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人,朱元璋杀掉30个,还剩下的4人是谁?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帝王。农民出身,自幼为地主家放牛为生,当过和尚要过饭,后来又参加了起义军,在重重打压之下产出对手做了皇帝,大权在握后又开始铲除功臣,原本跟随他打天下的34个人,杀掉了30个,只有4人躲过一劫。

面对如此铁腕的帝王,那幸运的四人是谁呢?

汤和

汤和与朱元璋是儿时的玩伴,还是朱元璋加入义军的引路人。

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汤和领朱元璋拜见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成为义军的一员,并且接连受到提拔。因为朱元璋加入较晚,原本军中的老资格对他嗤之以鼻,不屑听从指挥,只有汤和安安分分,大力支持朱元璋。

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之后,封汤和为左御史大夫,并且授予兵权。

1367年,汤和任征南将军讨伐方国珍,方国珍开城投降;之后征讨陈友谅,擒获送往京城。

汤和军功赫赫,而且对朱元璋有着高度的忠诚,深受信赖。朱元璋年迈时,为了给后世安稳局面,已经有了收缴兵权意思,汤和便顺水推舟,主动辞去职务,回乡做了一个安乐公侯。

沐英

沐英的身份比较特殊,既是朱元璋的朝臣,又是他的义子。

年幼的时候,孤儿沐英已经到了饿死的窘境,幸好遇到了朱元璋,被收为义子,随他征战。

要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不是乱说的,凭借着这个特殊身份,沐英在军中的地位提升很快,32岁就被封为西平侯,与蓝玉等大将平起平坐。之后更是镇守云南十余年,成为西南边疆的一把手。

不知是晋升路途太顺畅还是其他原因,年仅48岁就撒手人寰。好在朱元璋念及父子之情,追封其为黔南王,入太庙。

郭英

郭英是朱元璋的大舅子,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皇帝的安全,用现在话说就是贴身保镖。

据说他的身上有大小伤口七十余处,大部分都是在战时护卫朱元璋所伤的。后来朱元璋见他妹妹颇有姿色便纳入后宫,郭英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先后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三朝,与1403年逝世。

耿炳文

耿炳文不是被朱元璋杀的,而是永乐年间遭人弹劾畏罪自杀的。

建文帝时,靖难之役爆发,耿炳文被任命为前线的大将军。可是年老的他早已不再适应战场,很快带领的军队大败,建文帝一怒换掉了他。

朱棣登基后,本来两人就曾在战场上碰过面,自然十分尴尬。而当时的刑部、御史多次上书弹劾耿炳文意欲谋反,使得他如惊弓之鸟,在惶恐之下自尽而亡。

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人,朱元璋杀掉30个,还剩下的4人是谁?

死于战争的不算,陪朱元璋打天下的人,一大批人是被朱元璋杀掉的。

朱元璋大肆屠戮文臣武将的有3件大事,就是胡惟庸案、蓝玉案、火烧庆功楼。

火烧庆功楼是一个民间传说,这个故事意在反映朱元璋对功臣心狠手辣,一把大火将他们葬身火海。火烧庆功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担心一些开国功臣依仗权势图谋造反,尤其是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决定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的时候,特别害怕孙子驾驭不了一些老臣,从而失去朱家江山。

于是,朱元璋专门建造了一座全木结构的楼房,命名为庆功楼。

庆功楼建好了,朱元璋下旨要求文臣武将第二天到庆功楼参加宴会。

宴席全部摆在庆功楼二楼。

专门负责接待的年轻官员将赴宴的功臣们,引到二楼大厅就坐。

在皇帝安排的豪华宴席上,这些功臣老将大吃大喝,开怀畅饮。酒席场上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眼看大家都喝了七八成酒量,有的甚至已经酩酊大醉了,朱元璋站起身来,悄没声息离开座位,向门外走去。

快下楼梯时,朱元璋回头向宴席看了一眼,发现刘伯温跟在身边。

朱元璋问刘伯温:为什么不去喝酒啊?

刘伯温凑到朱元璋耳边,小声嘀咕一句:皇上难道一臣不留吗?

