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光绪皇帝短暂的一生?

光绪是一个有大志的皇帝,想挽救穷途末路的清王朝于危亡之中,效仿汉朝光武中兴,但是没有一个可以与之匹配的才华。

他想救民于水火,想实现国富民强,实现清王朝的中兴,但是自己却不具备能够让他实现理想的才华。上天给了他一个万万人之上的皇位,却没有给他相应的实力。

他在与慈禧的斗争中,明显火候欠佳,显得太幼稚了,想想历史上汉武帝与窦太后的斗争,光武帝中兴汉室的战争,光绪与他们比起来,真的是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失策之一

他想依靠六君子来实现变法图强,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这六君子都是些年轻书生,既没有东方朔、主父偃的那种辅助天子的才华,也没有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将才,既没有政治家的才能也没有军事家的能力,任用这样的人才,跟以慈禧为首的那些旧官僚斗?胜算在哪里

失策之二

他根本没有想过自己掌握一只只效忠于皇帝的现代化军队,而是想依靠袁世凯这样不是自己亲信,而且信任度难以评估的人去扳倒慈禧。

自古以来,国家机器里面,以掌握军队的人实力最为强大,只有军队才是保证一切的前提,光绪在没有自己的卫队的情况下,就敢变法?可以说,他决定开始实施变法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失败,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后果,没有考虑会有哪些阻碍,面对这些阻碍,自己有没有实力去清除。

实际上,历史的经验证明了,只有自己掌握了绝对的力量,才能为变法提供保障,光绪手下没有杰出的政治人物,也没有杰出的军事人物,自己也没有控制一部分军队,就敢变法,这是对时局的幼稚的认知。

失策之三

变法过于激进,直接和旧官僚产生直接冲突,自己又没有实力跟人家冲突,还搞得那么激进,变法如果慢慢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力量,并尽量避免与顽固派的直接冲突,等到时机成熟,自己掌握的本钱足够让他跟慈禧翻脸的时候再进行激进式变革,可能成功几率会大一些。

总之,光绪皇帝是一个有心变法图强的皇帝,有着中兴清王朝的大志,但没有与之匹配的才华。

如何评价光绪皇帝短暂的一生?

有一年,慈禧太后做寿,光绪吩咐内务府郎中庆宽准备礼物。庆宽领旨后命人打了四个金镯呈给慈禧太后。

事后,光绪问:“这四个镯子花了多少钱?”

庆宽回答说:“四万两银子。”

光绪听后大吃一惊,说:“岂不是要抄朕的家了?”

原来,给慈禧太后送礼必须用私房钱,据传光绪有私蓄四万两银子存在某钱铺,这份四个镯子的礼物相当于花光了光绪所有的私房钱。

至于这镯子的主意出自慈禧太后还是庆宽自己的想法不得而知。总之,庆宽不久被革职问罪,因慈禧求情才免于一死。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贵为天子的光绪其实是非常拮据的。

甲午战败后,光绪欲变法求生。光绪曾向庆亲王奕劻抱怨:“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这话传到了慈禧耳中,慈禧怒道:“他还不想坐此位,我早不想让他坐了。”

末了,慈禧又说:“让他变,看他能变出什么来。”

戊戌变法后,慈禧太后设杖于中廷,怒骂光绪:“我养了你二十多年,你却听信谗言谋算我!”

光绪战战兢兢地说:“我不是这样想的。”

慈禧冷笑道:“儿了啊,你也不想想,没有我在能有今天的你?!”

光绪始终有实名无实权,如屡薄冰,最终惨淡离世,结束了他悲惨的一生。

如何评价光绪皇帝短暂的一生?

