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当了三年多的太上皇,这段时间他都干了些什么事?
年满85岁的乾隆一脸愁容,他虽然像往常一样端坐在乾清宫的鎏金龙椅上不怒自威,但内心中的两个对立面早已展开了殊死搏斗。从过完85岁寿诞的那一刻开始,乾隆爷就一天天地纠结起来。
能让一代天骄在意的不外乎两点:手中的权力、脸上的面子。此时此刻,乾隆就面临着权力和面子二选一的窘迫境地。
详细缘由还要从乾隆登基大典上他立下的誓言说起。
公元1735年九月初三,彼时的弘历身穿梦寐以求的龙袍矗立在太和殿门前,等待着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刻。
就在前些天,弘历的父亲、也就是雍正皇帝在圆明园避暑的时候不明所以地驾崩了,这个消息传到紫禁城后,众位皇子们皆是跃跃欲试,都想到龙椅上坐一坐。可大清国自成立以来一直延续着一个传统:皇帝在确定好继承人之后,会提前写好一封谕旨(也就是传位诏书)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
所以当侍卫们取下诏书后,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弘历被选定为新的接班人!
当乾隆皇帝在登基大典上接受完群臣的觐见之后,心中自然十分得意,欣喜之下便做出了一个令他万年追悔莫及的事情。
“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按照乾隆的想法,爷爷康熙皇帝在位61年,文治武功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帝,而自己不敢和爷爷相提并论,如果能掌权60年就算老天眷顾了,算一算那时候自己正好85岁。
乾隆肯定也是打着小算盘的,毕竟人过七十古来稀,康熙帝虽然在位61年,但他是8岁登基,去世的时候68岁。而自己现在已经25岁了,想想应该是活不到那么大年纪了。
可是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大玩笑,眼见自己85岁大寿了,身体却依旧无恙,但是当初的誓言不能反悔,毕竟乾隆自称为“十全老人”,怎能在晚年背上个出尔反尔的骂名呢?
所以乾隆心一横,在1796年正月初一举办了归政大典,皇帝的宝座被他亲手推到了十五阿哥颙琰的屁股底下。
从1796年正月退位、到1799年正月病逝,乾隆又做了三年的太上皇,在这期间干了哪些事情呢?他真的甘心放弃权力,像李渊、李隆基、赵佶那样规规矩矩,安享天伦之乐吗?
乾隆表面退休让位、实则在背后当起了提线木偶,甚至对此多有炫耀。乾隆在宣布退位之后,养心殿本应该交付给嘉庆帝使用,但乾隆却不顾众位大臣们的劝阻,赖在养心殿不走了。这一举动着实让大臣们吃了一惊,于是关于乾隆皇帝让位不让权的流言慢慢开始传了起来。
对于流言蜚语乾隆并不在乎,但为了彰显自己是真心想要禅让、并且给儿子嘉庆找点事做,他随即表示要分权:祭祀、宗教、礼仪方面的事务交给嘉庆管理,而像军政、外交、用人权则保留在自己手中。对此乾隆还美其名曰:“躬亲指教”。甚至还命令要求嘉庆“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秉承,不至错误”,每天要来养心殿听自己的教训。
如果说退位之前乾隆还有些不舍和忧虑的话,那么真正退位后的他则显得神采奕奕。因为现在的他仍然能自称为“朕”,军机大臣和六部官员依旧要给自己上折子,凡是呈递给太上皇的奏章,一律都要排在皇帝前面。
乾隆虽然退位了,但仍在踩在所有人的肩膀上作威作福,其中就包括嘉庆皇帝,这样的待遇在历史上可是少之又少,他怎能不开心?
更有意思的是,乾隆对自己的这种行径不但不感到羞耻,甚至还公开宣扬。之后的不久各藩属国来到北京,按照制度本来是应该先觐见嘉庆帝的,可是却被礼部直接安排到了养心殿,也就是乾隆那里。看着一众外国使臣对自己俯首称臣,乾隆抑制不住内心的得意,竟然对他们说道:“朕虽然已经归政,但国内的大事还是要经过我的手办”。
迫不及待地举办千叟宴,8000多名老人一堂,彰显乾隆的文治武功。你能想象8000多名70岁以上的老人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的场景吗?你能想象这一场宴会竟然留下了三千多首诗词歌赋吗?
乾隆退位之后,在皇宫里玩弄权术还不够,心心念念地还想再折腾一番,思来想去便有了举办千叟宴的想法。
早在十几年前,乾隆就曾举办过一次千叟宴,当时三千多名60岁以上的老者受邀参加,场面实在壮观,而行将就木的乾隆决定再举办一场更加声势浩大的宴会。
八千多名70岁以上的老者齐聚宁寿宫,王公将相、地方大贾、平民百姓皆有机会和这位名扬天下的太上皇共同举杯。在这场宴会中,凡是90岁以上的长者都被赏赐七品顶戴,其中两名百岁老人熊国沛、邱成龙则被授予六品顶戴。
最壮观的一幕应该就是“傀儡皇帝”嘉庆带着在场的所有老人一同向乾隆祝贺词,宁寿宫内一眼望去都是银须白发,“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经喊出,响彻整个北京城。
对于这场千叟宴,后世很多人认为是劳民伤财,本就身体状况欠佳的老人不远千里、舟车劳顿赶到北京,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一批人因抵不住路途之苦而丧命,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乾隆的虚荣心,听起来多么的荒诞。但在当时,规模宏大的千叟宴正是国力昌盛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统治者彰显自己功德的手段。
临终之前,乾隆费尽心机把和珅捧到了一个新高度。在乾隆统治时期,和珅一直是官僚体系中的重要人物,从一个小小的轻车都尉接连晋升,一直做到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就足以看出乾隆对他的宠爱。
但退位后的乾隆也自知时日无多,其他人他可以不管,但自己必须给和珅谋一个好出路。1797年十月领班军机大臣章佳·阿桂去世,乾隆便着手提拔和珅补上了空缺,正式成为权倾朝野的第一大臣。
当时召集百官议事,乾隆总是坐在正当中的龙椅上,而嘉庆只能陪伴在身旁。乾隆为了进一步提升和珅的地位,特意下令以后朝会和珅站在自己的另一侧,看上去和嘉庆一样平起平坐。
到了后期乾隆身体欠佳,连话都很难说全,这样一来和珅便又充当起“翻译”的角色。乾隆说一句,和珅根据自己的判断再告知其他人。长此以往下去,人们便戏谑他为“二皇帝”,连嘉庆都比不上。
所以在乾隆的力捧下,和珅走上了人生的最巅峰,风头甚至一度盖过嘉庆。
1799年正月,在床上弥留数月的乾隆终于撒手人寰,过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此时的嘉庆终于可以亲政,我想他心底里可能会怨恨乾隆,毕竟因为他,嘉庆做了三年傀儡皇帝,甚至就连和珅那个包衣奴才都敢在自己面前指手画脚。乾隆一死,嘉庆一雪前耻的日子终于来了。
乾隆当了三年多的太上皇,这段时间他都干了些什么事?
乾隆81岁那年,79岁的愉妃被翻了牌子,太监一脸惊讶,以为乾隆眼花看错了,细心地提醒道:“皇上,愉妃娘娘年纪太大,要不咱换个年轻的?”乾隆听完大怒,一定要愉妃侍寝。太监吓得半死,立刻安排人把愉妃抬进养心殿。
愉妃是五阿哥的亲生母亲,如果五阿哥没去世,大概率会是乾隆的接班人。只不过,愉妃这一次侍寝后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过了几年,到了1795年正月初一,本是万家灯火团圆的大好日子,身为大清朝皇帝的乾隆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即将亲手把享受了60年的皇位拱手让给儿子颙琰,也就是年号“嘉庆”的清仁宗。
嘉庆开心极了,一晚上都没有睡好觉,暗地里对皇帝宝座垂涎已久。
终于,大年初一,嘉庆从85岁的老爸手里接过来代表身份象征的传国玉玺。这也就对世人宣布,乾隆时代已经翻篇了。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乾隆表面上很开心,实际心里叫苦不迭。
因为他还没当够这个皇帝。
可是,谁让他当初非要说大话呢?