朱元璋没有说话,走到楼下,刘伯温跟随朱元璋走了出来。禁军将二楼大门关闭。

随着朱元璋一个从上向下猛劈的手势,早已经等在楼下的禁军士兵,将摆放在一楼的干柴与火药、全部点燃。

顷刻之间,熊熊大火直窜天空,整个庆功楼被火焰完全吞没。

赴宴喝酒的功臣以及在二楼从事服务的宫廷佣人,全部活活烧死,没有一人逃出火海。

历经火烧庆功楼、胡惟庸案、蓝玉案,朱元璋杀死了大部分功臣。

当年陪着朱元璋打天下人的人中,只有4位不是朱元璋杀死的。他们是:刘伯温、耿炳文、郭英、汤和。

刘伯温、汤和、耿炳文、郭英分别有什么结局呢?

刘伯温的结局

在朱元璋手下存在两大帮派:淮西派和浙东派。李善长、胡惟庸是淮西派代表人物;刘伯温是浙东派核心人物。

两大派别之间矛盾重重,都想打压对方,尤其是淮西派更是渴望将浙东派的主要人物置于死地。

1375年正月,刘伯温受寒发烧。

朱元璋委派胡惟庸带领御医,去给刘伯温治病。御医对刘伯温进行一番诊断,开了药方。

刘伯温叫自己儿子拿着药方,到药店抓药,煎熬之后服用。

服药三天后,刘伯温虽然不发烧了,但是,出现了更严重的病情。

刘伯温感觉一块大石头在肚子里撑着,而且大石头还很不平整。刘伯温比原来更加痛苦。

刘伯温怀疑胡惟庸暗中指使御医在药方中配了毒药,想尽快毒死自己,便拖着病体去觐见朱元璋。

刘伯温向朱元璋禀报胡惟庸带领御医给自己治病的经过,并且一再说明服药之后、肚子里面好像撑着一块大石头一样,十分难受。

刘伯温希望朱元璋能够重新安排御医给自己治病,没想到,朱元璋不疼不痒地安慰他:不要多想,安心养病。

朱元璋的反应,使得刘伯温非常难过、寒心。

两个月后,刘伯温不能自由活动了。在朱元璋特派禁军护送下,刘伯温与儿子刘琏一起,从南京回到老家青田县南田乡,现在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

几天后,刘伯温估计不久于人世,对两个儿子交代了后事。

刘伯温要求儿子,在自己死后,立即将一本天文书呈现给朱元璋;

又对二儿子刘璟交代一番从政之道;

