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古巴导弹危机获胜者是美国?
赫鲁晓夫的眼神里写满了忧郁,嗓子里就像被灌了铅块一样难受,导致他几次想要开口却欲言又止。站在话筒前的那一刻,无形的压力似乎能把他撕得粉碎。
从1953年当选第一书记以来,自己无数次面对这个黑洞洞的话筒,每一次都是那么自信满满、从容不迫,为什么这次却几度嗫嚅呢?赫鲁晓夫坐在广播室里无奈地摆弄着早已准备好的演讲稿,他清楚一旦照着这个稿子读起来,无异于直接向全世界宣布苏联投降!
“书记,时间已经到了。”
耳边传来一声秘书的私语,将赫鲁晓夫惊醒,他不得不直面这残酷的现实。
“苏联政府将不会作出任何鲁莽决定,将克制自己不发火,我们将尽一切力量防止战争爆发。我们充分认识到,这场战争一旦爆发,从它开始那一刻起,就会成为一场热核战争和世界大战。”
赫鲁晓夫在话筒面前照本宣读着,整个苏联的人民、乃至全世界在这一刻仔细地聆听,他们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在将近10分钟的演讲里,赫鲁晓夫只字未提“投降”二字,但人们都明白这些话的含义:苏联以一种体面的方式,宣布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失败。
当喇叭里的声音戛然而止,苏联人民已经垂下了头颅,他们不敢相信强大的祖国居然会在资本家的面前低头。古巴人民对此深感愤怒,他们从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就一直把苏联当成坚实的盟友,可现在盟友的行径无异于对同伴的出卖,当时的古巴总理卡斯特罗振臂高呼:“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在国家被占领或完全被占领之前,我们准备为捍卫我们的祖国斗争到底。”
而在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街上那座闪着熠熠光芒的白宫里,肯尼迪一脸轻松地坐在办公桌前,1600多公里外的声音已经实时传送到耳中,他的脸上挂着一丝难以察觉的胜利者的微笑。当天下午,肯尼迪就迫不及待地召开了一场国会临时会议,他欣喜地向议员们自吹自擂道:“我们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危机,这是一场伟大的胜利!”
一直到今天,只要谈论起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国都表现出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人们的潜意识里也一直认为,这场博弈的获胜者确实是美国。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时的苏联真的已经毫无招架之力了吗?
那一天,赫鲁晓夫嗅到了压制美国的契机。时间还要追溯到1959年元旦的那天,古巴起义军的年轻首领卡斯特罗带队冲入政府大楼,原有的独裁政府被人民推翻,等待成立的是一个崭新的民主政权。
当时的人们满心憧憬自由,完全忽视了身边觊觎良久的美国。独裁政府之所以能维持30多年,离不开美国在背后的支持,可是现在古巴人民想要当家作主,便直接刺痛了美国的软肋:他们不希望古巴脱离自己的控制,更不希望古巴走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重新夺回古巴的控制权,美国手段频出,一方面派出军舰实行海岸封锁,一方面又着手在经济贸易上大加制裁。更令人发指的是,1961年美国居然招募了一批雇佣兵,从古巴西南海岸一路入侵,想要靠武力手段占领古巴。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卡斯特罗知难而退,解散他们所谓的革命政府。
在这种情况下,卡斯特罗积极与苏联取得联系,想要从这位“社会主义老大哥”的手中寻求援助。而赫鲁晓夫也打算照单全收,无论卡斯特罗提出何种需求,都尽全力满足。在赫鲁晓夫眼里,古巴将是安插在美国后背上的一枚钉子,只要自己愿意,随时都能刺得他皮开肉绽。
从1962年8月份开始,苏联就多次向古巴提供军事援助,其中就有SA-2、SA-3型号的防空导弹和P-2地对地导弹,和这些尖端军备而来的还有3000多名苏联专家、学者。
按照预想,苏联将在古巴建立一个导弹军事基地,首要打击目标就是美国。
眼皮子底下搞动作,美国怎会不知?苏联低估了美国的侦察技术,当一艘艘军舰抵达古巴的时候,侦察机就已经拍摄下了画面,直接传送回了国家安全局。
手握如此“铁证”,肯尼迪决定先发制人,他直接将装有照片的信封递交给了莫斯科,并且在信中大肆质问苏联的真实意图。面对如此铁证,赫鲁晓夫淡定地打着“太极”,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干任何有损两国关系的事情”、“给予古巴军事援助简直是无稽之谈”。
看着赫鲁晓夫的狡辩,肯尼迪嗤之以鼻,但是他还没有勇气贸然翻脸。虽然手里有照片,但并不能代表船上装的就是军备武器,或许这只是自己的误判;而且双方争霸已经长达二十年之久,美国早已经在欧洲安插了上千个军事基地,难道就不允许苏联在海外开设基地吗?更重要的一点是,美国总统大选近在眼前,如果在关键时刻搞出军事冲突来,肯尼迪的支持率肯定会大幅度下滑。
正当肯尼迪选择暂时妥协的时候,侦察机传回来的一组照片彻底让他坐不住了。
1962年10月14日,负责监视古巴海域的U-2侦察机传回了一组照片,上面清晰地出现了中程导弹基地的身影,而且还是6个。这只是侦察机拍摄到的画面,或许在极其隐蔽的地方,还有许多导弹正对准美国本土。
肯尼迪被惊出一身冷汗,如果说之前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猜疑,那么现在则是幡然醒悟:苏联真的在搞军事基地。
如果自己任期内,苏联堂而皇之地在周边建设起军事基地,想要谋求连任基本无望。肯尼迪当即召开安全会议,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参联会主席、情报局局长等重要官员全被召集起来,大家的意见非常一致:封锁、必须封锁!不惜一切代价迫使苏联撤走导弹。
压力来了,赫鲁晓夫顶不住了!起初,面对美国的警告,赫鲁晓夫根本不屑一顾,在古巴构筑军事基地势在必得,他还傲娇地和肯尼迪打起了心理战,用着威胁的口吻说道:“如果美国轻率玩火,必定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但令赫鲁晓夫没想到的是,美国为了对付自己下了血本。68个空军中队、8艘航空母舰、无数艘护卫舰和驱逐舰来到古巴海域,形成了一条严密的封锁线,想要跃过一步难上加难。除了封锁之外,美国还通过外交手段施压,国际上反对苏联的声音日渐高涨,就连联合国都称苏联此举是在挑战世界和平。
经过十多天的心理博弈之后,赫鲁晓夫最先败下阵来,他亲自给肯尼迪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全是委婉的辩解,提供武器只是想加强古巴的防御力,根本没有其他的不良企图。但赫鲁晓夫作为一个政客,自然要追求利益最大化,他提出让美国撤出在土耳其部署的导弹作为交换,好让双方都能保留脸面地结束这场纷争。
对于这一要求,肯尼迪果断拒绝了,狠狠甩了赫鲁晓夫一巴掌。
见自己最后的诉求被拒绝,赫鲁晓夫在办公室里破口大骂,可局势已经容不得再讨价还价,最终他无奈地下令撤走古巴导弹。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冲突、也是人类历史上距离核战争最近的一次冲突,一旦美苏任一方不能保持冷静,这场局部冲突瞬间就会演变成世界级的战争。
好在赫鲁晓夫克制了暴脾气,将“危机获胜者”的称号拱手送给了美国,否则将会是全人类的一场浩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