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又命曹植写《死牛诗》,不能出现“死、牛”二字,结果怎样了?
自古以来,帝王家庭的明争暗斗早就不新鲜了,兄弟之间为了皇位尔虞我诈,一旦选出了继承者,那些参与夺嫡的皇帝下场都极其凄惨。
而曹丕统揽大权之后,为了报复弟弟曹植也是百般刁难,考虑到曹植精通诗赋,便以文斗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生死。
讲到这很多人都知道,曹丕曾逼迫曹植七步成诗,而曹植也是在短短的七步时间内颂成了那首名句。可是你们不要一位仅仅这一首诗曹植就安全了,在七步诗之后,曹植又作了《死牛诗》,才保住了性命。
作《死牛诗》的经过曹植在作了《七步诗》之后,曹丕并没有放过他出洛阳,而是留在了身边,意在监视他。
有一天,曹丕邀软禁的弟弟曹植外出踏春,在经过一个村落的时候,忽然看到有两头牛受了惊横冲直撞。不知是他们相互之间气息的影响,又开始相互拱角,彼此之间都不示弱。
就在僵持之际,一只牛体力不支,被推进了井里,而那只获胜的牛则疯窜出去。
看到这里,曹丕哈哈大笑饶有兴趣,忽然他要求曹植以此作诗。
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以两头牛争斗为题作诗,诗中还不能出现“牛、井、斗、死”这四个字,还要求驾马走一百步必须做出来,否则就要问斩。
看到这里大家都明白,这是存心刁难曹植,置他于死地。
曹植则不慌不忙,在马背上沉吟推敲,在走了几十步之后便脱口而出: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士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诗中无牛无井、无斗无死,却把刚才的经过描绘的形象生动,让身旁的随从佩服。曹丕见曹植如此才华,自己百般刁难都能化解,毕竟是手足兄弟,也是动了恻隐之心,此后也没再刁难曹植。
曹丕又命曹植写《死牛诗》,不能出现“死、牛”二字,结果怎样了?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立曹丕为太子的三年之后,曹操在洛阳病逝。老爹死了,曹丕作为继承人,顺理成章地登基为魏王。但是这个魏王的头衔,一开始并不属于曹丕。
至少有三个人曾经对曹丕的储君地位构成威胁。第一个,是曹操的长子曹昂。按照封建继承制中“立长不立幼”的原则,有大哥曹昂在,绝对轮不到曹丕来继承王位。可惜的是,曹昂在宛城之战中,死了。
曹昂为什么死呢?被他爹曹操坑了。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征讨张绣,张绣料定打不过,在谋士贾诩的建议下投降。得意忘形的曹操,一次酒后顿起色心,睡了张绣的叔叔张济的遗孀邹夫人,张绣怀恨在心,夜里放起火来,就地造反。曹操从床上翻身爬起来逃跑,情急之下,随军出征的曹昂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他爹曹操,曹操逃得一条命,曹昂反而死于乱军之中。
曹昂的死,曹操很伤心。当时只有10岁的曹丕,恐怕还不知道大哥曹昂的死意味着什么。他要在此后数年才明白,大哥不死,他就没有出头之日。
第二个对曹丕的地位构成威胁的人,叫曹冲。曹冲自幼聪慧,被誉为神童,《三国志》中说他:“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曹昂死的这一年,曹冲一岁,曹操失去了长子,对小儿子曹冲就宠爱有加。曹冲八九岁之后,聪明机智,曹操颇有意将他立为继承人。
遗憾的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冲十三岁,竟然患了一种奇怪的病,不久就死了。曹冲的死,让曹操伤透了心。此时已经二十一岁的曹丕,对于弟弟的意外亡故,他悲伤的眼泪中,一定掺了假。
最年长的曹昂死了,最聪明的曹冲死了,曹丕最大的对手,只剩下同胞之弟曹植。曹丕和曹植,都是卞夫人所生,曹丕比曹植年长五岁,中间还有一个曹彰,曹植下面还有一个弟弟曹熊,早亡。曹植自幼聪慧,深得曹操器重,封为临菑侯。