刘伯温预测,胡惟庸失败后,朱元璋一定会想到他刘伯温。

1375年5月,刘伯温在老家逝世,享年65岁。

汤和的结局

汤和跟随朱元璋很多年,看透了朱元璋的心思。

1388年,汤和向朱元璋恳求:自己岁数大了,不能驰骋沙场,希望回归故乡,找一片容身之处,以作万年之所。

朱元璋非常高兴,收回了汤和的兵权,特地为汤和修建豪宅,地点就在老家凤阳。

第二年,倭寇侵略沿海地区,朱元璋再次委任汤和解除沿海祸患。

汤和领命后,在东南沿海建筑59座城池,用来抵御倭寇。

59座城池建好了,位于凤阳的汤和府邸也已经大功告成。

汤和带领一家老小,与朱元璋告别,打算正式回到凤阳老家颐养天年。

朱元璋赏赐汤和300两黄金、2000两白银、还有其他一些贵重物品。

皇上赏赐汤和夫人胡氏与汤和一样多的金银财宝。

朱元璋特别下诏,褒奖汤和,说其他功臣无人能与汤和相比。

从此以后,汤和每年上京朝见朱元璋一次,君臣之间,没有猜疑,各得其乐。

每年汤和去给朱元璋拜年的时候,朱元璋都会赏赐大量珍贵物品。

朱元璋想念汤和,可是,汤和已经不能行走。朱元璋安排车辆将汤和接到京城皇宫。

朱元璋用手抚摸汤和的手,叙述着年轻时候的往事。汤和不能言语,只是不停地点头。

看着汤和的情形,朱元璋泪流满面,又赠送很多黄金、布帛等珍贵礼品。

1395年8月,汤和在凤阳老家病逝,终年70岁。

耿炳文的结局

1399年7月,燕王朱棣起兵叛乱。

建文帝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那一年耿炳文已经65岁。

耿炳文率领13万军队到达真定。朱棣多次偷袭成功,消灭了耿炳文3万士兵。

耿炳文拥有10万军队,坚守城池而不出战。

朱棣围城3天,主动撤兵,派人到处传播耿炳文大败。

建文帝信以为真,命令李景隆为大将军,取代耿炳文。

耿炳文只得返回南京,李景隆统率全军,最终彻底失败。

1403年,也就是燕王朱棣称帝第二年,刑部尚书弹劾耿炳文,说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凤的图案。

在皇权至上的年代,大臣身上配有龙凤图案,就是大逆不道,罪该万死。

耿炳文知道有人弹劾自己,非常害怕,在家中拔剑自刎,终年69岁。

郭英的结局

郭英与哥哥郭兴一起跟随从朱元璋起兵,负责朱元璋的安全保卫工作。

郭英先后跟随朱元璋,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平定中原、云南等很多地方。

虽然身经大小500多场战斗,伤痕遍布全身,但是,郭英从来没有以生病为借口,辞去战斗,回家休养。

宁妃是郭英的同胞妹妹,所以,朱元璋倍加恩宠郭英。

1397年,郭英跟随耿炳文,平定沔县贼寇高福兴。回到南京后,御史裴承祖弹劾郭英。

朱元璋虽然命令诸戚里大臣议论郭英的罪名,但是,朱元璋最终没有给郭英治罪,赦免了郭英。

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登基当上皇帝,郭英被罢免官职,回到老家。

1403年,郭英在家中去世,享年67岁。

虽然以上4位功臣,不是朱元璋杀死的,但是,除了汤和之外,其他三位的死也是十分凄凉的。

汤和顺应了朱元璋的心思而行事,才能够最终获得朱元璋的关怀,在无法抗拒的疾病中死去。

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人,朱元璋杀掉30个,还剩下的4人是谁?

在公元1354年的一天,朱元璋和红巾军的头目郭子兴和平分手,朱元璋在郭子兴身边并不愉快,在一开始,郭子兴很欣赏朱元璋,也极力拉拢他,并且把自己的义女嫁给朱元璋。但时间长了,朱元璋的本领展现出来,这些才能让朱元璋在义军中声名鹊起,反而让郭子兴有些不爽。

绝非池中之物的朱元璋,决定和郭子兴分道扬镳。这次分手,是和平友善的分手,郭子兴很高兴,也象征性的挽留了一下。更让郭子兴高兴的是,朱元璋在离开时,没有带走大队人马,只带了二十四个心腹,这让郭子兴大为放心。

这二十四个人,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班底。像后世比较熟知的徐达、汤和就是这个班底,到了明朝建立后,这群人也顺理成章的成为明朝初期最大的政治集团。

这二十四个人,有必要盘点一下,并且说明一下他们的结局。魏国公徐达(善终),信国公汤和(善终),江国公吴良(善终),海国公吴桢(善终),花云(太平之战被陈友谅俘获,不屈殉国,年三十九岁,追封东丘郡侯),杞国公陈德(善终),滕国公顾时(善终),平凉侯费聚(胡惟庸案受牵连,被杀),泗国公耿再成(死于叛军之手),耿君用(和张士诚交手,战死宜兴),唐胜宗(胡惟庸案受牵连,被杀),陆仲亨(胡惟庸案受牵连,被杀),华云龙(善终),郑遇春(胡惟庸案受牵连,被杀),周铨(战死于芜湖),陕国公郭兴(善终),郭英(善终),胡海(善终),张龙(善终),陈桓(蓝玉案受牵连,被杀),谢成(蓝玉案受牵连,被杀),李新材(善终),张赫(善终),周德兴(被儿子周骥牵连,被杀)。

