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伟大的“土尔扈特人东归”,在清朝是如何发生的?

“土尔扈特东归”在曾经的历史课本上看到过,现在我们来看看“土尔扈特人”的由来和他为什么要东归。

土尔扈特人的由来。

土尔扈特人是蒙古族的一支,他们的先祖是元朝时期被称为“也可汗”的翁汗,曾协助成吉思汗收服蒙古各族,在当时他们是蒙古各部中地位最高的部族之一。

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居住在塔尔巴哈台(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的塔城)。到了明末该地气候变得寒冷,游牧民族生存最需要的草原面积大大缩水,这直接威胁了他们的生存;而当时土尔扈特周边的准噶尔部一心想要吞并他们,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这样的双重威胁之下,土尔扈特人开始了西迁之路,从塔尔巴哈台转移到了伏尔加河畔。这里没有敌对势力,气候温暖,简直就是他们的天堂,很快部族就发展壮大,并建立起了自己的汗国。

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原因。
  • 沙俄帝国控制土尔扈特部。

土尔扈特在西迁伏尔加河流域时,这个地方并不是沙俄帝国的势力范围,所以在落脚之后能够很快地发展起来。但是之后沙俄帝国对外扩张的魔爪伸向了里海,将土尔扈特的栖息地收入囊中,使他们成为沙俄的附庸。

起初,沙俄只是向土尔扈特部领地内安置部分的移民,虽然自己的领地被动地缩小了,但起码能够维持族人的生存,所以也并未采取反抗措施;到了彼得大帝掌权后,疯狂地发动对外战争,意图控制波罗的海,不断地在国内征兵,而土尔扈特部就是征兵的重点对象;1761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妄图彻底控制土尔扈特部,于是将其内部的王公议会收归沙俄政府管理,这样可汗就成为了空架子。

  • 东归是大部分族人的愿望。

东归刚开始是由部族的几个首领秘密决定的,这个决定的公开与否他们还很是迟疑:万一部族中有不同意或者沙俄的奸细,那么几个人的下场肯定不会好过;不公开的话族人又怎么知道这个消息呢?

就在左右为难之际,汗王渥巴锡坚定了东归的信念,在1770年把消息传给部族每家每户,同意东归的大家相互扶持,不同意的就留在当地,结果获得了大部分族人的支持。

人心所向之下,土尔扈特部踏上了东归的道路。

1771年1月5日,也就是清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的三万多户族人一起向东进发,越过了草原、峡谷和荒漠,击退了包抄的沙俄部队,终于到达了伊犁将军府。

沙俄不断地派使臣同清政府接触,要求将土尔扈特部遣送回去,不然就要对清朝宣战。乾隆勃然大怒,严词拒绝了这一无礼要求,并将使臣赶出了国境。

"尔等若要追索伊等,可于俄罗斯境内追索之,我等绝不干预,然其已入我界,则尔等不得任意于我界内追逐,若尔等不从我言,决然不成,必与尔等交战"——乾隆回复沙俄使臣

之后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在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帝,受到了高规格的接见。时隔150年,土尔扈特人又回到了他们的故乡,并在此繁衍生息。

堪称伟大的“土尔扈特人东归”,在清朝是如何发生的?

土尔扈特部不远万里,冒死从沙俄东归清朝,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沙俄横征暴敛以及压迫,使邻近的土尔扈特人难以生存;二是因为准噶尔部被清军干掉了,此时草原无主,土尔扈特部想成为哪里的新主人。游牧民族是迁徙最勤的牧民,无论是之前的挤压西迁,还是后来的万里东归,生存才是一切的缘由。而这一切溯源还得从蒙古崛起说起。此文4000字,慎入!