曹植十余岁,诗词歌赋,无所不通,尤其擅长作文,倚马可待。曹操曾经读了他的文章,说:汝倩人邪?——就是你人代笔的吧?曹操怀疑文章不是曹植自己写的,曹植为了证明自己,曹操修了一座铜雀台,曹植立刻现场写了一篇《铜雀台赋》,博得了老爹曹操的认可。
但是曹植跟手底下的那帮谋士如丁仪、杨修、孔桂、杨俊、贾逵等人染了不少文人的坏毛病,喜欢车马华服,追求富丽堂皇,这就让曹操有点不喜欢了。建安十九年,曹植二十三岁,曹操南征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曹植率性而为,时常醉酒,让曹操有些失望。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驾车在驰道中行走,而且从司马门经过,这就惹怒了曹操。驰道和司马门,按照古礼只有帝王才能走,曹植如此行为不检,渐渐地失了宠。曹植的谋士杨修数犯曹操之忌,被曹操所杀,曹植因此感到不安,情绪失控。
在曹植犯下一系列错误之时,曹丕却在在司马懿、吴质等谋士的帮助下,笼络人心,获得曹操的认可。在储位之争中,曹丕逐渐占领上风,曹植则败下阵来。曹丕被立为太子,曹植失去了继承王位的可能。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樊城,曹操任命曹植为中郎将,率兵救援。曹植竟然喝醉了酒,不能前往,让曹操大失所望。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曹操去世,曹丕继承王位。
据说曹丕一直嫉妒曹植的才华,而且两人在储位之争中,曹丕对这个弟弟颇为忌惮。现在曹丕做了魏王,曹植可就倒霉了。曹丕命令曹植赋诗的故事,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未记载,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有描写。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王位,诏令自己的三位弟弟曹彰、曹植、曹熊前来拜见,曹丕忌惮曹植,让大臣诬陷其造反,将曹植抓了起来。曹丕说:“我们俩情虽兄弟,义属君臣,但是你居然敢恃才傲物,以才华夸示于人,今天我就考考你。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如果做不出,就是欺君之罪。”
曹植听命,但是曹丕没有出题,刚好对面的墙上挂了一幅水墨画。画上是两头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曹丕指着画说:就以此为题,诗中不许出现二牛相斗,坠井而亡的字样。曹植走完七步,已经吟诗一首: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植写完,满座文武皆惊。曹丕故意刁难,还是不放过曹植,又命令他以“兄弟”为题再赋诗一首,但是诗中不许出现“兄弟”二字,曹植应声而作: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著名的《七步诗》,曹植在诗中表达了与曹丕的兄弟之情,阴求曹丕放自己一马。曹丕闻言,深受感动,潸然泪下。他们的母亲卞夫人也从殿后走出,责怪曹丕逼迫弟弟太甚,曹丕于是放走了曹植,将他贬为安乡侯,植拜辞回到自己的封地。
曹植在封地,还是遭到了曹丕的软禁,不许回到京城。曹植一直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屡次上书曹丕,陈情表明心志,但是曹丕却没给他这个机会。一直到了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抑郁而亡,终年四十一岁。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曹植:陈思王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不幸生在帝王家,可以说,曹植的下场,多少有些自作自受。曹植是一个热爱自由,率性而为的文人,有如嵇康、刘伶之流,而才思更甚。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曹丕又命曹植写《死牛诗》,不能出现“死、牛”二字,结果怎样了?
