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格局,大格局的人有哪些表现和思维模式?

“格局”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是真实存在。

简单来说,它就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和结果预判,并对其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说的更通俗易懂点,有大格局的人必须身兼胆量、智慧、见识、责任、使命、眼光。

毛泽东主席无疑是历史上少有的拥有大格局的人,我们从他的二三事中就能得出,这类人的表现和思维模式是怎样的。

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事变,对我党及民主人士展开大肆逮捕和屠杀,国内大革命宣告失败,我党的发展面临灭顶之灾。

而此时,中共总书记陈独秀却奉行右倾投降主义,认为只要交出自己的武装力量,就可以免除国民党的敌视。

显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8月7日,也就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我党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就是在这场会议上,毛泽东批评了党内盛行的投降主义,并尖锐地指出陈独秀在军事和农民问题上犯的严重错误。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的,这个思想也直接决定了之后秋收起义的胜利:

  • 秋收起义非有军事不可;
  • 起义必须依靠群众基础。
②:顾全大局撤离延安

1947年3月11日,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紧急从延安撤出,因为他们得到消息,下午胡宗南的战机将对这个革命圣地展开轰炸。

3月13日,胡宗南指挥14万国民党军队向延安发起进攻,轰炸也未间断。

当时,一枚炸弹正好落在毛主席住的窑洞旁边,爆炸的瞬间火花四溅、尘土洋洋,而毛主席淡然自若地说道:“我是要最后一个离开延安的。”

原来,当时毛主席早就想好了撤离的对策,但他并没有先行离开,而是在最危险的地方坚守到最后。

当时很多的干部、战士们对此不理解,这么多年做出的努力全都白费了?就这么将延安拱手送人?就算拼光也要把延安保住啊。

小情绪高涨,不愿撤离的声音很大。

看着面前请愿的干部们,毛主席耐心地说道: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中国有句老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现在我们的军队是青山,而并非延安。

如果固执地坚守,跟胡宗南部队硬拼的话,部队都拼光了,拿什么去革命呢?

一番话令众人茅塞顿开,纷纷拥护毛主席的撤离对策,并于3月25日到达子长县王家坪,与先到于此的朱德、周恩来等人会合,保住了革命的希望。

如果没有毛主席,就没有革命的胜利,更没有新中国的建立。

他能够从逆境中寻找机遇,能够从失败中分析原因,能够想常人不敢想、为常人不敢为。

这就是大格局、这就是拥有大格局的表现和思维模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