乱世崛起:蒙古崛起的时代

据说,土尔扈特部的先祖是克烈部的王罕。12世纪下半叶,克烈部的首领王罕,王罕在争夺统治权的过程中得到了铁木真和他的父亲也素该把秃儿的帮助和支持,铁木真称王罕为“罕父”,王罕称铁木真为儿子,形成了父子关系,在危难之际互相帮助。但随着铁木真势力的强大,日益不满于王好的支配地位,最终导致双方关系破裂。

1203年,王罕父子邀请铁木真赴宴,企图趁机杀害他,但被铁木真识破,双方正式交战。后王罕战败,被乃蛮边将所杀,克烈部归铁木真掌管。王罕所率领的克烈部臣服于成吉思汗,大部分人曾充任成吉思汗的护卫军。因亲卫一词在克烈部方言中的发音为“土尔扈特”,因此称土尔扈特。

满洲崛起时,蒙古分为三部,即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分四部,土尔扈特其中一部,还有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也称为四卫拉特。

13世纪成为了蒙古人崛起的时代,蒙古铁骑所到之处,无不臣服,横扫欧亚大陆蒙古铁骑横扫整个欧亚大陆,土尔扈特人也是蒙古族的一部分,是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伴随着蒙古的对外扩张,达到统一世界的野心,土尔扈特部作为历代蒙古大汗的亲卫,更是跟随蒙古大军踏遍了欧亚大陆。

然而,蒙古帝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这时厄鲁特各部间形成了厄鲁特四部联盟,联盟中虽然也有盟主,但是四部之间互不统属,难以制衡,仍然处于分牧地而居住,自成领导的局面。

16世纪,由于厄鲁特人口的迅速增加,畜牧业的发展,势力不同程度地壮大,各部族因人地矛盾开始冲突而产生矛盾。联盟内部的制衡逐渐被打破,厄鲁特四部联盟的力量对比出来了新的变化。

准噶尔哈喇忽拉领导的绰罗斯族的力量和影响的增大,严重威胁着拜巴嘎斯的盟主地位。

内忧外患:土尔扈特部西迁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厄鲁特各部人口不断增加,牲畜日益增加,造成牧场紧张。各部为了争夺牧场资源,不断发生内乱和产生纠纷。

此时,一个虎视眈眈的敌人出现了!

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俄罗斯,开始向东扩张,先向西伯利亚伸出魔爪,接着向南探索,结果又探索到了塔城,塔城是蒙古土尔扈特部活动的地区,在这生活一百多了。

俄罗斯试图将整个西蒙古收入囊中,当时俄国还不算强大,加上西蒙古各部团结抗敌,很快击退入侵。

随后,俄罗斯又支持东蒙古向西蒙古进攻,西蒙古各部相互联合对抗,俄罗斯急忙退走。此战之后,俄罗斯在西蒙古那里占不到上风,便将目光转向了西伯利亚。

然而,外敌击退不久,蒙古各部土崩瓦解。短短两年,准噶尔部异军突起,威胁着厄鲁特其他各部,巴图尔浑台吉意欲吞并土尔扈特部,导致土尔扈特部卷入内战,失去大量牧场,此时所剩的牧场已经不足于养活部众了。

再加上此时的土尔扈特部对内要防止准噶尔部的吞并;对外则要抵御俄罗斯的入侵;亦不能自保,又不愿屈从于准噶尔;于是,产生了迁走的念头,决定去新的栖息之地。

早在1618年,和鄂尔勒克便派人在伏尔加河一带做了调查,发现伏尔加河下游的一处丰美草地。这里自从诺盖汗国迁走后,就成了一块无主之地,当时俄国的势力还未达到这一地区,所以土尔土尔扈特决定在这块生活。

1628年,土尔扈特部和鄂勒克下决定在伏尔加河下游安家立业,带领儿子书库尔岱青、诺亚特等以及本部的属民与杜尔伯特、和硕特特、辉特等部落的属民向西迁。

1630年,土尔扈特部到达伏尔加河中下游沿岸的草原上,开始将牙帐设在支流阿图赫河畔,放牧牛羊,设立管理机构,建立起了新的游牧部落。

此时的沙皇俄国的势力远未能控制到该地区,伏尔加河这块是无主土地,刚刚西迁,土尔扈特部迅速敷衍生息,建立了自己的游牧汗国,并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劳动、生活。但他们浑然不知,这将是他们命运的开始。

生死存亡:来自俄罗斯的压迫

土尔扈特西迁后,沙俄政府征服喀山阿斯特拉罕后,进一步向周边的河流域扩张势力,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落,便成沙俄征服的对象。