最初朱元璋打天下只有24人,其中,善终的13人,被杀的7人,为国捐躯的4人,并非问题中所说的,朱元璋杀了三十个,只剩下四个人。

我再次回到原来的问题,觉得提问问题的人可能表达的有些不清楚,提问题的人应该想问的是,朱元璋杀功臣,导致明王朝功臣凋零。

朱元璋杀功臣,的确是存在的,而且屠杀数量之多,手段之残忍,创下了历史纪录。但这些屠杀的背景,都是重要的案件引起的,因此,我需要从洪武年间的重要案子说起。

第一案,胡惟庸案

淮西二十四将中,被朱元璋杀害的七人中,有四个人都是受到胡惟庸案子的牵连,可见,胡惟庸案件的牵扯之广,影响之大。发生在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件,其根源是淮西集团实力越来越强大,几乎到了可以只手遮天的地步,而这个淮西集团的首要人物,就是李善长。

这个人虽然不是最初跟随朱元璋的人,却是朱元璋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在后来的论功行赏中,李善长功劳被列为第一,这和刘邦对待萧何极为相似,可见李善长的能力和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李善长因为这样的功绩,权力达到顶峰,他推荐了胡惟庸,淮西集团,成为朝堂之上第一大政治集团。

但有一个人,却不喜欢李善长,这个人也是鼎鼎大名,人称诸葛亮转世的刘伯温。刘伯温和李善长有矛盾,更主要的是,他不是淮西集团的人。

这个人在民间的名气,远高于李善长,他很聪明,而且很会看人,他的眼光极为狠辣。因为这样的聪明人,而且还不是李善长自己人。这引起李善长的不满,刘基受到淮西集团的排挤,告老还乡,后来,因为吃了胡惟庸送的药,就死了。

除掉刘基之后,安插在朱元璋身边的最后一颗钉子被拔掉,从此,朱元璋身边,全是淮西集团的人。这时候的淮西集团,完全可以和皇权分庭抗礼。

走到这一步,李善长其实是很满意的,这已经位极人臣,可他的手下胡惟庸不满意,他们开始向着一些不可触及的地方探寻,终于触动了朱元璋的底线。

早在洪武八年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对淮西集团产生反感,但因为朱元璋是一个很恋旧的人,所以,一直保持克制。直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举报谋反,彻底激怒朱元璋,他的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一样,于是,胡惟庸案爆发。

这一案,胡惟庸和他的党羽被处死,但这还没有结束这个案子,直到洪武二十三年,再次爆发,这次牵扯更广,而且更为血腥,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被杀,被牵扯的功臣足有几十家。

这是朱元璋第一次屠杀功臣。

第二案,蓝玉案

这个案子,和胡惟庸案子极为相似,而这些相似点,都在于,他们都触及到了朱元璋的底线,也触及到了明朝的最高权力。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容忍的,于是,蓝玉案爆发了。

蓝玉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在捕鱼儿之战,蓝玉率领十五万明军,北上四千余里,直捣北元的大本营,黄金家族全军覆没,蒙古人北俘虏七万余人,这场战役,可以说是蒙古版的靖康之耻。蓝玉也因为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扬名史册,成了大明王朝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要说蓝玉谋反,我感觉,有些牵强,因为蓝玉没有谋反理由。他已经权倾朝野,而且,朱元璋对他极为信任。更主要的是,他是太子朱标的死党,而朱标是大明王朝的法定继承人。他只要低调一点,等到朱标当了皇帝,如何不能荣华富贵?可偏偏,他太高傲。

朱元璋是个好父亲,因此,他爱屋及乌,对蓝玉也相当宽容。天真的蓝玉并不知道,朱元璋的宽容,只是因为他背后是朱标,而想当然的以为,他很厉害,朱元璋离不开他。在1392年,朱标死了,悲痛万分的朱元璋,没有想到传位其他儿子,而是想到了传位他的孙子,朱允炆。