当朝天子,一言九鼎,自己说过的做不到,岂不是要让天下人耻笑?
原来,乾隆一直很仰慕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所以在自己刚即位的时候就说过,自己的在位时间不会超过爷爷康熙帝的60年。
仔细想想,乾隆25岁登基,如果在位60年,自己就要活85岁,在古代看来是不可能发生的。只是乾隆做梦也没有想到,老天爷舍不得收走自己,竟然让他活了89岁。所以,乾隆也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
其实,在乾隆84岁生日的时候,乾隆就有些担心了。
一是怕自己活不长了,说不定哪天就驾鹤西归了;二来,自己年轻时候放下的大话,年老了也得执行。就算自己再不舍得皇位,也要忍痛割爱,打碎了牙齿就往肚子里咽。
如果不遵守自己的诺言,一是会被文武百官和天下人耻笑。二是倘若今后到了九泉之下,无言面对爷爷康熙帝。所以,乾隆在85岁这一年,就宣布把皇位禅让给嘉庆。
不过,皇帝的权利,他还是舍不得,只能说自己是名义上的退休。乾隆退休之后,无论是在权利上还是享受上,都要皇帝的待遇。
就拿住的地方来说吧。
清朝的历代皇帝都居住在养心殿,但是乾隆以自己年纪大了为由,养心殿自己已经居住了60年,住习惯了,不想再折腾搬来搬去了,导致新皇帝嘉庆还是蜗居在自己的毓庆宫。
除此之外,在禅位之前,乾隆也不打算把玉玺给嘉庆。
那嘉庆这皇帝既不是当了个寂寞?
不如让他继续做太子算了。
这个时候,看不下去的刘墉和纪晓岚对乾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看着乾隆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刘墉甚至说:“皇上,这养心殿您住也就住了,传国玉玺您再不拿出来,不怕世人耻笑吗?依臣拙见,养心殿和这玉玺,您只能二者选一!”
乾隆也是一个要面子的人,虽然心里不愿意,但最后还是恋恋不舍的拿出了玉玺。
那么当太上皇的这3年,乾隆到底做了什么呢?
01,退休之后的乾隆,为了制衡嘉庆,提拔纵容和珅掌权敛财实际上,乾隆退休之后的三年里,嘉庆最多算个小皇帝,所有的事情还是大皇帝乾隆说了算。
虽然乾隆名义上是太上皇,但实权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这乾隆皇帝又想要好名声,又想要权利,好事全让他占尽了。还自称是“十全老人”,好让后世对自己歌功颂德。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乾隆成为太上皇还要掌握实权,把皇帝大权都给嘉庆,自己养老享清福不就可以吗?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拱手让出皇位的太上皇基本都没好下场。不是被穿小鞋了,就是被杀害了。
在皇权面前,亲生父子不算什么。
就拿我们知道的李渊和李世民来说。
当年玄武门之变,李渊被迫让出皇位,自己当上了太上皇。但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
李世民连自己的亲生兄弟都没放过,虽然李渊是自己的父亲,但是李渊作为曾经的皇帝,他的存在就是对李世民皇位的最大威胁。
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如果再杀掉父亲,那么,李世民将会落得一个杀兄弑父的罪名,将来难以服众,百年之后也会被后世所指责。
李世民为了挽回自己的形象,没有杀掉李渊,但是他把李渊软禁起来。并且李世民为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还将李渊做过的一些功劳都揽到自己的身上。
李渊在成为太上皇以后,手底也没有下人伺候,只是自己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住在太极宫。说好听点,李渊是太上皇。说难听了,李渊就像一个被打入冷宫的妃子一样无依无靠。
李世民将李渊与外界完全切断了联系,李渊每天吃什么饭都要被李世民控制。
到了后来,李渊出了太极宫,搬进了大安宫,但是他还是没有自由,只不过在大安宫生活条件比在太极宫要好。李世民这时候也对李渊放松了警惕,有时候还会允许他参加一些宴会。
过了多年,李世民的皇位稳固,他对父亲的戒备心也慢慢的放下了。
不过李渊就像被关久了的金丝雀,就算打开笼子,他也不想振翅飞天,后来父子两人的关系虽然有缓和,但是难以回到从前。
李世民给李渊进献了无数美女,李渊也看淡了自己的权势地位,后期整日和美女相伴,给李世民留下了好几个弟弟妹妹。最后,李渊在大安宫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但是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没有权利,还被儿子软禁,是非常羞耻的,相比之前的呼风唤雨,万人之上,到后来的寸步不能离开宫殿,李渊的后半生也可谓相当凄凉。当然,这在历史上,李渊这个太上皇的结局还算好的,最起码保住了性命。
回过头来说,乾隆皇帝本来就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他谁都信不过。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饱读史书,以史为鉴,肯定也怕自己遭遇种种不测,所以他不舍得,也不敢把大权全都交给嘉庆皇帝。
在成为太上皇以后,乾隆依旧在养心殿批阅奏折。大臣呈上来的折子,乾隆批阅以后,再给嘉庆看,两个人都同意才有效。乾隆美其名曰,嘉庆帝要学的事情还有许多,所以他要自己手把手带嘉庆皇帝。
当然,最重要的军国大事也是乾隆在主要负责,而嘉庆呢,主要主持一些祭祀典礼,这一类抛头露面的事情。
虽然嘉庆心里不是滋味,但是也没有办法。年轻的嘉庆敢怒不敢言,因为他没有生气的资本。
我们都知道和珅是一个大贪官,但是乾隆明知道他是贪官的情况下,也不处置他,乾隆自然有自己的道理。
到了乾隆后期,为了制衡嘉庆的权利,乾隆甚至亲自提拔和珅给他升了官。后来导致朝中大事大部分都是由和珅办理。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每当大臣上朝的时候,乾隆坐在正中间,嘉庆坐在乾隆旁边,和珅站在一旁,文武百官向乾隆下跪,其实是向这三个人行礼。和珅无形之中也享受了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待遇,当时民间都称和珅是“二皇帝”。
这样的殊荣让和珅很是享受,不过和珅有一点好处,他不会动歪心思,不会觊觎皇权。和珅只想着做高官,收刮钱财,这或许也是乾隆喜欢和珅的一点吧。
乾隆想做一代明君,就不能搜刮民脂民膏。但是,乾隆默许和珅的行为,只要不是很过分,乾隆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和珅相当于替乾隆积攒财富,也替乾隆背了黑锅。
乾隆去世仅15天以后,嘉庆就找了个理由处置了和珅。据说在和珅家里搜出来的财富折合成银子的话,大约是8亿~11亿两白银,比当时清政府的十年财政收入还要高许多。怪不得当时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传言。
就这样,大贪官被嘉庆扳倒,嘉庆在十年之内不会发愁国库是否空虚的问题。不得不说,还是得服气乾隆的操作,自己儿子坐享其成,和珅最后什么也没捞到。
02,自封“十全老人”,举办千叟宴,让世人歌颂自己与民同乐
乾隆是个非常注重仪式感的皇帝。
还是皇子的时候,他受邀参加过爷爷康熙举办的千叟宴。小小年纪的乾隆就被当时的盛况给感染到了。
所谓千叟宴,就是召集全国上了年纪的老人一起来到皇宫宴饮。表现皇家与民同乐,体恤老人。康熙举办千叟宴旨在践行孝德,为亲情搭建沟通平台,营造节日气氛,加强友善的邻里、家庭等关系。