喀山汗国、阿斯特拉汗国哥诺盖汗国被沙俄用武力相继占领之后,其野心也逐渐膨胀,将魔爪伸向了土尔扈特蒙古,想建立一个超级大国,但土尔扈特人一直奋起抗争,从未屈服。

1645年,和鄂勒克为争得土尔扈特部自由通商的贸易权,带兵进逼阿斯特拉罕城下。不料,遭遇沙俄的伏兵,只有仅少的人突围出来,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勒克和他的几个儿子都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面对沙俄的威胁,和鄂勒克的后继者都没有被沙俄的淫威吓到,他们坚决与沙俄进行抗争到底,明确表示:

绝不会屈服于沙俄,不会做沙俄的奴隶。

之后,沙俄实行对外扩张政策,一方面夺取黑海出海口;另一方面,为支撑和瑞典进行长期战争,长期向土尔扈特部征兵,强迫当兵开赴前线为其作战,导致土尔扈特部伤亡惨重,严重削弱了土尔扈特的力量。土尔扈特首领阿玉奇曾狠狠打击沙俄嚣张气焰。

但后来土尔扈特首领阿玉奇病逝,沙俄利用此机会,加强了对土尔扈特的控制,并强行对土尔扈特汗进行任命和压迫。自此后,沙俄对土尔扈特的控制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步步紧逼。

渥巴锡继位时,这时的俄国政治、经济都处在极端混乱的状态下,沙俄为了维持统治,除了对全国各族人民加强盘剥外,也加强了对土尔扈特的控制和掠夺。

沙俄通过改革,达到了架空汗权,削弱渥巴锡汗权力的目的。不仅如此,沙俄还在改革的幌子下,重建土尔扈特部政权,控制经济,取代渥巴锡的统治。

沙皇为了满足对外侵扩张的需要,俄国政府在土尔扈特部征兵,在战争中,让土尔扈特人冲前线作战,给土尔扈特人造成惨重损失。

后来,沙俄发动土耳其战争,遭到巨大损失。为了扭转战局,又向土尔扈特部征兵,命16岁以上的人尽行出征,想趁这机会借刀杀人,把土尔扈特人的有生力量一举消灭。为了挽救土尔扈特部危亡的命运,渥巴锡带领全族东归的想法开始出现。

但是考虑此行有沙俄的看管和阻挠,扶老携幼,路途又遥远,渥巴锡一时并未下决心。随着舍楞出现,渥巴锡的想法发生转变,准噶尔部败后,舍楞逃到这里他劝说渥巴锡,趁着准噶尔汗国已灭掉,率部东进抢占清军控制不久的伊犁。

为了生存,渥巴锡决定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渥巴锡集合所有部队,号召大家,想要摆脱俄国的压迫,只有回归故土,别无他法。所以土尔扈特部也坚定了一举东归的决心。

回归故土:英勇悲壮的东归之路

1771年,当时形势紧迫,前有哥萨克骑兵拦截,后有俄军穷追不舍,但土尔扈特人义无反顾,浴血奋战,开始踏上艰难的征程。

渥巴锡将十七万人的队伍分成三路大军:

一路是让舍楞和巴木巴尔率领精锐部队打先锋开路;一路是渥巴锡和策伯尔多尔济率部队以阻击敌人的追杀;一路以达什敦多克和书库尔洛桑丹率领队伍从两侧翼行走。

当土尔扈特部踏上哈萨克草原不久,被哈萨克汗国组织的游击队骚扰,虽然这股力量不足为惧,但由于土尔扈特部以分散的队形,经不起骚扰。在途中,又遭到了哥萨克骑兵突然的袭击,致使九千名战士壮烈牺牲。

在东进路上又被另一支哥萨克骑兵拦路虎,无法继续前进,不过在渥巴锡指挥下,分两队进攻,策伯尔多尔带主队伍从后面包饺子,渥巴锡亲率骆驼兵从正面猛攻,形成两边夹击,彻底歼灭了拦截之敌。

这时候俄军又从奥尔斯科要塞出发,并唆使哈萨克小帐的首领努尔阿里汗联合巴什吉尔人带两万余军队,追赶土尔扈特的东进队伍。

此时,土尔扈特部人口大量减少,饥饿不断,疾病缠身,面对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渥巴锡召动员大家团结抗敌,坚持到底!