这个决定,引起了连锁反应,首先是朱标的死党瞬间失去依靠,而朱允文,又没有靠山,更主要的是,没有人敢跪舔朱允炆,毕竟,这种时候,还是静观其变的好。

这个时候,蓝玉缺乏政治触觉的短板终于显露出来,他依然很高傲,但他只高傲了不到一年,就被人举报,是谋反大罪。蓝玉或许只是骄傲,却并不一定是谋反,但朱元璋却认为,蓝玉必须死,而且,很多人必须死。

于是,比胡惟庸案更血腥的蓝玉案爆发,受到牵连而死的人,超过1.5万,这次案件之后,整个功臣团体,武将团体,几乎全军覆没。

其实,洪武年间有四大案,另外两个是空印案和郭恒案,但这两个案子,属于整顿吏治的案子,并不是涉及到权力巅峰的案子,而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却真真实实的影响到了整个政治格局,大量开国功臣都在这两个案件中凋零。而这根本原因,只是因为,皇权不容动摇。

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人,朱元璋杀掉30个,还剩下的4人是谁?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是从底层一点点打拼起来的。

朱元璋从小家贫,8岁时四处乞讨,16岁时到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25岁时参加了红巾军起义,经过15年的南征北战,40岁时在南京称帝,史称明太祖,建立了国胙276年的明朝。

当初跟随朱元璋起义的有34位兄弟,老朱称帝后的第三年,把他们封为开国功臣,分别是:

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

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郑愈、

信国公——汤和、颖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

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

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

临江侯——陈德、武定侯——郭英、六安侯——王志、

荥阳侯——郑遇春、西平侯——沐英、江阴侯——吴良、

靖海侯——吴祯、南雄侯——赵庸、德庆侯——廖永忠、

南安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

永嘉侯——朱亮祖、临川侯——胡美、东平侯——韩政、

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

以上34名开国元勋,朱元璋杀了30人,仅有4人得以幸免。这4人分别是:

信国公——汤和、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和西平侯——沐英。

一、信国公汤和(1326~1395)不仅和朱元璋是同乡,而且两家离的很近,两人是光屁股长大的发小。

汤和比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要早,当时汤和给皇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写了封信,邀请他参加红巾起义军。

汤和在以后的日子里,始终以老朱马首是瞻,战功卓著但从不居功自傲。朱元璋称帝后,他因功封为信国公,领右丞相。

在他62岁时主动提出辞职,这正中朱元璋下怀,老朱爽快答应了,并在中都凤阳给他修建了府第。

汤和之所以能逃过朱元璋的黑手,完成得益于他激流勇退和恭敬谨慎的性格。再就是他不贪不占廉洁奉公,不结党营私。

据说汤和每次把得到的赏赐,大部分分给了他家乡的乡亲们和手下。这也是当时许多开国元勋被害后,唯独汤和位高权重而得以幸免的原因,最后汤和以70岁的高龄寿终正寝。

二、武定侯郭英(1335~1403)最初是朱元璋的贴身卫兵,长得高高大大,擅长骑射,有勇有谋。

郭英追随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朱元璋的小舅子。郭英的妹妹是朱元璋的宁妃。郭英是为数不多几个历三朝的元老。

他是朱元璋为孙子朱允文留下的重臣之一,建文年间,他和耿炳文,李景隆带兵讨伐燕王朱棣,最后无功而返。

朱棣称帝后,郭英被罢官回家。永乐元年(1403年),郭英病死家中,享年67岁。

三、长兴侯耿炳文(1334~1403)安徽凤阳人,和老朱是同乡。

耿炳文在朱元璋领导下战功卓著,其功劳甚至和徐达不相上下。然而朱元璋死后,这位留下来辅佐朱允文的老臣,在平定靖难之乱时,和燕王朱棣一交手,其战术大失水准,最后被朱允文撤职,李景隆代替他统率三军,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李景隆统帅全军,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失败。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称帝后,刑部尚书弹劾耿炳文逾越祖制,乱用龙凤图案,有大逆不道的行为,耿炳文害怕,于是畏罪自杀,卒年69岁。