千叟宴可以说是一场盛大的老人饭局。
康熙第一次举办千叟宴,规定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官员,只要是65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来参加聚会。当时来京城参加聚会的有1000多人,通过这次举办千叟宴会,全国掀起了敬老爱老的风潮。
年幼的乾隆皇帝正是受了这个影响,所以在自己当上皇帝以后,也效仿爷爷。在乾隆生前,他举办了两次千叟宴。
乾隆第一次举办千叟宴的时候是公元1785年,那时候,国力富足,乾隆又得了五世元孙,心情大好,为了展现皇恩浩汤,乾隆特地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
来参加千叟宴的老人络绎不绝,毕竟这是50年才有的一次可以和当朝天子亲密接触的机会。皇家的饭食自然差不了,老人们一边争先恐后吃着东西,一边夸赞朝廷的政策好。
这些老人中最受人瞩目的便是一位已经141岁的长寿老人——郭钟岳。因为他的年纪最长,所以被安排在了上座。
乾隆和纪晓岚还特地为他作了一副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这幅对子都是说的老人141岁的年龄。
转眼间来到公元1796年,这时候乾隆已经86岁了。
名义上退居二线的太上皇乾隆,在宁寿宫的黄集店举办了第二次的千叟宴。因为当时乾隆自己已经86岁了,所以乾隆把这次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年龄标准提高到70岁以上。
虽然千叟宴给老人们带来了福利,但是也有弊端。有些外地老人为了参加这次宴会,连夜舟车劳顿。加上在宴会时情绪高涨,在牵手宴结束之后,有不少老人累晕,醉晕,撑晕的。虽然满足了乾隆的虚荣心,但是老人回去之后有猝死的。
但是乾隆对自己举办的千叟宴十分满意,他甚至自诩为前所未有的明君。
03,88岁那年,嘉庆皇帝送给乾隆2个妙龄少女充实后宫在乾隆让位之后,嘉庆皇帝便要充实自己的后宫,于是开始选秀。当时所有的女子,都以为自己过去要给年轻的皇帝当妃子。
谁知嘉庆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硬是从秀女中选了两个进献给乾隆。当时的乾隆已经88岁了,而嘉庆选中的这两个秀女年龄只有15岁左右。
乾隆看到嘉庆这么会来事,自己便开开心心的接纳了,也没有推辞。看来乾隆的口味没有变,一辈子都只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孩。
只是可怜了这两个女孩,本来高高兴兴的,以为要给皇帝当妃子,没想到嫁给了都可以当自己太爷爷的乾隆。
更何况,第二年乾隆就驾崩了,只留下这两个孤苦可怜的女孩守活寡。而且这两个女孩,当时在后宫也没有很高的位分。一个是贵人,另外一个是妃子。
由于这两位女孩没有给皇室留下一儿半女,根据清朝的规定:没有生孩子的前朝妃子,统一留在后宫中,由现任皇帝养老。
可怜豆蔻年华的少女,就这样把自己的一生埋葬在了看不见未来的后宫,后来这两个女孩的结局也令人叹息。
晋妃活到了40岁便去世了,受贵人更惨,20岁的时候就没了。估计是长期在深宫大院里孤苦无依,心情郁闷,也不知道去世的时候她们有没有后悔过参加了当初的选秀。
写在最后:总的来说,乾隆晚年还是挺充实的,把握朝廷大权,独当一面,压着儿子嘉庆。关于乾隆去世之后,嘉庆马上抄了和珅的家,有人则认为和珅是乾隆故意留给嘉庆的财富。其实这么说也没问题。毕竟有了和珅的家底,在嘉庆年间,以致于国库不那么空虚。
世人对乾隆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功大于过,也有人说他过大于功。不管怎么评价,历史无法倒退,我们也该承认乾隆在年轻时为国家做的贡献。至于晚期的一些迷惑行为,我想可能是身处在封建社会,时代的尘埃罢了。
对于乾隆皇帝,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乾隆当了三年多的太上皇,这段时间他都干了些什么事?
嘉庆三年(1798年)已经退位当太上皇的乾隆在88岁的时候还老当益壮地纳了两名十四五岁的小姑娘为妃。通过这个就可以想象乾隆退位之后有多么潇洒,乾隆退位之后可以说和没退位之前一样的潇洒惬意,大权独揽,还有青春美女相伴,当然,也是稍微有一些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乾隆真是往死了坑和珅啊。
乾隆退位后通过和珅独揽大权并压制儿子嘉庆乾隆这一生最崇拜的人不是老爹雍正,而是爷爷康熙。乾隆曾经对外说过自己如果寿命足够长的话,在位时间绝对不能超过爷爷康熙,要成全爷爷康熙千古一帝的名声,但是乾隆说这话时他万没想到自己居然能活89岁。所以乾隆在位六十年的时候,为了兑现诺言只能选择退位。
但其实乾隆当皇帝并没有当够,而且自古以来主动让位成为太上皇的人大多没有好下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让位后却被饿死,而唐高祖李渊和唐玄宗李隆基成为太上皇之后日子都不太好过,都被继任者儿子冷落,所以乾隆可不想被儿子嘉庆冷落,他不想成为赵武灵王、唐高祖、唐玄宗这些人。
因此乾隆就想出了让位不让权的办法,乾隆只是在名义上成为太上皇,实际上军政大权还牢牢掌控在他的手中,批阅奏折,人事任免调动,军事行动都需要乾隆拍板,而嘉庆只负责主持庆典,出席一些典礼活动,就好像现代的日本天皇一样,是个吉祥物。
而且最能说明乾隆不想让权的就是他在让位后的一系列操作,乾隆让位之后他对外仍然自称是“朕”,颁布的旨意仍为皇帝专属称呼“敕旨”;大臣们在上书行文之时,遇太上皇三个字仍然要像皇帝那样抬三格书写,而做为正牌皇帝的嘉庆只需要抬两格书写;乾隆退位后过生日称为万万寿日,而嘉庆的生日才成为万寿日,并且全国还要因为乾隆过生日成为一个节日,全民放假休息,也就是说在乾隆退位后,清朝多出了一个休息日,一个是乾隆生日,一个是嘉庆生日;在紫禁城外以“嘉庆”年号纪年,而在紫禁城内还是以“乾隆”年号纪年。
最关键的是乾隆退位之后他还迟迟不肯搬出皇帝的寝宫养心殿,按照清廷礼制,顺治入关之后顺治和康熙父子两代帝王都居住在乾清宫,到了雍正时期才改为皇帝在养心殿居住,此后养心殿就成为了历代清朝皇帝的寝宫,而乾隆在退位后却坚决不肯搬出养心殿,以自己住了60来年养心殿搬到别处不方便为由拒绝搬离,这样一来作为皇帝的嘉庆还只能居住在自己当皇子时期的寝宫毓庆宫。
而且关于乾隆不肯搬离养心殿还有一件插曲,那就是乾隆在禅位大典前还不肯愿意交出代表皇权的象征玉玺,此前乾隆已经说好了不搬离养心殿,这样一来不把皇帝寝宫让出来,还不把玉玺交出来,那让儿子嘉庆继位干什么啊。
乾隆这样的行为引起了朝中大臣议论纷纷,由于乾隆坚持不肯交出玉玺,届时禅位大典真如期举办那岂不是太让嘉庆难堪了,这时候还是大学士刘墉和礼部尚书兼左都御史纪晓岚出来劝谏乾隆,当时作为礼部尚书的纪晓岚引经据典给乾隆讲道理,而刘墉则是据理力争,刘墉甚至建议乾隆在搬离养心殿和交出玉玺二者之间选一,如果他非要二者兼得的话,那就宣布终止禅位典礼,恢复嘉庆太子身份吧。
最终乾隆还是一个好面的人,他也觉得如果皇帝寝宫和玉玺都不给嘉庆一个,确实让嘉庆这个皇帝当得没有意思,如果半途终止禅位典礼,那岂不是让自己失了颜面。乾隆是一个十分好大喜功注重面子的皇帝,他喜好虚名,他之所以禅位也是要成全自己十全老人的名号,古今帝王之中,有哪个盛世明君在活着的时候主动禅位,这是多么高尚的行为,肯定能让自己名垂青史。
因此乾隆在禅位大典上把玉玺交给嘉庆之后,就自豪地对群臣进行自己一生的自我总结:今明足授受,为千古第一全人,不特三代以下所未有,以视尧舜,不啻过之。
乾隆还亲自向群臣列举了古今伟大帝王从统治疆域、统治人口、寿命长短与自己进行对比,最终乾隆得出结论自己是古往今来三皇五帝之后最完美、最成功的皇帝,并且一再强调自己之所以让位,是为了不敢超越圣祖爷康熙,但是乾隆言下之意,自己其实已经超过了祖父康熙,只是出于孝顺,所以在位时间上不敢超越爷爷康熙而已。