曹植与李白、苏轼有二千年间诗家“三仙才”的美誉,而 “走马百步诗”、“七步诗”则是成就他的仙才之名的代表作品,其中的“走马百步诗”指的就是《死牛诗》。
史记,曹操有25个儿子,在他的心目中,王位第一继承人是曹昂,第二继承人是曹冲,第三继承人是曹植,第四继承人才是曹丕。只是,由于曹昂和曹冲早死,而曹植又因醉酒私自乘坐王室车擅闯王宫大门司马门,违犯僭越之罪,因此曹植才渐渐对他失去了信任和宠爱。曹丕继位之初,就曾感叹:“倘若曹冲活着,王位根本轮不到他。”可见,曹丕能够继承王位,既有幸运之神的眷顾,也有追求权势的一腔执着之志。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冲病死后,曹植就成了曹丕上位的最大阻力。为了对付三弟曹植,曹丕可谓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煎熬。更令曹丕心惊的是,曹植的影响极大,不但有抢夺他王位的潜力,还有偷走自己心爱女人“洛神”(甄宓)爱情的可能。一旦曹丕在权力斗争中失败,他失去的不但有向往的权势,或许还有自己的爱情。
所以,就算曹丕已经上位,但对弟弟曹植的恨却更加的深,并已发展到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步了。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继位后,便打算拿弟弟曹植开刀。一是为泻心中多年之恨,二是为彻底消除权力斗争中的潜在威胁。
一天,曹丕带着一众臣子(包括曹植)外出视察民情,正逢民间开展斗牛比赛,随好奇上前观看,正好看到两头牛在墙下相斗,而斗败的那头牛又不幸坠井而亡。
触景生情之下,曹丕心中忽然升起一个念头,曹植不就是那头斗败的牛吗,但他为何还活得好好的?愤恨之下,曹丕便打算让政权斗争失败的曹植,步坠井而亡的败牛后尘去死。因此,对曹植说:“大家都说你才华横溢,你就以刚才的“斗牛”现场赋诗一首吧,限你在马行百步内完成,但诗中不得出现“牛”、“井”、“生”、“斗”和“死”的字眼。否则,以将治你欺世之罪。”
曹丕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显然就是为了致曹植于死地。结果,曹植只是略作沉思,便当即挥毫写下名传千古的《死牛诗》:“两肉齐通行,头上带横骨;行至凶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该诗不但应景应情,而且以“肉”比“牛”、“土窟”比“井”、“唐突”比“斗”、“卧”比“死”,使诗的整体意境更加的妙趣横生。观者,无不拍案叫绝。
虽然,曹植以此诗逃过生死一劫,但不久曹丕又以“兄弟”为题,再次打算为难曹植,以便定罪,而曹植却反以“七步诗”名扬天下,并在母亲卞皇后的出面调停下得以幸免。最终,曹丕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又严加监视,也因此导致年仅41岁的曹植在忧郁中病逝。
图片来源网络
曹丕又命曹植写《死牛诗》,不能出现“死、牛”二字,结果怎样了?
问题:曹丕又命曹植写《死牛诗》,不能出现“死、牛”二字,结果怎样了?
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赋成,步犹未竟。前言这个故事出自《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七十三·俊辩一》,死牛诗后面还有一段话,说的是七步诗:
重作三十言自愍诗云: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世说》)不过今天的《世说新语·文学》中的七步诗却不太一样: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古书传抄刊刻时难免有些错误,今天的世说新语中七步诗有几个字与太平广记不太一样。但是死牛诗却一点也没有记载,是真是假就不知道了。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曹植逃过一劫。他终于在黄初七年(226年)熬死了曹丕,不过自己依然得不到重用,6年以后在忧郁中病逝,终年41岁。
一、死牛诗是押入声韵的古体诗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曹植的时期,还没有四声平仄,当然也不存在什么格律诗, 那时候也没有统一的韵书。 隋朝韵书是参考生活中口音制定的,所以有一些诗也是符合后来韵书标准的。
按照韵书来看四个韵脚都是入声:【骨、突、窟:六月】 、【泄:九屑】 。不讲究格律的古诗时是可以用邻韵通押,所以这四个字虽然是两个韵部,但是属于邻韵,这首诗的押韵是符合唐朝古体诗要求的。
二、死牛诗是白战体宋朝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记载了一段故事:
国朝浮图以诗名于世者九人.......当时有进士许洞者, 因会诸诗僧分题,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阁笔。这段故事说的是当时有九位侍僧,是当年的网红,个个作诗很牛。可是许洞不服气,邀请他们作诗,但是诗中不可以有这些字: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众僧人都歇菜了。
后来苕溪渔隐(南宋胡仔)在自己的《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了欧阳修的故事:
“六一居士守汝阴日,因雪会客赋诗,诗中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
六一居士欧阳修当年在汝阴作官,汝阴古代属汝南郡,所以苏轼说“以为汝南故事云”。欧阳修有一次于“雪中约客作诗”, 他提出: “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字皆请勿用”, 不许用经常用来描写”雪“的词语进行创作。
再后来苏轼仿照欧阳修作咏雪诗,因为苏轼诗的有: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这就是“白战体”的由来,意思是赤手空拳打仗不可持有兵刃。
苕溪渔隐说”
自二公赋诗之后,未有继之者,岂非难措笔乎?”自从欧阳修和苏轼以后,没有继续这样赋诗的人了,难道不是难以下笔吗?