4月,土尔扈特人英勇善战,两万多俄军根本就不是强悍的土尔扈特骑兵的对手,一冲即溃,虽然打败了俄国军队的进攻,却时常遭到由哈萨克汗国组成的小规模队伍偷袭。

7月,土尔扈特部突围重重阻扰,终于到了伊犁,结束一万多里的东征,此时浩浩荡荡的大军仅剩下66013人。土尔扈特部的东归,经过颠沛流离,长途跋涉,所带的牲畜几乎已经丧失了。

土尔扈特东归的过程十分悲壮,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磨难,终于回到故土的怀抱。

妥善安置:告别颠沛流离

渥巴锡从准备东归清朝,就派人快马加鞭赶到伊犁,向清朝政府报告土尔扈特人东归而来。

对于土尔扈特东归一事,清廷朝野议论纷纷,尤其是对舍楞的处置,舍楞曾参加过准噶尔部的叛乱,在清军平定叛乱后,他们逃入俄罗斯。舍楞在清军追剿的时候,还诱杀了清副都统唐卡绿。这次随土尔扈特步东归清朝,自然会引起大臣们各种猜测。

所以乾隆最初对此事也很谨慎,嘱咐边界既要好生安抚,又要谨慎防备。但土尔扈特不顾艰难险阻,历尽艰辛,不惜付出代价回归,乾隆认为,这不是舍楞他们几个能左右得了的事情。

所以乾隆皇帝对他们的回归表示欢迎,还提出了安置的具体办法。为了迎接土尔扈特人东归,乾隆从各地调入大量的米粮、布帛、牲畜等物品前往伊犁帮助土尔扈特人渡过难关。

在渥巴锡部回到伊犁时时,不料白灾和瘟疫,开始在渥巴锡部众中流行,本已很脆弱的生命抵御不了瘟疫的肆虐,这一次整个土尔扈特部上下都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后来乾隆立即谕令送渥巴锡众部从避暑山庄返回游牧地,土尔扈特蒙古原本是游牧民族不谙农事,虽经清廷拔给籽种、农具,耕作技术,但其耕种者本身并无生产积极性,土尔扈特人也希望有更好的生存环境。

此时大部分草场已经被蒙古部落瓜分干净,想找一个丰美的牧场之地不易。但经过多次考察,渥巴锡终于选定了一块气候适宜的珠尔都斯草原放牧。珠尔都斯,是回语星星的意思,其地泉眼如星,因此得名。

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众向珠尔都斯草原移牧,安置各部族。虽说土尔扈特部被分散安置在了一些贫瘠地方,但总比在外颠沛流离强太多了。

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不管是最初出于东征,还是最后选择东归,也算落叶归根,怎么说都是一段佳话。义无反顾完成万里长征,体现了土尔扈特人有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写到最后

从结果来看,土尔扈特部东归是一个好的结局。对于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俄国政府一直不甘心,致函向清廷交涉,希望清廷送还土尔扈特人,面对土尔扈特部的臣服,清廷虽谨慎,但乾隆还是充分拿出一个家长的态度,霸气回拒了。乾隆出手帮助土尔扈特人渡过难关,也算是对他们仁至义尽了。而渥巴锡能够顾全大局、审时度势,放弃个人利益,算是为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鞠躬尽瘁,也为了部族的稳定和祖国的统一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堪称伟大的“土尔扈特人东归”,在清朝是如何发生的?

土尔扈特东归肯定是一壮举。不过起初的动机是“东征”,而非东归。经过半年多万里“东征”,到达伊犁对面时,早已精疲力尽,人困马乏,人马也少了一半,渥巴锡的队伍在伊犁对面徘徊踌躇了好几个月,开了好多次会议商量下一步行动。打,清军以逸待劳早已严阵以待,无异于送死,回伏尔加故地,一是本来就混得不开心,二是沙俄更要给他们小鞋穿,那就投诚吧。渥巴锡自是阿谀奉承漂亮话,乾隆也是封官进爵,赞扬其对大皇帝的忠诚爱国之情,狂送高帽子,暗地里还是有所防备,回归土尔扈特部全部拆散。渥巴锡没几年就郁郁而终。

堪称伟大的“土尔扈特人东归”,在清朝是如何发生的?