不过乾隆虽然把玉玺交给了嘉庆,但是紧接着对外公布以后自己用喜字第一号玉宝“太上皇帝之宝”,并且规定批阅奏折只有太上皇的玉玺和皇帝的玉玺同时签盖才能生效。实际上乾隆就是变着法削弱了代表皇帝权力的玉玺,也好让自己继续揽权。
所以在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在接待朝鲜使臣时,还是由乾隆亲自接见,并且乾隆还意味深长的告诉朝鲜使臣:“朕虽然归正于皇帝,然军国大事还得由朕批准方可。”看看乾隆说这话,明摆着就是昭告天下,虽然嘉庆是名义上的皇帝,但是要记住在大清朝乾隆还是最终拍板的决策人。
从乾隆这些做法来看都说明了他不仅陷入了自我陶醉中而且并不想让位,只是实在碍于当初自己夸下的海口在位时间不能超过爷爷康熙,没办法之下才让位给嘉庆,其实从嘉庆继位到乾隆去世这三年多时间,嘉庆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更像是太子。
乾隆在嘉庆二年(1797年)身体出现问题,他的语言能力开始退化,但乾隆的脑子还好使,他知道自己身体越是不好的时候,越要防止儿子嘉庆独揽大权,恰好这一年首席军机大臣兼大学士阿桂去世了,于是乾隆提拔和珅为首席军机大臣,通过和珅揽权并压制嘉庆。
乾隆在上朝时自己还是坐原来的皇帝宝座,嘉庆坐在下首,而和珅则侍立在乾隆旁边。因此文武百官上朝时跪拜皇帝,实际上是跪拜了乾隆、嘉庆、和珅三个人。而且乾隆当时语言能力退化,只有和珅能听懂乾隆含糊不清的语言,因此乾隆说的话都由和珅转述出来,和珅可以说几乎成为了乾隆的代言人。
和珅在乾隆退位这三年中帮助乾隆压制嘉庆,同时自己的权势也达到了最顶峰,权倾朝野,即便嘉庆当时也只能听从老师朱珪的建议,对和珅采取了隐忍的策略,让和珅三分。也因此当时的人都称和珅为大清国“二皇帝”。
和珅本身是一名大贪官没有错,他贪腐敛财,但是不要以为乾隆真的会被和珅糊弄住,乾隆不知道和珅贪腐的事吗?乾隆不是不知,而是乾隆需要和珅帮自己敛财,乾隆多次游江南耗费巨大,加之他本身喜好收藏,生活上比较奢侈,所以乾隆的钱不够花,不够花怎么办,那就找和珅。
和珅善于理财也善于敛财,他总能在乾隆最需要钱的时候,给乾隆变出钱来,这才是乾隆晚年离不开和珅的原因。和珅是巨贪,但是实际上大头都喂饱了乾隆而已。结果却是乾隆是一代仁君,人人赞扬,而嘉庆和老百姓恨的却是和珅这个大贪官。
所以在乾隆去世之后,嘉庆立刻赐和珅自尽,乾隆要名声,和珅要钱,最终和珅还是没有算计过乾隆替他背了一口大黑锅。至于嘉庆是怎么想父亲乾隆,那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了,即便嘉庆对父亲乾隆不满他也只能装在心里,怒火则发泄在了和珅的身上。
乾隆在三年太上皇期间主要干了三件事乾隆在太上皇位置期间除了通过和珅打压儿子嘉庆,实现自己大权独揽的目的之外,他主要还做了三件事,分别是举办千叟宴,平定白莲教叛乱,以88岁高龄纳了两名十四五岁的女孩为妃。
千叟宴就是皇帝宴请天下老年人,这是康熙最先举办的,康熙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和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了两次,乾隆在12岁时曾参加过康熙举行的第二次千叟宴,因此对千叟宴印象极其深刻。
于是乾隆认为爷爷的康熙盛世举办了千叟宴,那自己的乾隆盛世也得举办千叟宴,因此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在嘉庆元年已经成为太上皇的乾隆再次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
千叟宴是为了满足乾隆自豪的一场盛宴,乾隆开创了盛世,还这么长寿,十全老人,还能善待天下的老人,这让乾隆十分高兴,自诩为旷古未有之明君。
千叟宴之后,川楚一带爆发了王三槐领导的白莲教起义,这场起义对清朝影响比较大,清朝也是从这次起义之后逐渐走向衰落。
白莲教起义给乾隆带来了不小的烦恼,但是也让乾隆更加名正言顺地揽权,乾隆认为嘉庆刚刚继位还有很多要学习,正好跟着乾隆学习知道一个皇帝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都是老百姓的福气。“嗣皇帝朝夕听我训导,将来知所遵循,不至错误,岂非天下之福哉。”
不过王三槐领导的白莲教起义持续了三年,几乎贯穿了乾隆在太上皇位置的所有时间,乾隆调集了十万大军平叛,花费了七千余万两白银,才在嘉庆三年八月将白莲教首领王三槐诱捕,乾隆下旨将王三槐凌迟处死,在处死王三槐之后,乾隆认为自己的十全武功上又得加上一功,“成此巨功”。
但实际上王三槐虽然被杀,可是白莲教起义并没有被彻底平息下去,一直持续到乾隆去世,在嘉庆九年(1804年)起义军才逐渐被清廷镇压下去,白莲教起义最终损耗了清朝不少国力,给予了清朝沉重的打击,也使得清朝开始走向衰落。
后来白莲教起义虽被平定,但是白莲教在民间又演化出了分支天理教,嘉庆十八年(1813)天理教首领林清率教徒在京城起义,直接攻入了紫禁城,嘉庆都被吓得仓皇逃出皇宫,虽然后来林清和天理教被扑灭,但是也足以说明在乾隆还在世时,清朝就已经显现出了颓败之相。
除了成全自己的名声,乾隆在晚年也没忘了调剂一下自己的生活,嘉庆三年88岁的乾隆也就是在临死的前一年,他还纳了两名十四五岁的女孩为妃,也就是后来的晋妃和寿贵人。
要知道乾隆第二年就去世了,这两个女孩基本就算是嫁给乾隆不到一年就守活寡,而且嫁的还是一位足够当自己太爷爷辈的人。可以想象她们俩有多么凄惨。
这两个女孩确实最后也很惨,一年后守寡,按照清廷规矩,先皇驾崩后只有生育皇子的妃嫔才能出宫由儿子抚养,没有生育皇子的统一在皇宫中由现任皇帝养老。于是两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就跟着乾隆遗留下来的七位六七十岁的老妃嫔一起过上了养老的生活,从此就要对着无聊至极的深宫大院,对于两个正在青春期的女孩来说有多么残忍。
因此这两个女孩结局也十分凄惨,寿贵人大概在20多岁就去世了,晋妃还稍微活的久点,大概在40岁左右也去世了。
所以说乾隆在退位后的三年中基本没干过什么好事,千叟宴虽然举行得很隆重,但是折腾了这些老人对他们的身体也并不好,反而导致部分老人远道进京参加千叟宴之后或因兴奋过头或因舟车劳顿去世了。
至于白莲教起义,乾隆想当然地以为处死了起义军首领王三槐就算是平定了起义,实际上由于乾隆晚年官场吏治腐败,早已经逼迫的很多地方百姓走上了起义之路,正所谓官逼民反,白莲教起义的问题乾隆到死也没从根上解决,而且在十多年后还险些让白莲教分支天理教攻入紫禁城。
最后乾隆更造孽的就是在临死前居然还纳了两名少女为妃,他难道不知道自己已经行将就木,风烛残年了,他最终让两名少女在青春期就守寡,被困在了深宫大院之中,也导致了两人红颜薄命。
写在最后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89岁的乾隆终于去世了,他死后十五天,替他背了不少锅的和珅被嘉庆赐死了。
总得来说乾隆在位初期是英明果断的明君,但是在位中后期他已经完全陷入自我沉醉和享受之中,他不舍权力,即便禅位后还对自己的儿子嘉庆进行压制,唯恐大权落到嘉庆手中。所以说乾隆禅位是让位不让权,让出皇帝名号,但是大权还要在手。
三年的太上皇乾隆是真没干什么好事,整得天下内忧外患,内有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外有白莲教起义的事,起义一直到乾隆死他都没能解决起义军,虽然说乾隆交给嘉庆的不能说是烂摊子,但也是一个内忧外患满满的大清国。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乾隆当了三年多的太上皇,这段时间他都干了些什么事?