死牛诗就是这种“白战体”命题作文:
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结束语《太平广记》是受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於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看来死牛诗早于欧阳修、苏轼作白战体。
白战体很难做出好诗,同样,死牛诗也不是一首好诗,这一类诗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
曹丕在路上看见两头牛打架,就让弟弟作诗,做不出来就要砍头,似乎也太儿戏了。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像是民间传说,但是这首诗一定是文人写出的作品,有可能是后人故意张冠李戴。
@老街味道
曹丕又命曹植写《死牛诗》,不能出现“死、牛”二字,结果怎样了?
这事记载在《太平广记》里,不仅不能出现死和牛字,限制条件比这个多得多。
魏文帝曹丕曾经和弟弟陈思王曹植一同出去游玩。
正好遇见两头牛斗架。牛头相抵,比拼的是力气。一头牛斗不过对方,步步后退,掉到井里摔死了。
曹丕就对曹植说:“你不是有才吗?你就以死牛为题材作一首诗。”
曹植刚要开始。
曹丕说:“我还有限制条件呢,第一不能出现牛、井、斗、死,四个中的任何一个字;第二诗句必须是四十个字;第三马走一百步必须写完。如果写不完的话,就要砍头。”
——这弄死曹植的意思也太明显了。
曹植当然没别的选择,他只能打马前行,一面打马一面写:“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五言诗,八句,正好是四十个字。
而且提前交卷——写完马还没有走了一百步。
曹植虽然圆满完成了答辩,但是想想这也活得太窝囊了,于是又写了一下感慨自己:“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不就是咱们熟知的《七步诗》吗?
如果按照这个故事的逻辑,咱们熟知的七步诗,应该叫《马上百步诗》,这首著名的七步诗反而是随手而作的。
《太平广记》上说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但我们今天见到的《世说新语》版本上记载的是我们熟知的版本,并没有死牛诗。
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有名的公案,具体真实情况不得而知了。
但是也可以看出,当年曹丕害曹植的故事版本有很多,我们吃瓜群众看看就行了。
曹丕又命曹植写《死牛诗》,不能出现“死、牛”二字,结果怎样了?
曹丕.命曹植写《死牛诗》,不能出现“死.牛》二字,结果怎么样:
曹操有三个儿子,每一个都没有自已的特征与鲜明的特点,大儿子曹丕为人沉稳老辣,最终继续了曹操的魏王爵位,并在不久后废掉了汉献帝,建立了魏国,史称魏文帝。老二儿子曹彰是员武将,一生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曹操称为“黄须儿"。老三儿子曹植文采过人,尤其喜欢饮酒作诗,后代人曾说~“天下文人才气如果有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这就是“才高八斗”的由来。
曹植从小就喜欢诗歌赋,10岁的时候就可以背诵《诗经》、《论语》。曹操一日看见了小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称好,但又不相信是小儿子自己写的,便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回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比请人代写”。可见小时候的曹植的文学造诣就以经很深了,也令曹操刮目相看。
有一天,曹丕与曹植同车出游,途中遇见两头牛相斗,一头牛斗败,坠死井中。曹丕见此情景,心生奷计.当场诏令曹植赋《死牛诗》一首,做诗对于曹植来说那是在简单不过的事,可是曹丕提出了.很多苛刻要求。他提出的要求是,这首诗的字数一定要多于四十个字,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不能使用一些特殊的字,在诗中不能出现,牛、井、斗、死四个字,曹植当即付赋诗;
两肉齐通行,
头上带横骨;
行至凶土头,
峍起相唐突。
二敌不惧刚,
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
盛意不得泄。
临危不惧的曹植,在一次用自己的文采和智慧脱离险境,幸免于难。
曹植随然处处小心,但一直确被这位兄长打压非难,并为此迁徒,他的待遇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曹丕死后.按理应该好点了吧,可是继位的曹睿对他这位叔叔依然是,处处加以提防,也许是他老子曹丕教给他的。总之曹植的一生是一直处在被打压和非难的情况下度过的卜√,日子过的真是难受又心酸。但世人对曹植的文采那是齐声称赞的。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影响力对后人,那是很大的,唐朝大诗人李白就曾说过,“曹植为建安雄才,惟堪捧驾。天下豪俊,翕然趋风,白之不敏,窃慕高论"。可见曹植的文采对后世的影响力有多大。原本曹丕想打压一下曹植,没想到一首不能有“牛”和“死"两字的《死牛诗》又成了一首千古名作,令后人称道。
谢谢你的邀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