土尔扈特部东归是历史必然的精神归宿,土尔扈特部的首领先前为成吉思汗帐下的一名护卫亲随,因勇猛无畏立有大功,被封为大将,其后代也是忠于皇氏,逐渐在纷乱的局面中脱影而出,分疆裂土,成为厄鲁特蒙古的一支,其最著名的历史表演为大明王朝时的土木堡之役俘虏了大明英宗皇帝。然由于蒙古诸部相互撕杀连年征战,以久居新疆塔尔巴合台的厄鲁特部众,不甘忍受准格尔部的百般刁难辱凌,于是决定移民它处以保名节。于是十余万部众迁往了万里之远的伏尔加流域,游牧生活,成为一支骠悍富有战斗力的部族。其历代汗王皆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交往,到喔八锡时沙皇🇷🇺俄国女皇实行凶惨的民族政策,利用蒙古勇士威猛善战,征其部众到土尔其打仗,实则一个别有用心的毒计,渥八锡也识破了女皇的险恶用心。于是秘密定下计划准备东归,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由于其汗国人多势众,分居于河流二岸,这年冬天河面未冬,迫不及待的渥八锡亲领十七万之众走上了东归险途,前有哈萨克大军,后有俄罗斯追兵,加上天寒地冻,连续苦战,历经几个月的坚难万险,终于看见了一丝希望,时准格尔部的一个逃亡大将舍楞来到了喔八锡身边,告诉他准格尔部以被大清帝国击败,伊梨和塔城古地塔尔巴合台为无人主之地,可以呈势拥有,于是他们更加买命的东归故土。然当时的伊梨地区和新疆广大领土皆以归入王化,怀柔四海天下归心,到渥八锡步入伊梨大草原时,受到了伊梨将军的全力抚慰,与沙🇷🇺总督交涉不得侵入大清帝国领土,和追杀蒙古部众。沙俄无奈撤回,其时深谋远虑的乾隆皇帝早以有了规划,历经上百年才打下来的江山,岂可在度为它人做嫁衣裳,于是天思浩宇,把渥八锡余众七万多人,分为旧部和新部,渥八锡部被封于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逐水草而居。安身立命,而舍楞部被分封在了今博乐市一带,和丰县一带。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

堪称伟大的“土尔扈特人东归”,在清朝是如何发生的?

土尔扈特人东归是历史上的大事件,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土尔扈特人”是什么人?

自古以来,北方草原上出现过许多政权。元朝时称为斡亦剌,明朝时称为瓦剌,他们自称为卫拉特,其中最大的四部是:和硕特、绰罗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

本来四部中实力最强的是和硕特,因为其首领出自蒙古黄金家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但后来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异军突起,打败并吞并了和硕特,对杜尔伯特及也虎视眈眈。

杜尔伯特很早就与努尔哈赤结盟,跟随满清入关征伐明朝,和满清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有靠山。

而土尔扈特面对准噶尔部的威胁,于1628年选择了跑路,同行的还有部分不愿归顺清朝或准噶尔部的杜尔伯特部以及和硕特部牧民。这一跑,就直接跑到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也就是沙俄的地盘。

土尔扈特人为什么要东归?

1、思念故土

土尔扈特部自古就生息在中国的北部和西部的森林、草原上,对故土始终心怀思念。虽然西迁了,却一直没和清朝断了联系,想尽办法关注着故土的信息,建立土尔扈特汗国之后专门遣使向清朝政府上表进贡,表达臣服之意。

康熙五十一年(即1712年),康熙派出使团查访土尔扈特部,两年之后才找到了,但当时土尔扈特部心存疑虑,思念是思念,并不敢回去。

乾隆二十一年(即1756年),当时的土尔扈特汗敦罗布喇什派出使者吹扎布,历时三年到达北京,向乾隆帝进献贡品。

2、遭受沙俄的压迫奴役

初到伏尔加河下游时,土尔扈特人过了几年好日子。但没多久沙俄就开始扩张版图,土尔扈特汗国不得不附庸于强大的沙俄,深受压迫奴役,人们生活困苦。

沙俄还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经贸特权,又对土尔扈特部强行征兵,造成部族人口大减。

但这还不是最让土尔扈特人反感的,最令他们反感的是沙俄的宗教渗入。草原各部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可以说信仰是刻在他们骨子里面的,不动他们信仰,一切好谈,一旦动了信仰那就免谈。

欧洲各国都讲究政教合一,沙俄也不例外。眼看这么一支强大力量就在卧榻之侧,怎能安眠?