自古以来,太上皇就没有好下场,乾隆为何还要主动禅位去当太上皇?
关于雍正能够在九子夺嫡当中取胜,很多史料中都认为是康熙看好乾隆,所以将皇位传给了雍正,这种隔辈传位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康熙曾将乾隆养育在宫中。
可以说康熙皇帝对于乾隆整个人生的启蒙是相当巨大的,而乾隆也十分敬佩康熙,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父亲雍正的崇拜。
在乾隆即位时,就曾经面对天下苍生许下誓言,他在位的时长决不能超过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而康熙的在位时长是61年,那么就给自己定下了只在位60年的目标,也可以说是誓言。
当时乾隆不过25岁,想要执政超过61年,那需要活86岁,这在古代是很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可以看出,乾隆这个誓言有点不走心啊!然而君无戏言,当乾隆在位真的到了六十年的时候,估计他也有点吃惊。
在吃惊的同时,他也有些后悔,六十年的时间他把弄权力已经成为了习惯,他过惯了富贵的生活,习惯对人呼来喝去。如果真的禅位后,自己过了几十年的优质生活可能会离自己而去,甚至有一个凄惨的晚年,想想赵武灵王禅位后被活活饿死,李渊、李隆基郁郁而终的下场,都让乾隆十分犹豫。
然而,如果不兑现自己就可能会被天下人耻笑,但是话已经放出去了,总不能收回来,于是他想到让位不让权这个办法。
自己成为太上皇,把名义上的皇帝交给自己的儿子嘉庆,自己仍然大权在握,名义上是不放心祖宗基业,担心儿子无法好好的管理国家,替儿子管,实际上就是把权力还是握在自己自己手里。
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头衔换了一下,变了一个名字,但是骨子里还是皇帝,改为太上皇只是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既完成了自己对于天下人的诺言,又把权力牢牢攥在手里。
在当太上皇的三年中,他是如何把控权力的?乾隆的太上皇生活过得非常的称心,虽说是太上皇,但是他对人仍自称为“朕”,谕旨称为“敕旨”,题奏行文遇太上皇字样,必须高三格抬写,而皇帝只两格抬写。太上皇得生日要大办特办,称万万寿,皇帝的生辰称万寿。
文武大员进京陛见以及各种各样的大事小情一定要征得太上皇的同意,有了同意才可以觐见。传位与不传位并无太大的区别,权力始终都在乾隆手里握着,他不放权,把嘉庆当做自己的傀儡,让儿子负责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事,自己依旧处理军国大事。
为了打压嘉庆,乾隆甚至大力扶持和珅,朝中大事多经和珅办理,当时人们都称和珅是二皇帝,其权力比嘉庆还要大。
即使是在太上皇住址上他依旧不让步,按礼制,皇帝退位后,应该搬出养心殿。乾隆在很早之前就在宫中外东路兴修了宁寿宫,作为归政后的休养之所。
他传位以后本应该搬出去,回到自己修缮好的地方,但是乾隆却并无搬出养心殿的意思,他给自已找借口说,即位以来,居养心殿六十余载,最为安吉,今既训政,自当仍居养心殿,诸事咸宜也。
意思就是,我已经在养心殿住了60年了,觉得这里最舒服,今天我当上了太上皇,自然应该也住在养心殿,这样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他的权力依旧握在手里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各种国务的处理中,他也没有遵守传位时做出的承诺。
在传位之前,他曾决定给予自己儿子处理奏章罢免百官的权力,传位后,除了一些不关紧要的小事,太上皇一直将批答奏折、任免官员的权力牢牢地攥在手里。
乾隆担任太上皇期间举办的千叟宴到底是为了彰显什么?关于乾隆担任太上皇期间干的蠢事,多次举办千叟宴应该算一件。
千叟宴起源于康熙时期,盛于乾隆时期,是清朝规模最大,受邀人最多的大型宴席,在康熙年间举办了两次,在乾隆时期举办了两次。
康熙五十二年的时候,康熙过六十岁生日,举办了一次千叟宴,后又在康熙六十一年举办了人生的第二场千叟宴。
乾隆当时年仅十二岁,作为皇孙参加了这次宴会,记忆尤深,而乾隆处处对标康熙,所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举办了一次,乾隆没有六十一年,而是嘉庆元年,也就是乾隆太上皇的第一年,乾隆又举办了一次。
可以看出,乾隆的两次千叟宴都是按照康熙时的规格进行的,乾隆自诩十全老人,所以处处都要彰显一下自己治国的能力。
当时的乾隆已经是86岁的老人,对于参加宴会的老人,年龄定为70岁,估计乾隆的想法是60多岁的老人在乾隆朝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了。
乾隆为了把天下富足国库充足的景象炫耀给世界,召集了约3000位老人,还有邀赏者5000人,这些人中各色的人都有,有些是皇家的亲戚,有些前朝的旧臣,也有从千里迢迢从民间各地赶来的普普通通的老人。
乾隆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皇恩浩荡,普渡众生的天子理念亲自为各位老人倒酒,这个架势普通老百姓哪见过啊,实然诚惶诚恐。
这次盛大豪宴,老人们一辈子都没见过的奢华,不由得争先恐后,一边夸着国家给的待遇好,一边大吃狂吃,狼吞虎咽。 老人们因为过度兴奋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人数特别多。也有很多老人因为过度兴奋,而直接过世。
千叟宴的本意是想给天下人一个国家政策好,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印象,然而,千叟宴带来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一些老人因为年纪太大加上舟车劳顿,会加速身体机能的快速流失,甚至会缩短寿命。 得不偿失。
我们不否认乾隆是一代明君,他所在的时期和康熙时期并称为康乾盛世,但是权力是否真的可以使一个人疯狂,忘记了养民爱民的初衷,沉迷于享乐和形式主义,看看晚年的乾隆吧!
乾隆当了三年多的太上皇,这段时间他都干了些什么事?