清同治帝死后无嗣,慈禧太后选定醇亲王次子载湉,来继承皇位。醇亲王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夫,载湉是慈禧的亲侄子,与同治帝平辈,当时只有四岁,慈禧下㦤旨,迎他进宫入继大统,这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开始在毓庆宫读书。他读书十分用功,慈禧曾夸赞他:"实在好学,坐、立、卧皆诵书及诗。"

与此同时,慈禧也对光绪严加防范和控制,派心腹太监寇连材前去监视光绪,谁料寇连材为聪明好学的光绪所感动,竟冒死进谏,极言皇上英眀仁孝,请求太后宽容相待。慈禧闻言震怒,将其仗刑后斩首。寇连材生前记有笔记,其中一段话可见慈禧太后是如何处心积虑地控制和操纵光绪帝的。

此文如下:"西后待皇上无不疾声厉色,少年时每日呵斥之声不绝,稍不如意,常加鞭挞,或罚令长跪。故积威日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胆为之破。"

由此可见,光绪帝的童年、少年时期是如何渡过的。贵为天子,当然衣食无忧,但他的精神和肉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伤害。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的光绪帝成人之后,迎接他的又是什么样的人生呢?

光绪十三(1887)正月十五日,光绪帝开始亲政。表面上慈禧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际上仍把持着国家政务,光绪帝每日必须亲自向她奏报政务,听候训示,如遇大事,更要随时请旨。慈禧太后一方面处处限制光绪帝的权力,国家大事她一人独揽;另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其亲信太监李莲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帝的言行和行踪。

光绪帝在位三十四年,名为皇帝,实际上做了慈禧三十四年的傀儡。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帝坚决主战,但实力不济的大清帝国最终还是己失败告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巜马关条约》,割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甲午战争的惨败,让这个有名无权的皇帝十分愤慨,然而又是多么的无可奈何……

中日战争失败后,光绪帝确实想干一番事业,他要通过变法让国家富强起来。同时也想通过变法掌握国家实权,他太想太想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了。

在慈禧太后答应在"不违背祖宗"的前提下,可以实行变法。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意气勃发地颁布《定国是诏》,宣布推行维新变法。

然而,从变法己始反对的声音就没有停止过,所有的措施都不被守旧派所接受。为推行新政,他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极力任用维新人才,裁并机构,改革臃肿的官僚体制。正当光绪帝放开手脚,大张旗鼓地施行改革时,慈禧太后却认为他"闹得太大了",已经对她的权力构成了威胁,必须有所制约。

在慈禧太后的打压下,历经一百零三天的维新变法彻底失败。康有为、粱启超外逃日本,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斩于北京菜市口,光绪帝被囚瀛台,所有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

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重新出面训政,多方凌辱折磨关在中南海西苑瀛台内的光绪帝。并欲废掉光绪帝,被迫于外交压力,未能实施。然而光绪皇帝也深知慈禧的险恶用心,日夜提心掉胆,对天长叹道:"我连汉献帝都不如啊!"

十年后,既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在瀛台孤独地死去。第二天慈禧太后也死了,他们先后死去,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猜测。他的死因也成了历史谜团。不过随着近年来考古专家对光绪遗骨进行的鉴定,发现其头发中含有砷化物,最终证实光绪皇帝是中毒而死的。

光绪的一生,如此悲惨凄凉。幼年进宫,少年既被钳制束缚,青年有心治国,却无力回天,中年被囚,终日仿偟,生不如死。太想有所做为的他重用一群无权无势的文人变法,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压在一个投机者袁世凯身上。注定是个悲剧。他太急于摆脱慈禧的控制,他太急于掌握政权,来打压朝庭上与他做对的大臣,他太急于变法强国,抵御列强了。然而这个积弱太久的大清帝国,不是一剂猛药能治疗好的。如果历史能让他缓一缓,再给他点时间,让他韬光养晦,隐忍变通……历史能否有另一翻格局……。

光绪"走了",北京的百姓夹道为他们的皇帝送行。他带走了自己一生的苦痛凄凉,百姓们也送走了帝国复兴的最后一点希望光明。

如何评价光绪皇帝短暂的一生?

怎么说呢,光绪帝最悲惨的地方在于,他这辈子从来没为自己活过。

光绪帝本来不是皇帝,他是醇亲王之子,就因为醇王福晋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慈禧比较好控制,所以就被拽到宫里安排当了皇帝。

当上皇帝以后,天天被慈禧逼着读书学习。慈禧经常呵斥光绪帝,搞得后来慈禧只要眉头一皱,光绪帝就吓得跟老鼠见了猫差不多。

后来要大婚了,又被迫娶了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为皇后,因为她是慈禧的侄女,比较能听慈禧的驱使和控制,能帮慈禧监视光绪帝。