四、西平侯沐英(1344~1392)是朱元璋的养子,朱元璋在行军打仗时收留了一个小乞丐,这个人就是沐英。

沐英之所以能躲过朱元璋的黑手,很大的原因是远离了朱元璋。

沐英37岁时,和傅友德、蓝玉一起征伐云南元军残部,经过两年的戡乱,云南景象焕然一新,傅友德和蓝玉奉命班师回朝。沐英留下来做了云南王。

经过6年的治理改善,沐英为云南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农历六月,沐英惊悉皇太子朱标去世,哥俩兄弟情深,沐英哭得呕血而死,死时年仅48岁。

文/秉烛读春秋

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人,朱元璋杀掉30个,还剩下的4人是谁?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共150人,其中最为显赫的为6公爵,28侯爵,而这34位应该就是题主所说的打天下的34人!这34人中确实有一部分为朱元璋所杀,但说朱元璋杀了30个,这是欠妥的!那么这34个人究竟哪些是被朱元璋所杀,又有哪些得以善终呢,今天就让小祁来为您盘点一下!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这34位功臣分别为:

1、魏国公徐达: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人。1370年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1385年二月病卒,享年54岁。追封中山王,谥武宁。

(魏国公徐达画像)

注:徐达最开始是处于第二位的,后来因为李善长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族灭,因此才进位为第一,但徐达作为开国武将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位!另徐达有朱元璋赐蒸鹅致背疽病发而死,但多为野史,并不可信!

2、鄂国公常遇春: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人(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人)。1366年,以功封鄂国公。1369年7月,也就是大封功臣前一年突然病卒,年仅40岁!10月追封奉天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平王,谥忠武。

3、郑国公常茂:常茂(1356-1391),常遇春长子,冯胜之女婿。因为大封功臣时,其父已死,因而荫父功,封郑国公!1387年获罪,还是因为父亲常遇春免罪,而安置到广西龙州。1391年去世,年仅36岁!

4、韩国公李善长: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大封功臣时位列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1390年,胡惟庸案爆发10年后受牵连,已经76岁的李善长被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李善长影视形象)

5,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1339年-1384),字思本,安徽明光人,朱元璋的外甥。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1384年病逝,终年46岁,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注:朱元璋怀疑淮安侯华中对其下毒!

6、宋国公冯胜:冯胜,生年不祥,安徽定远人。封宋国公。后来因“胜功最多”,遭朱元璋猜忌,1395年,被赐死!

7、卫国公邓愈:邓愈(1337-1377),字伯颜,安徽泗县人,封卫国公!1377年,病逝于寿春,追封为宁河王,谥武顺。

8、中山侯汤和:汤和(1326-1395),字鼎臣,安徽凤阳人,封中山侯,后又于1378年进封信国公。朱元璋还是由汤和写信才加入的起义军,从而建立了大明王朝。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建国后,他选择了激流勇退,主动交出了兵权。而这也正中朱元璋下怀,而最终汤和也得以善终,1395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信国公汤和画像)

9、延安侯唐胜宗:初封为延安侯,后因擅驰驿骑,而被削去爵位,后恢复爵位。1390年,因是胡惟庸同党而被杀。

10、吉安侯陆仲亨:与唐胜宗同削爵,又同复爵,又同样坐胡惟庸案而杀。

11、江夏侯周德兴:因为儿子周骥在宫中和宫女淫乱,受株连而被杀。

12、淮安侯华云龙:有人弹劾擅自居住在元朝丞相脱脱的府邸,越级使用元朝宫中的物品,于是朝廷从北平将其召回,死于途中。

13、济宁侯顾时:1379年去世,享年四十六岁,朱元璋甚至因此停朝两日。然胡惟庸案爆发后,顾时位列胡惟庸党朋之首,其子因此被杀,爵位也被削除。

14、长兴侯耿炳文:耿炳文虽然逃脱了朱元璋的魔掌,却没能躲过朱棣。朱棣称帝的第二年,刑部尚书和都御史弹劾耿炳文,说他逾越制度,于是他害怕的自杀了。

(胡惟庸影视形象)

