者,甲午战败,最大的责任应该是她。

从李鸿章这块来说

现在很多给李鸿章洗白的,说什么他是不得已,什么兵器又不行,军舰也不如人,火炮也不行等等,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从来不是武器,而是人。

你说李鸿章没钱更新武器装备,那当年人家左宗棠自筹军费,照样收复新疆,照样打沙俄,不还是赢了吗。

武器不行,当时的武器代差很大吗?我看差距也没那么大吧,北洋水师不是因为武器不行而失败的,而是因为李鸿章根本不想打,一心求和,根本没用心去提前做战略部署,根本没用心去研究怎么防御,怎么进攻,等人家打进来,才手忙脚乱的撤退,能不输?

最坏的打算,如果北洋水师在做好战前准备,做好防御与进攻部署之后,还是失败了,那不会败得这么惨吧,至少也能杀伤日本舰队吧。水师打不赢,淮军发展了这么多年,把对方放进陆上,用陆军去打不行吗?可是当时的陆军什么表现,除了少数将领坚守城池,孤军奋战之外,其余要么溃败,要么逃跑,李鸿章练了几十年的淮军怎么成这个样子了?

总得来说,李鸿章作为军事统帅,不思退敌之策,反而一心求和,明知日军一定会打这仗,却不积极做好防御部署,打起来之后,不仅不去部署防御和进攻之策,反而一昧避战,怎么能不输。

还是那句话,战争的胜败从来就是人,而绝不是武器,甲午之败,李鸿章负有重大历史责任。

甲午战败后让李鸿章一人背负骂名,你认为慈禧和光绪有没有责任呢?

谢谢邀请!

甲午战败后让李鸿章一人背负骂名,你认为慈禧和光绪有没有责任?

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西方列强的肆意横行,明治维新后的曰本也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将扩张作为他们发展来源,发动侵华战争,突袭兵船,绕我边民,烧杀掳抢,无恶不作。

然而作为北洋统帅的李鸿章却下令守军官兵,不要严守防备,其目的还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直观些就是为自己保存实力,采取不抵抗行为,日军还未到,手下官兵早已阵逃,致使旅顺2万多人死于倭寇之手。

而且甲午海战是日本进入我国的唯一通道战略方式,对于这么重要的战略要地和战略重点,李鸿章却采取不抵抗行为,更加纵举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和猖狂,他的这种不抵抗行为的错误,足以让后世捶骂千年,作为将领的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但作为清朝的最高统治实权者,慈禧却负有更大的责任,李鸿章的不令守军严防,最大程度还是与慈禧对日妥协有关,黄海大战后,清政府在慈禧授权下,妥协退让,对日军的进逼也加紧求和,又授权李鸿章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马关条约》,从这点来看,甲午战争的失败,慈禧和李鸿章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最高实权统治者,慈禧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而对于李鸿章的骂名,只是因为他是当时的阵地执行者,没有做到“将在外不由帅"的宏才壮举,阻抗侵略者,而是采取消极态度,逃避战事,以致日本长驱直入,所以骂名也会更多更重。

至于光绪皇帝的责任,就无需追究,虽然明义上是一国之君,其实只是慈禧的一只棋子,要说实权,还不如慈禧的一个太监,有时都自身难保,虽然光绪主张抗战,但无军政大权,主张再坚决,也是枉然,更何况慈禧的垂帘听政,阻止光绪皇帝临朝时,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能说,即自己的主张不能说,光绪皇帝的存在,只是慈禧发号施令,专权独揽,权势上升的一个陪衬,如果责任能追到光绪,那说明他以后的经历会更好些,可惜一代帝王,最终毁亡在慈禧之手。

甲午战败后让李鸿章一人背负骂名,你认为慈禧和光绪有没有责任呢?

甲午战败让历时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和破产,此役也标志着满清彻底丧失了国家主权、但满清的失败首先要负责就是这个国家的制度。封建制度落后造成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光绪不过是个木偶不值一提,最大责任必然要慈禧来承担,她是国家的实际当家人。还有一个隐藏在幕后的责任人就是翁同龢。当然,作为甲午海战直接责任李鸿章自然也是跑不了的。(指挥作战失误不在讨论之列)他们都必须为这场奇耻大辱承担一切责任。