乾隆81岁那年,79岁的愉妃被翻牌侍寝。旁边的太监一脸慌张,以为乾隆老眼昏花看错了,小心地提醒道:“陛下,愉妃娘娘年纪太大,经不起折腾,您重新挑一个年轻的。”乾隆瞬间大怒,一把打翻桌子上的竹筒。太监吓得半死,立马安排人去给年迈的愉妃洗漱,随后用浴巾包裹着抬进了养心殿。
愉妃年轻时并不得宠,晚年却经常被乾隆传召侍寝。这次过后的半年多,她就去世了。此后,80多岁的乾隆老当益壮,还在88岁那年收下了嘉庆送过来的2位妙龄少女。
1796年正月初一,86岁的乾隆宣布退位,十五皇子永琰继承皇位,年号嘉庆。当乾隆将那晶莹剔透的青玉印玺递给欣喜若狂的嘉庆时,大清的权力交接也终于迈开了第一步。
传位典礼结束后,乾隆不慌不忙地回到自己的养心殿,留下一脸错愕的嘉庆皇帝不知所措。尽管把皇位让给了儿子,但对于太上皇乾隆来说,当今的天下依旧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和之前没有太大区别。
传位典礼的前夕,身穿龙袍的乾隆端坐在龙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扶手,八十六岁的他眼睛依旧炯炯有神,就这样直直地看着在下面跪着的和珅,气氛严肃中又带着点诡异。
终于,乾隆打破了沉默:“和珅啊,以后朕就不能再偏袒你了。”
和珅一听到这话,立即诚惶诚恐地道:“陛下,在微臣心中,您永远是老臣最敬重的皇上。”和珅的回答让乾隆帝满意地点了点头。明眼人都能看出,迟迟不肯交出军政大权的乾隆是不会就此正式隐退的。
果不其然,在传位典礼完成后,乾隆帝没有搬去早就准备好的宁寿宫,反而依旧占据着皇上的寝宫养心殿,而嘉庆帝却只能蜷缩在还是储君时就住的毓庆宫。
尽管如此,这位刚刚登基的皇上是敢怒不敢言。
在乾隆当太上皇的这三年里,他明面上退居幕后,实际上却一直参与朝廷之事,大小均要过目,这使得当朝皇上嘉庆帝更像是一个摆设。
那么,在这三年里乾隆究竟做了什么?为何说在他执政的这些年,是大清王朝最后的余晖呢?
01,自古太上皇不得善终,掌控权力方可高枕无忧
在康熙帝还在世时,乾隆就凭借着自身的聪明伶俐从一众皇孙中脱颖而出,并成功得到康熙的器重,而乾隆的父亲雍正也因此得益,成功当上皇帝。因此乾隆对祖父曾经悉心的教育与培养是非常感激的,对他的敬重远在父亲雍正之上。
乾隆在继位时还曾许下诺言“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元纪六十一载之数。”因为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为了表达对祖父的敬崇,乾隆只敢当六十年的皇上,决不允许有人能够超越自己的祖父。
不得不说乾隆乃是命中注定的真龙天子,他曾经所许下的诺言也实现了。当时八十五岁高龄的他已经统治大清六十年,如果继续当皇帝,那么很有可能会打破康熙六十一年的在位时长。
话是自己说的,总不可能自己打脸吧?迫于这句承诺,乾隆也只能让位给自己的儿子永琰,也就是之后的嘉庆帝。
纵观历史的史册,绝大部分皇帝是因为先皇驾崩才能继承皇位,当然也有部分皇帝甘愿退居幕后,成为太上皇,让自己的子嗣继承皇位,统领天下。
不过自古以来太上皇的日子并不是很好,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他身怀雄才伟略,进行胡服骑射这样伟大的改革,是出色的军事政治人物。
只是当时才四十多岁的他却突然主动退位,让位给儿子赵何。等到自己醒悟过来,想要拿回王位,最后竟被自己的儿子察觉,并被无情地困在城中整整三个月,直至饿死。
唐高祖李渊在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当太上皇,以后的日子也被李世民软禁着,堂堂一位太上皇人身自由却处处受到限制,作为一国的开国皇帝,李渊的后半生实属悲哀,直到他离世两父子间的恩怨情仇才得到化解。
一国不可有两君,太上皇对于皇帝而言始终是一个不小的隐患,吸取历史的教训,如果乾隆也把大权交托给嘉庆帝,那么很有可能也无法善始善终。
为此,乾隆虽然迫于之前的言论,禅位给儿子永琰,但也做好了无数防备,如玉玺一分为二、霸占养心殿不搬走、提拔和珅地位以此对抗嘉庆帝等等。
《清高宗实录》曾记载着这么一番话: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听我训导,将来知所遵循,不至错误,岂非天下之福哉。
无论是军事还是用人,都必定要遵从乾隆的意见方可实施,他用义正言辞的话语表露出自己仍要独揽大权的野心,至于嘉庆帝不过是摆在台面上的棋子罢了。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同样,朕要你为棋子,你就要安安分分地听从我的安排。如果说嘉庆帝是一颗不安定的白棋子,那么乾隆帝最偏爱的宠臣和珅就是一颗被扶持的听话的黑棋子。
乾隆年事已高,想要独自一人对抗自己的儿子,无疑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他便把大量的资源倾斜给自己一手提拔的和珅。
和珅当时的地位有多高,《啸亭续录》中记载:和相权盛,凡入都谒选,争以谒见为荣。
你只要能见和珅一面就已经很光荣了,可想而知他的地位有多尊崇。就连嘉庆帝对和珅的无礼和鲁莽也是敢怒不敢言,朝廷上甚至传出和珅就是大清的二皇帝这种谬论,尽管如此和珅依旧安然无恙,可想而知他背后的乾隆帝有多么偏袒他了。
和珅为人嚣张跋扈,唯独见到乾隆时一点也不敢放肆。即使面前的太上皇已经垂垂老矣,即使自己是朝廷的“二皇帝”,即使自己是他最宠爱的大臣,当见到乾隆时,和珅依旧手心冒汗,毕恭毕敬地拜见这位太上皇。
“爱卿做得不错,记住,这一切是谁带给你的,不要跟错方向了。”听到乾隆语气中带有的若有若无的警告,和珅大气也不敢喘一下,恭恭敬敬地应下来。
02,位居幕后也不甘于寂寞,当“十全老人”受天下人尊崇
当时的大清天下太平,没有纷乱与战争,按道理来说,只要乾隆维持好皇权,不要让乱臣贼子破坏朝廷的安稳,那么他就算是一位明君了。不过,退居幕后,成为太上皇的他不满足于此,他希望搞些大动作出来,让全天下的百姓对他的尊崇更上一层楼。
百善孝为先,尤其是在当时安稳的社会环境里,如果能体现孝德之心,那么百姓必定更加爱戴他,因为这个原因,乾隆帝大张旗鼓地办了一场千叟宴。
所谓千叟宴,就是邀请全天下超过七十岁的老人前来参加宴席,在这里,他们可以任吃任喝,甚至可以接受乾隆帝的待见。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了表现出自己关怀百姓、爱护老人的态度,更是为了彰显在自己统领下的大清,国力是何等的强盛。
如此浩浩荡荡的宴席惊动了全国,老人们纷纷前来面见圣上,一个个争先恐后,生怕乾隆帝没有看到自己。如此一来,全场便显得有些混乱,一些老人因为过度兴奋,暴饮暴食,最终身体承受不住,离开人世。
本应该是一场喜庆的盛典,最后竟成这番模样,不得不说实在有些唏嘘。
由此可见,乾隆帝最终目的是借这个盛典彰显自己,而非处处考虑这些老人是否能承受得住。不过这也是正常的,对于一位皇帝来说,少许百姓的存亡对比起他巩固政权,实在有些微不足道,尤其只是几个垂垂老矣的老人。
当乾隆到了八十八岁高龄,此时的他也有些口齿不清,看样子似乎离死神已经不远了。尽管如此,乾隆帝对儿子嘉庆送来的两个妙龄女子依旧来者不拒。