忍了十几年,终于慈禧要归政了,但人事任用还是慈禧说了算,上上下下用的人还都是她的人,军国大事还须请懿旨。

你说为啥?怕了呗。小时候被吓破了胆,长大了也还是有心理阴影,渐渐就形成了顺从的习惯,习惯凡事都要听从慈禧的。慈禧权力欲又很强,很早就死了老公死了儿子,孤独寂寞的日子全靠玩权力看奏折打发过来,一下子让她闲下来,她自己都接受不了。

甲午战争败于蕞尔小国日本,给光绪帝特别大的刺激,他决定挽狂澜于既倒,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光绪帝请了懿旨,慈禧说只要不破坏祖宗之法即可,变法遂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怎奈光绪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空有一番壮志,却无一点政治能力。变法过于激进急促,很快涉及到旧官僚的既得利益,被慈禧出手中止,被关到了瀛台。

此后就是漫无天日的圈禁岁月,除了被拉出来上朝,象征性地见见臣工,他也只能在那一方天地里来来回回,盼望着慈禧早点死掉,自己也可早些结束这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在这一过程中,他甚至险些被慈禧废掉。幸亏各国干涉,大臣们也意见不一,否则等待他的日子只能更惨。

但光绪帝并没有等到这一天,他被毒死在慈禧死前一天。光绪帝这辈子,就连结束生命这个选项,都是别人为他做出的,他从来没为自己活过。

不过,这个世上的芸芸众生,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一辈子只为自己而活呢?看来,的确是众生皆苦啊,连天子都不能幸免。

如何评价光绪皇帝短暂的一生?

小编首先感谢悟空邀请:小编知识所限回答如有错误请谅解,“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在位三十四年。“光绪帝”在位间也想做“变新法”的“开明君王”,“光绪”在历史上的形象是比较软弱的,备受“慈禧太后”压抑的不幸的一个皇帝,但是实际上这只是他其中的一面,他的性格中还有着完全相反的一面,就是暴躁、偏执等极端的性格,“光绪”在执政后的很多事情光绪帝都是以自己的心性来处理事情,为了不让大臣们反驳,他的很多圣旨都是不经过商议,直接下达,在当时的戊戌变法中,“光绪”在一百零三天下圣旨二三百条,是让人所震惊,“光绪”不顾任何后果的变法也只是停留在,难以实施,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在位者的性格也是息息相关的,也是因为光绪帝这样的性格导致了之后的改革失败,逐渐走向衰败。变法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了,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如何评价光绪皇帝短暂的一生?

1874年,年仅19岁的同治帝驾崩于紫禁城养心殿,因同治皇帝无后且咸丰皇帝仅同治帝一子,遂在同治帝驾崩后咸丰帝一脉绝嗣。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同治帝驾崩后不到两个小时,清皇室内部就召开了会议,来商讨新的帝位人选。

为了能够长期把持朝政,年仅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被慈禧太后推上了帝位,据说当慈禧宣布载湉为新的帝位继承人后,载湉的父亲醇亲王奕譞瞬间一声哀嚎瘫倒在地,大哭不止。

因为奕譞知道,慈禧太后故意选择年仅四岁的载湉为帝不就是为了长期把控朝政,以便于自己垂帘听政嘛,这样的皇帝,只是一个象征而已,以后的命运,都难以自己做主。

很明显,奕譞的担心是正确的,因为后来的光绪皇帝,确实没有能力来左右自己乃至整个国家的民运。
光绪帝幼时,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期间,经历了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日本吞并琉球等事件。

1887年,光绪皇帝亲政,但慈禧并没有完全放手,为了控制光绪,她将自己的侄女嫁给光绪帝做皇后。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光绪帝力主抗战,但由于清王朝的腐朽,甲午战争战败,战败后的光绪帝深感清庭改革图强之必须。因此开始重用谭嗣同,康有为等改革派进行改革,但维新派的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受到不小的阻力。

光绪帝本希望借助袁世凯的新军来抗衡慈禧太后,没想到被袁世凯出卖,慈禧太后重出江湖,软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持续一百多天的维新变法失败。

最后,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而光绪帝也神秘死亡,年仅38岁。光绪帝其实是一个想要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的心中其实是真正的有国有天下的,奈何生不逢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