15、临江侯陈德:1378年去世,1390年追坐胡惟庸案,除爵。

16、巩昌侯郭兴:1384年去世,朱元璋辍朝三日。后因牵扯到胡惟庸案而被削爵。

17、六安侯王志:1386年去世,胡惟庸案事发后,王志也被列为朋党,但因时已死而遂不追究。

18、荥阳侯郑遇春:坐胡惟庸案而被杀,削除爵位。

19、平凉侯费聚:坐胡党被杀,除爵。

20、江阴侯吴良:1381年,吴良在青州病逝,享年五十八岁,朱元璋辍朝三日。

21、靖海侯吴祯:1379年病逝,后因被追认为胡党而被除爵。

22、南雄侯赵庸:坐胡党被杀,除爵。

23、德庆侯廖永忠:僭越使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而被赐死。

24、南安侯俞通源:1389年去世,被追认为胡党,以死而不问责。(蓝玉影视形象)

25、广德侯华高:1371年死于琼州。

26、营阳侯杨璟:虽被列为胡党,朱元璋命朱棣诛杀杨璟,灭三族,却被朱棣所救,后于1382年挺身护驾而舍命捐身。

27、永嘉侯朱亮祖:违法乱纪,冤杀番禺县令道同,后被朱元璋察觉,从而被鞭死。后被追为胡党,除爵。

28、临川侯胡美:因胡美长女为贵妃,僭同其女婿扰乱宫禁,被赐自尽。

29、颍川侯傅友德:因为跟蓝玉走的近而且战功赫赫,被朱元璋猜忌,后被无罪赐死。

30、东平侯韩政:1378年病逝,得以善终。后其子因为蓝玉案而被牵连,除爵。

31、宜春侯黄彬:坐胡惟庸案死,除爵。

32、宣宁侯曹良臣:1372年,北伐战死。其子牵连蓝玉案,除爵。

33、汝南侯梅思祖:1382年去世,后追坐胡党,全家被杀。

34、河南侯陆聚:坐胡党被杀,除爵。

总的来说,这34人中,在朱元璋时代被朱元璋杀掉的有14人,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一共有20人,而这20人中又有多人是死在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爆发前,由此幸免于难,如果能活到两案爆发时,恐怕也将是难逃老朱的屠刀啊!

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人,朱元璋杀掉30个,还剩下的4人是谁?

帝制时期的开国皇帝,若是列一个最不容易排名榜,朱元璋绝对是榜首。与刘秀,赵匡胤这些出身贵族的人物不同,他是真正的草根出身,从乞丐逆袭到皇帝,其中心酸不言而喻。

但也正是因为帝位来之不易,朱元璋才更加小心谨慎。为了替自己,替后代守住江山,他得天下后对功臣一派大开杀戒,其翻脸无情的程度怕是只有刘邦能之比肩。

所谓乱世出英雄,朱元璋打天下时正逢乱世。他底下人才济济,大家耳熟能详的常遇春,徐达,蓝玉都是朱元璋麾下的悍将。

明成祖朱棣继位以后,列出一份功臣名单,被称为《明初功臣表》。在这份长名单中,共出现一百五十位功臣,其中公爵二十五位、侯爵七十九位、伯爵十二位、子爵十一位,以及男爵二十三位。

朱元璋善于拉拢人心,在打天下的时候绝不轻易诛除大将,但得天下之后就没那么好说话了。这上榜的一百五十位功臣,曾辉煌一时,但平安度过洪武皇帝一朝的却并不多。

在公爵一行人中,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和凉国公蓝玉,都在朱元璋称帝以后被以各种理由发配、赐死或直接诛杀。

在侯爵一行人中,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长兴侯耿炳文、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南安侯俞通源、永嘉侯朱亮祖、临川侯胡美、宜春侯黄彬、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永城侯薛显、永平侯谢成、怀远侯曹兴、晋宁侯叶升、景川侯曹震、崇山侯李新、普定侯陈桓、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全宁侯孙恪都因为直接犯事或被牵连而被杀或被削爵。

他们主要死于胡惟庸案或蓝玉案,其中俞通源、侯陆聚、侯薛显等人因在事发前就离世,所以只被削爵。

在伯爵一行人中,徽先伯桑敬、忠勤伯王广洋因罪被杀。

而在子爵和男爵一行人中,获封者大多都是早年战死于沙场,后来才得到朱元璋追封的。

在以上所列的惨死名单中,有不少都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1370)所封的六公、二十九侯。