可以说,这场海战日本谋划了十几年,而满清对此却没有任何准备。而且日本选择的时间很巧妙。正好是慈禧的六十大寿。打赢大清国海军是日本的主要首要任务,是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亚洲霸主的必然抉择。为此日本排出了大量的间谍因此,刺探满清的情报。事无巨细,甚至包括了每天的菜单。就此单是论战争格局而言,满清已经失败了。而战争胜负的意义对两个国家就截然不同。甲午战争是一场地道的现代化的战争。他需要一个需要的是现代化的政府。而那个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封建体制的农业国而已,北洋海军只是一个封建国家的一个产物而已,从这个层面来讲,北洋海军甚至无法算作是一支现代化海军。日本虽然是小国,但已经是一个民族意识已经觉醒的现代化民族,一个即将现在化的政府。在国家体制上已经失败了。战争失败的责任必须由慈禧负责,她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而李鸿章的责任只有一个,没有积极备战。没有正确的战略核心所在。缺乏对中日战争的全局性掌握。慈禧的责任是她根本就没有意识考虑过这件事,胜负对她无关。崩塌的时候每片雪花都有责任,也可以说每片都没有责任。 清朝的失败是全方位的失败,即使把李鸿章换成林则左宗棠徐也挽救不了局势。还有一个被忽略的责任人,翁同和。这位状元出身,两朝帝师。大清的财政部长。纸上谈兵,天天怂恿李鸿章与日本开战。对李鸿章公报私仇,是彻底的混蛋和小人嘴脸。拒绝给海军购买装备完全是出于报复。甲午海战的失败是最大的惨痛。这实际就是古代国家与现代国家的战争,无任何悬念可言。从国家体制,律法体系,国民教育,工业能力,满清是全方位的惨败,个人的实际作用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是伊东佑亨。挑起甲午海战的浪速号舰长是东乡平八郎,还有一个普的士兵参加了这次海战,他被炸伤两根手指,他叫山本五十六。就这样,日本海军最著名的海军三大名将齐聚于此,这何尝又不是大清的悲哀。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甲午战败后让李鸿章一人背负骂名,你认为慈禧和光绪有没有责任呢?

怎么能没责任,作为统治阶级就是领导,李鸿章也只是个办事员,即使是李鸿章背锅之后,领导也是要负主要责任!毕竟这是打仗,不是小事情

甲午战败后让李鸿章一人背负骂名,你认为慈禧和光绪有没有责任呢?

一个人做事,一群人享福,同时还要枪打出头鸟,见不得人好。

这种恶习在中庸文化里大行其道,自古以来就是。

商鞅变法,希望秦国富强,最后一帮权贵找个理由就把他做了。

宋朝岳飞,抗金御敌,最后朝中文人把他卖了。

明朝于谦,保卫京师,最后被下狱处死。

明朝袁崇焕,有点权力就要把毛文龙整死。

清朝曾国藩,自己组织队伍帮皇帝保江山,最后皇帝都是过河拆桥,朝中更是无数人掣肘。

但凡是对待新鲜事物,西方世界是主张个性,而历史上的中国人是主张共性——大家都破坛子破摔也不允许个别人抢风头。对待开创型的领军人物和创新思想,吃瓜群众都是一副幸灾乐祸,巴不得人出问题的心态。

甲午之败,第一个要怪的是慈禧,她作为一个政治家,观念跟不上时代,第一要搞满汉权力的制衡导致了北洋海军处处被掣肘,难以发展。第二是不懂军事,觉得保持现状,不用发展就好,殊不知机器设备,弹药武器是需要不停花钱养的。

第二个要怪光绪,年轻气盛,缺乏城府,明明不懂兵事,却要擅自干预作战战略,给前线将士带来很大困扰。

第三个是翁同龢罪该万死,虚伪文人,为了报私仇恶心李鸿章,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玩弄权术于鼓掌之间。最坏的就是这个伪君子,打仗不行,背后捅刀子很厉害。

第四个是满朝文武,贪的贪,这些封建官僚各种想办法从北洋海军的枪炮,燃料,钢铁,武器里捞钱,而遇到战事,全部坐山观虎斗。

第五个是清朝的士绅,这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没有家国观念,麻木不仁,反观日本全民动员,出钱出力支持天皇整备军武,积极备战。

晚清,中国遭遇世界千古未遇之变,洋务派大臣出来维新,既要变法,又要强军抗敌,简直是集合了商鞅、岳飞、于谦、毛文龙、曾国藩所有人的“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李鸿章是既没有很好的时运,又没有强硬的后台,所以失败背锅是必然的。然而风口浪尖上,就是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他选择了一个人出来背锅,这就是一个近代职业政治家最真实的担当。

1896年,访问完欧美回国的李鸿章,在日本横滨需要登陆换船,他坚决不踏上日本的土地,73岁的老人,从两艘船之间的一块木板上走过。

今天很多号称爱国,褒贬历史,却用着索尼,丰田,松下,看着片儿的人,未见得就有当年的“卖国贼”这样的爱国骨气。

甲午战败后让李鸿章一人背负骂名,你认为慈禧和光绪有没有责任呢?