虽说土尔扈特汗国已表示服从,但沙皇还是不放心,想从思想上控制他们。于是派出传教士进行文化渗透,强迫土尔扈特人改信东正教,彻底激怒了土尔扈特内部当权者。

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同样附庸沙俄的哥萨克盖特曼国被沙皇废除了,土尔扈特人不免兔死狐悲,担心某天也被撤消汗国成为沙俄的一部分。

土尔扈特当年西迁就是不想被吞并,现在再次面临吞并之危,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故乡,当年能为了部族西迁,现在也能为了部族回去。

3、准噶尔部已经被清朝打败

土尔扈特认为自己在故土最大的敌人是准噶尔部,而现在准噶尔部早已被清廷剿灭,在异国又受人欺负,之前和清廷的数次联络中,清廷都表示他们要是能回去,一定不会亏待,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回去呢?

东归之路并不容易

1771年,长期积累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在渥巴锡汗的带领下,土尔扈特人和沙俄撕破脸皮,大打一仗后撤离伏尔加河,开始东归。

此时的沙皇是女皇叶卡捷琳娜,闻知此事大吃一惊,赶紧派大军来拦截,但没拦住,大部分土尔扈特人还是撤出了沙俄的范围。

为什么说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因为还有一部分土尔扈特人留在了伏尔加河西岸,当时河面没有封冻,东岸的人撤离时无法把消息及时传递给他们,等大家发现对岸同胞已回家的时候,赶紧收拾行装,但来不及了,沙俄大军已经把他们包围了,一围就是十几年。

根据苏联史料的记载,留下的“有4700帐,其中杜尔伯特部落10000多人,土尔扈特部落8000多人,和硕特部落3000多人”,俄国人称他们为卡尔梅克人,至今还留在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

。。。。。。总觉得渥巴锡汗不厚道,就这么把西岸同胞给留下了,他们也想回去呀,后来偷偷跑了2000多人。

土尔扈特的东归之路并不容易,一路上条件艰苦缺衣少食,还要抵抗追来的沙俄军队,又遇到突发式降温,造成很大的人口损失。出发时有17万人,到达新疆伊犁时只有4万3千人了,但不管怎样,总算是回来了!

清政府给予了他们很好的安置,乾隆还多次接见渥巴锡汗。

另外,土尔扈特人不是小绵羊,向来以彪悍著称。回程途中经过哈萨克汗国,狠狠洗劫了一番,把黄金家族的后裔打得哇哇叫。

【结语】

土尔扈特人的东归,震动了当时的世界,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举世闻名的民族大迁徙的奇迹!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堪称伟大的“土尔扈特人东归”,在清朝是如何发生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说一说土尔扈特部的源流以及它为何要西迁至俄罗斯境内。

土尔扈特部本是我国西北部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其他三部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其中和硕特部是成吉思汗之弟合撒儿的后裔,而准噶尔和杜尔伯特部是元臣孛罕后裔,而本文所讲的土尔扈特部则是元臣翁罕后裔。

《皇朝藩部要略·卷九·厄鲁特要略一》:厄鲁特旧分四部,曰和硕特,姓博尔济吉特,为元太祖哈布图哈萨尔裔,曰准噶尔,曰杜尔伯特,姓绰罗斯,为元臣孛罕裔,曰土尔扈特,为元臣翁罕裔。

起初,土尔扈特部与其他三部都驻牧在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之南,后来厄鲁特部之一的准噶尔部日渐强大,谋求盟主的地位,等到巴图尔珲台吉(噶尔丹之父)上任后,准噶尔部实力又一次扩展,“据伊犁,兼胁旁部,与喀尔喀邻,势俱张甚”,在此时土尔扈特部显然也是准噶尔部吞并的目标之一,当时的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不甘心屈服于准噶尔部,遂决定率部落五万余账,二十万余人离开原驻牧地塔尔巴哈台,向西南迁徙,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伏尔加河下游驻牧。