“哈哈哈,看来朕的爱子甚得我心啊。”面对这两个只有十五岁的年轻貌美小姑娘,乾隆帝无法按耐得住心中的情色,而这段跨越了好几辈的爱情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果不其然,等到第二年,乾隆帝便驾鹤西去,他的后宫基本上都是五六十岁的妃子,只有两个刚纳的妃子处于豆蔻年华。
按照皇室的规矩,这两位女子因为没有为乾隆生下子女,所以这一辈子只能留在宫中,虽不愁吃喝,但是永生永世都不可出宫,也就是说,她们以后的命运都被固定在这里了。
原本以为进入后宫就可以飞黄腾达,没想到最终竟是这样的结局。最后这两个女子一个在二十多岁时便忍受不住寂寞离开人世,另一个浑浑噩噩地活到四十岁便也随之离开了。
已经垂垂老矣的乾隆帝还要在驾崩之前伤害两位豆蔻年华的女子,只能怪她们生不逢时,以及她们来到了不该来的地方,表面富丽堂皇的紫禁城,其实并没有她们所想那般美好。
不过在当时,绝大部分人对乾隆帝是推崇至极的,他“十全老人”的名声也因为他所做的一些事而名扬天下。
当然,谁也不可能做到让全天下人满意至极,乾隆帝背后的手段也会让一些人为之不齿。但不管怎么说,他在位的六十多年所做的一切也对得起明君这两个字,直到他离世后,康乾盛世才算是真正的走向落幕。
03,危机早已埋下伏笔,皇朝的余晖逐步走向消散
一直以来,“康乾盛世”被后人津津乐道。由康熙开创、雍正继承、乾隆发扬光大的大清皇朝曾威震天下不止一个时代。
等到乾隆逝世,或者说在他当太上皇那三年期间,皇朝已经展现出颓势,世界各地都在飞速发展,只有大清固步自封,实行闭关锁国,这也为后来屈辱的近代史埋下了祸根。
千叟宴结束不久后,臭名昭著的白莲教发动起义,这一次起义由王三槐领导,规模空前的巨大。对于乾隆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不过也是一场难得能证明自己的机遇。
为了平叛这次起义,乾隆帝调动了十万大军,耗费七千多万两白银,用了三年时间,才成功擒拿了王三槐,平叛白莲教,将其中的全部领导人一一处死。
这次成功平叛白莲教,也被乾隆帝视为自己当朝的伟政,同时他还以长辈的语气对嘉庆帝说:你还是要多多学习,看看我的指训,这样才能不愧对天下百姓,才是天下人的明君啊。
不过事实上虽然乾隆帝成功将王三槐斩于刀下,但是白莲教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选择韬光养晦。在乾隆逝世后,白莲教分化出来的天理教在后来带给清皇朝不小麻烦。
1813年,天理教甚至攻入紫禁城,嘉庆帝为此还被迫离开皇城,直到天理教被覆灭后,嘉庆帝才安心返回紫禁城。
让一位皇帝闻之色变,最终耗费大量的军力和白银,才解决了这个由民间组成的组织。而这一切颓势其实从乾隆任太上皇期间就出现了,这也说明了其实乾隆统治的时期并没有像表面上看到的这么辉煌,其中的隐患早已隐藏其中。
在外的隐患最终以武力平叛,至于在内的威胁,也就是著名的贪官和珅,在乾隆帝逝世后十多天,一直默不作声的嘉庆帝突发冷箭,命人将和珅迅速擒拿,将其抄家。这位昔日的“二皇帝”在失去乾隆帝的庇护后,便如同孤家寡人,嘉庆帝毫不费劲就将他解决了。
《清朝野史大观》一书中对和珅的家产有记载:“其家产先后抄出八百兆两(即八亿两白银)有奇,甲午、庚子两次偿款总额,仅和珅一人之家产足以当之。政府岁入七千万,而和珅以二十年之宰相,其所蓄当一国二十年岁入之半额而强。
这一次抄家足以将大清国库之前的亏损完全补足,和珅所贪污的钱财最终还是落入皇室的手中,而他自己却备受百姓责骂,在历史上留下污名,嘉庆帝则落得一个明君的好称号,这一切究竟是不是乾隆的布局,我们也不得而知。
写在最后:历史上对乾隆帝的评价很高,统一新疆、免除百姓赋税、维持社会环境的稳定等等。诚然,他在后期重用贪官和珅,成为太上皇后处处压制皇嘉庆,这些也是他被后世人所诟病的地方。
总而言之,作为康乾盛世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在他执政期间,百姓幸福安康,人民有所依有所靠,而他也撑起了大清的最后辉煌,也算不愧对明君这个称号了。
乾隆当了三年多的太上皇,这段时间他都干了些什么事?
乾隆当得哪是什么太上皇,分明就是大一号的皇帝,三年里他干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如何给自己这个"十全老人“再记上一功。
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在紫禁城举行了盛大的禅让大典,将象征着皇帝权力的传国玉玺授予十五子永琰,而他则自称为太上皇帝,至此,乾隆的“退休”生涯开始了。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太上皇,有好下场的着实不多,比如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等,他们的“退休”生活,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尽人意,既如此,乾隆为何会心甘情愿的当一个太上皇呢?
实际上,乾隆之所以要当太上皇,除了和他当年许下承诺,不超越自己爷爷康熙在位的年数有关之外,背后还有乾隆不少小心思。
根据史料记载,乾隆退位后,一共当了三年的太上皇,那么,在这三年里,他都干了些什么呢?他和儿子嘉庆皇帝又是如何相处的呢?
只能说,乾隆的这个太上皇,当地别提有多舒服了,活脱脱就是当时大清朝一个大号的皇帝,在这三年里,他确实干了不少事情,但几乎每一件事,都和给他自己“十全老人”这个称号上,如何添光增彩有关,总之,乾隆的太上皇生涯,和他当皇帝没什么两样,只是换了一个称号而已。
主动退位,甘愿当太上皇,其实是乾隆的一招“妙棋”。
乾隆三十八年,在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和选拔后,乾隆皇帝终于确定了储君的人选,并进行了亲书立储,秘密册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
之所以选择永琰,并不是他有多能干,实际上,从史料中来看,嘉庆皇帝永琰的能力只能算是中等,但他有几个优点,让乾隆皇帝最终选择了他。
- 其一,学业成绩突出,当然,比乾隆本人还是差了不少,但在永琰的同辈兄弟中,他还是算得上出类拔萃的;
- 其二,外貌端正,这一点我们从嘉庆帝流传下来的画像就能看出来,他身材中等,不胖不瘦,并且他也是清朝历代皇帝中,最上相的一位;
- 其三,性格沉稳,品质端淳,这一点是乾隆最满意的地方,最主要的,永琰无论做什么,都富有恒心和毅力。
因此,各方面均衡发展的皇十五子永琰,成为了乾隆心中储君的最佳人选,同时,在进行一段时间考察后,乾隆也越来越对永琰感到满意,最终,十三岁的永琰,被秘密定为乾隆的接班人。
在确定储君人选之后数年,还曾经发生过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让乾隆大动肝火。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驾临东北,在归途中,一个叫做金从善的人,跑到御道旁,口口声声要给乾隆皇帝上书。
上书什么内容呢?很简单,就是催乾隆皇帝抓紧时间立储。
因为之前的立储是秘密进行的,只有几个军机大臣知道,所以,关于下一任皇帝是谁,天下人都在纷纷猜测,而当时乾隆已经是六十八岁,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这天下客怎么办?