关于甲午战败的原因,李鸿章曾经跟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探讨过。那是在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出访德国。德皇为李鸿章举办了盛大的阅兵式,李鸿章看着装备着先进武器的德军,一个个精神焕发斗志昂扬,而且军阵变化缓急有序整齐划一,不仅悲从中来:“我如果能够有这样的十个营,甲午一战就不会败给日本!”

李鸿章终于见到了久仰的俾斯麦,下面是他们的对话实录,为了保证真实,而且大家也能看懂,就不转换成现在的语言了。李鸿章问:“何以图治?” 俾斯麦答:“以练兵为立国之基,舍此别无良策。兵贵在精而不在多,五万足矣。” 李鸿章感叹:“挑选五万精兵绝非难事,然我国缺乏教授军事之人,三十年鸿章处心积虑建设国防,哪知甲午一战全军覆没,真好生惭愧!”

这倒怪不得李鸿章喊冤,北洋水师从1883年到1895年十多年时间里,没有购买一艘新军舰,更别说升级现有军舰武器系统了,“吉野”等日本军舰装配的是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6寸40倍口径速射炮,而“定远”等北洋军舰装备的是德国克虏伯305mm后膛炮。甲午海战中,日军发射的炮弹数量十几倍于北洋水师 ,炮弹威力百倍于北洋水师。清军的炮弹打敌舰,打中了也就是一个窟窿,敌舰打清军,一炸就是一大片,而起人家打了三四炮,清军第一炮还没装填完呢。

鲁迅说:中国发明了火药只会做鞭炮。这话虽然不全面,但是用在北洋水师上倒是很贴切:他们炮弹用的就是制造鞭炮的“黑火药”,而且还是当年购舰时随舰赠送的,北洋水师所配备的大部分还是不能爆炸的实心弹,这种实心弹弹体内常配以沙石增重(电影中出现的炮弹倒出沙子的情节就是出自这里,但是电影曲解了原意),是完全以自身重力和冲击力来攻击对方军舰,打上去就是碗口大一个窟窿。而日军所使用的炮弹全部为填装新式的的开花弹,其威力是“黑火药”的一百倍,几炮就能干沉一艘巨舰。

可是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不差钱,尤其是北洋水师每年五百万两的军费,更是让日本人流口水:“定远”那样的七千吨亚洲第一巨舰每艘才一百四十万,十几年的军费,打造世界第一舰队都够了。

日本人的口水白流了,因为账面上是有每年五百万军费,可是到李鸿章手里就没几个了,再加上层层贪污,能给将士们按时发饷,不至于闹出兵变,李鸿章就烧高香了。

那么钱都到哪去了呢?我们来看一条史料:“光绪十七年四月,户部决定,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暂停两年,所有银子解部充饷。”这下急的丁汝昌直跳脚:“清朝海军战斗力远逊于日本,添船换炮刻不容缓。”丁汝昌奔走呼号了一个月,这才等来了上谕:“可以拨款,你回去静等。”丁汝昌从五月开始等,一直等到秋叶落成堆,一两银子也没见到,只好请李鸿章亲自出马,但是李鸿章也碰了一鼻子灰,被光绪(名义上是他)用“饷力极绌”四个字就打发了。

就在甲午海战的前两年,德国工程师汉纳根就建议购买开花炮弹,李鸿章也下令购买,但是却一颗也没买回来——主管户部的“帝师”翁同龢不同意,拒绝的理由就两个字:“浪费”。

大家都知道,在1894年(甲午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9月17日清军在甲午战争中全面失败,另一件事是11月7日 ( 即阴历十月初十 )慈禧六十大寿。

翁同龢千方百计克扣下来的海军军费去了哪里,大家想必心知肚明,慈禧一盘菜,够买十枚开花弹。买一枚开花弹翁同龢都认为是“浪费”,但是慈禧“寿宴”却“不可轻率”。不但挪用海军军费修建了颐和园,还准备再拿出三千万两白银,在西华门至颐和园的几十里大道旁,沿途点缀景观,搭建经坛、戏台、彩殿、牌楼,组织僧道念经,戏班演戏,夹道欢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