《回疆通志·土尔扈特传》:准噶尔稍强,有巴图尔珲台吉者,游牧阿尔台,侮诸卫拉特,和鄂尔勒克恶之,挈族走俄罗斯,屯牧额济尔河,倚腾吉思巨泽。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土尔扈特部远走伏尔加河,但是却依然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故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成为了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根本原因。

如在顺治十二年(1655),和鄂尔勒克的长子书库尔岱青派遣使者锡喇布鄂尔布向清朝“奉表贡”。顺治十四年(1657),土尔扈特部的罗卜藏诺颜和他的儿子多尔济,派遣使者沙克锡布特等人“贡驼马二百余,复携马千,乞市归化城”,清政府同意进行马匹贸易。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后,土尔扈特汗阿玉奇派诺颜和硕齐等随策妄阿拉布坦的使者一起“入贡庆捷”。

康熙五十一年(1712),在贡路被策妄阿拉布坦断绝的情况下,阿玉奇汗派使者萨木坦等假道俄罗斯,表贡方物,康熙皇帝派内阁侍读图里琛回访,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到达了土尔扈特部,受到了热情接待,在宴会中阿玉奇汗公开表示“我虽外夷,然冠服与中国同。俄罗斯乃嗜欲不同、言语不通之国也”,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接待了土尔扈特汗敦罗布拉什的使者吹札布,吹札布不仅控诉了土尔扈特部饱受沙俄压榨之苦,而且还表示“俄罗斯因谓为其属,然附之,非降之也,非大皇帝有命,安肯自为人臣仆”。由此可见土尔扈特部虽然远离故土,但是始终有浓郁的故土之思,就是这故土之思也为东迁埋下了伏笔。

其次、在土尔扈特部迁入伏尔加河下游后,沙皇俄国也是在扩张期,土尔扈特部也成为了沙俄征服目标之一,沙俄自阿玉奇汗死后,对土尔扈特部的控制从政治、经济、宗教等步步加紧。等到阿玉奇的曾孙渥巴锡继任汗位后,沙俄的高压政策变本加厉,在沙俄与邻国瑞典、土耳其的争霸战争中,向土尔扈特部进行无休止的征兵,造成了土尔扈特部动荡不安,有灭族之忧,这也是他们重返故地的现实因素。

《圣武记·乾隆新疆后事记》:康熙中,俄罗斯之察罕汗曾征土尔扈特兵攻西费雅国,土尔扈特兵不习战,多受创。至是,叩肯汗攻图理雅国,复征之,土尔扈特兵屡衄,死伤万计,正当王师定伊犁之后。《回疆通志·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以俄罗斯征调师旅不息,近且征其子入质,而俄罗斯又属别教,非黄教,故与合族台吉密谋,挈全部投中国兴黄教之地,以息焉。

而当时在清朝攻灭准噶尔汗国后,原准噶尔汗国的逃人舍楞(也属土尔扈特部,但是此部依附准部,准部灭亡后,逃亡至渥巴锡处,是为新土尔扈特)极言在准噶尔汗国灭亡后伊犁空虚,可以占据,我判断渥巴锡在沙俄的压迫和对降人带来的信息综合考量下,做出了东迁的决定。

在东迁过程中,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十六万部众,击败了沙俄追军,打破了哈萨克人的堵截,前后历时八个月,只剩下七万余人到达伊犁。

清政府对土尔扈特部的首领、部众进行妥善安置,封渥巴锡为卓里克图汗。分土尔扈特部为新旧两部分,各设札萨克,旧土尔扈特部由渥巴锡统领,分十旗,归伊犁将军统辖;新土尔扈特由舍楞统领,分两旗,为定边左副将军统辖。对其部众,清政府也尽力接济,采取“口给衣食,人授以衣”的原则,发银二十万,购买大量的牲畜、棉布、茶叶、米麦、毡庐等生活用品,加以赈济。

所以,土尔扈特部的东归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故土之思,又有沙俄压迫等现实因素,总而言之土尔扈特部东归他们的英雄举动值得赞扬,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史上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引用文献:《回疆通志》、《皇朝藩部要略》、《清史稿》、《清史列传》、《圣武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