用《明太祖实录》里的话来说,这次分封"非出己私,皆仿古先帝王之典筹。之二年以征讨未暇,故至今日,思昔创业之初,天下扰乱群雄并起,当时有心于建功立业者,往往无法以驭下,故皆无成"。也就是说,能在这次获赏,那都是货真价实的大明功臣,是朱元璋欣赏的重臣。

朱元璋诛除功臣自有他的道理,用他对朱标的话说,那是在帮朱标扫清障碍,不过在功臣名单里还有一些大臣,如耿炳文、汤和、郭英和沐英未被朱元璋猜忌。

耿炳文,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朱元璋老乡。其父耿君用老早就跟在朱元璋身边,官至管军总管。在父亲战死后,耿炳文不仅接管了父亲手下的军队,还接过了人脉。这人际关系的某一头,就紧紧连着朱元璋。

对这位情谊深厚而又战功累累的老臣,朱元璋一直都是很信任的。而耿炳文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因而即使耿炳文曾作为蓝玉的手下,也未曾背叛朱元璋,未曾被朱元璋怀疑。

而郭英,向来就是朱元璋身边的宠信之人。早在郭英刚投奔朱元璋时,他就成了朱元璋的护卫。而在洪武二十年(1387),他更是成为了禁军首领,守护着朱家的核心。

加上郭英的妹妹是朱元璋宠爱的宁妃,因而亲上加亲。但郭英却从未恃宠而骄,反而愈发谦虚谨慎。朱元璋曾评价这位识时务的老臣,说:"廷臣若某之忠诚朴实,诸人不及也。"对郭英连怀疑都不曾,朱元璋又怎会担心他谋反,进而想办法除掉他呢?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耿炳文和郭英都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保嫡派,朱元璋是苦孩子出生,唯恐子孙吃苦,总是尽可能为子孙铺路,诛除功臣是铺路,留下功臣同样是铺路,但很可惜,这两位开国功臣没能阻挡燕王朱棣进攻的步伐。

而朱元璋的另一位老乡汤和,靠的则是自己的谨慎。

汤和作为开国功臣在朱元璋的开国功臣派里并不显个,但智慧绝对数一数二。他太了解朱元璋多疑的性格,所以在朱元璋登基之初,他就把军队交给朱元璋。一个没有军权的人就没有威胁,一个没有威胁的人朱元璋自然不怎么花心思。且他常年在边防一带巡视、作战,和朝中那些勾心斗角之人少有联络,因而杀胡惟庸时他没被牵连,杀蓝玉时他依旧躲过一劫。而他身上的赫赫战功,让他也不是一点小打小闹就能扳倒的。最终,汤和被赐宅邸于老家凤阳,成功回家安度晚年,寿终正寝。

至于沐英,他可是朱元璋看着长大的义子。

在十二岁时,沐英就已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了。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给这个自己一手培养的心腹赐了丹书铁券,给了沐英遇事免于一死的机会。作为朱元璋的半个亲人,沐英也确实对朱家用情至深。洪武十五年(1382),马皇后去世,沐英为这位义母伤心到呕血。而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沐英因同自己一起长大的兄弟、太子朱标去世,而一病不起。

面对这样一位真心对己的亲人,朱元璋又怎会痛下杀手呢?

只可惜沐英用情太深,竟在不久后就病入膏肓,追随马皇后和朱标而去。朱元璋为其痛心,将沐英牌位移入太庙,给了他极高的礼遇。

而沐家后代,也在治所云南,为朱家守卫了两百多年。

伴君如伴虎用于形容与朱元璋相处再合适不过了,他翻脸速度之快之狠都体现他作为帝王的铁血无情。

耿炳文、汤和、郭英和沐英能避开朱元璋的翻脸各有一些原因,但有一点他四人相同,就是不贪不腐。朱元璋是被腐败逼得起义,因此对贪官恨之入骨,对贪官的打击极其严厉,若是他四人腐败成风,想来朱元璋也不会放过他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