金从善的上书,大致就是这个意思,但乾隆皇帝看到后,十分恼火,直接给金从善定了个“狂诞悖逆”的罪名,拉出去处决了。
借助这个机会,乾隆下了一道谕旨,在谕旨中,他洋洋洒洒说了一堆,其核心思想就是,储君的事已经定下了,至于是谁,你们猜。
这下,关于继承人是谁,在民间的讨论就更为激烈,但不管怎么说,这件事算是揭过去了,而到了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的又一个决定,再次让天下人热闹起来。
乾隆皇帝决定,禅位于儿子永琰,自己归政退闲,当一个太上皇。
在古代,皇位一般都是终身制的,禅让这个词很好听,但同时风险也极大,历史上除了上古时期的尧舜之外,其他进行禅让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在被迫中进行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禅让就意味着结局凄惨,曾经的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以及宋高宗、明英宗,这些都是被迫禅让后,下场凄惨的代表人物。
这一点,乾隆皇帝不是不知道,向来以精明自诩的他,为何会这么做呢?其实很简单,乾隆皇帝想博取如尧舜那样的美名。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登基后,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大清,国库充盈,将士雄壮,在这个基础上,他又平定了大小金川、准噶尔等动乱,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功绩,让乾隆皇帝颇有些飘飘然。
大清盛世,由我再创,英明神武,舍我其谁?
这大概就是乾隆皇帝的心声,既然生前的事都做的差不多了,那么就要考虑身后名了,怎么才能流芳千古呢?那莫过于来一把禅让了。
并且,在他看来,尧舜的禅让,只不过是禅给了异姓,充其量只能叫做“外禅”,而秦始皇以后的禅让,大多虚有其表,但自己要做的,是空前绝后的“内禅”。
他就是要把自己铭刻在历史上,不仅要超越历史,还要创造纪录,让自己“圣主”的名声,万世流传。
因此,乾隆六十一年被改为了嘉庆元年,乾隆皇帝郑重其事地进行了禅让大典,这一刻,他认为自己已经成了历史上最伟大,也最光荣的千古完人。
“今明足授受,为千古第一全人。”---乾隆皇帝在禅让大典上的自我评价
自此,封建历史上最平稳的一次权力交接就此完成,乾隆皇帝也光荣的升级为太上皇,那么,在禅让之后,乾隆的太上皇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呢?在这期间,他又都干了什么呢?从史料记载显示,乾隆的太上皇生活,过得相当惬意,不仅把权力紧紧地抓在自己手里,还时刻的不忘给自己的身后名添砖加瓦。
整体来说,乾隆当了三年太上皇,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办了一次千叟宴千叟宴这个风俗,是当年康熙皇帝开的头,康熙在位期间,曾先后举办过两次千叟宴,分别是在康熙五十二年和康熙六十一年。
而在举办第二次的时候,当时已经12岁的乾隆皇帝有幸参与,亲眼见证了千叟宴的盛况,因此,事事效仿康熙的他,在登基后,也照葫芦画瓢,把千叟宴这个习俗,继承了下来。
乾隆五十年,为表示皇恩浩荡,乾隆皇帝在乾清宫举办了他执政期间的第一次千叟宴,当时参与的官民多达3000余人,据传,其中还有一位寿龄141岁的老人。
这次千叟宴,让乾隆皇帝赢得了“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的美誉,这让他极为高兴,因此,在嘉庆元年,第二次千叟宴,便声势浩大的召开。
当时的乾隆,已经是86岁高龄,但看到嘉庆帝率领3056名银须白发的耄耆老人,集体向自己跪拜,并山呼万岁时,乾隆皇帝是志得意满。
值了,太值了,从未有过一个皇帝,能如自己一般,不仅开创盛世,并且长寿安康,十全老人的称号,实至名归。
第二,镇压了一次动乱千叟宴之后,乾隆皇帝正式开始了太上皇的生活,虽说惬意,但也不是没有一点烦恼,比如发生在嘉庆元年的白莲教起义。
白莲教起源于陕西湖北四川交界的一处原始森林里,这里被称作南巴老林,由于人迹罕至,很快成为了流民的理想去处,他们在这里伐树造屋,开坑荒地,由此也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
人多了以后,就形成了教派,而被乾隆曾经严厉打压的白莲教,在这里却发展壮大起来,最高峰的时候,有十多万人参与。
就在嘉庆元年的正月,乾隆皇帝刚刚宣布自己是“千古完人”的七天后,也就是正月初七,白莲教起义爆发,并迅速蔓延开来。
因此,在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安排镇压这次起义,历时三年,前后共调遣军队近十万,耗费白银高达七千万两。
最终,在嘉庆三年,白莲教的首领王三槐被清军擒住,这让乾隆十分高兴,认为自己“十全老人”的功劳簿上,又可以加上一功。
但实际的情况是,白莲教起义并没有因为首领被抓而覆灭,反而愈演愈烈,直到乾隆去世,终未能彻底平定。
第三,持续不断地压制嘉庆在关于打压嘉庆这件事上,乾隆一直是做的不遗余力。
毕竟他也知道,历史上的太上皇,很少有好下场,因此,在他退位之前,就在这方面,做足了完全的准备。
首先,他曾明确地宣布,自己退位后,只是将那些接待、祭祀、礼仪等事务交给嘉庆,至于军国大事,自然还是乾隆说了算。
为此,他还美名其曰,说将来有嘉庆能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不至于犯错误,这可是万千黎民的福气。
“嗣皇帝朝夕听我训导,将来知所遵循,不至错误,岂非天下之福哉。”---《清高宗实录》
其次,依然自称“朕”,要求进京的文武大臣必须先觐见他
乾隆退位后,曾经接待过朝鲜的使臣,他就直接了当地说,他虽然退位归了政,但是大事还是他说了算。
并且,他还要求,所有进京的官员,得先来他这里报道,听他的恩训。
也就是说,他退位不假,但他在时时刻刻地告诉别人,自己才是一国之主,只要这样,才能将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才能让新皇帝不敢有任何其他的想法。
既要禅让的好名声,又要掌控实实在在的权力,这就是乾隆皇帝。
还有,就是抬高和珅,钳制嘉庆嘉庆二年,军机大臣阿桂病逝,乾隆皇帝任命和珅为新的首席军机大臣,而在乾隆去世之前一段时间里,大清朝权力最大的人,其实就是和珅。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乾隆命和珅在上朝时,站在自己和嘉庆的身边,而文武百官在面叩拜时,就相当于叩拜了包括和珅在内的三个人,由此,和珅就得了一个外号,叫做“二皇帝”。
不仅如此,当时的乾隆已经是垂垂老矣,往往在说话时,嘴里嘟嘟囔囔,很少有人能听懂他说什么,但和珅就能。
所以,在乾隆下达某项旨意时,和珅就装模作样地“听取”乾隆的话,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宣布决定,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是和珅在摄政。
并且,据说乾隆将传国玉玺,都交给了和珅,让他在自己百年之后,再转交给嘉庆,这不是明显的钳制是什么?
除了上述三件大事之外,乾隆皇帝更多的时间,都是投入到享受生活上面,尤其在书画上,他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每天作作画,练练书法,要么就是一如既往的各种盖章,总之,乾隆皇帝的退休时光,还是相当惬意的。
但人总有生老病死的一天,终于,在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在养心殿病逝,享年八十九岁。
小结:
乾隆皇帝当了三年的太上皇,在这三年里,他做了三件大事,其一就是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千叟宴,其二就是平定动乱,其三就是压制嘉庆,好让他摆正自己的位置,其实这几件事,归根结底,目的都是乾隆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以及给自己留下好的身后名而做的,说白了,乾隆的太上皇,只不过是一个称号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